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则徐的官吏整风_林则徐论文

论林则徐的官吏整风_林则徐论文

论林则徐整饬吏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吏治论文,林则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K25

林则徐对官吏的贤愚廉贪与国计民生、地方治乱的关系有充分的认识。他为京官时,即发出“何地不可兴利,顾司牧奚如耳”的慨叹(注:《林则徐集·日记》71、56~57、58、213、219、222、315、93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待其外放,由道员升至督抚,更认识到整饬吏治的重要。他在湖督、陕抚任上为甄别、处治一些地方官而上的奏折中,劈头就说:“臣等蒙恩畀任封圻,首严察吏,必须治理得人,方足以收实效。”(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调任滇督以后,他进一步阐明此种观点:“立政之道,察吏为先,如其措理乖方,识见适形其暗汶;聪明误用,心术每中于回邪。又或相率因循,则公务必多废驰。”(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因此,作为封疆大吏,“首以整顿吏治为要务”(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将吏治的整饬置于诸务之首,可见林则徐对此事何等重视。

然而,嘉、道两朝,吏治腐败已甚。那些追逐利禄的大官小吏,表面衣冠楚楚,道貌岸然,而为达升官发财的目的却不择手段,丑恶万端。林则徐曾在诗中描绘此等利禄之徒道:“呜呼利禄徒,字氓何少恩,所习乃脂韦,所志在饱温,色厉实内荏,骄昼而乞昏。岂其鲜才智,适以资攀援,模棱计滋巧,刀笔文滋繁,峻或过申商,滑乃逾衍髡。”(注:转引自来新夏:《林则徐年谱》,70、 79、143、70、58、41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对这些工于心计,娴于攀附,因循阘葺的官吏,不是轻易能看清其本相的。所以,林则徐很注意讲求考察官吏、整饬吏治的方法。

首先,他主张对官吏要勤加考察 察吏是整饬吏治的第一步。只有弄清了官吏的勤惰、贤愚、廉贪,才谈得上整饬。官吏们“同在循职之中,而才具互有短长,器识各有深浅,非时刻留心察看,未易周知”(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故对各级文武员弁,“必当勤加考察”(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

其次,对官吏的考察必须全面 考察者对下属平时的所作所为密为记存,并悉心核实:“一考诸公牍之事理,一验诸接见之语言,一证诸采访之声名,一征诸管辖之成效。”(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既听其言,又观其行, 口碑政绩,相互印证。如此全面考察,才能对僚属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再次,察吏者须先“自察”,为下属作出表率 林则徐初任巡抚,就提出了“察吏莫先于自察”的主张。他说:“上司所以考察属员者,非于公牍中观其事理,即于接见时询以语言。然各属禀谒之时,谁不能摭拾地方一二情形,以备应对。即公牍事件,有实在自费心力者,有专任幕友吏胥者。但就皮面观之,鲜不被其掩饰。”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洞悉属员之真情呢?他提出:“察吏莫先于自察,必将各属大小政务逐一求尽于心,然后能举以验属员之尽心与否。盖徇人者浮,任己者实,凡事之未经悉心筹划者,纵能言其梗概,而以就中曲折,反复推究,即粉饰之伎立穷。若上司之心先未贯彻于此事之始终,又何从察其情伪?则表率甚不易言也。”(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简而言之,上司对僚属应办的政务、 易出现的弊端了如指掌,其属下的南郭先生就不能滥竽充数;故上司是否“尽心”,这是首先需要自我省察的。真正做到了“将各属大小政务逐一求尽于心”,既为各属作出了表率,又易洞悉属僚为政之实情。

