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因材施教”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析“因材施教”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析“因材施教”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赵雅丽 李海涛

【内容摘要】 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古至今,教育都是各个国家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对于教育的研究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其中《论语》中提到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更是对现代教育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关键词】 因材施教;现代教育;教育思想

一、“因材施教”思想产生的渊源及内涵

“因材施教”的思想至今仍有其独特的魅力。孔子以后,这一教育原则在我国历代受教育者中继承,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今天,它在人们的教育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一)“因材施教”思想产生的渊源。“因材施教”这一思想是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来的,他将这些思想实际运用到他的学生身上,通过谈话、观察的方式,对他的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扬长避短,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特点学会做人做事的正确方式。但是对于“因材施教”这一概念的总结和命名,是由朱熹来完成的,因此有了“夫子教人,各因其才”的说法。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精神资源。红色文化的物态类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与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革命思想等文化的物质载体与物态表现,其表现形式多样,有在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做出了伟大贡献,甚至牺牲生命的革命前辈与革命先烈,作为历史人物,他们的革命事迹也已融入红色文化;有革命前辈与革命先烈在革命与战争年代使用过的物品以及居住、工作过的旧址,这些物品与旧址因其主人也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革命与建设年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与重要活动等也属于红色的范畴。

“因材施教”教育方式的产生与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和办学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学术下移,私学兴起,而孔子也选择了新兴的私学作为其为社会贡献的主要力量,彰显智慧的主要依托。他也是想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得到达官贵族的慷慨资助,从而使得新兴的私学教育办的更好,这是孔子当时实施“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前提。第二,孔子在当时所办的私学教育,不受官府的限制,因此可以广招学生,又凭借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无分贵贱,这也就出现了学生混杂的现象,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又不尽相同,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必定达不到成才的效果,因此,必须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指导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第三,在当时的年代,接受教育还没有像如今那么的普及,没有大规模的、系统化的教育,很多时候都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教师也没有固定模式的教学计划,很多教学模式都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谈话来完成的,这也就给了教师充分的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此,可以为学生寻求最佳的发展机会。这也是指导学生因材施教的基本条件。第四,孔子周游列国经常会携带自己的弟子一同前往,这也就给他的弟子带来了机会,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从而了解弟子擅长之处,为“因材施教”的事实创造了空间条件。第五,孔子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是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典范,这也促使他积极地理解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学生,从而使“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这也是孔子的远大理想。

(二)“因材施教”的内涵。“因材施教”中,“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是指学生的心理活动水平,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只是能力等;“施”则是实施的意思;“教”则是指教育教学工作。“因材施教”,指的就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向、兴趣、能力、原有基础等的基础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因材”不仅表现出了对于“材”的客观差异性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充分体现了对“材”的尊重和正确的教学态度;“施教”指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启蒙和诱导过程,使受教育者理解,直到受教育者有意识地学习,而不是为受教育者完成学习的过程。

就这样,多变的情境,充满挑战的活动,许多同伴的参与,可供选择的丰富的器械和材料……动态的场景、动态的人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天性,让幼儿拥有了更多活动的选择权;而共同的活动、共同的挑战形成了同伴之间的和谐互动,可以提高幼儿之间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和养成自觉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好习惯。

在这趟孤独的旅程中,是什么样的因由让他们踏上了大师之路?是什么样的坚持才让他们攀上了凌绝顶?而登顶之后,成为大师的这一年,吕杨有了什么样的变化?Sarah Heller这个曾摘取WSET Diploma全球最高分的全能型学霸,过去一年又刷新了多少创举?

