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南诗话》与《沧浪诗话》美学差异论论文_孟静

《滹南诗话》与《沧浪诗话》美学差异论论文_孟静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王若虚的《滹南诗话》明确提出了“以意为主”的主张,反对形式主义,提倡“求真”“自得”,作为金源诗话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金代文学批评的水平、原则和标准。宋代诗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美学史上都是一部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从美学的思想基础、对“情性”观的理解、对“自然”的追求等方面对两部诗话进行比较,能系统地认知二者在理论阐释上的不同,也能发现《滹南诗话》在美学阐释上的获缺,意义非凡。

关键词:滹南诗话;沧浪诗话;美学思想;美学差异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学趋势,必然造就美学观念的差异,这其中有继承与发展,也有独创和开拓。金代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提出的美学思想,对扭转当时金代一味追求艰涩、新奇的文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部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深。在此基础上,对两部诗话进行比较,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美学思想的根基不同

《滹南诗话》的“求真宗杜”和《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等主张的提出,分别是在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产物,存在根本差异性。

《滹南诗话》论诗“求真宗杜”,他要求诗歌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带有浓浓的现实主义的精神,这是儒家文化作用的影子。这与王若虚生存的时代和其纯儒士的身份是密不可分的。王若虚自幼随其舅周昂学习,深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后来在为官的几十年中,更是将内心蕴含的儒学教义,发挥到了极致。他有儒家济世之志和济世之才,据《金史》记载,他在两地“皆有惠政”,当任职期满离去时,老幼乡民攀辕欢送,过数日才得行。他告诫门生,不能贪图名誉、鱼肉百姓,不做百姓心中的民贼,这正是儒家思想中做官为民的体现。正是他这种兼济天下、反对暴政、关怀民间疾苦的儒人品格,使他的美学思想充满着现实主义美学思想,这也正是儒家文化作用在他身上的影子。

而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和“妙悟”思想则是对佛家禅宗思想的吸收和升华。在宋代,诗人学佛之风盛行,许多诗人如苏轼、赵蕃等都有“学诗如参禅”的说法,但将此融会贯通并成为系统性理论的,却只有严羽一人。“禅”最初之意,是“禅定”,是一种修行的方法。经过发展,“禅”的含义是因“直觉”“感性理解”而顷刻开悟。《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便是这层意思,诗歌并不以逻辑理解,而是以直觉式的感性理解为主,透过意象来感受诗意,通过感受来理解韵味。

二、“情性”观不同

“诗者,吟咏情性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情性观的主张方面,《滹南诗话》主张“情性之真”,而《沧浪诗话》则指出“真诗惟在兴趣”,主张将“情性”融于“兴趣”之中,不仅要抒发自身的情感,还要引起读者的审美趣味,体会诗歌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王若虚“求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追求“情性之真”。他指出:“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正理也。”认为诗歌的“正理”,在于“情性之真”,在于诗人抒发真性情,写出真襟抱。王若虚追求的情性观是抒发诗人真实的情性,并非隔靴搔痒和无病呻吟,关注点在“真”。因此他尊崇杜甫文章的现实主义精神,反对江西诗派那种不切实际的表现现实生活、用奇险生僻的文字所堆砌和制造出的意象和场景的表达方式。

而《沧浪诗话》论诗“标举兴趣”,严羽所谓“兴趣”,是指诗人对于外界事物所触发起的某种情思,用意味隽永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来,一面抒发自己的感受,一面引起读者的审美趣味。用严羽的话说就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没有“兴趣”“不问兴致”的诗不能打动人的心弦,也不能震撼人的感情。

从这一审美特征来看,《滹南诗话》只重“情性之真”,追求审美情感,却对诗歌的审美趣味的关注少之又少,确实是其在美学理论上的缺憾,这是毋庸置疑的。

三、对“自然”的追求不同

“古之诗人,虽趣尚不同,体制不一,要皆出于自得。至其词达理顺,皆足以名家。”《滹南诗话》卷下十四则明确提出了“自得”的主张。所谓“自得”,即认为文章应是自然情感的流露,非无感而发,抨击江西诗派尤其是黄庭坚对诗歌语言的不正当要求,反对苦吟、刻意推敲个别语言文字。他认为创作应是情之所至而后流出,提倡审美感情和非审美感情的区别对待。

王若虚一直强调为文作诗要自然流露出来,注重情感的真实性,将生活上的体验明白晓畅又不失风雅地表现出来,达到物我统一的境界,进而获得极大的精神愉悦感和美好的享受。他强调把情感化入物象,情与物融,并赋予其蓬勃的生命,这就造成了象外意内的意象。意象是艺术的核心和实体因素,也是区别审美与非审美情感的载体。

《沧浪诗话》主张将生活的自然上升到艺术的自然。“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透彻玲珑强调作诗不可生硬地结合在一起,艺术作品要有通体和谐、妙和无垠、浑然天成的状态。它既要求诗歌气象的浑成,又要求诗歌语言的自然无雕琢之感。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等都是生活中的自然,但是严羽却用它们来揭示诗意,从而上升到艺术的自然。

虽然《滹南诗话》与《沧浪诗话》在美学思考上有诸多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如二者都强调作诗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重点在“意”,都认为纯粹的文字游戏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也都强调情与物的交融,肯定意境存在的必要性。通过两部诗话在美学思考方面的比较,能系统地认知二者在理论阐释上的不同,也能够发现《滹南诗话》在美学阐释上的获缺。

参考文献:

[1]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3]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 张晶.审美境界:严羽诗歌美学思想的本质[J].大连大学学报,1998(1).

作者简介:孟静,江苏连云港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16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论文作者:孟静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

标签:;  ;  ;  ;  ;  ;  ;  ;  

《滹南诗话》与《沧浪诗话》美学差异论论文_孟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