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感染、精神因素、应激与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感染、精神因素、应激与肠易激综合征

王利华[1]2000年在《肠道感染、精神因素、应激与肠易激综合征》文中研究指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疾病,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的研究表明肠道感染、精神因素、应激与IBS的发病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肠道感染、精神因素、应激与IBS的关系及IBS发生发展的精神神经免疫机制。 1.肠道感染、精神因素、应激与IBS有关。 本研究随访了329例痢疾/肠炎患者,1年—2年后66例(20.06%)有持续的肠道功能改变,24例(7.29%)发展为肠易激综合征。痢疾/肠炎患者与243例未曾患过痢疾/肠炎的配偶或兄弟姐妹比(肠功能紊乱的发病率为7.41%,IBS的发病率为0.82%),曾患痢疾/肠炎者肠道功能紊乱及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为高。其中痢疾/肠炎病程较长的患者危险性较高。我们对动物进行肠壁肌电检测也表明,肠道感染可使肠道对应激的反应更敏感。 我们对IBS患者和健康人进行的精神量表评定结果发现,IBS患者不论有无痢疾/肠炎史,其生活应激事件、精神异常均较健康人多见。在动物实验中也证明,应激可增强兔末端回肠及远端大肠的动力。 我们进行的动物实验还表明,应激和肠道感染有协同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应激加肠道感染后较单独应激后、单独感染后末端回肠和远端大肠的动力指数为高,而感染后再加应激,兔末端回肠和远端大肠的动力反应更强烈。 我们认为,肠道感染、应激可改变IBS患者的肠道运动、感觉,而异常的精神状态可使IBS患者易感知到这些变化而产生症状。 2.IBS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应用不透X线的标志物,我们检测了IBS患者与健康人的胃肠通过时间,结果IBS患者口到回盲部的通过时间明显加快。 肠神经免疫系统的异常在IB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的研究表明,IBS患者末端回肠、远端大肠粘膜固有层内,SP、5-HT阳

陈锡强[2]2005年在《易激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部分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易激颗粒来自于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的效验方,具有缓急止痛,疏肝解郁的功效。本课题以内脏高敏感性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易激颗粒的作用,及其改善内脏高敏感性模型大鼠的内脏敏感性作用途径。 在对肠道运动的实验中,我们观察发现易激颗粒具有提高正常小鼠小肠推进率;提高阿托品所致的小肠运动功能抑制的推进率,促进小鼠小肠运动;易激颗粒中、高剂量可以增加大鼠排便数量,缩短排便时间。易激颗粒低浓度能增加兔离体肠平滑肌张力、收缩力,而在高浓度则对张力、收缩力有抑制作用;易激颗粒的各个剂量均无明显的镇痛作用。 对内脏高敏感性大鼠的研究中发现以醋酸注射直肠能够引起实验动物的腹壁撤离反射的阈值降低;肠道内的P物质含量低于对照组。对各实验组动物的肠道粘膜5—羟色胺与脊髓中P物质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作定量分析,发现肠道粘膜下的免疫阳性神经元/神经纤维阳性指数(IOD)显著性增加;在大鼠脊髓腰膨大处,发现模型组大鼠的脊髓背角的P物质免疫阳性神经元/神经纤维的IOD显著性减少。这些变化与生理组动物、阳性药替加色罗组动物存在显著性差异,因而我们认为肠道内的5—羟色胺免疫阳性神经元/神经纤维显著性增加是形成内脏高敏感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造模动物经过易激颗粒的治疗以后,腹部撤离反射的阈值与模型动物有显著性的差异;12小时和5小时时段的粪便计数都有增加;肠道内的P物质含量显著性的高于模型组。经过肠道粘膜5—羟色胺与脊髓中P物质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作定量分析,发现与模型组动物比较,易激颗粒组肠道内5—羟色胺免疫阳性神经元/神经纤维显著性减少;而脊髓背角的P物质免疫

苏敏[3]2014年在《肠安Ⅱ号方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的功能性胃肠病,IBS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随着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ost-infectious irritablebowel syndrome, PI-IBS)的提出,国内外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多认为胃肠感染后肠道存在低度炎症或无炎症,处于持续的免疫激活状态,致使出现IBS症状。经过近10年临床观察文献分析得出,目前西医主要是通过调节胃肠动力,改善肠道菌群为主的对症治疗,中医认为肝郁脾虚是基本病机,肝郁脾虚证是主要证型,痛泻要方及其加减方为主要治疗手段,并且临床疗效显著。本研究采用的肠安Ⅱ号方由痛泻要方加减,并加强了其益气安肠,温阳固涩的作用,前期研究发现肠安Ⅱ号方对IBS模型大鼠免疫功能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而PI-IBS的主要疾病特点是肠道存在低度炎症、持续的免疫激活状态,因此采用肠安Ⅱ号方干预治疗PI-IBS,并且阐明其对PI-IBS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对IBS近现代中西医治疗进展的论述和对中西医治疗IBS临床研究的文献分析,讨论目前存在问题及优点,为临床、科研提供参考;对肠安Ⅱ号方进行药效学实验,明确肠安Ⅱ号方的药理作用;采用新生母子分离+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灌注+慢性束缚刺激建立PI-IBS大鼠模型,给予肠安Ⅱ号方不同剂量进行干预,观察其疗效并研究其对PI-IBS大鼠肠粘膜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实验一、肠安Ⅱ号方对小鼠的药效学研究目的:观察肠安Ⅱ号方的镇痛抗炎作用及其对胃肠动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采用ICR小鼠小肠推进和新斯的明亢进实验来观察肠安Ⅱ号对胃肠动力是否有影响;采用热板镇痛法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来观察肠安Ⅱ号方是否有镇痛抗炎作用;以迟发性变态反应(DTH)、碳粒廓清指数测定的实验来观察其是否对免疫功能有影响。结果:在小鼠小肠推进运动实验、新斯的明致小肠亢进实验中肠安Ⅱ号低、中、高剂量组推进率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3组间两两比较没有差异(P>0.05);肠安Ⅱ号中、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0.01),低剂量组的肿胀度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8>0.05);在小鼠热板镇痛实验中,给药后60s肠安Ⅱ号中、高剂量组阈值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给药后120s肠安Ⅱ号高剂量组阈值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迟发型变态反应实验中,肠安Ⅱ号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耳肿胀度比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肠安Ⅱ号低、中、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增强正常小鼠碳粒廓清指数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肠安Ⅱ号方对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本实验研究从机械屏障、免疫屏障、粘膜通透性三方面观察肠安Ⅱ号方对PI-IBS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主要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调控来研究肠安Ⅱ号方对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以CD4/CD8比值,L-4/IL-1β比值,SIgA浆细胞活化程度,至分泌到肠腔的SIgA含量水平为观察指标,明确肠安Ⅱ号方对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新生母子分离+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灌注+慢性束缚刺激建立PI-IBS大鼠模型,实验动物分为模型组、肠安Ⅱ号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痛泻要方组、白术内酯Ⅰ组、得舒特组、正常对照组。每日上午09:00,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进行灌胃,治疗组分别给予白术内酯Ⅰ、痛泻要方和肠安Ⅱ号煎剂,按照大鼠体重0.8ml/100g进行灌胃给药,连续14d。结果:(1)对各组实验大鼠基本情况和肠粘膜组织形态观察可见:①造模后大鼠活动度、皮毛光泽度明显降低,用药后皮毛洁白光亮,活动度增加。②对大鼠进食量的影响,用药前(造模后),模型组及各用药组进食量比正常组显著减少(P<0.001,p<0.01);用药后模型组进食量比正常组显著减少(p<0.01),各用药组进食量与正常组进食量相当(P>0.05)。③对大鼠体重的影响,用药前(造模后),模型组及各用药组大鼠体重比正常组较轻(P<0.01,p<0.05);用药后模型组及各用药组体重比正常组轻(p>0.05),用药后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量比正常组少(P<0.01),各用药组大鼠体重增长量与正常组增长量相当(P>0.05)。④对各组实验大鼠大便含水量的影响,用药前(造模后)模型组及各用药组大便含水量比正常组高,但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肠安Ⅱ号中、低剂量、白术内酯Ⅰ、痛泻要方大便含水量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p<0.05)。⑤结肠组织HE染色观察情况,正常组、用药组及模型组均未发现3分及3分以上病变,模型组在不同视野中有2分病变,肠安Ⅱ低剂量、痛泻要方、白术内酯Ⅰ、得舒特组视野观察中,有评分表现为轻度炎症1分,通过对HE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模型组评分比正常组显著升高(P<0.001),肠安Ⅱ中剂量、低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用药组HE评分比模型组降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各用药组治疗后HE评分仍比正常组高(P<0.01)。