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冠心病论文_刘敏 张培影 王忠良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论文_刘敏 张培影 王忠良

刘 敏1,2 张培影3 王忠良1,2

1.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2.徐州市中医院 江苏徐州 221000;

3.徐州市中心医院 江苏徐州 221000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396-0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阻塞所致的心肌缺血坏死。

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位虽在心,但与脾胃关系密切。诸多医家从瘀、痰论治,认为本病发生的本质是脾胃运化失常,痰浊血瘀是疾病之标。近年来,关于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渐增多。

1 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来源

1.1调理脾胃治疗胸痹,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这是《内经》论述脾胃与心的关系,两者生理上相互依赖,病理上相互影响。《灵枢?厥病篇》曰:“胃心痛,取之大都、太白。”即通过针刺脾胃经脉的输穴,调节脾胃经气,达到治愈因脾胃失调而导致的胸痹心痛的目的。

1.2五行关系: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之脏。生理情况下,脾喜燥恶湿,心阳能温煦脾土,助脾运化,脾胃必得心火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的运化功能。病理情况下,依据母子相及理论,心病可以传脾胃,脾胃病变也可以传心,这也是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依据之一。

1.3气血生化关系:脾胃主受纳、运化水谷,乃多气多血之脏腑,为气血生化之

源。心脏血脉中气血之盈亏,实由脾之盛衰决定。李东垣说“心主荣,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若胃气正常,饮食入胃,其荣气上行,以舒心肺”,可见只有当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其化生血液的功能方能旺盛。

1.4功能 心主血脉和主神志功能正常依赖于气血、精微物质的濡养,而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与心阳温煦密不可分。脾主升清,升清阳于上,以养心胸;胃主降浊,降浊阴于下,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则上不得精气之滋养;浊气亦不得下降,易痹阻胸阳,发为胸痹。脾主运化水液,若功能失常,水湿停聚,影响气血运行,继而成痰成瘀,阻滞心脉,发为胸痹。心与脾胃的功能联系还表现在协同化生方面,并以心主血、脾统血两功能控制血液运行周身,内濡五脏六腑,外养肢体、官窍、皮毛。

综上所述,脾胃与心的联系是全方位的,而且十分紧密脾胃失调可影响心脏,导致心脏的病变。

2 脾胃与胸痹病因病机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胸痹是由于正气亏虚,寒凝、气滞、痰阻、血瘀引起心脉痹阻不畅而致。其病位在心,但并不止于心,因五脏相关,经络相联,任何一脏功能失调都累及他脏。而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其与冠心病的发病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1)气血亏虚,运行失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失调,运化无权,则气血乏源,血不养心,必致心脉不利,而生胸痹、心痛诸证;宗气不足,推动无力,可致血运不畅,心脉滞涩不通,胸痛、胸闷、憋气等症状随之而起。(2)湿痰积聚:脾喜燥而恶湿,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湿,如果脾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停聚体内成为病理产物,阻滞气血运行,并产生痰饮等病理产物,如果这些病理产物痹阻胸阳,则会导致冠心病的发生。(3)痰瘀阻滞:痰湿停聚,心脉瘀阻是胸痹的主要病理因素,而脾胃功能失调是引发上述病理因素的关键;脾胃功能失司,水湿聚而成痰,痰阻则气滞,气滞则血瘀,这些病理产物相互胶结,阻塞脉络,导致胸痹心痛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4)气机不畅,阴阳失调: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之升清和胃之降浊功能正常是气机和畅、阴阳平衡的关键;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无不需要脾胃的配合;脾胃气机不利,可影响肝之疏泄功能,致气机郁滞,心脉瘀阻,引起胸痹。亦可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直接或间接对胸痹造成影响。

3 胸痹心痛从脾胃论治

正因为心与脾胃,胸痹与脾胃之间关系密切,所以心为脏腑之大主,藏神,神驾驭气,然心神的化生需靠脾为其化生血液,否则心无血液滋润,离卦中无阴液,致心神失养,妄动不藏,后世医家创归脾汤,即运化脾胃,使离中真阴得以滋润,神复其用。胸痹心痛之病,因心不受病,心包代之,有因脾胃寒湿,上逆胸膈,阻塞心包,经方附有理中汤对证治疗,亦说明心病需兼顾脾胃;再则心阳在上,必下交肾水,使肾水得以温煦,以俟肾水上济心火,成交泰之势。水火既济必皆脾胃为其道路,太阴脾升清阳,以助肾水上滋,阳明胃降浊阴,亦助心火下济。

3.1辨证分型

从脾胃论治的证型分类,诸多医家见解不一,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张庆祥等辨证分为肝胃不和、心脾两虚、湿热中阻以及肝脾不调。路志正[1]分为心脾两虚、痰浊内阻、中气不足、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脾胃虚寒等。

3.2治法运用 根据辨证结果,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型,根据病情的变化与证型灵活论治。

3.2.1益气健脾活血化瘀 多针对气虚血瘀型,在益气健脾,治疗本虚的同时,加以活血化瘀,以治标实。李雅琴[2]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2.2益气健脾养血护心 李七一[3]认为劳倦伤脾,致心血暗耗,脾虚气血化生不足,导致心失濡养所致冠心病者,临床常表现为心脾两虚,心脉失养,治宜补脾养血护心,常用归脾汤加减对症治疗,方中人参、黄芪补宗气,此所谓心气壮,则心脉行。

3.2.3益气健脾痰瘀同治 痰瘀互结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痰、瘀的形成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益气健脾,痰瘀同治,疗效显著。杨关林[4]“痰瘀同治”,着重从脾论治,以益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止痛为基本治法,临床效果显著。

3.2.4益气健脾化痰通脉 魏玲玲[5]健脾化痰通脉方治疗冠心病血脂异常,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2.5和胃降浊健脾助运 脾胃为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胃失和降则气机不畅,浊气不降则痹阻胸阳,发为胸痹;若脾虚不运,则主升清功能失常,胃降浊功能异常,痹阻胸阳,而发胸痹,故和胃降浊,健脾助运也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治法。

4 结语

综上所述,胸痹心痛与脾胃的关系十分密切。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与实践均有一定研究基础,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应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可以使患者从根本上得到调理,不仅在心绞痛发作期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对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改善冠心病患者长期生活质量亦有重大意义。值得深入探索。调理脾胃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法则,理论和临床研究均证实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重要性及可靠性,运用健脾、活血、护心、祛瘀化痰等可有效减少诱发和加重冠心病的因素,从而缓解和改善冠心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重视各脏腑之间的联系,辨证施治。目前,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相关治疗方法的基础性研究如动物实验、相关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及询证医学等相对比较薄弱,这些迫切需要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武飒,李平,高荣林,等.路志正从脾胃论治胸痹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03:340-343.

[2] 李雅琴,吴瑞芬.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40例临床观察[C].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2013.

[3] 王道成,李七一.李七一教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经验介绍[J].中医药导报,2010,4(16):11-13.

[4] 刘光颖,张哲,杨关林.杨关林教授从脾胃论治胸痹心痛临床经验总结[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9(15):64-66.

[5] 魏玲玲.健脾化痰通脉方治疗冠心病血脂异常30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06:647-649

论文作者:刘敏 张培影 王忠良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6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5

标签:;  ;  ;  ;  ;  ;  ;  ;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论文_刘敏 张培影 王忠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