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_会计准则论文

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_会计准则论文

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准则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会计准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为一国发展之根本。古人谓之经济学乃经国济世之大学,其理甚明。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会计之演进源远流长,而今蔚然已成经济学一重要分支。以历史的眼光看,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般地说,文明水平越高,会计方法就越精湛,随着社会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增强,会计信息促进或妨碍经济发展的能力也相应增强。

经济发展对会计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规则的制定上。会计规则在这里是一般性的说法,用现在的术语,称会计准则也许更为恰当。但世界范围内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准则之历史并不长,为避免歧义,此处使用会计规则这一术语。不难发现,整部会计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说明经济发展对会计规则影响的历史。下面是其中两个典型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前,没有形成复杂的、社会化的工业生产体系,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因此,早期的会计规则是很粗糙的,缺乏内容稳定、自成体系的理论支持。工场手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为过渡到机器化大生产积累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为了追求更有效率的商品生产,大众化的需求迅速膨胀,从而引发了对人类历史具有深远影响的工业革命。从此,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从简单的商品买卖或手工加工,转向复杂的、以机器化大生产为主的工业品的生产、制造活动,工业企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工业革命对会计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工业革命以后,企业规模明显扩大,生产过程日益复杂,批量生产开始出现,导致固定资产费用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增加,由此发展了折旧会计。随着管理当局对生产成本和存货计价信息需求的增长,成本会计系统得以诞生。由于资本需求的扩大,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进一步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发展。企业会计除了向管理当局提供有关信息以外,还要向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者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原先主要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也日益成为股东、债权人和政府部门之需要。同时,业主投入资本的收回与其投资收益开始有了明确的区分。所有这一切,对会计上的资产计价、收益计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权责发生制观念成为大型制造企业实务处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是会计学从传统的复式簿记演变为一门科学所迈出的关键一步。

第二个例子是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一般是指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现货市场上一种或多种资产或资产指数的价值。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进行衍生金融交易,这是一种很复杂的金融交易和投资手段,需要对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变动趋势作出预测,其主要目的不是用于资金借贷,而是用于转移资产价值波动所引起的价格风险,即用于保值或投机。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小搏大”的特点,高利润和高风险并存,因而受到世界金融市场的普遍关注。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发展很快,品种越来越多,交易量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未能对衍生金融交易加以有效地监管,致使发生了一系列的巨额亏损案,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的倒闭。

巴林银行的倒闭,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客观地说,会计因未能及时披露衍生金融交易后潜在的巨大风险,负有一定的责任。然而,按照传统的会计理论,资产和负债这两个要素都是立足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而且在未来期间又必定有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入和流出。在原来的会计规则下,象衍生金融工具这一类合约显然是不符合定义的,无法在会计上进行确认,更谈不上计量。近年发生了一系列的衍生金融交易巨额亏损案以后,各国会计界(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纷纷开始重视并着手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继发布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后,又将发布有关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在其第105号、107号、115号和119号等《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对金融工具问题作了规定。虽然至今为止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会计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但也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规则的影响。

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规则将日趋复杂。现在,会计规则基本上已经以会计准则的形式稳定下来。会计从单式簿记到复式簿记,进而发展为今天的一门独立学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期,国内资本市场扩张很快,国际经济交流日益增多。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会计准则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血缘关系,时刻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敏锐观察新出现的经济现象,及时提出会计对策,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二、关于会计准则的性质和目标

正确认识会计准则的性质和目标,对制定会计准则是非常有益的。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对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我们认识会计准则的性质和目标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首先,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性规范,其规范对象主要是会计实务。美国两位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和佩顿在1940年曾提出,会计准则是检验实务的标准和改良未来实务的指南,它是有序、系统、内在一致的,应能与可观察的客观事物相吻合。这一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其合理性。承认会计准则的技术性,就意味着应努力追求在技术上达到完善的准则,为此应建立一个会计准则的理论框架(也称概念结构),用以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制定。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西方国家和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代表的一些国际组织,已相继制定出各自的概念结构。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我们的重视。我国1993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实际上已部分地充当了概念结构的角色。