⑥活化肥大细胞(MC)计数,肠安Ⅱ号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及其余各用药组MC计数比正常组显著增多(P<0.001,P<0.01)。⑦嗜铬细胞(EC)计数,肠安Ⅱ号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及其余各用药组比正常组显著增多(P<0.001)。(2)对PI-IBS大鼠疾病特征和证候特征的疗效情况:①对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用药前模型组及各用药组AWR注水量比正常组显著降低(P<0.001),用药后模型组AWR注水量比正常组显著降低(P<0.001),模型组用药后比用药前降低(P<0.05),各用药组在治疗后AWR注水量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01,P<0.01)。②对血清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水平的影响,用药前(模成功后)模型组血清中MPO活力较高,与用药后模型组MPO活力水平无差异(p>0.05),用药后模型组血清中MPO活力水平比各用药组和正常组高,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③糖水偏好实验,模型组糖水偏好值比正常组显著降低(P<0.001),肠安Ⅱ号中、高剂量组、白术内酯Ⅰ、得舒特组糖水偏好值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④旷场试验观察对大鼠活动度的影响,穿格数用药前(造模完成后)模型组与各用药组比正常组显著减少(P<0.01,P<0.05),用药后模型组穿格数比正常显著减少(P<0.01),站立数用药前各组站立数比正常组显著减少,用药后肠安Ⅱ号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其余各用药组站立数增加,但与正常组比较仍存在显著差异(P<0.001-0.05),修饰数用药前肠安Ⅱ号中剂量组、痛泻要方组、得舒特组修饰数比正常组显著减少(P<0.05),其余各组修饰数比正常组减少,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肠安Ⅱ号中剂量、高剂量组修饰数增多。⑤对大鼠D-木糖代谢的影响,用药前各组大鼠的尿D-木糖含量比正常组显著降低(P<0.001),模型组大鼠在用药前、用药后无变化,用药后各用药组大鼠尿D-木糖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对PI-IBS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机制:①从机械屏障角度,在1.2万倍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上皮粘膜观察紧密连接状态,可见模型组结肠上皮细胞膜局部缺如,胞质肿胀,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紧密连接打开;肠安Ⅱ号高剂量、中剂量组结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完整,连接紧密;肠安Ⅱ号低剂量组结肠上皮细胞有紧密连接,连接缝隙略增宽;痛泻要方组结肠上皮细胞有紧密连接,紧密连接缝隙正常;白术内酯Ⅰ组肠上皮紧密连接可见连接缝隙较宽;得舒特组肠上皮可见紧密连接复合体完整,连接缝隙较宽松;正常组结肠上皮细胞完整,细胞间细胞膜完整,紧密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缝隙连接及桥粒)完整,连接紧密。②对粘膜通透性的影响,模型组血清中血浆内毒素(LPS)水平比正常组显著升高(P<0.001);用药后各用药组LPS水平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P<0.01)比正常组略高(P<0.05,P<0.01)。③对肠粘膜免疫屏障的影响,用药前模型组与各用药组CD4计数比正常组低(P<0.001);各用药组CD4计数组间比较,肠安Ⅱ号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痛泻要方=白术内酯Ⅰ=得舒特,各用药组和正常组CD8计数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肠安Ⅱ号高、中、低剂量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各用药组及正常组CD4/CD8比值均比模型组显著升高(P<0.001);痛泻要方组CD4/CD8比值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安Ⅱ号各剂量组、白术内酯Ⅰ及得舒特比正常组略低,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及各用药组IL-4水平比模型组显著升高(P<0.001),用药干预后可使IL-4水平升高,肠安Ⅱ号高、中、低剂量比其他用药组水平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及各用药组IL-1β水平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P<0.05),用药干预后可使IL-1β水平降低,各用药组中IL-1β水平肠安Ⅱ号高、中、低剂量比其他用药组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组及正常组中活化的SIgA浆细胞数目比模型组显著增多(P<0.001)达2倍余;各用药组中活化的SIgA浆细胞计数比正常组略低(P<0.001);各用药组组间比较可见,肠安Ⅱ号中、低剂量、痛泻要方、白术内酯Ⅰ组中活化的SIgA浆细胞计数比肠安Ⅱ号高剂量组、得舒特组略高(P<0.01)。肠安Ⅱ号中剂量、高剂量组肠管内壁粘液中SIgA水平比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其他各用药组SIgA水平比模型组升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肠安Ⅱ号高、中、低剂量组PGE2水平比模型组显著升高(P<0.001,P<0.05),各组PGE2水平组间比较,肠安Ⅱ号中剂量>正常组>肠安Ⅱ号高剂量=肠安Ⅱ号低剂量=痛泻要方>白术内酯Ⅰ=得舒特组(P<0.05)。[研究结论]肠安Ⅱ号方具有药效学作用,具体为其高、中、低剂量组有调节胃肠动力和对迟发型变态反应显著抑制的作用,中、高剂量有抗炎和镇痛作用,并能延长镇痛的时间,高、中、低剂量有明显增强正常小鼠碳粒廓清指数的趋势。通过新生母子分离+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灌注+慢性束缚刺激后,可以建立符合PI-IBS疾病特点和脾虚肝郁型证候特点的动物模型,主要体现在造成模型大鼠的内脏高敏感、抑郁状态、大便含水量增加、无炎症或轻度炎症的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等疾病特点,并有进食量减少、D-木糖代谢降低、活动度减少、抑郁等肝郁脾虚型的证候特点。给予肠安Ⅱ号方干预治疗后,出现疾病、证候特征的明显改善,并且对模型大鼠结肠粘膜上皮屏障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使得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嵌合紧密,降低结肠粘膜的通透性,阻止外界大分子(细菌、病毒等)的入侵,并且通过提高保护因子,降低炎症损坏因子水平,激活免疫SIgA浆细胞,促其活化分泌SIgA到肠腔,从而激活细胞免疫到体液免疫的自我免疫保护机制,最终降低肠道炎症,降低内脏高敏感和大便含水量等,起到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从而达到治疗PI-IBS的目的。

李梅[4]2012年在《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依据文献分析制定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信息采集表,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2012年4月就诊的IBS患者临床信息调查研究,分析目前IBS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包括一般情况、诱发及加重因素等;根据中医四诊资料,分析TBS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肝主疏泄”的相关性,进一步为IBS的预防、控制和治疗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查询各数据库收录近年来有关IBS的现代研究文献,提取相关的症状、证候要素、证候,总结IBS可能的病因病机与证治规律,据此制定IBS临床信息采集表。应用IBS临床信息采集表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2012年4月就诊的IBS患者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利用频数分析方法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利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合证素辨证体系探索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特点,并与调查时所使用的《中医消化病学诊疗指南》的辨证分型标准的证候进行比较,分析其适用性和指导意义;并进一步根据中医证候特点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与“肝主疏泄”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收集104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其中腹泻型占90.4%;女性占64.4%;男:女为1:1.81;青年者占69.2%;文化程度为大学和(或)以上者占52.9%;经济收入一般者占79.8%;在职者及学生合占比例为76.9%;平素饮食口味有偏好者占51.0%;IBS发生的诱因或加重的原因与季节相关的占29.8%,夏季比例最大(16.3%)。77.9%IBS患者病情反复或加重有其他原因诱发,劳累占21.2%,饮酒有10.6%,受凉占30.8%,饮食不慎占59.6%,情绪因素中紧张比例最大,占39.4%。IBS患者表现为腹胀者占57.5%,饭后腹胀或排便后腹胀缓解者占53.8%;IBS患者表现为腹痛者占71.2%,排便后腹痛缓解者占47.1%;大便次数增多者占88.5%,粪质偏烂者占91.3%;痛泻者占76.9%;有便秘(大便次数减少)者占16.3%。约2/3IBS患者具有情绪精神症状,烦躁者占56.7%;急躁易怒者占49.0%;精神抑郁者占57.7%;焦虑者占48.1%;忧郁者占43.3%;紧张者占53.8%;情绪低落者占37.5%。中医诊断,便秘者占5.8%;腹痛者占43.3%;泄泻者占51.0%;证候分型中肝郁脾虚比例最大,占85.6%:肝郁气滞者占2.9%;脾肾阳虚者占3.8%:脾胃湿热者占7.7%。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证素辨证体系及专家临床经验,初步认为在聚为5类,分为4型(脾胃虚弱、肝胂不和、肝郁脾虚、脾胃湿热)时,症状指标分散性良好,证型分布清晰,因此考虑本研究分为4种证型时最为符合统计学要求及临床实际情况。