第四,处理好奖、惩、劝诫的关系 在整饬吏治时,林则徐提出了处理奖惩劝三者关系的原则:“信赏必罚,惩劝兼施”,先惩已甚。文武官弁中,凡有功勋劳绩者,给予奖赏;“骫法营私,靡所不至”者,加倍严惩,以杜弊源。奖“须确核各员劳绩,务求赏当其功”;惩亦须罚当其罪。如此方能起到激劝的作用。采用惩罚手段,要因地因时制宜,分出轻重缓急,先惩已甚。与奖惩相辅而行的是对下属的教育、劝诫,劝导他们勤政爱民,清廉自持(注:林则徐这些主张散见于他的奏折、公牍中。参见《林则徐集·奏稿》,666、492、43~44、748页;《林则徐集·公牍》,7~12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

由于林则徐深悉当时官场现状,明白吏治好坏关系国势兴衰,因此把整饬吏治提到了方面大员为政首务的重要地位,并根据实情提出了一套考察官吏、整饬吏治的方法和原则。这些思想主张,表现出在世风日下、官场污浊的时代,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清醒头脑、远见卓识和精明。

林则徐面对腐败的官场,忠于职守,力挽狂澜。他所到之处,采取有效措施,对吏治严加整饬。这些措施,约有以下数端。

其一,提出警告与要求 根据“惩劝兼施”的原则,林则徐每到一地,即针对该处官场弊端,事先向各级属员提出警告与要求。

在江苏两司任上,林则徐针对苏省地方官交接时,前任的亏缺,在监盘委员说合下,与后任“私议流摊,以垫抵交,而其所垫之款,半属虚悬无著”的问题,通饬全省,嗣后凡值交代,前任如有亏缺,即于限内据实揭参;如无亏款,迅速依限盘收结报,不得混请担任,私议流摊。如其不遵,定将玩违之员,特揭请参”(注:《林则徐集·公牍》,7~8、8~12、55、98、16~19、22~27、16~46、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他又根据江苏地方官审案及解送人证迟延拖沓、办理命案缺乏仵作等情况,札饬各府州县,从速审结案件,及时将重要人证解省,募足仵作并令其认真学习验尸之法(注:《林则徐集·公牍》,7~8、8~12、55、98、16~19、22~27、16~46、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以钦差身份在粤禁烟过程中,林则徐了解到巡洋弁兵不仅吸食鸦片,而且“猫鼠同眠,分肥故纵”。于是实行五人互保,要求“将弁中如有沾染吸食者,亦即揭参究惩,毋稍隐讳,致干徇庇之咎”(注:《林则徐集·公牍》,7~8、8~12、55、98、16~19、22~27、16~46、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并提出警告:“如弁兵再敢得规私纵,定当置之死地。”(注:《林则徐集·公牍》,7~8、8~12、55、98、16~19、22~27、16~46、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

针对过去弊病,向各属提出除弊的要求和警告,既可使其下属有所遵循,又可使有过者有改弦易辙的机会,从而起到防止一些官弁继续为非、整肃吏治的作用。

其二,除弊惩恶 林则徐对吏治最直接的整饬,是革除弊政,惩治不肖员弁。

在湖北布政使任上的林则徐,为杜绝官吏升调署补差委中昏夜营求、胥吏高下其手之弊,防讼棍、吏胥包揽词讼,除丁胥差役冒名索诈、影射扰累,特颁《关防告示》和状纸格式,周知群众:“如有各种情弊,许即赴司首告,或就近禀报地方官拿究,以凭惩办。”(注:《林则徐集·公牍》,7~8、8~12、55、98、16~19、22~27、16~46、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

