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政策_伊丽莎白一世论文

论伊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政策_伊丽莎白一世论文

论伊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丽莎白论文,外交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她统治英国长达四十馀年。这期间既是英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外交诸方面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英国向近代化道路迈进的时期。她的外交政策不仅对英国社会而且对欧洲政治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十六世纪六十年代末以前,她利用西法矛盾,建立英西联盟关系,把西班牙作为英国主要的国际支柱,对抗法国,提高英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此后,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扩大海外贸易,寻找新的市场,长期拥有海上霸权的西班牙又成为英国对外扩张的主要障碍,为此,伊丽莎白女王改变外交政策,转而同法国结盟对抗西班牙,开辟了英国外交的新时代。

关键词 英国 伊丽莎白一世 外交政策

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她于1558年登上英国王位,统治英国长达四十馀年。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是英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诸方面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英国向近代化道路迈进的时期。在外交方面,伊丽莎白也取得很大成就,她的基本外交政策是力图维持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均势。女王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任何一方的过分强大都存有戒心。面对这两个强国,根据英国的利益关系,女王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十六世纪六十年代末以前,女王向西班牙靠拢,增加同法国斗争的力量和提高英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十六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七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扩大海外贸易,寻找新的市场,侵占殖民地,西班牙成为英国对外扩张的主要障碍。女王又采取同法国联盟的策略,对抗西班牙。女王灵活的外交策略使英国最终战胜了强大的西班牙,成为欧洲强国。

十六世纪六十年代,伊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政策是,利用西法矛盾,建立英西联盟关系,把西班牙作为英国主要的国际支柱,对抗法国。

这一政策的前提和原因是英国和西班牙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上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英国和西班牙在长期的贸易交往中结成了亲密的伙伴。西班牙自产的粮食和衣物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需要从英国进口,同时西班牙的肥皂、羊毛是英国的民族工业——毛纺织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另外,西班牙出产的油、水果、酒在英国同样有广阔的市场。西属安特卫普是英国重要的出口商品转运地。“女王统治初期,英国有五分之二的出口商品在安特卫普集散,其中一部分被运往西班牙。”〔1 〕破坏这种互利互惠的贸易联系会使英国和西班牙蒙受巨大的损失。羊毛纺织品的出口税是英国岁入的主要来源,稳定的羊毛纺织品出口贸易不仅对保持英国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保证英国的财力和国际威望有重要意义。对西班牙来说,由于长期的意大利战争,西班牙的国家财政面临危机。“腓力二世在1559年感到马德里的财政状况令人担忧。”〔2 〕结束英西之间的贸易关系无疑会把西班牙的财政推向崩溃的边缘。因此,英西两国只有互相依靠才能获取商业利益。其次,在国际政治斗争中,西班牙是英国的国际支柱。当时法英两国的关系仍处在“自然的敌对状态”。〔3〕法国从英国手中收复了加来, 玛丽发动对法战争英国又遭惨败,对法和谈是摆在女王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受法国控制的苏格兰又从北面对英国构成威胁。法国支持苏格兰女王玛丽争夺英国王位,国内外所有封建天主教的反动势力都站在玛丽那边。英国国内秩序混乱,国库空虚,军队装备落后,根本不可能和法国作战。从英法两国的利害冲突中看出,国力虚弱的英国采取积极的外交措施,以欧洲强国西班牙为盟友,对抗法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当时的西班牙也需要英国支持,英国的地理位置恰好处于西班牙对法国形成的包围圈上,英国的独立和稳定关系到西班牙的自身利益。因而,当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腓力二世企图通过与伊丽莎白结婚来维持英西联盟,共同对抗法国。