结论:IBS忠者各亚型中以腹泻型最多;女性比男性更易患病;发病人群分布以青年居多;文化程度较高、经济收入一般的人群更易患IBS:IBS患者饮食倾向于进食海鲜、辣椒,夏季常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IBS患者普遍有较差的精神状态,精神因素为IBS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IBS常以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为首发症状:IBS忠者同时容易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结肠外症状。IBS中医病机常责之为肝郁脾虚,不同病变阶段的临床表现均不相同,但基本病机总离不开肝郁脾虚,肝郁脾虚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分析得出的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点基本与经验辨证及临床相符,证明数理统计及数据挖掘方法是可以用来科学、客观的支持临床诊断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所提出的对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分型标准能基本代表广州地区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点,对IBS的治疗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丛衍群[5]2009年在《乳糖、应激性生活事件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类严重影响罹患人群生活质量并耗费大量医疗资源的慢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未明。研究表明,饮食和心理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密切,很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重要病因。由于乳糖酶缺乏导致的乳糖消化不良在我国人群中十分常见,饮食中的乳糖可能导致腹胀、腹痛和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难于区分,一个机理尚未阐明的现象是部分乳糖酶缺乏的个体仍然能够耐受中等量的乳糖,而其他却在少量摄入后即出现显著症状。近年来中国人群中饮食及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居民已开始将乳制品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营养食品,因此乳糖对胃肠道症状的激发与影响不容忽视。而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群中应激性生活事件经历较前增多,乳糖不耐受与心理应激的相互作用可能是饮食与胃肠道病理生理、症状发生之间联系的主因。然而相关的系统性研究鲜见。本文通过大规模社区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以及门诊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在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症高发的中国人群中饮食乳糖、应激性生活事件及心理应激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关联及相关机制。课题主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成人中饮食乳糖、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联研究目的:在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症高发的中国成人人群中探讨饮食乳糖、应激性生活事件及心理应激与肠易激综合征腹部症状的关联性。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抽取杭州市区16-75岁常住居民进行研究。为消除随机误差,募集参与者将按照性别与年龄分层,每一层比例与一般人群年龄层分布相差不大于10%。研究方法:以面对面访谈形式问卷调查符合罗马Ⅲ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率并评估调查人群的乳糖摄入水平、应激性生活事件经历、焦虑.抑郁状态、胃肠道症状相关的生活质量等。主要结果:①总计调查问卷1063份,剔除不合格问卷75份,实际分析资料988例(92.9%)。符合罗马Ⅲ分类诊断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率为9.0%,以腹泻型最常见,男女患病率比例为1:1.27。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率在56-65岁间最高,其次为26-35岁组,16-25岁组患病率最低;②在近期经历较多应激性生活事件(12.3%vs.6.1%,p=0.025,OR=2.139,95%CI:1.086-4.214)以及存在心理焦虑(13.9%vs.8.1%,p=0.022,OR=1.827,95%CI:1.082-3.083)的人群中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率高,心理因素对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的影响在低乳糖摄入的人群中尤为显著(17.9%vs.6.4%,p=0.011,OR=3.212,95%CI:1.254-8.228);③杭州市区一般人群中月人均乳糖摄入量约为285g,以奶类消费量折算的月人均乳糖摄入量为220g,其中多数人(54.5%)年奶类消费量超过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年均消费量(24.8kg);月平均乳糖摄入量高的人群中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率高于低乳糖摄入组,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195);④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主观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43.8%vs.27.1%,p<0.001)。主观乳糖不耐受合并较多应激性生活事件经历对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率的影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OR=3.184,95%CI:1.271-7.978);⑤胃肠道症状相关的生活质量评分显示罹患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生活质量较正常人群显著降低(p<0.001)。结论:①杭州市区常住居民中,符合罗马Ⅲ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率高于以往研究得出的我国社区人群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率,该增长可能与人群平均乳糖摄入量增高有关;②近期应激性生活事件经历以及存在焦虑均与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相关,心理因素对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的影响在低乳糖摄入的人群中尤为显著;③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主观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应激性生活事件经历及心理应激与乳糖摄入对胃肠道症状的激发存在叠加效应;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与健康组相比生活质量降低,体现出躯体症状病人自身的感知度增加、对疾病的忧虑以及病人心理应激水平增加。第二部分:乳糖不耐受及应激性生活事件与门诊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的临床关联研究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对不同负荷量乳糖的敏感性及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临床关联,对乳糖消化不良高发地区肠易激综合征的诊疗方案做出补充。研究对象:应用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分类诊断标准选取2008年9月-2009年2月间邵逸夫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连续的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病人进行诊断和相关研究;另外社会招募无胃肠道症状的健康志愿者。向参加者详细解释研究计划并获取知情同意。研究方法:所有被试完成第一部分研究中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并随机双盲以10g,20g,40g三种乳糖剂量进行乳糖氢呼气试验检查,氢呼气试验记录时间为180分钟,症状随访24小时。结果:①参加研究的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共计77例,健康志愿者39例中,三种不同乳糖剂量对胃肠道症状的激发效应在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均存在差异(P_(10g)=0.001;p_(20g)<0.001;p_(40g)=0.002),而三种乳糖剂量对乳糖消化不良的检出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健康组对10g乳糖的耐受率达97.4%,在该乳糖负荷量下,个体近期应激性生活事件经历对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发生存在影响(p=0.030),但个体主观乳糖耐受与否对乳糖试餐是否能够激发症状并无预见价值(p=0.208)。结论:①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对即使小剂量乳糖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且这种高敏感与心理因素的影响关系密切;②在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症高发地区的拟诊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病人中有必要依据病史进行乳糖不耐受筛检并给予饮食干预指导,以甄别哪些患者会从中受益而适合接受乳糖限制的饮食干预,这也将减少不必要的饮食干预对乳钙等营养成分的吸收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三部分: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内脏敏感性评估及方法学研究研究目的:测定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及健康对照的内脏敏感性,并对一种简易直肠感觉功能测定方法进行临床验证。