其次,会计准则旨在促使企业提供相关可靠、清晰可比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是整个会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计准则的主要目标是和会计目标一致的,并应服从于会计目标。近二十多年来,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计学术界一直致力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的典型当属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其所发布的六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对会计目标的论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一观点,目前已为许多国家所接受,也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会计准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正是在这里,会计学和经济学的目标融为一致。如上所述,会计准则是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及会计报告等方面所作出的一种规范,以促使经济主体提供相关可靠、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根据会计信息,可以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在现实生活中,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包括各类经济主体,还包括千千万万的个人投资者和潜在的个人投资者。从理论上说,如果每一个人和每一经济主体都作出了对社会而言是最合理的经济决策,就意味着全社会作出了最合理的经济决策,就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为合理的分配。具体地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表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其他情况良好,就相对容易吸引外界的资金投入企业,实现扩大再生产。反之,若企业经营不善,在筹资时就可能遇到一些困难。换言之,从社会的眼光看,会计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经济资源流向社会效益好的企业。可见,会计信息的作用是很大的,相应地会计责任也很重,因为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建立一套良好的会计准则是基本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不但要在专业上进行细致地研究,更要站在社会的高度,时刻想到肩负的责任,积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最后,会计准则的制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政治程序。由于会计信息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因此,制定会计准则时就不能不考虑其宏观效应。政府要监控经济的运行,会计是一重要手段。综观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无一不是如此。以美国为例,其会计准则虽然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但证券交易委员会仍保留最后的监督权和否决权。在美国国会的压迫下,证券交易委员会曾行使过两次否决权,一次是否决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2 号意见书有关投资税收减免的会计处理准则,迫使其重新发布第4号意见书; 另一次是否决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石油、天然气行业会计处理准则。

政府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施加政治影响,是有理论依据的。极端地说,如果自由放任的市场环境,能自动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社会财富的最大增长,实行政府管制自然就没有必要。但大量的历史事实表明,自由放任的市场不但不会自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反而可能造成极大的浪费。1929年~1933年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就是一个深刻的例证。可见,为了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和秩序,由政府出面加强管制和干预,是十分必要的。政府通过会计准则,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进行管制,以配合其宏观政策的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准则已构成政府法规、制度的一部分。

三、建设我国的会计准则需要提高几点认识

建设一套什么样的会计准则,认识是根本。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会计准则的关键阶段,尤其需要我们在重大问题上达成一致认识,推动会计准则的发展。

第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形势。会计准则是与特定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需要什么样的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我国原有的会计模式是直接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其主要特征是,没有独立的会计政策,资产计价、收益确定基本上取决于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决定财务制度,财务制度决定会计确认和计量,会计仅仅是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比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固定资产净残值率、支出的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基本上是由财务制度规定的。这种会计模式满足了当时环境下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会计模式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自1993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以后,至今已正式发布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收入、投资、建造合同、债务重组、会计政策等八项具体会计准则。通过会计模式的转换和会计准则体系的逐步建立,大大改善了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我国的会计准则是从统一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与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明显不同。简单地说,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是从无到有,而我国则是从制度到准则。建国初期,我国会计工作主要学自前苏联,统一会计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和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适应。多年来,统一会计制度凝结了会计工作者众多的智慧和经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教育了几代会计人员。因此,统一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工作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走上了发展会计准则之路,但绝不能忽视统一会计制度这一现实基础。

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都包括正文、指南和讲解等几个部分,这种体例是充分考虑了广大会计人员熟悉会计制度这一背景后才作出的选择。人们接受一项新事物往往需要一个过程,从制度到准则也不例外。我们面临的任务,首先是如何将这一过程顺利地完成,其次才是考虑如何尽快地完成。

第二,我们应该认识到,制定会计准则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会计准则要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操之过急,要作好长期打算。我国市场经济还不算十分发达,这是大家已经达成的共识。会计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经济发展决定会计发展,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必须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目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它们的会计准则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非常系统的一套体系,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准则归根到底也是其本国经济多年发展的结果。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长,还不够成熟,这会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直接影响。比如,我国目前仍缺乏较为规范的公开活跃市场,就使得公允价值的确定变得十分困难。这是我们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市场经济中有许多现象是共同的,对于这种情况,为节省准则制定成本,加快与国际惯例的协调,我们也可以合理地借鉴国外已有的成果。

