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历代史册考_明史论文

万松历代史册考_明史论文

万斯同《历代史表》考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万斯同《历代史表》是清初旧史补作承先启后的奠基名作,但前人对此并无评说。本文对该书之撰著时间、版刻、内容、体例及有关得失等学术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史学史 史表 万斯同 《历代史表》

清代著名史学家万斯同将其毕生精力融入《明史》修撰的集体劳作之中,故他只留给后世为数不多的史学专著,其中以《历代史表》学术价值最高、影响最大。前人虽已认识到这一史学名著在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但缺乏具体研究。这不能说不是万氏史学、乃至清代史学研究的一个空白。本文对《历代史表》之撰著时间、版刻、内容、体例和全书得失等学术问题略加考论。拾遗补阙,抛砖引玉,欢迎方家教正。

(一)

用简括的语言或图表的形式集中条陈历史问题的体例谓之史表。一般认为史表之例创自司马迁,其实不然,究读《史记》,我们得知在太史公编著十《表》之前就已分明见过成熟的史表形式①。笔者认为,史表或可划为撰史之前和撰史之时两种形态。前者包括史家写作之前所必须参考的诸如官方档册、图谱、封爵表、履历单等准史表性文献,以及史家为编史所自立的史表。其例源于人类归纳逻辑,殊无穷究之必要。后者是史家著史之后或研究前人史著之时,对一些颇为重要、繁杂的史事重新分析归纳而成,意在指导后人读史和丰富史书内容。由此可见,史表对于史家和研读历史的人们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有所作为的史家都十分重视史表的制作。司马迁、班固首肇其端,正式将史表作为纪传体史书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置于本纪之后。但不知何故,自《后汉书》起,史表之作忽然从正史中消失,久违了几个世纪,我们才从宋人欧阳修《新唐书》中重新见到史表。史书失表,曾引起历代学人的关注,有人力图重新补作。据载,后汉伏无忌、黄景曾补作后汉《诸王》、《王子》、《功臣》、《思泽》诸表。边韶、崔寔曾补作《百官表》。袁熙曾补作《汉表》。南朝陶弘景曾作《帝代年表》。宋人谢翱曾采《独行》作《秦汉之际月表》、新作《宋季月表》。熊方曾补作《后汉书年表》。李焘曾作《历代宰相年表》等。但迄于清初,上述补表之作,除宋人熊方之《补后汉书年表》十卷行世之外,其余大多亡佚不存。这样,我国正史自《后汉书》起计有十三部史书完全无表,约占当时流行的正史的大半以上。此外,由于史表体例久废,历代学人无论是旧表研究或新表制作的水平都显得疏陋单薄。

明清之际的学者重视历史研究,他们从读史撰史的切身体验中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补作史表的重要性。例如,万斯同之师黄宗羲说他青年读史之时,由于史书无表,头绪纷乱,往往“一卷未终已迷其姓氏”,故他一直希望自己动手补作历代史表,却“忽忽未果”②。又据有关文献记载,万斯同之前,也曾开始出现过一些明清学人零星的史表补作。如明末许洽曾作《明馆阁九卿年表》,清初顾炎武曾著《二十一史年表》(佚)等。可见,全面补续历代史表的工作已提上了清初学人的议事日程。

史表之补与作皆非易事。用今天的话说,实在是一件为人作嫁衣裳的苦差事!作者除了为一定学术责任心所驱使之外,还必须具备通览全史和长于考据的史学素养。生当明末清初的布衣史家万斯同正好具备淡泊功名和博通诸史双重条件。万氏早年师事黄宗羲,酷爱史学。他首先对通史下过很大的功夫,据万氏同学黄百家(黄宗羲之子)记载:“丁未(康熙六年)余与(万)先生及陈子夔献读书于鄞(宁波)外之海会寺。见先生从人借读二十一史之纪、传、书、表、志,贯穿历落,可指诸掌间。”③后来他又专攻明史,熟读《明实录》。进入北京史馆,他以明朝遗民的姿态“大隐于朝”,的确是一位自甘淡泊而又矢志献身史学的著名学者。