研究对象:应用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分类诊断标准选取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间邵逸夫医院消化科门诊初诊为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病人,另外社会招募健康志愿者。向参加者详细解释研究计划并获取知情同意。研究方法:所有被试完成第一部分研究中的调查问卷并使用瑞典CTD-Synectics LTD生产的PC-Polygraf HR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消化道检测仪以及一种新的简易恒压测压方法评估被试肛门直肠运动及感觉功能。结果:①共有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30例、志愿者30例完成本部分直肠感觉功能评估分析。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以最大耐受容积作为参照,计算被试初始感觉容积、便意急迫感容积、疼痛/不适感容积相对最大耐受容积的百分比进行标化后,两组间标化疼痛/不适感阈值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7),且被试内脏痛觉增敏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有相关(p值分别为0.003,0.016,0.025);③两组间肛门直肠动力学比较显示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肛门括约肌静息压、最大缩榨压及引出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的最小松弛容积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较健康对照内脏痛觉敏感性增高,心理应激如焦虑、抑郁状态以及症状相关的生活质量与被试直肠痛觉敏感性相关;②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的症状出现与静息状态下的直肠肛管压力及其收缩功能无关;③本研究中应用的简易直肠感觉功能测定方法合理摒除了个体间直肠最大耐受容积变异带来的影响,使个体间测定结果更具可比性。总结论:研究的第一部分中,通过社区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群中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罗马Ⅲ分类诊断标准的总体患病率较以往调查研究结果有所增高,该增高可能与人群乳糖摄入量增高有关;近期应激性生活事件经历以及焦虑性心理应激状态增加了肠易激综合征的患病风险,该效应在低乳糖摄入的人群中尤为显著。提示应激性生活事件经历与心理应激同乳糖摄入对胃肠道症状的激发存在叠加效应。随后在门诊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与健康志愿者中的病例对照研究中证实,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对即使小剂量乳糖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且这种高敏感性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在直肠感觉功能测定中发现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内脏痛觉敏感性高于健康对照,心理应激如焦虑、抑郁状态均对直肠痛觉增敏有影响。以上研究结果揭示出乳糖不耐受与心理应激的相互作用在饮食与胃肠道病理生理、症状发生之间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机制在于增加了易感个体内脏敏感性。该结论验证了本文最初的假设。同时,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在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症高发地区的拟诊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病人中有必要依据病史进行乳糖不耐受筛检并给予饮食干预指导,以甄别哪些患者会从中受益而适合接受乳糖限制的饮食干预,这也将减少不必要的饮食干预对乳钙等营养成分的吸收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本研究中应用的简易直肠感觉功能测定方法合理摒除了个体间直肠最大耐受容积变异带来的影响,使个体间测定结果更具可比性,同时实用性强,值得推广应用。

谢地[6]2014年在《肠易激综合征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相关因素及证型指标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提炼与肠易激综合征“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提供进一步的研究基础;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证素特点,为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治提供更多依据;分析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多项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为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规范化、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探索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和科研工作的新思路,以提高其辨证的准确性、科学性,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最终提高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以2011年12月至2014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及住院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280例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以及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纳入研究。采用《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信息采集表》,系统采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一般资料、病史特征、体格检查、中医症状、舌象、脉象及诊断分型,并每人抽取5m1血液标本做理化指标检测,所检测指标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 (AT-Ⅱ)、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同型半胱氨酸(HCY)、乙酰胆碱(ACH)、褪黑素(MT)、P物质(SP)、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0)、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促肾上腺素(ACTH)共19项指标。调查完成后首先进行数据的整理,剔除信息不完整的病例。采用EpiData3.0建立研究数据库,进行资料录入与核对,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肠易激综合征“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相关因素分析部分,首先运用频数分析法描述调查人群特征,对出现频率小于15%的症状予以剔除。然后运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与肠易激综合征“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相关的因素。最后,为各因素权重计分。肠易激综合征证素特点分析部分,首先对经过频数分析后筛选出的症状进行整合,然后采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两种方法对症状进行聚类以及提取公因子,最后结合《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严石林等的《新的辨证“证素”症状判断指标研究》,临床实际以及专家经验,分析聚类类别及公因子所包含的证素信息。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部分,运用方差分析法及t检验法,探讨各项理化指标在肝郁脾虚型、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和脾虚湿阻型四组证型间、“肝郁组”与“非肝郁组”间、“脾虚组”与“非脾虚组”间、肝郁气滞型与肝郁脾虚型以及脾胃湿热型与脾虚湿阻型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本研究共收集280例患者,1例因数据不全,予以剔除,最终纳入的279例患者中男性占39.8%,女性占60.2%;肝郁脾虚型占72.4%,肝郁气滞型占4.7%,脾胃湿热型占14.0%,脾虚湿阻型占25%。经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后,各组证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有——肝郁脾虚组:耳鸣、腹痛无特殊、便秘、精神抑郁、AT-Ⅱ;肝郁气滞组:膳食不平衡、乏力、便秘;脾胃湿热组:性别、耳鸣、胃痛无特殊、肢冷、小便黄;脾虚湿阻组:职业、乏力、有无胸胁疼痛、紧张、ACH、ACTH。将肝郁脾虚组与肝郁气滞组得出的变量合并,并进行权重计分,经分析后显示:便秘、精神抑郁、腹痛无特殊、耳鸣、乏力、AT-Ⅱ及膳食不平衡的计分分别为0.358、1.256、1.137、-1.209、-0.296、0.643、0.153。将症状信息聚为17个类别时共包含证素信息16项,其中病位证素8项,病性证素6项,病势证素2项。常见病位证素有肝、脾、胃、大肠、肾,常见病性证素有湿、热,常见病势证素为气滞。对症状信息进行因子分析,得到22个公因子,其中共包含证素信息16项,其中病位证素8项,病性证素6项,病势证素2项。常见病位证素为脾、胃、大肠、肝、小肠、肾,常见病性证素为热,常见病势证素为气滞。结合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结果,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见病位证素为肝、脾、胃、大肠、小肠、肾,常见病性证素有湿、热,常见病势证素为气滞。