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历史课堂初探论文_郝秀娟

高效历史课堂初探论文_郝秀娟

摘要:在新课改形势下,全国各省份、地区初中历史使用不同版本教材——人教版、冀教版、北师大版等等,不尽相同。不同版本教材在史实取舍,编排顺序上各有侧重和不同。面对新教材,新观念,教师如何才能上好历史课,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本文探讨的核心。

关键词:新课改 合理取舍教材 主题式教学 多种教学形式

新课改形势下,全国各省份、地区初中历史使用不同版本教材——人教版、冀教版、北师大版等等,不尽相同。不同版本教材在史实取舍,编排顺序上各有侧重和不同。在教材编排上不再像旧教材那样按时间顺序,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国到世界,依次编写;而是以“专题”的形式更加系统地呈现我们面前。

这种教材的编写变化使传统的教材功能观受到挑战,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历史过程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因此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单向传输为主的过程。这种模式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在新课改形势下,如按照这种做法,在改革阶段假使学校三个年级在使用不同版本教材,教师定会陷于不知所措,不同教材的编写风格不同,不知如何教学。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面对新教材,新观念,教师如何才能上好历史课呢?这成为老师们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浅加探讨,望加指教:

一、以课标为准,合理取舍教材,但不被教材牵着走。

当今形势下,全国各种教材编写史实取舍上侧重各有不同。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冀教版分成三大知识板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而人教版有两大板块——“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将“政治协商会议”作为小字内容放在“开国大典”一幕之下。应如何处理“政治协商会议”内容成为教师在备课中思考的问题,有的教师将其作为一个小重点来处理,出示材料、设置问题,尤其重点讲解《共同纲领》,说明它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有的教师将政协会议一届会议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来处理,例如:引导学生完成“政协会议新闻稿”,在这一过程中自学、了解政协一届会议主要决议,知道它起到筹建新中国的作用。哪一位教师处理得更合理,最终的评判标准还要依据课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课标中规定:“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对“政协一届会议”未作要求。根据这一课标规定,我们明确对政协一届会议应淡化处理,围绕这节课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展开,使学生知道政协一届会议起到筹建新中国的作用即可。有的教师禁不住要问:冀教版教材为何对政协会议内容用大量篇幅进行详细介绍?各教材主编在决定对史实进行如何处理之前——是使用大字、小字,分几大知识板块编排,对课标进行过仔细研究,但在编写教材时总要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讲明白,不能让学生在历史史实上有断代、空白。教师们在明白教材编写意图,明白教材只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仔细研读课标之后,对教材恰当取舍、在教学中重点突出,合理运用,必要时适当补充材料,而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这样才能重点突出,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去活动、思考,以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成为有思维、有思想的创造性人才。

二、专题式教学,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探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新课标下,不同课本每一单元都是呈主题式展开,每一课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打乱了固定的时间顺序。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围绕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抗争展开,第二单元围绕“近代化”的问题展开,第二单元的第6课《洋务运动》在时间顺序上发生在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如果只是就某一课展开学习,学生们就会感到疑惑混乱,学完一段历史之后,学生觉得如一团乱麻,为何刚学习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又回到1860年洋务运动。因此在使用按主题编写的教材时,应将某一课放在一主题之下去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主题之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主题之间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历史线索清晰,历史知识系统化,更好地理解历史, 例如:八上第二单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近代化教育的起步几个历史事件都是围绕中国近代化的问题展开,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中国近代第一步;洋务运动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继续展开探索,掀起戊戌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也是先进的中国人近代化的探索。在教师专题式教学下,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过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这只是就一两个单元教学简要举例,从更广的范围来说,例子还有许多,在新课标下,教师注意研究,不只是放眼某一课,某一知识点的教学,而是带领学生进行专题式学习发展学生的纵向思维

三、采用多样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述、提问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或陷于一问一答,学生了无兴趣,课堂死气沉沉。新课改形势下,痛定思痛,课堂本就是学生的,应该通过各种教学形式使学活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自主探讨、解决问题。学习主“动” 但不等于乱,不是毫无秩序,教师通过问课堂环节精心设置,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者、探究者;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关键时刻一句话点拨,导航课堂方向。具体形式举例:

(一)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分析历史问题,带着兴趣展开历史问题的研究与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用课堂表演这一形式,创设历史情境,展开历史学习。学生创作课堂表演的过程,是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走进历史、再现历史的过程,例如:《宋元社会生活》一课,可引导学生课前创设历史剧,包含那一时期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节日、娱乐等方面,通过历史剧将学生带到宋元那个时代,这样的情境中带领学生展开学习。通过历史剧方式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团结协作,提高能力、培养兴趣,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三)还可以将分组讨论、小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这一知识板块中,可以模拟历史情境走进政协会场进行现场采访;“开国大典”知识板块中,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感受历史后,学生谈感受“哪一幕令你激动”,“西藏和平解放”一知识板块可利用图片及学生自学方式展开学习。当然不是每一节课都采用各样教学形式,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及课型灵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

总之,在新课改形势下,只有改变传统观念,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仔细研究课标,合理设计课堂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主导者,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冀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2001版《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论文作者:郝秀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高效历史课堂初探论文_郝秀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