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物理课引起的教学思考论文_席丽萍

甘肃省镇原县临泾初级中学 744500

摘 要:本文列举两个课堂教学片段,通过前后两节教学片段的对比,第二次教者仅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做一些修改,却达到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 两次课堂对比 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分别在两个班进行,第一节课在理解能力较强的班级进行,但有近百分之四十的同学并没有真正地理解。第二节课在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弱一些的班级进行,这次教者只是将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和生活紧密联系,没想到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前后两次的教学对比,使教者明白了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而且我们学习物理知识就是为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并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因此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

下面我列举这两个教学过程: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课堂教学一:

第一步:直接引入新课,然后要求学生自学课本,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和力他们的观点。

第二步:教师提出问题: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大家支持哪位物理学家的观点?

第三步:学生凭感觉提出自己的猜想。

第四步:实验验证(斜面实验)

实验结论: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样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尽管明白了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这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当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却很难用物理知识去准确地解释。

课堂教学二: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a公路上静止的汽车动起来了。

b地面上滚动的小球停下来了。

教师顺势提出问题:汽车为什么能动起来?小球为什么会停下来?

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收集学生的观点:车动起来是因为有力来维持,小球停下来也是因为力,那么物体的运动是需要力还是不需要呢?

第二步:实验验证(斜面实验)。

实验结论: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解决课前问题:车能动起来为什么需要动力,是因为车在运动中与地面会有摩擦而产生阻力,动力是为了平衡阻力;运动的小球能够停下来也是应为地面的阻力,如果没有阻力它会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同时也能很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达到了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物理核心素养。

思考: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好了的教学设计,满怀热情地走上讲台,但是一节课下来,课堂效果却不尽人意。教师会反思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甚至质疑自身。其实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生,课堂并非教师的独角戏舞台。课堂应该让学生先动起来,那就需要兴趣和好奇心。物理课堂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来源于生活,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生活化,将提问的方式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例如我们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个问题时,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同学们,盐场是靠海水养活的,因为他们经海水变成盐来获取他们的收入。海水变成盐是海水中的水变成水蒸气。如果我们能将海水蒸发的速度提高十倍,那么他们的收入就可能增加十倍,原来每个月攒一千元的每月就可以攒一万元了。今天,我提来一桶海水,大家来研究一下如何让海水蒸发得更快,以提高乡亲们的收入。这时同学们的探究兴趣一定很浓,他们一定会精心准备实验。课堂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活处处有物理,初中物理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学应该“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将我们的物理课堂生活化,我们的物理教学生活化,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文作者:席丽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7月总第18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  ;  ;  ;  ;  ;  ;  ;  

一堂物理课引起的教学思考论文_席丽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