第三,我们应该抱着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会计准则的建设当中。会计准则建设无疑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消极等待,更不能抱有排斥的态度。惟有我们齐心协力,献计献策,才能做好这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工作。

当前对我国已出台的会计准则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已出台的会计准则太西方化了,企业无法在实际中运用。而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我国已出台的会计准则太落后了,不能和国际水平相协调。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事实上,在我国众多的企业中,各自对会计准则的需求程度是差异很大的。即使在上市公司中,由于经营业务性质的复杂性(如是否有多种经营,是否有跨国经营等)不同,它们对会计准则的需求也不同。可见,将会计准则定位在何种层次,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行的办法是,今后根据各界对会计准则的反馈和建议,逐步地加以调整和完善。

第四,应做好会计准则建设的一些配套工作,比如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监督机制等。会计准则最终是靠会计人员来执行的,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定位。建国以来,会计工作在一段时期一度受到轻视,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培训没能很好地开展,导致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相对低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开始重视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建立和改革了会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对激发会计人员更新知识的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广大会计人员通过自身的努力,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

目前会计人员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长期以来习惯于依赖现成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统一会计制度对各行业主要的经济业务都作出了会计处理示范,这样固然为广大会计人员减少了工作上的难度,但不可否认也在无形中束缚了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统一会计制度的负面作用。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和统一会计制度不尽相同,除需要会计人员熟知有关规定以外,还需要会计人员作出独立的职业判断,并据以进行会计处理。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汲取新的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因此,在制定会计准则的同时,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改革和健全考核、评价和监督体系,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实际上,这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并对会计资格考试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些举措是和会计准则的不断发展密切相关的。新的会计准则发布后,我们有责任通过各种手段,帮助会计人员理解和掌握会计准则的精神和内容,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信息质量。

四、建设会计准则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

如何处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早在1993年7 月发布并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时即引起过讨论。随着近期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步伐的加快,这一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关心和重视。如上所述,统一会计制度在我国有相当坚实的群众基础,如果一下子取消会计制度,全面改用会计准则,一方面会计人员会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尚未发展到这一步。目前我们采用的模式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制度和准则将同时并存,企业处理的各项经济业务,若会计准则已作出相应规定的,以准则为准;若会计准则没有作出相应规定的,则仍按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处理。在会计准则全面替代统一会计制度以前,不断地协调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的内容,避免给会计人员带来混乱。俟会计准则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后,最终实现从统一会计制度到会计准则的平稳过渡。

全面实施会计准则,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法律法规、教育、人员素质等等。有一个过渡期,便于我们作好充分准备。例如,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宣传推广会计准则,加强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调整会计专业和会计职业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逐步更新会计人员的观念。

2.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

在我国,税法对会计核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影响不但直接,而且广泛。制定会计准则时,如何处理与税法的关系?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作一些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会计准则和税法两者合一,即企业会计处理基本上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这一类型的典型是法国。我国以前的统一会计制度和税法之间的关系,就非常接近这一类型。第二种类型是两者分立,即企业会计处理遵循会计准则,纳税时则按税法规定进行调整,这一类型的典型是美国。按照第一种类型,企业基本上不需要作纳税调整,在纳税处理时十分方便。按照第二种类型,企业往往需要作一些复杂的纳税调整,处理起来比较繁琐。企业会计中复杂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就是这一类型的产物。

我们认为,会计准则与税法的适度分离,是较为合适的一种模式。因为会计准则有其独立的会计理论体系,税法也有其独立的税收理论体系,两者的目标并不完全相同。不问情况就强行将税收意志体现在企业会计处理中,效果并不一定好。在众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中,国家只是其中之一,片面强调国家税收需要,很可能会忽视其他方面的需要,以致于损害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我国的税收征管法规规定,如果纳税企业的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不一致,应按税法规定计算纳税。但在平时的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仍然是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处理的。这实际上就已经体现了适度分离的精神。