经方差分析显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AT-Ⅱ)、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同型半胱氨酸(HCY)、褪黑素(MT)、P物质(SP)、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在肝郁脾虚型、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及脾虚湿阻型四种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酰胆碱(ACH)在各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脾虚湿阻型中的含量最小,在其它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t检验分析显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 (AT-Ⅱ)、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褪黑素(MT)、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在“肝郁组”与“非肝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物质(SP)、同型半胱氨酸(HCY)、乙酰胆碱(ACH)在“肝郁组”与“非肝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t检验分析显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 (AT-Ⅱ)、多巴胺(DA)、5-羟色胺(5-HT)、P物质(SP)、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褪黑素(MT)、同型半胱氨酸(HCY)、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乙酰胆碱(ACH)、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在“脾虚组”与“非脾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t检验分析显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AT-Ⅱ)、多巴胺(DA)、5-羟色胺(5-HT)、P物质(SP)、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褪黑素(MT)、同型半胱氨酸(HCY)、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乙酰胆碱(ACH)、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在肝郁脾虚型与肝郁气滞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t检验分析显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多巴胺(DA)、5-羟色胺(5-HT)、P物质(SP)、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褪黑素(MT)、同型半胱氨酸(HCY)、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在脾胃湿热型与脾虚湿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及乙酰胆碱(ACH)在脾胃湿热型与脾虚湿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BS患者中,女性居多,青年居多,教育程度高者居多,中等及高收入者居多,居住在城镇者居多,日常体能活动低强度者居多。未发现吸烟、饮酒与IBS的发病有明显关系。IBS的发病可能与睡眠不足、缺少体育锻炼、季节、饮食、受凉、劳累及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关。IBS的常见症状为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痛泻,且具有便后痛减和便后胀减的特点。IBS临床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郁脾虚型。与肝郁脾虚、肝郁气滞、脾胃湿热及脾虚湿阻4个证型密切相关的因素一共有16个,分别为:耳鸣(肝郁脾虚组、脾胃湿热组)、腹痛无特殊(肝郁脾虚组)、便秘(肝郁脾虚组、肝郁气滞组)、精神抑郁(肝郁脾虚组)、AT-Ⅱ(肝郁脾虚组),膳食不平衡(肝郁气滞组)、乏力(肝郁气滞组、脾虚湿阻组)、性别(脾胃湿热组)、胃痛无特殊(脾胃湿热组)、肢冷(脾胃湿热组)、小便黄(脾胃湿热组)、职业(脾虚湿阻组)、有无胸胁疼痛(脾虚湿阻组)、紧张(脾虚湿阻组)、ACH(脾虚湿阻组)、ACTH(脾虚湿阻组)。与肠易激综合征“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相关的影响因素有便秘、精神抑郁、腹痛无特殊、耳鸣、乏力、AT-Ⅱ及膳食不平衡,其中便秘、精神抑郁、腹痛无特殊、AT-Ⅱ及膳食不平衡与之呈正相关,耳鸣、乏力与之呈负相关。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与肝、脾胃、大小肠、肾密切相关,发病涉及湿和热,并与气机阻滞密切相关。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AT-Ⅱ)、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同型半胱氨酸(HCY)、褪黑素(MT)、P物质(SP)、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对区分肝郁脾虚型、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及脾虚湿阻型四种证型无参考意义。乙酰胆碱(ACH)或可作为区分脾虚湿阻型和其他三种证型的参考指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 (AT-Ⅱ)、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褪黑素(MT)、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对区分“肝郁组”与“非肝郁组”无参考意义。P物质(SP)、同型半胱氨酸(HCY)、乙酰胆碱(ACH)或可作为区分“肝郁组”与“非肝郁组”的参考指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 (AT-Ⅱ)、多巴胺(DA)、5-羟色胺(5-HT)、P物质(SP)、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褪黑素(MT)、同型半胱氨酸(HCY)、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乙酰胆碱(ACH)、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对区分“脾虚组”与“非脾虚组”无参考意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AT-Ⅱ)、多巴胺(DA)、5-羟色胺(5-HT)、P物质(SP)、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褪黑素(MT)、同型半胱氨酸(HCY)、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乙酰胆碱(ACH)、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对区分肝郁脾虚型与肝郁气滞型无参考意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多巴胺(DA)、5-羟色胺(5-HT)、P物质(SP)、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褪黑素(MT)、同型半胱氨酸(HCY)、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对区分脾胃湿热型与脾虚湿阻型无参考意义。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及乙酰胆碱(ACH)或可作为区分脾胃湿热型与脾虚湿阻型的参考指标。

张北华[7]2013年在《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粪便性状改变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其患病率逐年增高,与精神心理因素和感染因素密切相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我国IBS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包括内脏感觉过敏、肠道动力增强、脑肠作用异常、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异常等。近年来对IBS-D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到了分子水平,但还比较片面。中医学认为肝郁脾虚是其基本病机,肝郁脾虚证是其最主要的证型。西药作用靶点单一,难以解决IBS-D复杂的临床症状,中药复方具有多靶点作用整体治疗的优势。目前对IBS-D动物模型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其造模方法还不成熟,动物模型稳定性欠佳,深入全面研究IBS-D的发病机制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重复性好的动物模型。进一步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有利于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对于开发新药,发挥中医药治疗IBS-D的优势具有推动作用。第一部分:IBS-D大鼠模型制作方法的探索目的:探索建立IBS-D大鼠模型的理想制作方法材料和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新生雌性SD大鼠造模,分为正常对照组、番泻叶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高乳糖饲料组、醋酸灌肠组和5-HT腹腔注射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新生期母子分离法建立内脏高敏感模型,即出生后第2-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h,2月后选择体重大于250g的大鼠进行致泻造模。番泻叶高剂量组给予番泻叶煎剂4.5g/kg、中剂量组给予3g/kg、低剂量组给予2g/kg灌胃,灌胃体积为10ml/kg,连续7天,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高乳糖组采用高乳糖饲料喂养,7天后换用普通饲料;醋酸灌肠组给予4%的醋酸灌肠1ml,灌肠1次,普通饲料喂养,此后不做任何处理;5-HT腹腔注射组给予5-HT2.1mg/kg腹腔注射,连续7天,普通饲料喂养;正常组不给于任何处理。观察各组大鼠造模期间的腹泻率,造模后1周每天的大便积分(硬便1分,软便2分,不成形便3分),造模前后的体重增长情况以及近端结肠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1)腹泻率:番泻叶高剂量组(4.5g/kg)、高乳糖饲料组和醋酸灌肠组大鼠腹泻率均为100%,其余各组均未出现腹泻。(2)体重增长量:与正常组大鼠相比,除番泻叶低剂量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组体重增长量均显著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高乳糖饲料组和醋酸灌肠组大鼠体重出现明显的负增长。