为了达到联合西班牙对付法国的目的,伊丽莎白一世采取了以下几项具体措施。

第一,在国内采取温和的宗教政策,缓解与西班牙的紧张关系。伊丽莎白一世即位之初,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宗教问题,以此改变罗马教皇和西班牙腓力二世在宗教问题上对英国抱有的敌视态度。女王知道,与罗马教皇和解是维持并巩固英西联盟的重要前提。反过来,她可以利用西班牙国王与罗马教皇的友好关系,通过腓力二世对教皇施加影响,改变教皇对英国的看法。为此,伊丽莎白一世把政策制定得既谨慎又大胆。温和的宗教改革和不明朗的宗教态度给天主教世界造成一种错觉,使天主教世界没有借口进攻英国。特别是在罗马教皇最反感的焦点问题上以巧妙的手法一带而过。“在她统治前期所发布的第一个官方文件里,在她的一些称号的末尾,她用‘等等’字眼代替她的父王和兄弟统治时期曾采用的‘教会最高首脑’这个称号”,〔4 〕而代之以稍微变相的国王至上制。从外表上看,这是一个妥协的措施,但是这正是女王以极其巧妙的手腕来贯彻她的意向。其实这是个大胆的做法,因为伊丽莎白一世仅仅用了“等等”字眼,这样会使天主教世界作种种猜测,使腓力二世对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信仰抱有希望,企图通过联姻把女王改造成天主教徒。女王故意隐匿个人的宗教态度,尽量避免采用一定的必须遵守的信条。她迟迟没有批准1563年由教士会议通过的“三十九条教规”在全国施行,她一直在做与天主教世界缓解矛盾的努力。直到1571年女王被教皇开除教籍后,她才批准了“三十九条教规”。她在颁布的文告中仍明确禁止任意改动罗马天主教的祈祷仪式,禁止未经许可的人说教传道,以防与罗马教会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同时,女王按照罗马天主教仪式进行加冕,力求保持与教皇正常的外交关系。

第二,伊丽莎白一世利用婚姻谈判,争取西班牙支持英国。腓力二世在女王登基前夕,即派遣使臣菲里亚来到英国,谋求与伊丽莎白结婚。虽然伊丽莎白一世已经从都铎·玛丽和腓力二世的婚姻中得到教训,不敢重蹈覆辙,但她并未立即拒绝腓力二世的求婚。因为这时英国还在对法国进行和平谈判,她有腓力二世这样的求婚者,在和法国的讨价还价中就会明显处于更强有力的地位。而且腓力二世在宗教上起双重作用,他既可以使教皇保持沉默,又可以避免英国天主教徒起来反对女王政府。所以伊丽莎白一世对西班牙国王的求婚实施缓拖软拒的策略。先是热情欢迎菲里亚,然后以与议会商量作借口拖延一个月,以后再次设法回避答复,最后当再也不能搪塞时,她才宣称不想结婚,同时极力说明两国君主虽然不能联姻,但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伊丽莎白一世和她的大臣们知道腓力二世从政治需要和商业利益着想,不能丢开英国,因此,这种友谊并没有受到女王拒绝求婚的影响。在英法和谈中,腓力二世仍然支持英国对加来的要求。在女王支援苏格兰叛军的事件中,腓力二世亦心甘情愿地做了旁观者。1562年女王帮助法国胡格诺派进行宗教战争,她知道腓力二世对她支持法国新教徒的行动不满。为维系两国的友谊关系,伊丽莎白一世给腓力二世写了一封辨解信,把出兵法国支持新教徒的动机解释为保护法国国王免遭臣民攻击。显然,这是女王捏造的借口,但她用这个借口又一次让腓力二世保持了沉默,并且没有破坏英西同盟。

第三,改变传统政策,全力削弱法国。都铎·玛丽发动的对法战争使英国失去了加来。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首先解决了英法和谈问题。之后,她的外交政策变得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她不再象前几代先辈那样,一味地强调拥有“法兰西国王”这样的虚名,开始抓住一切时机削弱法国的力量。为此,女王通过两个途径来达到目的。