万斯同和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一样,一向重视史表的作用。他认为:“史之有表,所以通纪传之穷,有其人已入纪、传而表之者;有未入纪、传而牵连以表之者。表立而纪传之文可省,故表不可废,读史而不读表,非深入史者也。”④在这种思想驱使下,万斯同从少年读史之时起,便慨然以逐一补作历代史表为己任,虽终身未竟其业,但逐渐编出和会集成书的万著《历代史表》,较早、较完整地填补了《后汉书》以来正史无表的学术空白,成为清代史表补续的奠基之作。和参修《明史》的学术业绩一样,万斯同首开清代表志补续先河的功劳同样不可磨灭。

(二)

万斯同究竟何时开始编著《历代史表》?据最早为该书稿本作序的李嗣邺说:

吾友万季野……少时尝忾蔚宗无表,因作《东汉诸王功臣世表》、《大臣九卿年表》、《外戚宦者侯表》凡六篇。自后遂编作三国、晋、南北朝自蜀汉迄诸王、大臣、方镇表。三国则仿大事记作《三国大事年表》、隋唐之际则仿秦楚之际作月表,共三十五篇。又补作后五代十国表八篇,附录前后僭国将相表十一篇……又尝作开国以后至监国行朝功臣将相内外诸大臣年表,以备史官采录。⑤

考此序作于康熙十五年,万斯同三十九岁,未入北京史馆之前。可见当时他先在故乡宁波已基本完成了《历代史表》的主要篇目,共计六十篇。唯明代史表不言篇数,推知尚属草创之时,但也肯定了万氏曾编有明代史表。

康熙二十六年,万斯同五十岁时,又于北京史馆内补订晋书五表。据王源《万季野补晋书五表序》称:“万季野补晋书年表五,曰《将相大臣》,曰《方镇》,曰《僭伪诸国世表》,曰《诸王》,曰《诸国》。详而赅,纲举而目张,读者一览井然。”⑥上引李《序》有晋代之表而不详篇名,王《序》专为晋书五表而作,可见此时万氏是在康熙十五年稿本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和补充了晋代史表。考现存万著《历代史表》中晋代计有《晋诸王世表》、《两晋方镇年表》等十六表(篇),可见康熙二十六年之后,万氏仍在继续补充修订晋代史表。

康熙三十一年,万斯同五十五岁,《历代史表》正式付梓。黄宗羲、朱奕尊为之作《序》。黄《序》仍称其书共六十篇。值得注意的是朱《序》曰:“季野取历代正史之未著表者一一补之,凡六十篇,益以明史表一十三篇,揽万里于尺寸之内,罗百世于方册之间,其用心也勤,其考稽也博。”⑦但这年初刻的《历代史表》仅存五十三篇,且后刻诸本也无明代史表。考今本《明史》著录史表十三篇,不详撰人。度当时万、朱皆史馆要人,我们有理由认为,万氏所撰明史十三表或已单独抽出,移入《明史稿》。唯缺乏直接证据,有待深入研究。

自《历代史表》初刻问世到万斯同去世尚差十年。其间,万氏又陆续补作了一些新的史表。这些新撰史表或为万氏故旧收藏流传,或落人书商坊间之手,故后出之《历代史表》卷目多有增益分合。例如,嘉庆元年留香阁重刻《历代史表》,新增为五十九卷(表),不详增卷来源。又如近代宁波籍学者张寿镛先生汇刻《四明丛书》,收录万著《补历代史表》十四卷。民国二十五年,开明书局汇编《二十五史补编》,又将从鄞县藏书家冯贞群先生家中新得之万著十七种未刊史表收人该书。⑧

总之,现存《历代史表》的主要版本计有康熙初刻本、乾隆四库全书本、嘉庆留香阁重刻本、广雅书局本、丛书集成本、四部备要本、四明丛书本、二十五史补编本。其中,以《二十五史补编》所收内容最为备全。除去名实相混的卷目,依笔者对合,万斯同《历代史表》实存七十六卷,每卷例为一表,通计七十六表。

(三)

关于《历代史表》的学术成就,笔者已于《万斯同史学平议》一文中从填补空白、增加内容、创新体例、图表性强四个方面略有概说。⑨因该文篇制所限,未能展开论证之。今爰就其体例之独创性再作探索。