(3)大便积分:造模后番泻叶高剂量组和醋酸灌肠组大鼠6天内的平均大便积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4)近端结肠病理:高乳糖组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细胞间质轻度水肿;醋酸灌肠组部分结肠与腹腔组织粘连、增厚,结肠缩短,近端结肠可见粘膜轻度充血,绒毛变钝,其余各组未见异常。结论:(1)母子分离+适当剂量的番泻叶灌胃是复制IBS-D动物模型较为合理的造模方法。(2)基于大便基本特征和病理组织学改变是判定IBS-D动物模型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第二部分: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目的: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材料和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新生SD雄性大鼠造模,分为正常组、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分离+束缚组(模型组)和以方测证组,每组20只大鼠。基于第一部分研究结论选择母子分离+番泻叶灌胃复制IBS-D大鼠模型,采用慢性束缚应激复制肝郁脾虚证候模型,将二者叠加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分三步造模,第一步:正常组和正常束缚组大鼠新生期母子不分离,其余各组于出生后第2-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h;第二步:各组大鼠2月龄时,正常组和母子分离组不处理,其余各组采用自制束缚架,束缚肩部和腹部,使其固定不动,每天束缚3h,连续3周;第三步:束缚造模期第2周开始每天上午9点给予以方测证组大鼠灌服痛泻要方煎剂(3g/kg,10ml/kg),其余各组灌服生理盐水(10ml/kg),第3周开始,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每天上午9点灌服生理盐水,下午4点灌服番泻叶煎剂(4.5g/kg,10ml/kg),乙方测证组上午灌服痛泻要方煎剂,下午灌服番泻叶煎剂,正常对照组上下午均灌服生理盐水。从宏观疾病特征、宏观证候特征和微观生物学指标三个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宏观疾病特征评价方法:束缚造模前后检测各组大鼠的内脏敏感性(痛觉阈值)、测评束缚期间和造模后各组大鼠的大便积分(计分方法同前)。宏观证候特征评价方法:肝郁的评价于束缚造模期前后观察各组大鼠旷场行为学、糖水偏好率、悬尾不动时间,脾虚的评价通过观察各组大鼠在束缚期间的体重增长情况以及造模后的进食量。微观生物学指标评价:检测血清D-木糖、5-HT、BDNF、IgA、 IgG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血液和胸腺组织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较各组大鼠的脾脏指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和嗜铬细胞数目变化;评价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1)痛觉阈值:造模结束后,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痛觉阈值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均P<0.01),正常束缚组痛觉阈值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痛泻要方可提高模型组大鼠的痛觉阈值(P<0.01)。(2)大便情况:短期束缚应激可使大鼠排便粒数明显增加,长期束缚应激对大鼠排便粒数无明显影响,但可使其大便含水量增加,甚至不成形。造模结束后,5天内的平均大便积分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组、正常束缚组和母子分离组(均P<0.01),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的腹泻情况无明显改善。(3)体重增长量:造模结束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的体重增长量均较正常组降低(均P<0.01),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的体重无明显影响。(4)旷场实验:造模结束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模型组大鼠的穿格数和站立数均较正常组减少(均P<0.05),痛泻要方可提高模型组大鼠的穿格数和站立数(P<0.05)。(5)糖水偏好率:造模结束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的糖水偏好率均较正常组降低(P<0.01,P<0.05,P<0.01),痛泻要方可提高模型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率(P<0.05)。(6)悬尾不动时间:造模结束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的悬尾不动时间较正常组延长(P<0.01,P<0.05,P<0.05),痛泻要方可缩短模型组大鼠的悬尾不动时间(P<0.05)。(7)进食量:造模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平均进食量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变化,痛泻要方可提高模型组的进食量(P<0.05)。(8)血清指标:造模结束后,血清D-木糖含量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均P<0.01),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的血清D-木糖含量无明显影响。血清5-HT正常束缚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升高(均P<0.01),痛泻要方可降低模型组大鼠的血清5-HT含量(P<0.01)。血清BDNF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血清IgA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升高(均P<0.05),正常束缚组和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血清IgA水平无明显影响。血清IgG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痛泻要方对模型组血清IgG无明显影响。(9)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造模结束后,血液Th (CD3+CD4+CD8-)亚群比例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升高(均P<0.05),Tc (CD3+CD4-CD8+)亚群比例较正常组降低(均P<0.01),胸腺T总细胞比例较正常组升高(均P<0.05),痛泻要方对模型组的血液和胸腺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无明显影响。(10)脾脏指数: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降低(均P<0.01),正常束缚组和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痛泻要方对模型组脾脏指数无明显影响。(11)近端结肠肥大细胞数目:模型组较正常组增多(P<0.01),正常束缚组和母子分离组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痛泻要方可显著减少模型组大鼠近端结肠的肥大细胞数目(P<0.01)。(12)嗜铬细胞数目: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中的肥大细胞数目均较正常组增多(均P<0.01),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近端结肠组织中的嗜铬细胞数目无明显影响。(13)组织病理:各组大鼠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病理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采用母子分离+慢性束缚应激+番泻叶灌胃可成功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2)采用慢性束缚联合母子分离法造模优于单一因素法。(3)本研究所建立的IBS-D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具有内脏高敏感性、肠道通透性增加、抑郁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多种特征。(4)根据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宏观疾病、证候特征和微观生物学指标评价动物模型是否成功的方法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第三部分:IBS-D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结肠和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目的:基于第二部分大鼠模型,从结肠和脑组织中筛选和鉴定与IBS-D发病相关的差异蛋白,并进行对比分析。材料和方法:采用第二部分正常组、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的近端和远端结肠和全脑组织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利用iTRAQ技术筛选各组样本中的差异蛋白,采用Mascot软件对差异蛋白的质谱信息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然后基于Uniprot和Gene Ontology数据库对鉴定到的差异蛋白进行功能注释,采用IPA软件分析各组差异蛋白涉及到的生物通路和相互作用关系。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从基因水平对选定差异蛋白进行验证。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在正常束缚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542个差异表达蛋白(差异倍数>1.2,P<0.05),其中309个上调,233个下调,脑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1884个差异蛋白,其中764个上调,1120个下调;母子分离组结肠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809个蛋白,其中415个上调,394个下调,脑组织筛选和鉴定出了2386个蛋白,其中1080个上调,1306个下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731个差异蛋白,其中424个上调,307个下调,脑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2567个差异蛋白,其中1187个上调,1380个下调。