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语文教学“轻负高质”的途径与探索论文_叶婷婷

以学生为本,语文教学“轻负高质”的途径与探索论文_叶婷婷

叶婷婷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东方理想学校 3180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 “怎么教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语文的负担,找到一条高质的教学之路”引起了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思考与探究。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话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他认为“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了解学生到底已经知道了什么,只有探明这一点,并据此展开教学”。教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减负措施要从教育的内部做起,从主要依靠教者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应把“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确立“学生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的思想。只有从学生出发,结合文本的实际,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质的,才能真正地有益于学生的成长。

一、在传统语文课堂中,以生为本的意识不强,课堂呈现“一厢情愿”化

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阅读教学方法化

在课堂上教师依次抛出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备课时早已预设答案,答案与问题环环相扣,可谓是行云流水,密不透风,而恰恰限制了学生自己的思路,回避了学生真正的疑问,成为禁锢学生思想的铁桶阵。在一次次的发问、一次次的回答和一次次的纠正中,慢慢丧失学生的个性化,成为教育的模板。在教学中不自觉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人的心灵变框架化。

2.教师“一厢情愿”化

把一篇文章的教学当作一篇阅读试卷,对照中考考纲和考题,企图在教学中逐一落实考点,训练如何去答阅读理解的题目,答题格式是一套又一套,教师教学语言中出现频率高的话是“这样的问题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所以如果在考试中应该这样答”。反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反复细化的知识学生真正的吸收了吗?每当考完试,我们的语文老师总免不了发出无奈的叹息声:“这个知识点我都不知道强调了几百遍了,这些学生怎么还不会呢?”“我平时上课讲得够细了,他们是怎么记的呀?”

为什么我们如此精心、细化地备课,最终学生的成绩如此不尽人意?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没有树立真正的“以学生为本”意识,课堂上只是将教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殊不知,学生只有处在真正的个性思维解放状态,他的学习内在驱动力才能得到激发,潜能得到发挥,他的课堂收获才是真正的春暖花开。

二、“以学生为本”在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1.以生为本,在感悟中领会传统文学魅力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负担,提高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文言文都占有较大比重。在教师们努力向45分钟要质量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象,只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从论辩的过程和结果看,充分体现了庄子的论辩的机敏和巧妙。同时对话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笔者在执教时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后,很快获知这是两个人在争辩,而争辩的话题是“人是否知鱼之乐”,笔者顺势让学生围绕这争辩话题结合文本阐述自己支持哪一方的观点,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如针对文中的重难点句子“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的理解上,生一开始理解为“你完全不知道鱼的快乐”,另一学生立刻发现这样的理解不到位,学生经过再三的辩论与揣摩,确定了理解为“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学生主动关注彼此并不高明的见解,在“找茬”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提升智慧。一番唇枪舌剑下来,学生的疑惑自我解决了,问题也自我消化了。在课后,笔者问班级里一后进生,这篇文言文理解了吗,该生异常欣喜地点头。

2.以生为本,在独特体验中阅读现代文学作品

阅读的最大享受就是读出自己的思考与感受,阅读它是有生命的活动,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是带着生命的个性,生命特有的感动去阅读文本,一次次解读文本就是一次次的精神远足,就是一次次的情感体验,没有个人情感的投入,那是对阅读的亵渎。尊重个性化阅读,抒发个人独特体验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当阅读成为一种享受,何来负担之言。

笔者在执教学校公开课上《那树》时,让学生解读作者情感这一环节:

师: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对那树进行了描写叙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①:对树被砍伐的同情,悲叹。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生②: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树应该和人一样有着生命,同样需要被尊重。

生③:对过去美好自然的怀念,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摒弃繁琐的课文分析,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阅读个性、审美情趣,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在对话中实现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从而对文本作出了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中细细阅读和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笔者在执教《背影》这篇散文,笔者设计一个环节:作者二十多岁还要父亲去为他买橘子,是否有点不实际?看到父亲攀爬月台,潸然泪下,是否有点矫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出学生接二连三的问题和讨论,课堂教学顿时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生①:虽有失男儿本色,但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生②:文中的儿子太骄傲,看不起父亲,父亲对儿子太溺爱了,完全可以让儿子自己去买橘子。

生③:父亲为儿子买橘是为了表达对即将远离的儿子的爱。

“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带着对生活已有的认识再次去融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去解读“生活”的过程。允许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答案的多样性,珍视学生体验的独特性,尊重其体验间的差异性,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

师:从望父买橘这件小事中,作者领悟到的是父亲的拳拳爱子情深,从而流下了感动的泪。那么,在你的记忆中是否也保存着这样感人的画面呢?

