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有其字”的假借论文

论“本有其字”的假借论文

论“本有其字”的假借*

张严匀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摘 要 ]假借分为本无其字的“六书”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两种。对“本字”的理解各家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本字即专造本字或是经常用来表示某词的常用字,对本字的多种不同理解使许多假借现象得不到准确的解释。本字应该包括专造本字和专借本字。本有其字的假借,许多人认为即“通假”,这是未弄清通假本质所得出的结论。“本有其字”的假借应该从记词职能是否转移分为“通假字”和“古今字”两类,根据“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本质特征可以正确分析古书用字现象。

[关键词 ]本有其字;假借;本字;古今字;通假字

传统的“六书”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许慎定义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是给词配备书面专用文字的一种方法,旨在建立新的字词关系。“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与借表之词在字词关系上有相对稳定性和约定俗成性。[1]160古代汉语中还有另外一种假借,这种假借是对已有字词关系的破坏,是“本有其字”的假借。这里所指的“本字”,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赵克勤认为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和常用字[2]241,徐莉莉认为本字是视所记录的词是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而言的[3]66,张双棣把先用假借字后造专用字的现象当作没有本字的假借现象,[4]182即认为本字就是指专造本字,这些观点使许多假借现象得不到准确解释。本文“本字”从是否建立新的字词关系的角度看,本字包括了专造本字和专借本字两类,准确分析假借现象。而“本有其字”的假借,学术界也看法不一,李运富认为本有其字的借用就是通假现象[5]68,这是对通假字的本质认识不清的理解。徐莉莉认为通假字即符合规范的字[3]67;陆锡兴认为一般情况下,古字是通假字而今字是正字,[7]122这都是未弄清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本质所得出的结论。本文始终把握通假字的本质特点,即通假字与借表之词的意义无关;古今字的本质特点,即同一词先后使用不同的字,再根据原来记录该词的专用字的表词职能是否发生了转移交替,将“本有其字”的“假借”区别为“通假字”和“古今字”。

一 、对 “本有其字 ”中 “本字 ”的理解

学术界对本字有着不同的理解。赵克勤说:“本字不仅指字形表示本义的字,而且也指古籍中经常用来表示某一意义的字,一旦这些字被另一些音同、音近的字所取代,都可看成古音通假。”[2]241这种理解不正确。进行以下分析:

“伯”,《说文》:“长也。”《左传·僖公十九年》:“诸侯无伯。”“霸” ,《说文》:“月始生霸然也。”后“霸”假借为“伯”,《左传·成公十八年》:“欲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彊,自宋始矣。”《论语·憲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里“伯”是字形表示“长”本义的字,而“伯”“霸”都是古籍中经常用来表示“长”义的字。按赵克勤的说法,两字都是本字,“伯”字被取代后成为古音通假字。这种看法已经将本字和通假字搞混,是不准确的。“伯”“霸”关系中,“伯”为本字,“霸”为假借字。

徐莉莉认为本字是视所记录的词是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而言的,“本无其字”、“本有其字”不能区分出“六书”假借与通假。[3]66之所以认为“本无其字”、“本无其字”无法区别出假借,是因为她对本字的理解不准确。她认为在通假关系里,如果本字是假借字,那么就不是本有其字的现象。以“常”、“嘗”为例,“常”,《说文》:“下裙也。”后“常”假借表示经常义,而“嘗”字又借用为“常”表示经常义,这里表经常义的“嘗”假借为“常”属通假关系,但经常不是“常”的本义,她认为这种现象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其实“常”借表经常义时是建立了新的字词关系,这时“常”是专用字,借来专门表示经常义,是经常义的本字,是专借本字,也属本字范畴。“嘗”假借为“常”是本有其字的假借现象。这同时证明本字就是“专造本字”的看法也是不准确的。

张双棣将先用假借字后造专用字的现象当作没有本字的假借现象。[4]182其实这种现象属于本有其字的现象,因为后造专用字造出之前,先用假借字是借表之词的专用字,假借来表示某词的本字,是专借本字。如本义为“法”的“辟”,借来表示“躲避”“开闢”等意义,虽然最后后造了“避”“闢”,但不能否认“辟”在之前确实是这些不同义的专用字。

(三)专造A字后假借B字。

二 、两种不同的 “本有其字 ”的假借现象

“本无其字”的假借建立了新的字词关系,而“本有其字”的假借是对已有的字词关系的破坏,两者都是因假借而产生的现象。 “本有其字”的假借分为某词有本字但假借它字表示并久借不还的现象和某词有本字临时假借它字表示的现象,这两种现象前者是古今用字现象,是历时用字现象,后者是通假现象,是共时用字现象。它们都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因此,“本有其字”的假借区别为词义职能的转移交接(古今字)与临时性的替代(通假字)两种。[6]79通假字的本质是通假字与借表之词的意义无关,古今字的本质是同一词先后使用不同的字,由于两者的本质特点不同,所以应该将两者区分开来。