(2)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分离束缚组在结肠组织中有192个差异蛋白共同表达,在脑组织中有1501个差异蛋白共同表达。(3)在正常束缚组,有153个差异蛋白在脑和肠组织共同表达,母子分离组有280个差异蛋白在脑和肠组织共同表达,分离束缚组有239个蛋白在脑和肠组织中共同表达。三组均有55个差异蛋白在脑和肠组织中共同表达。(4)模型组结肠组织中差异倍数>3蛋白有6个,其中4个上调: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酶原、内凝集素蛋白、FH2区包含蛋白1、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Ⅱ类抗原;2个下调:磷脂酰肌醇特异的磷脂酶CX区包含蛋白3、血红蛋白α亚。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了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信号转导、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装、免疫反应、脂质代谢、氧气转运过程。脑组织中差异倍数>4的蛋白有22个,其中4个上调:过氧化物酶膜蛋白PEX14、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链2、唐氏综合症临界区域基因3、Lrba蛋白;18个下调:血红蛋白p亚基、胸腺旁腺素、神经生长因子、细胞色素C氧化酶6B1亚基、40s核糖体蛋白、ATP合成酶d亚基、线粒体输入内膜移位酶亚基Tim13、NADH脱氢酶黄素蛋白3、细胞色素C氧化酶5A亚基、浦肯野细胞蛋白4、ATP合酶藕联因子6、脂酰辅酶A结合蛋白、细胞色素C、金属硫蛋白3、肌动蛋白相互作用蛋白1、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结合蛋白、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胸腺素p4。这些蛋白参与了蛋白质运输、电子传递、空泡运输、氧气转运、免疫、神经内分泌、rRNA转运、金属离子结合、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装、核苷酸代谢等。在模型组肠组织中鉴定出的热休克蛋白27、免疫球蛋白J链表达上调、血红蛋白α亚基、血红蛋白β亚基表达下调,这些蛋白与临床报道一致。(5)模型组结肠组织的差异蛋白功能主要与细胞组织结构、细胞的功能和修复、细胞死亡和生存、细胞形态、组织发育、细胞发育、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细胞与细胞的信号传导和相互作用、小分子生物化学等有关,脑组织的差异蛋白功能主要与细胞的组织结构、细胞的功能和修复、细胞死亡和生存、细胞形态、小分子生物化学、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小分子转运、细胞发育、组织发育和核苷酸代谢等有关。(6)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差异蛋白主要涉及了整合素信号、5-HT降解信号、抗原呈递通路、白介素4信号等27个生物通路,脑组织的差异蛋白主要涉及了间隙连接信号、上皮黏着连接信号、线粒体功能障碍等26个生物通路。结肠组织中存在9类差异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脑组织中存在12类差异蛋白相互作用网络。(7)结肠组织AQP8mRNA、NHE3mRNA表达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一致,结肠和海马BDNF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水平不完全一致。结论:(1)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结肠和脑组织中存在大量差异表达的蛋白,部分蛋白与临床报道一致,该模型具备IBS-D的病理特征。(2) 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结肠和脑组织中存在大量共同表达的差异蛋白,表达方式多样,印证了IBS-D脑肠相互作用异常的机制。(3)慢性束缚应激、母子分离应激以及二者联合作用具有共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二者联合对脑组织差异蛋白表达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4)IBS-D发病与多种蛋白质分子改变有关,深入研究各差异蛋白的功能可进一步阐明IBS-D的发病机制。

陈杜鹃[8]2016年在《肠易激综合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选取IBS患者共120例,健康体检者共120例,通过14C尿素呼气和快速尿素酶法检测,分析肠易激综合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之间的相关性;再者,按照IBS亚型,将HP阳性的IBS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同时给予匹维溴铵50mg,(便秘型IBS口服伊托必利50mg)每日3次,连续治疗4周,同时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三联疗法(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0.5g加阿莫西林1g)治疗HP感染,每日2次,持续2周,分别计算各亚型在研究组与对照组中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1)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及其差异:120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中有73人感染HP,感染率为60.8%;健康查体组的120例中有54人感染HP,感染率为45%,两组之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2)肠易激综合征(IBS)各亚型间HP感染率及其比较:试验组120例患者中便秘型19例,HP感染率为47.3%(9/19);腹泻型16例,HP感染率为75%(12/16);混合型16例,HP感染率为75%(12/16);未分化型69例,HP感染率为58%(40/69),肠易激综合征(IBS)各亚型之间HP感染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HP阳性的肠易激综合征(IBS)各亚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腹泻型治疗总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20%),两者之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便秘型治疗的总有效率(100%)高于相应的对照组(0%),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混合型治疗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16.7%),两者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定型治疗的总有效率(75%)高于对照组(3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P感染与肠易激综合征存在相关性;(2)HP感染在肠易激综合征各亚型之间有统计学的差异,两者密切相关;(3)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是IBS各亚型的治疗总有效率的决定因素之一。

闫兴丽[9]2009年在《蜘蛛香环烯醚萜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健康人群中该病的患病率高达10%~20%,占到消化科就诊人数的50%以上。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敏感性增高,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中医将肠易激综合征归于“肠郁”的范畴,认为其病机多为肝郁脾虚,气血不和所致,治疗多用疏肝解郁,健脾化湿为主。蜘蛛香是一种常用的苗药,可理气止痛、消炎止泻、祛风除湿。用于脘腹胀痛,消化不良,腹泻,痢疾,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通过前期研究证实了蜘蛛香应用于治疗IBS有显著疗效,蜘蛛香原粉对慢性应激所致IBS大鼠模型的胃肠功能及精神神经活动的异常均具有改善作用。经过筛选环烯醚萜对小鼠胃肠运动亢进和精神神经活动异常作用最强,故确定有效部位是环烯醚萜。课题通过观察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正常及IBS模型动物的胃肠道功能、精神活动的影响,以及蜘蛛香环烯醚萜干预下IBS大鼠结肠、血清、中枢5-HT含量,结肠5-HTR3A受体的mRNA和色氨酸羟化酶(TPH1)的mRNA表达,结肠和血浆中SP和VIP含量以及结肠中肥大细胞分布,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对腹泻型IBS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IBS提供实验依据。1蜘蛛香环烯醚萜对胃肠功能的作用目的: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对胃肠功能的影响1.1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正常小鼠胃肠功能的作用方法:正常小鼠灌胃给予蜘蛛香环烯醚萜71.2mg/kg、35.6mg/kg、17.8mg/kg、8.9mg/kg与空白组和越鞠保和丸组对照,给药4日后测定动物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结果:蜘蛛香环烯醚萜35.6mg/kg、17.8mg/kg组能减缓胃排空和小肠推作用(P<0.05),说明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正常小鼠胃肠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2蜘蛛香环烯醚萜对利血平化小鼠胃肠功能的作用方法:小鼠每日腹腔注射利血平造模,同时灌胃给予蜘蛛香环烯醚萜71.2mg/kg、35.6mg/kg、17.8mg/kg、8.9mg/kg与空白组、模型组和越鞠保和丸组对照,给药6日后测定动物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结果:腹腔注射利血平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肠推进率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蜘蛛香环烯醚萜71.2mg/kg组可减缓胃排空(P<0.05),小肠推进没有明显差异。蜘蛛香环烯醚萜35.6mg/kg组可减缓胃排空和小肠推进(P<0.05);蜘蛛香环烯醚萜17.8mg/kg组可减缓小肠推进(P<0.05),胃排空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蜘蛛香环烯醚萜可改善利血平导致的胃肠运动亢进。