二、现代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由于现代教育中呈现出目标化、规范化、义务化的规范式教育,这种模式下的教育就会导致学生之间差异的出现,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因材施教”思想对于现代的教育仍然有较为深刻的启发,根据因材施教的相关思想,结合现代教育问题得到一些启发,从而解决一些现代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三)某些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会出现差别对待的现象。由于受教育者也是单独存在的个体,也存在其主观能动性,因此会表现出智力、行为和思想上的差异,从而有高低、优劣之分,而教育者也是正常的人,也是有个人的主观情绪存在的,当他们向受教育者传输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代入个人情感与情绪,而这些就会表现在对待不同受教育者的态度的问题上。教育者大都会对于较为优秀的学生赋予更大的期望和更多的关注,而往往忽视掉对于一些能力较弱、表现不突出的学生,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于所有的受教育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现代教育模式大都拘泥于课上,教学方法大都通过教育者的知识传输,教育者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直接转化成了受教育者对于知识的理解,往往会忽视主体的主观感受,尤其把受教育者的互动和交流这一重要环节给忽略了,使得受教育者缺乏对问题的思考,从而丧失了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和对知识的兴趣。这样就会使得教育过程仅仅成为了教育者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是成为一种单纯的理论灌输,不能够达到且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一)注重个性差异,实行“因材施教”。要全面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育者们要充分了解各位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智力、接受程度等各方面的差异,这对于实施教育具有关键的影响。教育者要经常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了解受教育者的想法,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的个性特质,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案,从而使得受教育者能够从自身的长处中寻找学习的方法,根据不同的个性特质,发挥个人的优势,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只注重目标化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现代教育注重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目标上,课堂上中规中矩,教育者大都照本宣科,从而忽视了每个受教育者之间的个性差异。每个受教育者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程度是不一样的,他们存在着不同的性格,对待事物也会存在着不同的认知,如果教育者对于不同的受教育者进行强制的知识灌输,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样就会造成受教育者之间的差距,这也与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二)结合现代媒体科技,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模式。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模式,结合现代高新技术,发挥自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教学模式,将以往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教育模式不能只是局限于课堂之内,教育者要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授课形式,不要只是教育者个人的主观传授。孔子善于运用指导和指导的方法进行教学。鉴于学生的困惑,孔子总是给予及时恰当的启发和诱导,激发其求知欲,促使其思考。教育者还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尽量把讲解的机会多多的留给受教育者,让他们能够激发起主动创造性,培养他们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的能力,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且掌握新知识。

夜到深处,林志依然坐在餐桌前,见紫云回来了。她穿着一件崭新的白色连衣裙,把湿衣服往盆中一扔。林志不敢多问,忙着去洗衣服,却被紫云喊住:“那件事想好了吗?”

(四)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出现了一些引领世界前进的新鲜的高科技产品,这些新鲜事物的出现,快速地吸引了受教育者的目光,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渴望远远超过了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再加上他们之间的攀比心理、价值观的影响,他们不再把读书当做是成功的唯一出路。新兴的众多的电子产品也逐渐代替了纸质版的书籍,使得他们对于一些知识问题缺乏了兴趣相关的思考。

实验材料碳钢,加工为50 mm×50 mm×10 mm方形,将纯铝熔化成铝液,浸镀温度750℃。将方形钢块进行除油、除锈后在铝液中分别浸30 s、1 min、5 min、2 h后用光学显微镜、扫描低碳钢热浸镀铝得到的界面均呈锯嵌入钢基体中,界面化合物层厚度起伏性较大,化合物呈树枝状向钢基体中;随着浸镀时间的延长,界面逐渐由弯曲变得平直,钢向铝中扩散较片分析结果一致。明显,钢在铝中形态逐渐变大,化合物层总体呈现向钢中生长态势。电镜观察铝钢复合界面,确定浸镀时间。在相同浸镀时间测试其电导率。

(三)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平等相待,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因为真正的教育都是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宽容与爱心的理解上,更是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之间平等的交流中的。由于受教育者的智力、能力、行为、接受程度都有所不同,所以受教育者之间难免会存在着一些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们要充满耐心,善于与受教育者沟通和交流,不能带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了解受教育者,要保证对于每一个受教育者一视同仁,不能存在阶级差异的思想,充分了解受教育者们的个性差异。孔子在招收学生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的学生没有阶级观念的束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在他的学生中,有生活在“陋巷”的颜回、有愚笨的高柴、鲁莽的曾参、粗鲁的仲由等。以至于南郭惠子有“夫子之门何其杂也”之叹。所以,教育者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四)受教育者应积极主动向教育者求教。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是当代教育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教育者可以把教育的想法融入课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想法,了解当前流行的新兴事物,并顺应时代潮流。教育者要多与受教育者沟通,将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理念,把受教者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位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咨询教师,这是“因材施教”的关键措施。教育者要善于诱导,对于受教育者要进行不断地设疑、鼓励和引导;教育者应培养有浓厚学习兴趣、具有强烈求知欲、勇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生。

四、结语

“因材施教”对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开创了一个教育的新时代,但它又是历史的具体的,必须要结合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人自身的发展需求而不断去调整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晔华,杨胜松.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66~168

[2]刘彦文,董岩.因材施教思想源流及其现代价值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4

[3]熊宜勤.实施因材施教的理论与实践——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的研究[J].广西高教研究,2000,4:83~87

[4]陈清梅,邢红军,雷凤兰.论因材施教及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1):22~26,31

[5]洪雪琼,胡敬爽,张锐.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演进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11,3:127~129

[6]周建新,杨瑞.过程性评价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传承和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10):9~15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7年度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自媒体时代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革新研究”(2017SJGLX047Y)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赵雅丽(1995~),女,河南濮阳人;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海涛(1978~),男,山东成武人;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浅析“因材施教”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