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陵泉穴临床应用举隅论文_胡德金1, 胡丹云

阳陵泉穴临床应用举隅论文_胡德金1, 胡丹云

胡德金1 胡丹云2

(1湖北省丹江口市胡德金中医诊所 442700)

(2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医院 442714)

【关键词】 阳陵泉:头痛欲裂;胸部疼痛;筋惕肉瞤;彻夜不眠;肘关节伸展不直;癔病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6-0355-02

阳陵泉穴,始出自《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别名阳陵,筋会;属足少阳胆经,为其合穴,亦是八会穴之一。该穴在腓骨小头前下缘,腓骨长肌和趾伸肌之间,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和腓神经分支处。具有疏肝清胆,泄热利湿,舒筋活络的功效。主治半身不遂,疟疾,胆囊炎,坐骨神经痛,胁肋痛等。笔者在临床中,将该穴应用于多种疾病,颇感得心应手,今不揣浅陋,兹举6则如下,以抛砖引玉。

1.头痛欲裂

李某,男,19岁,学生,2003年9月17日诊。患者因琐事与人口角时突发头痛,剧痛难忍,服木香顺气丸、去痛片后不见好转,急来就诊。诊见患者烦躁不安,双手抱头啼哭,不能自制,两侧太阳穴剧痛,精神恐惧。急令患者仰卧于床,取75mm不锈钢毫针2枚分别直刺双侧阳陵泉,继针太冲穴,约2min后,患者安静,留针20min,每5min行针1次;起针后,头痛消失,情绪稳定,谈笑自如。

按: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但凡精神刺激,肝气必有所郁,郁则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甚则阳气暴亢。本例与人口角,肝阳上亢,导致气血上逆,滞于脑络而痛。当急以疏肝理气,镇肝潜阳。阳陵泉为筋之会,又是足少阳胆经下合穴,颞部为胆经所过,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针之以收疏肝理气,缓急止痛,调畅气机之功,亦寓“上病下取”之意。太冲乃肝经原穴,泻之有引血下行,平肝息风,醒脑宁神之效。两穴配伍,活血散瘀,缓急止痛之功益彰,故收立竿见影之效。

2.胸部疼痛

郭某某,女,54岁,工人,2009年12月25日诊。因上班与同事发生争吵,致胸部疼痛已4天。刻诊见胸骨剑突上3寸处约1元硬币大小之区域疼痛,无红肿,按压、转侧则疼痛加重,舌淡苔薄黄,脉弦。此乃肝郁气滞,络脉受阻,经气运行失畅所致。治宜疏肝解郁,宣通闭阻。遂令患者仰卧于床,取阳陵泉(双)、内关(双)、太冲(双)、足三里(双);继取0.40mm×25mm毫针2枚于胸部阿是穴傍刺之。双阳陵泉接G6805-II治疗仪通电30min,起针后阿是穴用梅花针叩刺至微出血,用中号玻璃火罐吸拔约5?min,尔后擦净血迹,75%酒精棉球消毒。翌日复诊,痛减大半;如法再针1次而愈。

按:笔者恩师尹玉洲先生曾曰:“胁之脉络属肝经,作痛多由气郁横,取穴肝俞期门是,阳陵支沟太冲平”。笔者临证时每每习用,颇感得心应手;近几年来将该方广泛应用于因肝郁气滞引起的多种疾病,亦取得了较好疗效。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有统领少阳经气及舒筋活络之功,针刺具有疏肝利胆,宽胸理气行滞之作用;内关为心包经络穴,通阴维脉,阴维维络诸阴,“胸膈满痛刺内关”(《标幽赋》、“心胸内关应”(《四总穴歌》)。太冲是足厥阴肝经腧穴,有主疏泄之功能;针刺太冲穴有调畅气机,通利三焦之气,宣泄清解之作用。更取足三里以调胃气,则痞满可除;亦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以防肝郁乘脾之虞。于阿是穴处刺络放血,暗合“宛陈则除之”之旨,使瘀去痛止。诸穴合用,标本兼顾,相得益彰,其效霍然。

3.筋惕肉瞤

李某某,男,43岁,2006年5月26日上午10时许诊。今天早晨8时许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颈项部筋肉跳动不止,用手按之不能缓解,急来就诊。诊见患者心烦意乱,恐慌不安,右侧颈项部筋肉跳动明显可见,用手触之震颤惕动。急嘱患者仰卧于床,取75mm不锈钢毫针直刺右侧阳陵泉穴,稍作提插,得气后留针,每5min行针1次;15min后筋肉跳动逐渐减轻而停止,心情平静,遂起针。次日随访,未再复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按:《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医认为,“肝主筋”、“风主动”,颈项外侧为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之处,且胆附于肝,互为表里,如《灵枢?经筋》篇亦有记载:“足少阳之筋……颈维筋急”。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取筋之会穴阳陵泉刺之,切中病机,故一针而愈。