林则徐任东河河道总督时,为剔除河工积弊,认真查验堆料,“于每垛夹档之中,逐一穿行,量其高宽丈尺,相其新旧虚实,有松即抽,有疑即拆,按垛以计束,按束以称斤,无一垛不量,无一厅不拆”(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又绘全河形势于壁,孰夷孰险,一览而得,使属吏不敢欺蒙。(注:金安清:《林文忠公传》,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六),255、254~255、261~262、254、254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在江苏任职期间,林则徐对该省审案、科场、河工、赈务中存在的弊端均力加整顿。江苏官员疲玩拖沓,积案如山。林即“详定章程,严立限制”,对逾限不按规定结案者,即予特参。经几个月的清理,即将百分之九十的积案审结(注:转引自来新夏:《林则徐年谱》,70、79、143、70、58、41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苏省科考,弊端重重,而以帘官阅卷马虎,士子剿袭幸获为最。为争先荐卷,批阅即草率,“于是误分段落者有之,误读破句者有之”,一些佳作在仓促中竟被摈弃。其批驳之词,“不曰欠精当,即曰少出色”,空洞搪塞,“定弃取于俄顷之间,判升沉于恍惚之际”。为除此弊,林则徐一方面慎选帘官,另方面拟定逐篇分批的章程,责令帘官依照办理。首场四篇必须逐一批出,且一律不许用“欠精警、少出色”之类的不确切批语。同时,对草率从事的帘官据实参奏,予以处分。对士子夹带抄袭之弊,林则徐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顿,使无幸获者。如此,“真才愈以辈出矣”(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过去,江苏挑挖运河,“工多偷减,费倍虚糜”。道光十四年,又值挑挖徒阳运河之期,林则徐即定挑挖章程18款,对抽扣夫钱、串通偷减的丁役,加以重惩,“至于各项陋规使费,俱著一概革除”。如有冒名需索者,无论何项人役,一律先枷后究,毋稍轻纵。对认真出力,剔除积弊的委员,则量加奖励(注:《林则徐集·公牍》,7~8、8~12、55、98、16~19、22~27、16~46、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至于赈灾,弊端甚多,惠不及民。林则徐在苏省赈灾,即摒弃吏胥,选用了解乡里情况、办事认真的“诸生”清查应赈济的户口、人数,发给他们领赈的凭据,并造所查户口清册上呈,减少了中饱、冒领等弊病(注:转引自来新夏:《林则徐年谱》,70、 79、143、70、58、41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林则徐对不肖员弁兵役亦进行了惩治。对那些失察的或渎职的,不勤政务、性耽安逸的,品行不端、才不胜职的,心地欠明、优柔寡断的,性喜铺张、难望其洁己奉公的,声名平常、不能约束丁役的,偏执己见、难任民社的,不洽舆情、声名狼藉的,泄沓公务、玩忽职守的,林则徐在查实之后,分别奏请给予惩治:或改任,或降职,或议处,或勒休,或革职(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对贪赃枉法、受贿卖放走私的官弁兵丁,林则徐更是深恶痛绝,从重惩处。他在湖广整顿盐务时即认为,对那些“视鹾务为利薮,骫法营私,靡所不至”的不肖员弁,“非从严惩办,无以杜弊源”。于是,对“身任武职,责在缉私,乃敢节次获盐肥己,故纵私枭,玩法已极”的宜昌镇左营外委黄帼祥,奏请从重发往新疆充当苦差(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广东水师弁兵卖放鸦片走私,后果严重。林则徐至粤后,将受贿故纵奸人开设快蟹馆的记名外委徐广,拟绞监候,秋后处决;奏请将得规卖放、得土分肥的守备蒋大彪、伦朝光、都司王振高、外委梁恩升、保安泰等从重发遣新疆,酌拨种地当差(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又将得财故纵内河鸦片走私船、并把所获烟土卖银伙分的额外外委曾日恩,发往新疆给官兵为奴(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