2.如果后代通行正字不是假借B字,而是先使用的A字,那么B字就是临时借用,是通假字。如:“犹”,《说文》:“犹属。”表示猴属的兽名,假借表示“和……一样”,《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后用“由”假借“和……一样”义,《孟子·梁惠王上》:“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后起假借字“由”没有成为后代的通行正字,是临时借用,为通假字。

古今字和通假字都是两字记一词的现象,这两个字可能都是专造字,可能是一个专造字一个假借字,也可能是两个假借字。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专造A字后造B字、假借A字后造B字、专造A字后假借B字、假借A字后假借B字。下面将四种情况分开来讲:

(一)专造A字后造B字,A、B是古今字。这种情况分为给本义造字和给引申义造字两种情况。

1.当通行正字是专造A字时,假借B字只是临时性替代,B是通假字。如《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字是对“早”的临时性替代,“蚤”并未成为早义的通行正字,这时“蚤”是通假字。再如《诗经·小雅·楚茨》:“或剥或亨。”“剥”本义“裂也”,假借为“扑”表扑打义,“剥”是临时性的替代,未成为扑打义的通行正字,是通假字。

2.给引申义造字。如:“昏”,《说文》:“日冥也。”“结婚”是其引申义,《新唐书·突厥传上》:“是时突厥再上书求昏,帝未报。”后来为其引申义另造了一个“婚”字。这也是词义的转移交接,两字属于古今字。

只有老于世故的老太医,久在京城,品级不低,熟悉官场那一套,将赵凤洲一干人的对话一句句听在耳里,记在心中。

(二)假借A字后造B字,A、B为古今字。如:“信”,《说文》:“诚也。”假借表示伸展之伸,《汉书·司马迁传》:“乃欲卬首信眉,论列是非。”后为此假借义专造了“伸”字;再如前面所举的“辟”同“避”、“闢”等的关系。这里的“信”与“伸”、“辟”与“避”、“闢”属于词义职能的转移交接,是古今字的关系。

在“本有其字”“本无其字”的假借中,对本字的理解,我们容易忽视假借本字的存在。实际上一部分“六书”假借始终是借表之词的专用字,与专造字的表词职能一致,裘锡圭称为“准本字”。[6]78因此,本字包括专造本字和专借本字。只有这种理解才能理清多种复杂的“本有其字”的假借现象。

1.给本义造字。如:“它”,《说文》:“它,虫也。”后造“蛇”表示“它”的本义。这是词义职能的转移交接,两字属于古今字。

如果分得清先后,则有两种可能:

如果分不清假借的先后,就将后代的通行正字视为本字,后代不通行的视为通假字。

(四)先假借A字后假借B字。分为两种情况:

通过评估体系中的数据采集确定地理资料,贵阳市花溪区属于多民族聚居区,整体地质信息和工程信息较为复杂,通过合理的数据收集管理体系,保证移民安置工程正常进行。

2.当通行正字是假借B字时,专造A字与假借B字是古今字。如:“谊”,《说文》:“人所宜也。”意为仁义、道义,后借“义”字来表示本义,“义”成为后代通行正字;又如“义”,《说文》:“己之威仪也。”后借“仪”字表示威仪义,“仪”成为后代通行正字;再如前面所举“伯”和“霸”。“谊”和“义”、“义”和“仪”“伯”和“霸”都是词义职能的转移交接,是古今字。

调水总干渠工程引水隧洞最大埋深1 100 m,埋深大于600 m的隧洞长约10 km,埋深大于900 m隧洞长约2.7 km,属深埋长隧洞,相应地应力很高。埋深130 m~600 m隧洞段最大水平应力约为6 MPa~20 MPa;埋深1 000 m左右的隧洞段最大水平应力近30 MPa。由于地应力的影响,在干燥和质地坚硬的岩层中可能发生岩爆,在软岩地层中极易发生塑性变形。

式中:Fi为目标群中降温迭代初始的个体适应度,tw为当前温度,ζ3为处于[0,1]的随机数,sgn为符号逻辑函数。该函数可随着温度的升降,及时增大或缩小搜索范围,而且柯西分布特点也有效预防了算法的局部收敛。

1.如果假借A字是先代的通行字,假借B字是后代的通行字,则两字是古今字。如:“女”,《说文》:“女,妇人也。”假借表示第二人称,《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后又以“汝”假借第二人称,“汝”,《说文》:“汝,水。”“汝”的本义是水。宋陆游《战城南》:“诏书许汝以不死,股栗何为汗如洗!”“汝”表示第二人称。“女”是第二人称的先代通行字,“汝”是第二人称的后代通行字。两字是词义职能的转移交接,是古今字。又如:“予”,《说文》:“推予也。”假借表示第一人称,《诗·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余”,《说文》:“余,语之舒也。”后用“余”假借表示第一人称,《楚辞·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它们先后用作第一人称的通行字,是词义职能的转移交接,也是古今字。

三个月说到就到,这天,又到交房租的日子,老梅打电话告诉李老鬼,说下午在家等他。李老鬼不愿意见老梅,给王鲶鱼借一千二百元钱,让李叔和送过来。李叔和来到她家的时候,她正和几个女人打麻将。