4.彻夜不眠

黄某某,男,50岁,2014年2月5日诊。彻夜不眠1周余。1周前因春节期间应酬频繁,怨亲善友团聚,吵闹之声灌耳,辛辣厚味迭进,渐致心情郁闷、压抑烦躁,夜晚休息时久久不能入睡,虽服用安神补脑片、天王补心片、舒乐安定片等仅能朦胧片刻,尔后如故,渐至彻夜不眠,心烦口苦,急躁易怒,伴右侧胁肋部胀疼不适,白天神疲倦怠,情绪低落,舌红苔黄,脉弦数。此乃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扰乱神明所致。因患者害怕针灸,仅取一穴。取75mm不锈钢毫针缓慢刺入右侧阳陵泉穴,每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起针时摇大针孔,不闭其穴,以利肝、胆经脉之郁热外泄,每日1次。3天后,睡眠如常,精神愉悦,诸症消失,告愈。

按:本例患者由于情志恚怒郁闷,肝失疏泄,加之暴饮暴食辛辣厚腻之物,以致肝胃不和,郁而化火,扰乱神明,阴阳不交使然。虽仅取阳陵泉一穴,但收效颇佳。余百思不得其解,遂查阅针灸文献,均无本穴治失眠的记载,惟《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手足躁,不得安眠,……刺足厥阴、少阳。”始觉豁然开朗。盖平人夜卧,魂归于肝,今木火升腾,则不能藏其阳魂,以故不寐,用阳陵泉穴泄其龙雷之火,卧自宁矣。由此观之,此妙法系《内经》中之一常法,惜乎古道隐没,至简至妙之法几近灭绝,悲乎!

5.肘关节伸展不直

赵某某,男,16岁,学生,2014年3月17日诊。右肘关节疼痛,伸展不直1天。昨天下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肘关节屈伸不利,呈半弯曲状;在肘横纹正中上3寸处有一向上约3寸长之条索状筋肉隆起包块,压之疼痛,若勉强拉伸则疼呼不已。遂令患者平卧于床,取75mm不锈钢毫针直刺左阳陵泉穴,约5min后,嘱其试图活动、伸展肘关节,竟能慢慢伸直,少倾,活动自如,患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留针30min后起针。次日随访,告愈。

按:本例患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肘窝以上筋肉拘挛疼痛、伸展不直,颇象中医“伤筋”范畴。不知所措之际,想到《针灸甲乙经》曰:“筋急,阳陵泉主之”;继根据“交经缪刺”、“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的取穴原则,虽仅取一穴,却收力专效宏之功。

6.癔病

朱某某,男,48岁。患者于1988年7月23日晚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心悸气短,四肢震颤不能自主,急送某医院就诊,经检查初步诊断为“癔病”,经用镇静、安神和暗示疗法,病情稳定。以后病情反复发作,遇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则发作更频,曾先后到某精神病院和数家大医院就诊,均被诊断为癔病、神经官能症,经常服用速效救心丸、舒乐安定片、脑力宝、谷维素等西药和中成药,中医曾从疏肝健脾、涤痰开窍、活血化瘀、养心、重镇安神等方面治疗,服中药百余剂,收效甚微。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痛苦异常。后经人介绍于1991年6月17日求诊于余,要求用针灸治疗以图机转。取穴:以双侧阳陵泉为主穴,另配风池、风府、大椎、百会、阴包、三阴交、内关、间使、神门、合谷、太冲诸穴,交替配伍针刺,每日1次,留针30min。共针14次后,精神转佳,睡眠、纳谷见香,病情稳定,遂嘱停服一切中西药物,未再复发。2015年1月5日相遇,告之一切如常。

按:朱丹溪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该患者平素心胸狭隘,性情急躁易怒,且每遇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则癔病发作更频,故首选两侧阳陵泉为主穴,以疏肝解郁,调畅情志,亦寓《内经》“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之意,且阳陵泉为筋之会,能舒筋,可缓解四肢震颤、拘挛等症。用阴包穴治癔病,是笔者仿用“重刺阴包穴治验癔病七例”(见《新中医》1985年9期35页)的方法。因阴包穴属足厥阴肝经腧穴,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但凡精神刺激,肝气必有所郁,针之可升清阳之气,建舒郁畅志之功。百会、风府、大椎为督脉经穴,督脉总督全身之阳,上通于脑,脑为元神之府,针之可宣闭醒脑开窍,益髓安神;合谷、太冲均为原穴,开四关可行气解郁;心主神明,故取内关、间使、神门以宁心安神,其中内关、神门相配,寓有原络配穴之意;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可调肝、脾、肾三阴,可起到熄风镇痉的作用。风池、阳陵泉属胆上、下配合,疏肝利胆、镇肝熄风之功益彰;风池与百会、太冲相配而泄之,可潜镇上亢之风阳,切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病机,实有一石二鸟之妙用。诸穴合用共奏调理气机,开窍醒神,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之功,并配合心理疏导,移情易志等,经守方守法治疗,多年痼疾,终得彻底根除。

论文作者:胡德金1, 胡丹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9

标签:;  ;  ;  ;  ;  ;  ;  ;  

阳陵泉穴临床应用举隅论文_胡德金1, 胡丹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