经过认真整饬,林则徐管辖的地方,吏治大有起色。“一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绶。”经他整顿过的东河河务,“群吏公牍不能以虚词进,风气为之一变”(注:金安清:《林文忠公传》,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六),255、254~255、261~262、254、254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其三,奖贤能,赏有功 林则徐主张奖惩分明,凡贤能、勤慎、清廉的官吏,技艺娴熟、巡缉出力的弁兵,皆加褒奖,以树正气,立榜样,擢拔人才。对有守有为,亢直不阿,民众爱戴的下属或同僚,林则徐或下考语予以充分肯定,或上奏皇帝推荐密保。元和县令姚莹办事认真,政绩突出,任苏抚的林则徐在考语中称许道:“学问优长,所至于山川形势,民情利弊,无不悉心讲求,故能洞悉物情,遇事确有把握。前在闽省,闻其历著政声。自到江南,历试河工、漕务、词讼听断,皆能办理裕如,武进士民至今畏而爱之。”(注:姚莹:《东溟文后集》,卷9,《十幸斋记》。)对清廉、亢直的鄂抚周之琦,任湖督的林则徐上折密奏说:“留心访察,知其操守清廉,性情朴直,于属员不假词色,于公事不许通融,或有议其太板者,臣窃以为正是好处,即其与臣议论公事,亦能自抒所见,不稍依阿,臣转以是重之。”“若在中等省分,整肃吏治,挽回风俗,颇有确不可拔之劲,当必不至废驰。圣明用为湖北巡抚,正甚合宜。”(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在滇督任上,林则徐先奏请将“才识明干,勤奋有为”的张亮基调补极边要缺永昌知府。(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待张亮基到任后,由于其“办理不遗余力,于地方之利弊,无不访察周知,于风俗之浇漓,无不革除务尽”,仅一年多的时间,“竟能大挽积年难挽之习”。因此,林又奏请“将来遇有兼辖迤西及统辖滇省之任”,可简用张亮基担任(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

对急公勤政的地方官,林则徐即奏请议叙或升迁。刘鸿翱“清直端方,办事老练”,林奏调他为“赋重政繁”的苏州府知府(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倡捐修筑安陆城垣,“筹办有方,急公出力”的安陆知府周鸣鸾、署钟祥知县谢庆远;倡捐挑挖沮、漳两河“奋勉急公”的当阳知县王朝枬,林则徐皆奏请从优议叙(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在广东禁烟时,林则徐对禁烟抗英出力尤著的员弁,奏请奖励(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广东博罗县典史陈镕,在收缴、销毁鸦片中最为出力,终因被销化烟土时放出的毒气薰倒而致死,林则徐极力表彰其功绩,奏请朝廷给予恤典(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

为整饬营伍,林则徐曾将湖北省城中各兵营内“年力精壮技艺优娴者另挑十之一二,每月捐廉加给公费,各就所习硬弓、鸟枪、长予、刀、棍,令其更加练熟,精益求精。臣每旬亲阅一次,分别等第,示以赏罚,俾皆踊跃感发,不使日久懈生”(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

由于林则徐赏罚严明,赏当其功,罚当其罪,实事求是,故不仅受其奖赏者引以为荣(姚莹即以林给他所下的考语为一生中十大幸事之一),而且被他贬斥、处罚的人也毫无怨言,甚至以此为幸。金安清对此评述道:林则徐“尤慎举劾,历封圻十四省,所荐不过数十人”,“一时文臣军吏,无智愚贤不肖,皆乐为之用,甘为之死,且有得谯让而犹以为荣者”(注:金安清:《林文忠公传》,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六),255、254~255、261~262、254、254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其四,正己率属 林则徐为官之后,处处严以律己。他深知,只有正己方能率属。严以律己,是整肃吏治官防的需要,同时也是他在道德上的自觉要求。