生①:我生病时,妈妈把我拥在怀里,为我唱歌,那副画面最感人。

生②:深夜里,母亲给我盖被子,离去时的挚爱的笑容是最感人的。

生③:父亲为我送来练习本,然后冒雨离去,消失在雨中的背影是最感人的画面。

以生为本,个性化的解读是对学生独特感受的尊重,让学生充分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接触,此时的阅读,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成了学生生命主体与文本的对话。这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

3.以生为本,在文字与情感的不断碰撞中书写独特感受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作文的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写作文之笔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以作文为载体,自由抒写真情实感。只有学生主体生命意识的激扬,主体精神的焕发,才是教学上精神上的真正减负。生本化作文不仅有利于减轻学生作文负担,也有利于减轻教师作文批改负担,寻求到一条“轻负高质”之路。

(1)“照片式”作文评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对习作感兴趣的程度与写作积极性的高低和作文教学的效果有着明显的关系。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习作。反之,学生没兴趣,就不愿意写作文或敷衍了事,作文教学就很难有实效。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进而变被动的“要我写”为“我要写”。笔者将学生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或句子利用照片的形式加以剪辑整理,并在作文课堂上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激情得到很大的提升。

(2)转变评改方式,形成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评改中,在参与评价中学会发现,学会挖掘,学会提升。笔者在作文评改课上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先组内轮流评改,再将评改结果在班级里展示。如生评价组员作品《绿震撼了我》:你的文采非常好,词语生动,句式灵活,能够看出你是个很会写的人。同时“绿震撼了我”是一个很新颖的题材。情感真实,能打动人,不足之处是结尾处不够刚劲有力。

学生在参与作文评改时,无论是针对同学的作文、同学的评语,还是针对自己的作文,都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手中的文本作品。而且在学生的调查中表明:85%的学生认为通过批改对作文的兴趣浓了,信心也足了,作文的负担也轻了。

三、关于“以生为本”语文教学课堂的几点思考

“以生为本”,积极追寻“轻负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我还有以下几点思考:

1.区别课堂的开放性与乱

不可以错误的把课堂教学的平等、开放变成了学生的无序、混乱。课堂教学需要热闹的气氛,需要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但是活跃的课堂气氛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开放度,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增加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2.留给语文课堂一个狂想空间

语文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绝不能用固定的公式推导出必然的结论。反观我们的教学,扎实基础,落实知识点,是不是缺少了一点敢于狂想的劲头?一个人的创新之举,往往就建立在其看似疯狂的异想天开之上。给学生一个可以质疑、可以“狂想”的思想空间,营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环境和氛围,留给教育空间,留给学生空间。

3.以生为本,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以生为本教育实质上是从控制学生生命走向激扬学生生命。只有充分的重视和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抛砖引玉者、穿针引线人。在备课时,更需要自己斟酌。应该了解学生学习本课时最感兴趣的地方,从学生实际出发,用心揣摩教材,备课中敢于取舍,用新颖的设计为每一堂课预约成功,为每个孩子的学习指定捷径。

郭思乐教授说,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们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智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让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寻求一条“轻负高效”的教育之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还学生感悟的时间,还教育本来的面目,还学生学习的乐趣,还学生健康的身体。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蔡少军《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冯建军 等《生命化教育》.教育科技出版社。

论文作者:叶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3

标签:;  ;  ;  ;  ;  ;  ;  ;  

以学生为本,语文教学“轻负高质”的途径与探索论文_叶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