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讲课_说课论文

备课上课说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说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系统论要求我们清楚透彻地掌握整个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加以合理的调控,使系统产生大于要素之和的功能,取得最佳效益。

教学的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使教学产生较大效益的关键是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是主导,教师通过备课、上课、说课的步骤把不自觉的单向授课思路,变为自觉的与学生、教材的多向调控过程,这是一种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升华。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备课时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再备教学调控;上课时既注意教学目标,又注意学生质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在说课时,归纳小结教学得失,既提高了师生素质又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这是贯彻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

我们以为这种系统的调控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材子系统的理线织网

1.对教材知识点的理线织网-始于教材,终于知识结构。

就事论事地按教材的顺序上课是没有生命力的生搬,对教材的再处理过程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这种创造可以产生客观的联想,切实的对比,本质的认识。例如,我们在“氢氧化铝的性质”教学中,通过AL[3+]、AL(OH)[,3]、ALO[,2][-]的转换联络网,使每一个知识点处于它的结构之中,因为只有结构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见上图)

通过网络教学,我们不单纯学习两个化学反应:

AL(OH)[,3]+3HCL→ALCL[,3]+3H[,2]O

AL(OH)[,3]+NαOH→NαALO[,2]+2H[,2]O

而且在铝盐、氢氧化铝、偏铝酸盐的相互转化中做了对比处理,知识网络化了,分析问题更透彻,记忆更牢固。

2.对典型例题的强化迁移-浅者深入,深者浅出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二个已知数据的过量计算,我们进行分析比较,提高同学的认知素质。

例如,对于A+B→C+D的化学反应:

①已知A、B的量,进行过量计算。

②已知A、C的量,进行过量计算(可用差值法)

③已知A和B之和以及C的量,进行过量计算(用以用讨论法,防止漏解)

②③两种类型从典型例题抽象而来,对比地出现可以加深印象,思辨地认识。

又如,我们通过多例相似而逐步深入的各种纯净和混合气体的喷泉实验的计算,由简入繁,化繁为简地分析,提高了同学的综合思维的能力。

3.对于概念理论的精确定位-从前提到内容、定性到定量。

例如,对于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与特点,我们分析为:前提是可逆反应,内容是①动:动态平衡,V[,正]=V[,逆]≠0②定: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③变:条件改变旧平衡打破,建立新的平衡,叫平衡的移动④与途径无关,其中对于化学平衡的“半定量”的认识,还有待于半定量练习题的训练与反馈。通过训练,讲评、改错、讨论达到共识,如:对于mA(气)nB(气)?pC(气)的可逆平衡,一定条件下起始加入m摩尔A、n摩尔B;与在相同条件下起始加入a摩尔A、b摩尔B、c摩尔C达到平衡时状态相同的条件讨论,达成共识是:

①a:b=m:n,α·p/m+c=p

②c·m/p+α=m,c·n/p+b=n

这些半定量内容的分析,是对化学平衡的必要的说明。

4.对学科知识的分析比较-相似中找不同,差异处找共通。

在阿佛加德罗定律的有关教学中,与物理学的克拉珀龙方程有相关之处,物理学中PV=nRT,由于n不变,在T不变时P与V成反比;在化学变化中,由于n可变,同学会推理:等温等体积时,P和n成正比,而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气体体积之比,所以P与V成正比,截然不同的答案必须从正误辨析中作出合理的判断,以便认识学科间的分析差异。

对于教材子系统的多方位的理线织网是搞好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对于学生子系统的分析指导

1.分析学生能力及年龄特征-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进程

科学的发展、家庭生活信息来源的增多,使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课内会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问题,教师要适应这一要求,随机应变地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既要最大限度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又不影响原定教学目标,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例如,在讲盐类的水解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时,学生会提出盐类的水解完成程度如何?我们可以回答NH[,4]CL水解程度约占0.008%,而AL[,2]S[,3]的水解程度几乎百分之百。

教师在讲解强酸制弱酸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CuSO[,4]+H[,2]S→CuS+H[,2]SO[,4]?我们可以分析这是由于H[+]与Cu[2+]争夺S[2-]的结果,涉及到电离理论、化学平衡理论,但是化学反应总是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2.架起学生的已知与未知的桥梁-设计认知的有序方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的思考、推理所获的结论比教师讲解所获的结论深刻得多。因此,教师要设计思路、提出问题、架设桥梁形成有序方案,使学生在求知的兴趣中主动思考、得出结论。

不同的认知顺序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讲解原电池这节课时,首先做了两个现象明显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

指出这些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发生在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在通常情况下溶液或物质混合时,电子运动的方向是无序的(宏观看来),怎么才能变成宏观有序的电子移动呢?再做上述两个反应形成的原电池装置的实验,让同学共同分析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不断设问、学生讨论回答,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学生兴趣盎然,知识掌握牢固。

3.学生自学、互补以及教师点拔的合理应用-变知识的接受者为知识的应用和创造者

在教师的主导调控中,学生成为开放的系统,相互交流、师生交流的合理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做到活而不乱、思而有导、辨而有答、讲而有评,使学生在信息的吸收、输出、反馈与评析中得到真正的提高,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体的知识应用者和创造者。

经常开设讨论课,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真正起到师生相互了解和思维共振作用。

例如,在苯酚的鉴定中,就溴水与FeCL[,3]溶液的孰优孰劣问题的讨论中,使学生不仅仅满足于结论,而是激发了思维的火花、探索了思维的多向性。

4.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比较法、收放法、抽象法、描述法

指导学生学会比较法:在相似中找不同,于差异处找共通;

指导学生学会收放法:在归纳思维中收集一般规律,在演绎思维中寻找个性特征;

指导学生学会抽象法:在复杂问题中抽象简化,便于理解记忆;

指导学生学会描述法:把虚幻的理论问题具体化、定量问题公式化、典型问题例题化。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能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教师进行教学的方法与模式

教师从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中,寻找合理的切入口,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1.框架式:在课堂教学中按照计划与设计,教师讲框架,让内容留给学生去思考与讨论;教师着重讲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己去织关系网,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教学手段可以用投影仪层层展示,块块剥离。

例如,在苯酚的教学中,我们实行如下框架的填空对比教学

2.解析法:对于概念的分析由整及细、由细入微的辨析,帮助学生精读

例如,对于电离度的教学,我们分析如下

3.抽象式:对于疑难问题做到由繁及简、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疑难问题的精髓,便于深入理解。

例如,对于高考热点分阶段计算题,也是难点,我们把它定名为“过量而又连续反应的计算”,可以抽象为三个反应式五个阶段:

A+B→C+D ①

B+C→E+F②

叠加得A+2B→D+E+F ③

由于B的不足与过量演绎出五个阶段,可认真分析,识透关系。具体的元素化学的素材很多,可以是H[,2]S与O[,2],NH[,3]与O[,2],NaOH与H[,2]S等等。

标签:;  

备课,讲课_说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