林则徐的清廉,在嘉、道两朝的官吏中是少见的。就是在当时被官员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细微之事,他也严格要求自己。嘉庆二十一年,林被任命为江西副主考,赴南昌典试。他在此期间的两段日记,记录了坐轿与送席的事。其一则记道:“自进省时,地方即备八座肩舆,力辞之,改为四人。是日(按:八月六日)亦已预辞,而临时仍备八座,仓卒不及改,心甚愧之。”(注:《林则徐集·日记》71、56~57、58、213、219、222、315、93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另一则是八月十四日的日记:“自入闱以来,监临、提调、监试,连日轮送酒席,是日因近中秋,送席尤多,心甚愧之,且觉物力可惜。”(注:《林则徐集·日记》71、56~57、58、213、219、222、315、93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作为钦派的副主考,乘八座大轿,在当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监临等向副主考送席,已是清代官场中的惯常作法。可林则徐先是力辞,在辞不了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深感惭愧,“且觉物力可惜”。在这里,毫无矫饰,全是发自肺腑之言。林则徐对这等小事的态度,和当时讲排场、摆阔气的官场风气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已可看出他“但当保涓洁,不逐流波奔”(注:转引自来新夏:《林则徐年谱》,70、 79、143、70、58、41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的品格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嘉庆二十五年,林则徐由御史外放为杭嘉湖道,这是京官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一般的京官生活清苦,一旦外放为“亲民”之官,尤其是像杭嘉湖道这样的肥缺,不必大动手脚,白银就会滚滚流入腰包。可因出都留别等欠下近万两债务的林则徐,却“鄙性迂拘,不敢别图生发,即常例所有,亦减之又减,斟酌再三”(注:转引自来新夏:《林则徐年谱》,70、 79、143、70、58、41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社,1981。),以致闽中亲友到他那儿想得点好处,也只得败兴而去。以后,林升至两司、巡抚、总督,其廉洁自律一如既往。他任苏藩时,“会丁内艰,寮属致赙,皆却之”(注:金安清:《林文忠公传》,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六),255、254~255、261~262、254、254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他被授为鄂藩赴武昌、奉派为钦差大臣去广东,均事先发出“传牌”,说明自己所用的车船轿子之夫价,均已按市价发给,不在各驿站索取丝毫。伙食等费用,自己也已买备,沿途无须致送下程酒食等物;即使为钦差大臣,所有兴宿公馆,也只准用家常便饭。随带丁弁人夫,不准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如有借口需索者,地方官立即严拿惩办。私送陋规者,定行特参(注:《林则徐集·公牍》,7~8、8~12、55、98、16~19、22~27、16~46、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到广州后,林即贴出《关防示稿》,明确宣布:“公馆一切食用,均系自行买备,不收地方供应;所买物件,概照民间时价发给现钱,不准丝毫抑勒赊欠。”“如有借名影射扰累者,许被扰之人控告,即予严办。”(注:《林则徐集·公牍》,7~8、8~12、55、98、16~19、22~27、16~46、50页,北京,中书局,1963。)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峻拒行商之贿赂。一个参与侵华战争的英国军官,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他的最大的死敌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手从来没有被贿赂玷污过。在中国的政治家中,这种情形是闻所未闻的。”(注:宾汉:《英军在华作战记》,见《鸦片战争》(五),146 页。)林从新疆赐环以后,清廉如初。据时任陕西粮道的张集馨所记,道光二十七年四月,“少翁升云贵总督,同人馈赠概行辞却”。此与23年前不收赙金,毫无二致。就是在这一年——林已服官33年,他写下了《析产书》,把他的家产平均分给三个儿子。此时,他所有的家产,包括房屋、田地等,总共不过值三万两白银,且“无现银可分”(注:林则徐手书:《析产书》,见《林则徐世系录》,林则徐后裔联络组编,1994。)。这全部财产,仅相当于两江总督一年半的养廉银;而那时正在交卸的陕西粮道,只要迟交十余日,“便可得二万余金矣”(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8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由此更可见林则徐的廉洁。

至于林则徐的办事勤勉,公忠体国,亦历来为史家所称道,诸如河督任上彻查料垛,湖督任上躬自监筑荆襄堤工,钦差任上严禁鸦片等。检其日记,他的勤慎不苟,处处可见。比如,署理江督时,“夜理文牍,至丑刻就寝,自到署后大率如此”(注:《林则徐集·日记》71、56~57、58、213、219、222、315、93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他还深入民间,详细了解盐城附近的皮大河淤塞情况及挑挖事宜,探访当地民众对官、绅的反映(注:《林则徐集·日记》71、56~57、58、213、219、222、315、93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等等。