3.准则制定机构与其他团体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准则制定机构与其他团体的关系,必须先从思想上解决我国的会计准则应该由谁来制定这一问题。国内会计界曾就中国的会计准则应由谁来制定,展开过讨论,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已历时多年,中国已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借鉴多数西方国家的经验,由民间团体来承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按照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现实环境,会计准则仍应由政府制定。

按照目前的情况,我们认为第二种观点是可行的选择。首先,从世界各国市场经济会计实践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会计工作经验来看,国家在会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管理会计工作的范围和深度,并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由市场调控要求、所有制结构、资金市场特征等因素决定的。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经济形式,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国家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和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报表的信息内涵、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报送时间等,都应当充分考虑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需要。由政府机构来制定会计准则,是满足这种需要最为直接的手段。其次,会计准则是有经济后果的。在我国,有能力协调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的,只有政府。至少到目前为止民间团体尚不具备这个能力。这是为什么由政府机构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根本原因。此外,我国的统一会计制度一直就是由政府部门制定的,由政府部门来制定会计准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当然,由政府部门制定会计准则不意味着独断专行。相反,准则制定机构应该细心听取并认真吸纳社会各界对会计准则的意见和建议。准则制定过程尽量公开,遇到准则制定中的问题,以多种形式发动高校、各学术团体和会计职业界的力量,共同研究解决。可见,准则制定机构与其他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良好协作、互相帮助的关系。

1997年10月,我国成立了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其委员分别来自政府财政部门、证券监管机构、会计职业界、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将在会计准则制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五、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仍处于起步时期,正准备进入一个新阶段,面临的问题是很多的。

首先是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资本市场的扩展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出现了许多新的会计问题,比如资产重组、交互持股、资产减值等,纷纷要求尽快加以解决。然而按照我们现有的力量,很难一下子全部解决。近期发布实施的几项具体会计准则,主要是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实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作出的规范。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尚未成熟,一段时期内,这种“救火式”的会计准则制定方式仍将继续。

不难看到,这种“救火式”的会计准则制定方式是存在弊端的。发现哪里失火了,才去救火,显得被动滞后。随着资本市场迅速发展,新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被动地跟在后面跑,不是一个好的准则制定方法。况且这样制定会计准则在逻辑体系上也存有缺陷。但是,目前我国现实环境不允许我们坐下来等待条件成熟后才制定会计准则。现在的准则制定方式,是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不但要重视现实,更要着眼于未来。

其次是准则制定过程中的理论研究还须加强。制定会计准则并非简单地定几条规章,其背后需要扎实的理论(包括会计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理论)支撑。当前,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会计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一系列重大会计理论问题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实践证明,没有充分的理论准备,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要搞好会计工作和会计管理是不可能的。而实践本身是在不停地发展完善,对于新事物用旧的理论就可能没法解释。因此,让会计准则制定者具备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国内已有专家学者就此提出了善意的批评,认为会计管理部门需要加大组织开展理论研究的力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很好的建议。

再次是会计人员的观念急需转变。有的会计人员认为,原有的会计制度挺好,搞什么会计准则呢?思想上不积极,必然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实施。改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会计准则同样需要会计人员付出艰辛的劳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与计划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会计的服务对象、核算原则、会计信息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人员必须牢记自己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责任,认真学习和掌握会计准则的新内容,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自觉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只有从旧有的会计模式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建立新的思维框架,才能真正做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

总之,搞好会计准则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的重任。建国以来,尽管经历了一些挫折起伏,广大会计工作者仍为我国各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扩大和复杂化,行业会计制度已渐渐不能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和需要,制定会计准则就成为一种客观必要。目前财政部已正式发布了8项具体会计准则,今后将会有更多。 由于会计准则的影响逐步扩大,社会各界对会计准则的看法和评述也逐渐增多,其中不乏仁智之见。这些意见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相信,通过准则制定机构和广大会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把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好,在会计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为会计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  ;  ;  ;  

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_会计准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