以上是四种两字记一词的现象,应该根据两个字的词义职能是否出现转移交接分为古今字和通假字两类。

如今,学术界对两者的划界依然模糊不清,主要是没有把握好两者的本质特征。徐莉莉认为通假字之所以被称为通假,是因为它们不符合规范,即不符合人们已经认可和习惯的用字规则。[3]67我们发现表长官义的古今字“伯”“霸”,“霸”是人们认可的习惯用字,那么我们在古书中看到的“伯”字难道就是通假字吗?显然不是,通假字是临时的借用现象,而“伯”是长官义的本字,显然不是临时借用的字。陆锡兴认为,古今字基本上反映了汉字同音通用到定义分工的趋势,一般情况下,古字是通假字而今字是正字。[7]122这完全混淆了古今字和通假字,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李运富认为本有其字的借用就是通假现象[5]68,这也是对通假的本质认识不清的表现。

三 、应当注意的现象

在研究中发现,对于古今字的交替使用即古字的沿用是否应看作通假字有不同的意见。这种现象分为两种:

华能罗源电厂一期机组工程厂址位于福建省罗源县碧里乡将军帽村,建设2×66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装置,并预留扩建条件,采用海水直流循环供水系统,其中取水口工程由1座取水头部和8节引水沉管组成。华能罗源电厂厂坪由开山爆破形成,现场场地有限,不具备建设预制场条件,且本工程构件数量少,工期紧,如租用预制场地或另选地点新建预制场,需要花费较多的预制场建设时间和成本。从确保工期和节约施工投入成本考虑,选择将构件放在分公司厦门刘五店专业沉箱预制场预制,然后采用气囊搬运上半潜驳,经海上由拖轮拖运半潜驳至施工现场进行安装。

(一)专造A字后造B字后再使用A字。如“丞”,甲骨文是伸手救援落井之人形,后拯救义作“拯”,在这个情况下,再使用“丞”表拯救义,陆锡兴认为“丞”为通假字。[7]121这是错误的,通假字的本质是通假字与借表之词的意义无关,“丞”字仅仅是古字的沿用现象,不是通假字。

产业集聚 (agg)和技术创新 (inn)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其中产业集聚 (agg)用区位熵指数来衡量。测算方法如下:

(二)先假借A字后造B字后再使用A字。如:“采”,《说文》:“采,捋取也。”假借表示理睬之“睬”,唐张白《武陵春色》:“是非都不采,名利混然休。”后理睬义造了“睬”字,元王实甫《破窑记》:“不是这老泰山为人忒歹,亲女婿昂然不睬。”后又使用“采”表理睬义,《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这长老并不采他,自己瞑目而坐。”李运富依然认为“睬”造出后沿用的“采”是通假字,因为专造字“睬”已经出现。[5]69其实,在先假借“采”字时,已经先创造了新的字词关系,后来造“睬”字只是同义字的替换。这种现象只是古字的沿用现象,不是通假。

通假字与借表之词的意义的确无关。但是盛九畴在《通假字再议》中说:“通假字是借甲字的书写形式代表乙字的书写形式,意义无联系,读音可以相同,也可以只是相近。”[8]142他在这种判断下只考虑到了通假字与借表之词意义无关,导致了在后面的分析中通假与假借不分,所以我们要将“本有其字”作为前提条件,将通假与假借区别开来。

“本有其字”的假借字,应从是否建立新的字词关系的角度看,分为专造本字和专借本字。在判断两种不同类型的“本有其字”的假借字时,我们要注意要把握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本质,将词义职能是否转移作为区分的要点,职能转移了的是古今字,未转移只是临时性替代的是通假字。我们认为在分析古书用字情况时,应采取以上的方法进行分析。

[参 考 文 献 ]

[1]刘忠华.古代语言文字探索[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

[2]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徐莉莉.论“假借”与“通假”[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4]张双棣.论假借[J].辞书研究,1980(2).

[5]李运富.论汉字的记录职能[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6]刘忠华,张军.论三种不同性质的假借及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7]陆锡兴.通假字管见[J].辞书研究,1981(3).

[8]盛九畴.通假字再议[J].辞书研究,1982(5).

Disscuss the Borrowing Phenomenon of “Having Original Word ”

ZHANG Yan-yu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0,China )

Abstract :The borrowed phenomenon is divided into the borrowed of “Liu Shu” and borrowed of“having original word”two kinds.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original word”,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is word is made exclusively or often used, these views make many borrowing phenomenon can’t be explained. The original word should include the word “specially made”and the word“borrowed”. Many people think the original word is“Tong Jia”, that is false, which is the conclusion of not knowing the nature of it. The borrowed of “having original word”sh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word of “Tong jia”and “GuJin” from the transform of function of recording words or not. According to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d of “TongJia” and “GuJin” , the phenomenon of characters used in ancient books can be correctly analyzed.

Key words :having original word;borrowing phenomenon;the original word;the word of “Gu Jin”;the word of“Tong Jia”

* [收稿日期] 2018-12-5

[作者简介] 张严匀(1995-),女,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H1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882(2019)02-0119-03

[责任编辑 :黄儒敏 ]

标签:;  ;  ;  ;  ;  ;  

论“本有其字”的假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