林则徐的廉洁奉公,不仅为其僚属作出了表率,而且使他敢于去整顿官场中的种种弊端,并使这种整顿较为有效。林则徐用上述方法整饬以后,在他管辖的地方,吏治状况有所好转,政令较为畅通,其所主持经办的河工、水利、赈灾、科场、盐政、漕务、禁烟、边事诸大政,均取得显著成绩,营伍得到整饬,军队战斗力亦有所提高。

林则徐始终不渝地认真整饬吏治,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他的父亲林宾日的教育,其次是师长、朋辈如郑光策、陈寿祺、张师诚等对他的影响。关于这两点,一些研究林则徐的鸿文大作已有深刻论述,并与探究林则徐认真整饬吏治的原因颇相吻合,故此不再赘述。这里仅就报答君恩,忠于职守,同情人民方面略作探讨。

林则徐自通籍以后,就总体而言,其仕途是相当顺畅的。从嘉庆二十五年外放道员起,仅十余年即升至督抚大员,其间还乞病离任一次,在家守制二次。如把这些时间除去,从道员到总督,仅用了几年时间,升迁的速度可谓甚快。而且,在此过程中,他多次受到道光帝的特殊恩遇。比如,道光二年林病痊起复,按惯例应坐补原缺,道光帝却“恩逾常格”,“著仍发原省以道员用”。得此旨,扩大了补官的范围。到浙未两月,即简授江南淮海道;莅任一月,又擢为江苏按察使(注:《林则徐集·日记》,93页;《先考行状》,《林则徐世系录》,71页。)。道光三年,江、浙巡抚议修七府水利,奏请以苏臬林则徐总理其事,奉朱批:“即朕特派,非伊而何?”(注:《先考行状》,《林则徐世系录》,71页;金安清:《林文忠公传》,《鸦片战争》(六),254页。)道光七年,林则徐丁母忧服阕,被授为陕臬。他觉得陕西离家乡福建太远,难以迎养其父,有在离闽较近的省分任职之意。“圣慈已俯鉴其微”,“似不久可量移近省”。待他刚抵陕西任所,就奉到擢为江宁布政使的谕旨,“幸迎养之私由是得遂”(注:林则徐:《先考行状》,《林则徐世系录》,70~71 、75页。)。道光十二年,道光帝在林则徐所上任苏抚谢恩折、查办河南商虞厅料垛被烧折、查验豫东各厅料垛折上,分别朱批:“知人难,得人犹难。汝当知朕之苦衷,一切勉力而行,毋负委任。朕有厚望焉。”(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动则如此勤劳,弊自绝矣。作官皆当如是,河工尤当如是。吁!若是者鲜矣。”(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这些朱批,毫无掩饰地表露出道光帝对林的赞赏、宠信与期望。道光十八年,林则徐奉旨进京陛见。召见中,道光帝先赐林紫禁城骑马,继又赐乘肩舆,“外僚得此,尤异数也”(注:《林则徐集·日记》71、56~57、58、213、219、222、315、93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后授予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此国朝以来未有之旷典,文忠破格得之”(注:雷瑨:《蓉城闻话》,《鸦片战争》(一),336页。)。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蒙冤被遣,三年后被赐环,先以四五品京堂候补,紧接着即命以三品顶戴署陕甘总督,次年授为陕抚,一年后又升为云贵总督。