首先,致力于缩小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范围,支持苏格兰叛军。苏格兰当时是法国的军事基地,驻扎在苏格兰的法军是苏格兰摄政统治的依靠力量。法国在政治、军事两方面控制了苏格兰。法苏联盟对英国构成极大的威胁。1559年苏格兰的新教贵族和教士发生暴动,反对苏格兰摄政。法国派兵支援苏格兰摄政。暴动者向英国求援。女王和谋臣抓住机会,采取了隐蔽的援助措施。名义上与法国和平,没有公开参战,暗中秘密地与暴动者保持联系并用钱资助他们。〔5 〕当事情的发展说明苏格兰暴动者没有能力迅速把法军驱逐出去,而需英国提供更有力的帮助时,女王与苏格兰签订了《贝里克条约》,在条约中苏格兰保证在将来的英法冲突中支持英国。同时英国了解到法国国内的胡格诺派有可能掀起国内战争,使法国无法增援苏格兰,于是女王最终命令出兵苏格兰,结果法国战败,被迫求和。英法签订《爱丁堡条约》,法国承认伊丽莎白一世是合法继承者,法军从苏格兰撤走。《贝里克条约》和《爱丁堡条约》的签订是女王统治前期外交斗争成功的重要标志,其结果是打破了法苏同盟对英国形成的包围圈,“保卫了英国领土的大后方,它预示着一个世纪的和平时期的到来,为英国和苏格兰将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6〕

其次,支持法国新教徒的暴动,削弱法国。在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法国,新教一直被视为异端,并遭到残酷迫害和镇压。1562年以吉斯家族为首的天主教贵族制造了屠杀新教徒的“瓦西镇大屠杀”,导致法国宗教战争的爆发。女王从削弱法国和保障英国利益考虑,参与了法国内战。英国害怕吉斯家族重新控制法国,一方面会使信奉天主教的君主们结成联盟,共同推翻英国的新教,另一方面会使法国加强帮助苏格兰玛丽反对苏格兰的新教徒和推翻现政府。为此,伊丽莎白一世对胡格诺派采取了有条件帮助的策略。“她付给胡格诺派十万克朗并且提供一支六千名士兵的军队”。〔7〕作为回报,“胡格诺派放弃了加弗尔, 让英国占领了这个城市,一直到法国归还加来”。〔8〕但结果事与愿违, 不仅英国干涉遭到惨败,而且,在1564年英法签订的和约中,英国永远地失去了加来。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七世纪初,伊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政策经历了重大变化,把联合西班牙对抗法国的政策变为联合法国对抗西班牙。从此开辟了英国外交的新时期。

十六世纪后期,伊丽莎白转变外交政策的原因是英国向欧洲以外地区扩张的野心与西班牙利益发生冲突,两国之间的宗教、政治、经济矛盾日益激化。其一,英西宗教分歧扩大。在女王继位之初,腓力二世对伊丽莎白一世皈依天主教有充分的信心。但是女王实行的温和宗教改革把英国归入新教阵营,女王还以新教领袖自居,并支持他国新教徒。十年过去了,腓力二世原先对伊丽莎白一世所抱有的希望破灭了,在认识到自己的外交失误之后,腓力二世把英国看作西班牙的主要攻击对象。腓力二世伙同罗马教廷用尽一切办法支持英国天主教徒的反政府斗争和支持玛丽·司徒亚特。其二,英西贸易矛盾激化。地理大发现之后教皇子午线的划分,使当时在欧洲以外地域经商获利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专利。但是英国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贸易,寻找新的市场和侵占殖民地。西班牙称霸海上严重阻碍了英国对外扩张。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冲突已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由于西班牙对尼德兰实行专制统治,使英国与尼德兰的贸易无利可图。英国的冒险商人放弃了安特卫普,寻找到了新的出口商品转运地——埃姆顿。这意味着英国的对外贸易已摆脱了对西班牙的依赖。其三,女王制定的新外交策略是根据当时法国国内形势考虑的。在伊丽莎白一世继位之初,法国是欧洲第二号强国,但是在连续内战的沉重打击下,它已不再是一个政治统一、国力雄厚的强国,而它的竞争对手——西班牙仍然保持着欧洲第一号强国的地位。法国的当权者不能不感到畏惧。所以,法英联盟对当时的法国无疑具有诱惑力。其次,此时在法国国内掌权的不是英国的敌人——吉斯家族,而是温和的天主教徒。他们主张把各个宗教派别联合起来,推行全民的、反对西班牙的政策。所以女王抓住时机,积极投入到争取法国的活动中去。

