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波兰诗人辛博斯卡,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_诺贝尔文学奖论文

独特的波兰诗人辛博斯卡,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_诺贝尔文学奖论文

独树一帜的波兰女诗人——记’9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姆博尔斯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诺贝尔论文,波兰论文,斯卡论文,博尔论文,奖得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刚读到一篇《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难评》的文章,当天就看到了波兰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荣获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惊讶之余,也不禁感到欣喜。像波兰这样一个在欧洲说来只不过中等的国家,在一个世纪之内,先后竟有显克维支、莱蒙特、米沃什和今年的希姆博尔斯卡四位作家荣获此项殊荣,无疑是波兰的骄傲。无怪乎波兰现任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得知女诗人获奖消息以后对她表示祝贺时,说:“你的成功超出了个人所有的成功。毫无疑问,这也是波兰文学的巨大成就。”希姆博尔斯卡之所以能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像其他不少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样是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就偶然性的一面来说,别的国家暂不谈,单在波兰,和她并驾齐驱的作家就不下五、六人,有的甚至在名望和成就方面还胜过她,可是幸运之神却偏偏选中了她。至于必然性,希姆博尔斯卡从登上文坛的时候起,就一直得到波兰评论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被推崇为波兰战后最杰出的一位女诗人。因此,她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既出人意料,又是在情理之中。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1923年7月2日生于波兹南省库尔尼克的布宁村。父亲文岑特·希姆博尔斯基是政府机构中的一个小官员。1931年全家移居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姆博尔斯卡在地下秘密中学继续完成学业,并获得中学毕业证书,随后在铁路部门工作谋生。1945年至1948年在克拉科夫的雅盖沃大学攻读波兰语言文学和社会学。1945年,希姆博尔斯卡在《波兰日报》的青年副刊《斗争》上发表了第一首诗歌《寻找词句》。随后她相继在波兰各种报刊上发表诗作,并立即引起波兰诗坛的注意,得到青年读者的喜爱。

1952年,她的第一部诗集《我们为什么活着》问世,同年被吸收为波兰作家协会会员。她从1953年起,长期担任《文学生活》周刊的编委,主持该刊的诗歌部,并成为《课外必读作品》的专栏作家。1954年,她的第二部诗集《询问自己》出版,获得当年的克拉科夫文学奖。这两部诗集体现了她早期诗歌创作的特色。希姆博尔斯卡和许多同时代的诗人一样,都经历了法西斯战争的折磨和痛苦,随后又迎来了波兰的复兴,因此,她早期的一些诗歌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和罪行,表现了她对侵略者的愤慨。由于对法西斯战争的憎恨,她进而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也极为关注,她的关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诗篇,表达了她对被侵略人民的深切同情。她也和同时代的其他青年诗人一样,以年轻人所特有的热情关注着波兰的社会现实,写出了许多讴歌祖国及其建设事业的诗篇。但是在创作形式和创作风格上却与当时盛行的标语口号式的诗歌不同,她的诗写得含蓄微妙,具有幽默嘲讽的特点。她特别喜欢采用提问题的形式,提出了个人在祖国和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等一系列问题,并通过这些问题,展开哲学的思辨和争论。因此,有的评论家认为,她的诗集《询问自己》不仅是她早期诗歌的代表作,而且还体现了她的整个诗歌创作的特色。

1956年后,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先后出版了《呼唤雪人》(1957)、《盐》(1962)、《一百种乐趣》(1967)、《任何情况》(1972)、《巨大的数字》(1976)和《桥上的人》(1986),并出版了她的多种《诗选》本,她还把《文学生活》上发表的系列文学评论和随笔收集成册,先后出版了两卷《课外必读作品》。她还翻译过法国的许多诗歌作品,如缪塞的《诗选》,波德莱尔的《诗选》等。由于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她曾多次获得克拉科夫文学奖和波兰国家文学奖,并于1955年获得国家颁发的“杰出贡献金质奖章”。

希姆博尔斯卡后期的诗歌,除了保持早期诗歌提问这一特点外,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形式和风格都要显得更加多姿多彩,想象力也更为丰富、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她的诗歌进而表现人的生存环境和个人与历史的关系等重大主题,探讨了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认为个人既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又为历史必然性所限制,常常感到身不由己,无能为力,经受着希望无法实现所带来的痛苦。希姆博尔斯卡还在自己的一些作品中,通过个别事物和特殊境遇,去表现个人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并力图在平凡和偶然的事件里表现出当代人的内心感受,使人感到人与人之间是无法理解、无法调和的,甚至还常常受到别人的威胁,诗人既同情人们的痛苦,又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她的一些诗歌往往流露出一种悲观主义的情调,然而这种悲观的情调又常常被她诗歌里幽默和讥讽的笔触所冲淡和掩盖,她的这种历史和生物学观点在诗集《呼唤雪人》和《一百种乐趣》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不成功的喜马拉雅山的登山活动》这首诗,通过寻找雪人这件事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唤雪人的回归,而反对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在《一百种乐趣》这首诗中,诗人把从原始状态到科技社会人类追求幸福、追求真理的美好理想和种种努力,比喻为孩童的乐趣。

希姆博尔斯卡在诗中除了直接提问外,还常常通过交谈的方式提出一些极富哲理性的问题,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抽象,并不深奥晦涩,而是用简洁明了的诗句和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她的交谈也显得较为亲切,仿佛朋友在交谈似的。但是,无论是直接提问,还是交谈,都是诗人用来进行哲学思辨的一种手法、一种依托,往往在平淡无奇的问题的背后,隐含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可供读者去做进一步的思索,或者作出自己的判断。她的诗歌中的这种哲理性,深受当代青年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希姆博尔斯卡的作品并不算多,至今共出版了八部诗集(各种选本除外),大多是些短小的抒情诗。但她的诗多是精心构思,精心创作的,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每首都是精品”。她的诗格律严谨,语言简洁明了,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含蓄深沉,有的明白如话,有的寓意艰深,有的诗句较短,往往带有警句和格言的意味,令人回味无穷,从而使她的诗歌在波兰诗坛上独树一帜,也使她成为波兰当代最受推崇的一位女诗人。

1996年10月9日写于北京

诺贝尔文学奖颂辞

维·希姆博尔斯卡的诗通过对人类现实的琐碎片断不寻常的精确描绘,展示出历史和生命的内涵,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她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楚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才是最富意义的。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她的诗意往往展现出一种特质——在形式上如此琢磨挑剔,在视野上却又如此千变万化,开阔无限。

标签:;  ;  ;  ;  ;  ;  ;  

独特的波兰诗人辛博斯卡,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_诺贝尔文学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