万斯同创立了两表擒纵同一历史内容的新体例。万氏前后的史表都是每表仅列举一个历史主题。这对于归纳诸如王侯、帝系,职官迁黜等比较单一的历史内容谅无问题,但如果要立表反映比较复杂的历史现象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种倾向:其一是削去不该削去的内容以求其简;其二是不得不增多栏目走向冗繁。前者难于反映历史的真实,后者易失却简括的史表形式。针对上述情况,万斯同采取同列两表、分司其职的方法制表。例如,东晋十六国时期,列国林立,帝号复杂,各国之间的交聘来往也十分混乱。万斯同先立《晋僭伪诸国世表》,以国号为纲,帝号为目,首先列示出凉、成、汉、燕、秦、后燕、西燕等二十二国历代君主“篡立”变更和帝号变化的主要过程,展示了十六国历史活动的空间概念。同时,又别立《晋僭伪诸国年表》,改以时间为纲,以国号为目,按年列示上述各国之间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外交、内政大事,进一步展示了十六国时期历史活动的时间概念。两表起迄时间完全相同,一静一动,相得益彰,使十六国纷乱复杂的历史显得清晰而又生动。

万斯同创立少数民族君王世表。虽然我国正史中已先有《辽史》之《部族表》和《属国表》,但主要用来记叙辽朝与各部族和属国之间的关系,记事记年皆以辽朝为主,并非专门的部族史表。万斯同编著《唐诸蕃君长世表》,列示唐朝时突厥族自始毕可汗迄拔悉密可汗计十八代君主世系。每目著录族别和亲缘关系以及与唐朝的交往如封号、征战等。这种独立归纳正史中少数民族君王世系的专表实为万氏首创。可惜此表仅存《突厥》一目,从表前标目可以看出,该表当属万氏草创或散佚的史表之一。但此例之创,对于全面反映我国境内各民族人民的历史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万斯同更新方镇年表。《方镇表》始自《新唐书》,但其表只列示时间和方镇所在地两目,表填方镇职任变迁,不记其姓氏和活动情况,览表不便看出唐代刀光剑影的方镇史实。万斯同援例著《三国汉季方镇年表》、《唐边镇年表》等军阀和方镇表,但在体例上却有重大创新。如《三国汉季方镇年表》,首先在纪年条下提示当年天下大事,有事则书,无事则空,用以勾勒军阀活动的背景。然后按司隶校卫(中央)、冀州至交州范围分别列示每年军阀职任及活动情况,静则只书其名,动则记其兵锋所向。简洁生动地表现了当年军阀混战的局面。试读其建安五年条:

五年庚辰:九月,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

司隶校尉:(锺)繇。

冀州:(袁)绍。

并州:(高)干。

幽州:(袁)熙。

豫州:(刘)备。正月,操克小沛,备走青州依袁绍,引兵屯汝南

衮州:(曹)操。九月官渡破绍。

青州:(袁)谭。

徐州:(袁)绍。徙魏群太守。

荆州:(刘)表。

扬州:(孙)策。四月遇害。

(严)像。为孙策庐江守李术所杀。

(刘)馥。刺史,曹操署,止保九江一郡。

(孙)权:十月拜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益州:(刘)璋。

凉州:(韦)端。

(马)腾

(韩)遂

雍州:邯郸商

交州:(张)津,刺史。

览表即刻可知,当时曹操控制了中央政权(案:司隶校尉由曹操署任,见该表建安二年),袁绍则具有较大的地盘(并州高干为绍甥、幽、徐二州为绍子),曹操官渡破袁意义显见。刘备则惶惶如丧家之犬。孙权继父兄之业正待崛起。边远地区交、雍、凉三州则相安无事。

清代著名学者卢文绍论史表说:“表者,明也,标明其事使著见也。表而不明则有之,庸愈于无乎?”⑩通观万氏《历代史表》除上述创新之外,还普遍具有卢氏所说简明扼要的优点。

(四)

如何评价《历代史表》?清初以来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四库总目提要》认为该书:“于史学殊为有助……偶有脱略者,然核其大体,则精密者居多,亦所谓过一而功十者矣。”(11)。著名学者全祖望也基本肯定该书的学术价值,并建议明史馆仿万《表》之例编著《明史》之表。(12)晚清补表家练恕也赞扬该书“多详官制……实综要领”(13)。但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该书“疏漏浅率甚矣”(14),说该书体例不纯,“殊失古法”(15)等。我们认为对此必须具体分析。