女王对法国的政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女王利用联姻谈判,达到与法国签订英法联盟条约,结束英国的危险孤立地位。联姻计划是由法国王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首先提出来的。她的联姻计划是有其目的的。第一,法英联姻后英法可以共同对抗西班牙;第二,企图通过联姻达到控制英国的目的。伊丽莎白一世也利用机会大作文章。1570年秋天,派遣大臣窝尔星干到法国进行两国婚姻谈判。虽然女王并无意嫁给法国王子,而且由于安茹公爵在宗教上的顽固态度,联姻计划事实上也不可能。但谈判却在紧张地进行。婚姻谈判一时成了英法友好的桥梁。英法于1572年4 月签订了《布卢瓦条约》:英国可以在法国城市卢昂进行呢布转口贸易;法国不再支持英国的敌人——苏格兰女王玛丽;确定英法联盟。这基本上是一个针对西班牙的防御性条约。它规定了两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合作关系。在政治上,法国放弃了旧盟友——苏格兰女王玛丽,这意味着法国不再参与由玛丽、腓力二世、教皇等策划的杀害伊丽莎白一世的阴谋。法国作为英国的盟国,至少要在英西对立中对英国持友好中立态度。这样就解除了英国的后顾之忧,可以集中精力对付西班牙。在经济上,由于法国向英国开放了卢昂代替安特卫普,两国的商业联系和商业利益比以往更密切。政治合作和经济联系是英法同盟得以存在并且巩固的坚实基础。

女王和安茹公爵的联姻计划没有成功,凯瑟琳又提出另一个儿子阿朗松与女王联姻的计划。伊丽莎白同样无意于阿朗松王子,但她利用联姻计划进行自己的外交活动。当时尼德兰起义军向法国求援,法国亨利三世把阿朗松派往尼德兰。伊丽莎白为了利用阿朗松的势力和影响,在法国国内造成有利于英国的局势,开始同阿朗松进行婚姻谈判。1581年3月女王给阿朗松一笔三万英磅的贷款, 以资助他在尼德兰的冒险事业。作为条件,女王要求阿朗松必须在法国进行反对吉斯家族的斗争。这是一个很成功的谈判。因为吉斯家族已经成为西班牙的帮凶,多次参与杀害伊丽莎白一世的阴谋。一旦吉斯家族在法国重新掌权,不仅法英联盟不可避免地破裂,而且吉斯家族将尽其所能参加西班牙发动的反英战争。因此,遏制吉斯家族的势力增长,对于确保英国在英西战争中占据优势、巩固英法联盟有重要意义。女王利用法英联姻谈判达到了这个目的。

第二阶段从十六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至十七世纪初。法国的宗教战争在八十年代末期演变为王位继承战争时,女王采取了支持合法统治者的政策,以人和钱的形式帮助那伐尔的亨利四世。英国“每年支付亨利四世60,000英磅。从1589—1598年派了五次远征军前往法国, 人数达20,000”。〔9〕由于伊丽莎白的帮助, 亨利四世在走向王位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但是女王帮助亨利四世也不是无条件的,女王希望收复加来。1596年西班牙军队包围加来时,她抓住时机,迫使亨利四世答应,如果英国解除加来被围危机,他将同意割让加来。但不巧的很,英国组织好准备启程解围时,加来已经失陷了。尽管支援法国亨利四世使女王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引起国内众多非议,但女王坚持这一政策,直到1598年亨利四世与西班牙和解才作罢。女王支持亨利四世的后果是:阻止了西班牙和法国天主教反动势力的发展和它们的进一步联合,提高了英国女王作为新教领袖的地位,加强了英国的国际威望。