对道光帝的如此“恩遇”与“隆宠”,林则徐由衷地感激,并决心竭力图报。在他的日记、奏折、诗文中,时时流露出此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当他奉旨“发还原省以道员用”后,即在日记中写道:“圣慈逾格,感刻难名。”(注:《林则徐集·日记》71、56~57、58、213、219、222、315、93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他连续擢升,又叠次得朱批嘉奖,遂将感恩图报之意入于七律之中:“惯教乌帽抗黄尘,宦辙年来五度新庚寅秋任楚藩,辛卯春调中州,其秋调金陵,冬月擢督河东,今移苏抚。行水敢云劳楯橇,得人何以答丝纶近叠奉批章,有如此勤劳及得人尤难之谕,不胜感悚。”(注:转引自来新夏:《林则徐年谱》,70、 79、143、70、58、41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奏折中此种思想更是表述得淋漓尽致。他任湖广总督时上奏道:“臣渥荷厚恩,畀兹重任”,惟有“殚竭悃诚,事事务求真实,以冀仰答圣慈于万一”(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他在赦回后继奉署陕甘总督之谕时,感激涕零,上奏说:仰蒙圣主鸿慈,饬令回京以四五品京堂候补,已属恩施格外。乃尚未到京,又赏加三品顶戴,署理陕督,尤为梦想所不到。他表示“惟有勉竭驽骀,矢勤矢慎,不敢因暂时署事稍涉因循,以冀仰副再造生成于万一”(注:陈锡祺主编:《林则徐奏稿·公牍·日记补编》,17页,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接任陕西巡抚后,林则徐又上折叩谢天恩说:“臣仰膺畀任,懔惕实深,惟有矢公勤以率群寮,别贤否以端吏治,练操防以重营伍,严缉捕以靖地方。此则犬马下忱,所为夙夜兢兢,冀以稍答鸿慈之再造者也。”(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道光二十九年,林则徐因病请求开缺回籍调理的奏折,对自己数十年的仕途生涯及对道光帝擢拔、知遇之恩的感激作了一个总结:“臣以一介寒微,渥沐圣明恩遇,由翰林、御史出为道员,三十年间,洊膺封圻重任,如两江、两广、湖广、陕甘、云贵五处总督,皆非臣才力之所能胜。且于获咎之余,复荷恩加再造,即糜顶踵,何足仰答高深!”(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因为深感皇帝的厚恩而力图报效,再加上中国传统的忠君爱国的道德要求,使林则徐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去做一个好官、清官,把皇帝委派的事做得尽量完美。欲如此,察吏安民,整饬吏治乃是首务。

对民瘼的关心、人民的同情,是林则徐认真整饬吏治的又一重要原因。林则徐生于清贫塾师之家,深知民生之多艰,对人民产生同情。为官之后,他对为官尽职与国计、民生三者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理性认识。他在苏抚任上谈到这一问题时说:“尽职之道,原以国计为最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维邦本也。”因此,“有可暂纾民力之处”即当使民力宽裕一点,“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

嘉、道之时,清朝的吏治腐败已甚。道光帝每言及此,常是恨恨连声:“当今之弊,‘疲玩’二字,实堪痛恨!”(注:《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199,18~19页。)当今外任官员,“官官相护之恶习,牢不可破,此皆系自顾身家之辈。因循苟且,尸禄保身,甚属可恶!”(注:《林则徐集·奏稿》,428、939、987、1027、127、482、482、127、27、48 ~50、349~350、474、428~429、475、651、671、693、939、987~988、1174、492、749~755、756~758、491、1029、1172~1173、 100、488~489、543、749~874、662~663、417、24、25、28、491、931、1176、150、152、12页,北京,1963。)一些方面大员论及官吏情况时,亦忧心忡忡:“就今天下大势而论之,文官爱钱而惜死,武官惜死而又爱钱。”(注:《刘玉坡中丞致伊耆牛大人书稿》, 《鸦片战争》(三),361页。)府州县官“每逢同僚会集,所言惟缺分之优瘠,浮收之多寡,其风土人情,从无过而问者。……遇有委办事件,无非敷衍塞责,毫无实际”。他们当中,“实心任事者,仅止寥寥数人,而惟顾一己之私者,比比皆是”(注:北京故宫博物院编:《清道光朝留中密奏·耆英折》,《鸦片战争》(三),469、470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林则徐以自己的勤慎清廉去整饬所辖地区的吏治,且成效可睹,污吏敛迹,民困稍苏,“至儿童走卒,妇人女子,皆以公所莅为荣”(注:金安清:《林文忠公传》,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六),255、254~255、261~262、254、254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其不随流俗、力挽狂澜之精神与魄力,实在难能可贵。

标签:;  ;  ;  

论林则徐的官吏整风_林则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