首先,万斯同以一人之力,慨然集中填补了古代十种正史无表的学术空白,并对原有史表进行了内容的增添或体例的创新,故笔者认为《历代史表》刊布于清初具有划时代的学术意义。事实证明,该书为清初迄于近代的补表家们树立了风范、提供了思路。此后,沿该书而出的补表之作不断产生,从而使我国旧史表志补作的内容更加充实,体系也更加完善起来。

例如,《三国志》前人无表作。万斯同率先补作《三国大事年表》等七表。受其直接影响,清人周嘉猷补《三国纪年表》。谢钟英重补《三国大事表》博采《后汉书》《通鉴》等书,内容较万《表》丰富。黄大华补《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周明泰补《三国志世系表》、陶元珍补《三国志世系表补遗》,等等。这样,不仅使《三国志》史表体系完善,而且众多的史表也丰富了原本单薄的《三国志》研究内容。又如,《晋书》(含十六国)前人无表作,且这一历史时期国家政权风云变幻,职官设置极其复杂,尤当列表归纳。万斯同率先补作《晋方镇表》、十六国《将相大臣年表》等十六表。受其直接影响,清人练恕、盛大士、秦锡圭、吴廷燮、缪荃孙等人以“推轮大辂,创造戛戛”的万《表》为蓝本(16),相继充实完善了东晋十六史表体系。此外,《历代史表》开创的独特表例也后继有人,如钱大昕仿万著《唐诸蕃君长世表》而作《元史氏族表》,按族类归纳元代各民族世系。近人沈维贤补作《前汉匈奴表》等,皆属专记少数民族族系的新史表。

其次,我们再来讨论《历代史表》的不足之处。确如后人所见,该书最大的缺陷是内容方面的疏失。造成该书疏漏失实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该书大多作于作者青少年时期或编纂《明史》的繁忙之际,且终其身而未定稿。其二,是不得不归咎于作者的学术水平。这也是我们反对将万斯同列为一流史家的原因之一,著述等身的著名学者并不等于一流学者。其三,和万氏落后的封建正统史学思想有关。

例如,《历代史表》中草率未就之作甚多。《唐功臣世表》、《武氏诸王表》、《唐宦官封爵表》、《金衍庆宫功臣录》等不过抄撮姓氏封号而成,实不足称《表》,但这些未完成的作品流传下来并非作者自己的错误。而另一类疏失则不在此列了,例如《宦者侯表》按其自定体例当尽收东汉受封宦官及其养子,但我们将该《表》与《后汉书》对校,则发现漏列小黄门刘普、良贺养子等人,且其注文自称“余皆不可考”。又如,《晋书》诸表万氏曾两次修订,按说不该有更多舛误。但我们检索其《东晋方镇年表》发现,自建元三年至升平五年之“江州”条下皆脱漏不载。后人吴廷燮据《隋书》和《世说新话》等一一补出。可见万氏多依本书而制表,未能广征详考。有的疏失则属于作者的史识问题。例如三国时期黄初二年有三件大事:一是魏初行察举制;二是初复五铢钱,三是孙权遣使奉章。万著《三国大事年表》仅列孙权之事。起码不该削去察举制度的记录。

尽管《历代史表》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它应有的学术价值和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

注释:

①参见拙文:《史表之作不始于司马迁》,见《云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2年4期。

②⑦黄宗羲《历代史表·序》。

③黄百家《万季野先生斯同墓志铭》,见《学箕集》卷二。

④《清史稿·万斯同本传》。

⑤见李嗣邺《杲堂文钞》卷一。

⑥见王源《居业堂文集》卷十二。

⑧参见开明书店编译所:《二十五史补编刊行缘起》。

⑨参见拙文:《史表之作不始于司马迁》,见《云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2年4期。

⑩卢文绍《校定熊方后汉书年表序》见《抱经堂文集》卷三。

(1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历代史表》。

(12)全祖望《移明史馆帖子之三》,见《明史例案》卷二。

(13)练恕《西秦百官表·序》见《二十五史补编》。

(14)钱大昭《后汉书补表条例》,版本同上。

(15)盛大士《宋书补表条列》,版本同上。

(16)参见吴廷燮《晋书方镇表·序》及练、盛、秦等人表序之文。版本同上。

标签:;  ;  ;  ;  ;  

万松历代史册考_明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