女王对西班牙则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政策。首先女王支持海盗抢劫西班牙船只、掠夺西班牙殖民地。女王以各种手段支持海盗活动。其一是在政治上保护英国海盗及其活动。譬如,西班牙使者要求绞死英国大海盗德雷克,而伊丽莎白却把他提升为骑士。这就使德雷克及其它海盗组织的活动具有合法性。女王还下令保守一切有关海盗集团活动的秘密。她的秘谕传送给凡是海盗德雷克可能登陆的地方的保安官,命令他们秘密保藏海盗德雷克运来的财物。〔10〕此外,女王还以官方身份向西班牙政府道歉,为海盗们开脱责任。1577—1580年德雷克大肆抢劫了西班牙的船只、黄金,抢掠西班牙的殖民地,伊丽莎白亲自向西班牙政府表示歉意、遗憾,但对海盗却不加追究。〔11〕其二是在经济上参与海盗活动。在1578—1580年为了打破西班牙在太平洋的独占权,在组织德雷克再次西航的海盗公司里有女王的股份,德雷克在1585年第二次出征时,女王的股金是全部资本的三分之一。1577年夫洛比瑟第二次远征认购船只时,女王也签订了一份投资。〔12〕难怪“霍金斯到处宣扬,他们的航行得到政府的批准。”〔13〕其三,女王采用了股份公司形式,掩护海盗活动。由于女王、宫廷显贵和国家要人都参加这个公司,西班牙使者无理由对股份公司进行追究,英国海盗以合法的股份公司做掩护,更加放肆地进行抢劫活动。股份公司成为英国女王对付西班牙的重要武器。女王政府对海盗活动的支持,使英国积累了大量财富。“掌管海军财政的霍金斯认为,当时英国的财富比1568年增加了两倍”。〔14〕国库充实改善了英国的财政状况,国内矛盾有所缓和,为英国的外交活动提供了充足经费,使英国有可能去资助尼德兰、法国的胡格诺派,政府也能执行比较强硬的外交政策。

第二,支持尼德兰革命,达到遏制西班牙势力发展的目的。伊丽莎白对尼德兰革命的态度很清楚,她憎恨革命,骨子里不愿给这个革命国家以任何同情。1582年,她给正在尼德兰掌握大权的安茹公爵的信中就写到:应当经常记往一切国家内的老百姓的本性。很显然她是反对尼德兰革命的。但为了瓦解西班牙势力,防止西班牙利用这个国家攻击英国,她违反自己的本意,而支持尼德兰起义军,并利用起义军的势力削弱西班牙的财力物力。从1572年起,女王默许英军进入尼德兰。1576年女王面对新形势,立即借给尼德兰起义军两万英磅。〔15〕并且英国政府把一些港口开辟成尼德兰起义军的避难所,允许他们在那里运送军需品。1585年9月,英国同尼德兰签订《格林威治条约》, 规定女王向尼德兰增援五千人和一千匹马。尼德兰交给她两个城镇驻兵,作为偿还军费的抵押。这个条约加强了英国和尼德兰的关系。此外,女王于1585年12月派遣莱斯特率军前往弗拉辛。这次出兵的目的是使尼德兰免于被西班牙占领。而事实证明,英国对弗拉辛的占领对后来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起了辅助作用。女王的及时援助使尼德兰革命继续下来,西班牙在尼德兰已经耗费了大量的资财。“到1574年9月, 西班牙财政已到了濒于破产的境地。”〔16〕腓力二世妄想在平定尼德兰后从尼德兰、西班牙展开进攻英国的冒险事业始终没有实现。

最后,女王打击西班牙最为重要的一项政策是用武力彻底消灭西班牙的海上势力。1588年英国海军以其优良的装备和先进的战术击溃了装备、战术都已陈旧落后的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的英西海战是英西外交史上的转折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严重削弱了西班牙的海上军事力量,动摇了西班牙的海上强国和殖民强国的地位。无敌舰队在海战中损失惨重,一半以上的船只遭到破坏,死伤的士兵数以千计,大伤西班牙的元气,昔日的欧洲海上强国走向衰落。第二,英国的海上力量和殖民势力迅猛发展,国际地位和威望日益提高,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英西海战中英国没有损失一条战船,伤亡人数不足一百人。英国保存了海军实力,殖民活动和远洋航行更加频繁,继西班牙和法国之后英国成为欧洲第三个重要的国际政治和军事力量。第三,改变了欧洲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力量对比。欧洲第一号强国西班牙独霸大陆和海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以英国、荷兰为代表的新兴强国开始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但是,1588年海战不是英西两国战争的结束。而是两国的斗争由大规模发展成长期的零星战争。女王政府继续在陆地上、在海上打击西班牙势力。

