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商隐的诗歌风格论文_李 娜

浅谈李商隐的诗歌风格论文_李 娜

李 娜 吉林省洮南市洮府乡中心小学校 137100

李商隐是中国文学史上有艺术独创性的伟大诗人,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称“温李”,与李白、李贺并称唐诗“三李”。李商隐的诗作托物寓情、借古论今、构思巧妙、情致曲婉,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名句脍炙人口。但是,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唐王朝已由空前强大和繁荣走向衰落。安史之乱之后,政治昏暗,国事日非,民不聊生,各种矛盾日趋激烈。李商隐出身寒门,又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企图仕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他的诗歌就形成了一种具有往复低回、一唱三叹、“寄托深而措辞婉”、意境幽微、隐晦曲折的朦胧之美的艺术风格。下面结合他的诗具体谈一谈他的诗歌艺术风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悲美诗风。李商隐诗的绵邈含蓄是在风雨穷年中扎根而又在“想象咸池日欲光”的领域中展开浮想的,其诗情调幽美含蓄,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如《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歌中为所爱者远去而“怅卧”、“寥落”、“意多违”的心境是一层情思;进入寻访不遇、雨中独归情景之中是又一层情思。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是一层情思;回到梦醒后的环境中来,感慨梦境依稀,是又一层情思。书信难达的惆怅,表达得十分含蓄,既包含了对美好事物衰减的深深婉惜,也包含了诗人对生命、光阴的无限珍惜和依恋,蕴含诗人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

二、朦胧诗风。李商隐可以说是写朦胧诗的圣手。“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此或彼,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他不直接吐露感情,有意埋没意绪,敛抑情绪。李商隐的这类诗举不胜举,如《锦瑟》、《无题》,其诗意朦胧,诗旨含蓄不露。他的诗绝少见到直抒胸臆、疏朗明快之作,而大多以独具匠心的构思,在短小的篇幅之内实现诗意的千回百转,且通过意象的创造与组合暗示情境、寄托情思,使诗的意蕴显得极为婉曲,使人读起李商隐的诗来如雾中观花、云中望山,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天地,令人陶醉。

三、爱情诗的风格。李商隐的诗作中最有名的是他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些情诗感情真挚、深沉,可以说这些爱情诗交织着他的希望、失望的心情。我们透过这些爱情的叙述,可以看到深藏在诗句字里行间的诗人的理想抱负,在这些爱情诗句伤感的基调里诗人理想难以实现、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李商隐的诗,其境朦胧幽微,其情遥深缅邈,其词沉博艳丽,情深深意蒙蒙,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世界,散发着令人心醉神迷的气息,令人惊奇,感慨,沉思,回味,叹息。如清初吴乔云所言:“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正是李商隐,真正将诗歌的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整个诗歌发展史上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照烁古今。

论文作者:李 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  ;  ;  ;  ;  ;  ;  ;  

浅谈李商隐的诗歌风格论文_李 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