结束语

综观女王当政时期的外交政策,其特点是能够顺应时事变化,在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中寻找到英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在女王统治的前半期,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迫使女王采取联西抗法的政策。法国和西班牙互相牵制,使英国一度较少卷入欧洲大陆的纠纷,有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和经济、军事力量的增长。这个政策使英国在还没有力量与欧洲天主教势力进行公开战争的时候避免了战争。女王统治的后期采取了联法抗西的外交政策。她的外交策略的变化既顺应了当时的国际形势,也符合国内形势的要求。英国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与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是英国经济向前发展的一种需要,海盗掠夺使国家资财急剧增加。当八十年代末英西之间战争不可避免时,英国已蓄积起相当的实力,足可与西班牙一决雌雄了。女王执政时期取得的外交胜利为英国在近代时期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但是归根结底,伊丽莎白一世是一位封建专制君主,她要维护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一些军事外交政策破坏了国内正常的社会秩序,国家财政拮据,通货膨胀,人民苦不堪言。对于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作者曾得到李景云老师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The Foreign Poliey of Queen Elizabeth I

GUO Xueling

Abstract Queen Elizabeth I was a famous monarch whoruled the kingdom over forty years, in which period,remarkable social,economic,political, cultural, religiousand diplomatic changes were noticeable and a modernizationprocess underwent in big strides in the country.

Herdiplomatic poliey greatly affected not only English society,but also Europe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Before the sixtiesof the 16th century,she had established an alliance withSpain by making use of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Spain andFrance and regarded Spain as the international mainstay ofEngland to counteract France so as to consolidate

her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Subsequently, with therapid growth of her industry and commerce,England was eagerto expand foreign trade and look for new markets abroad.Spain as a hegemonical power over the sea constituted themain obstacle to her expansion abroad. Thus, the queenchanged her foreign policy and formed an alliance with Franceto counteract Spain and thus ushered in a new era of Englishdiplomacy.

Key words and phrases England, Queen Elizabeth I,foreign Policy

注释:

〔1〕D.M.帕利泽《The Age of Elizabeth:1547—1603 》(《伊丽莎白一世时代:1547—1603》)新加坡,1983年出版,第284页

〔2〕R.B沃纳姆《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Vol.Ⅲ(《新编剑桥近代史》第三卷)英国剑桥大学,1971年出版,第235页

〔3〕克里斯托弗·黑格《The reign of Elizabeth 》(《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麦克米兰公司,1984年出版,第147页

〔4〕〔5〕J.E.尼尔《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2年出版,第60页、第95页

〔6〕.克莱顿·罗伯特/戴维·罗伯特《A History of Englang》Vol.Ⅰ(《英国史》第一卷)Pnblished by Prentice—Hall,1980 年出版,第289页

〔7〕莱西·鲍德温·史密斯《The Realm of England》(1399 —1688)(《英格兰王国史》)Published by D.C.Heath and Company,1971年出版,第151页

〔8〕J.E.尼尔《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中译本)第124页

〔9〕〔13〕A.L.罗斯《The Expansion of Elizabethan England》(《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扩张》)Published by Papermac, 1981年出版,第174页

〔10〕施脱莫尔顿《十六世纪英国简史》(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第110—111页

〔11〕T.O.莱昂《The British Empire 1558—1983》(《英国史1558—1983》)英国牛津大学,1984年出版,第9页

〔12〕〔14〕施脱克马尔《十六世纪英国简史》第112页、第119页

〔15〕〔16〕J.E.尼尔《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第239页、第252页

主要参考文献

(1)R.B.沃纳姆《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Vol.Ⅲ(《新编剑桥近代史》第三卷)英国剑桥大学1971年版

(2)D.M.帕利泽《the Age of Elizabeth:1547—1603 》(《伊丽莎白一世时代:1547—1603》),新加坡1983年版

(3)克里斯托弗·黑格《The reign of Elizabeth 》(《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84年版

(4)J.E.尼尔《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中译本), 商号印书馆1992年版

标签:;  ;  ;  ;  ;  ;  ;  

论伊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政策_伊丽莎白一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