1.3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所致IBS大鼠胃肠功能的作用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昂丹司琼组、氟西汀组、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6.23mg/kg组。进行慢性应激实验:对照组14-15只/笼,不给任何刺激,其余各组每笼一只孤养,并加以慢性不可预见性的刺激,造模28天,造模期间同时给药。检测各组动物腹部回撤反射压力阈值和2h内排便粒数。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动物疼痛压力阈值与最大耐受压力阈值均明显降低(P<0.01),表明动物内脏敏感性增高,同时动物排便量明显增多(P<0.01)。蜘蛛香环烯醚萜各给药组动物与模型组比较,疼痛压力阈值与最大耐受压力阈值均增加,其中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组和12.46mg/kg组作用极显著(P<0.001)。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组动物排便粒数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蜘蛛香环烯醚萜可改善应激所致IBS大鼠模型的胃肠功能,降低内脏敏感性,减少排便数。结论:IBS是一种胃肠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或者便秘等消化道症状,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蜘蛛香环烯醚萜可以减缓正常小鼠的胃肠运动和利血平化小鼠的胃肠功能亢进,降低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的内脏敏感性,显著减少了IBS模型大鼠的排便数量,从而改善腹泻型IBS的临床症状。2蜘蛛香环烯醚萜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对精神活动的影响2.1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所致IBS大鼠精神活动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昂丹司琼组、氟西汀组、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6.23m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进行慢性应激实验。检测各组动物敞箱试验得分和糖水偏嗜度。结果:蜘蛛香环烯醚萜各给药组动物与模型组相比,敞箱试验水平运动得分与垂直运动得分增加,蔗糖偏嗜度提高。2.2蜘蛛香环烯醚萜对醋酸所致小鼠疼痛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蜘蛛香环烯醚萜71.2mg/kg、35.6mg/kg、17.8mg/kg、8.9mg/kg组、阿司匹林组。给药6日后腹腔注射0.6%醋酸,观察扭体潜伏期,前10min扭体次数,后10min扭体次数,总共20min扭体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蜘蛛香环烯醚萜各给药组扭体潜伏期无明显变化,前10min扭体次数,后10min扭体次数,总共20min扭体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表明蜘蛛香环烯醚萜对化学刺激所致疼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结论:蜘蛛香为缬草属植物,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有很好的镇静催眠和抗焦虑抗抑郁作用。本实验研究发现蜘蛛香环烯醚萜通过增强慢性应激所致的IBS模型大鼠的活动能力和兴趣缺失,降低摄食量,对精神活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同时,蜘蛛香环烯醚萜可显著降低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次数,说明其有良好的镇痛作用。3蜘蛛香环烯醚萜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机理3.1蜘蛛香环烯醚萜对5-HT神经递质的影响3.1.1蜘蛛香环烯醚萜对外周和中枢5-HT含量的影响目的: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所致IBS大鼠结肠、血清和脑中5HT、5-HIAA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昂丹司琼组、氟西汀组、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6.23m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进行慢性应激实验。取血清、结肠和下丘脑以高压液相法检测5-HT和5-HIAA含量,取脑以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和杏仁核5-HT含量,并用imag-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5-HT免疫染色阳性细胞面积(Area)、积分光密度(IOD)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对结肠5-HT的影响造模后,模型组动物结肠中5-HT含量明显增加,5-HIAA含量及5-HT/5-HIAA比值无明显变化。蜘蛛香环烯醚萜各组均可明显降低结肠中5-HT的含量(P<0.05),24.92mg/kg组和6.23mg/kg可显著降低5-HT/5-HIAA比值(P<0.05),24.92mg/kg可明显降低结肠中5-HIAA的含量(P<0.05)。对血清5-HT的影响造模后,模型组动物血清中5-HT含量明显增加(P<0.01),5-HIAA含量无明显变化,5-HT/5-HIAA比值增加(P<0.05)。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组可降低血清中5-HT的含量及5-HT/5-HIAA比值(P<0.05),但5-HIAA含量无明显变化。对下丘脑5-HT的影响模型组动物下丘脑中5-HT含量明显下降(P<0.05),5-HIAA及5-HT/5-HIAA变化不明显。蜘蛛香12.46mg/kg、6.23mg/kg剂量组可明显升高5-HT(P<0.05),但5-HT/5-HIAA没有明显变化。对海马和杏仁核5-HT的影响造模后,模型组大鼠阳性细胞面积和积分光密度降低(P<0.05)。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组较模型组有明显上升(P<0.05)。以上结果表明蜘蛛香环烯醚萜可以降低外周IBS模型大鼠结肠、血清的5-HT含量,可升高中枢下丘脑、海马及杏仁核中的5-HT含量。3.1.2蜘蛛香环烯醚萜对大鼠5-HT合成限速酶的影响目的: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所致IBS大鼠色氨酸羟化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昂丹司琼组、氟西汀组、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6.23m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进行慢性应激实验。取动物肛门上方3cm处结肠,以RT-PCR方法检测各组及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组结肠的TPH1表达。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和各用药组之间TPH1 mRNA水平差异不显著。表明蜘蛛香环烯醚萜不影响色氨酸羟化酶的转录表达。3.1.3蜘蛛香环烯醚萜对5-HT受体的影响目的: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所致IBS大鼠5-HT3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昂丹司琼组、氟西汀组、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6.23m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进行慢性应激实验。取动物肛门上方3cm处结肠,以RT-PCR方法检测各组及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组结肠的mRNA表达。结果:造模后,模型组的5-HTR3A/β-Actin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慢性应激可引起大鼠结肠的5-HTR3A表达上调;蜘蛛香环烯醚萜组与模型组相比,5-HTR3A/β-Actin比值显著降低,5-HTR3A受体表达水平发生了相应下调。表明蜘蛛香环烯醚萜可抑制5-HT3A受体的转录。结论:蜘蛛香环烯醚萜通过降低结肠、血清中5-HT含量,下调结肠5-HTR3A受体表达水平改善IBS胃肠道症状;其对5-HT含量的影响不是通过抑制色氨酸羟化酶实现的。造模后,中枢5-HT呈现降低趋势,这可能是导致动物出现活动能力下降和兴趣缺失的原因之一,蜘蛛香环烯醚萜可以增加下丘脑、海马和杏仁核中5-HT含量,推断蜘蛛香环烯醚萜可通过干预中枢的5-HT通路来改善IBS精神症状。3.2蜘蛛香环烯醚萜对胃肠激素的影响目的: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所致IBS大鼠SP和VIP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昂丹司琼组、氟西汀组、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6.23m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进行慢性应激实验。以放免法检测动物结肠和血浆中SP和VIP含量。结果:对结肠SP和VIP的影响造模后,模型组结肠中SP有升高趋势,VIP有降低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蜘蛛香环烯醚萜各剂量组结肠中SP较模型组有降低趋势,VIP则有升高趋势,可降低SP/VIP值。对血浆SP和VIP的影响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血浆中SP和VIP均上升,其中VIP上升明显(P<0.05)。蜘蛛香环烯醚萜各组对血浆中SP和VIP有下降趋势,其中24.92mg/kg组较模型组下降明显(P<0.05),6.23mg/kg组SP下降显著(P<0.05)。结论:蜘蛛香环烯醚萜可能通过降低结肠和血浆中SP含量,降低结肠SP/VIP值,降低内脏敏感性,改善胃肠功能亢进所出现的症状。3.3蜘蛛香环烯醚萜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目的:蜘蛛香环烯醚萜对慢性应激所致IBS大鼠肥大细胞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昂丹司琼组、氟西汀组、蜘蛛香环烯醚萜24.92mg/kg、12.46mg/kg、6.23m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进行慢性应激实验。取距肛门3cm处的结肠行甲苯胺蓝染色,以低倍显微镜观察肥大细胞分布。结果:造模后,模型组较对照组肥大细胞明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蜘蛛香环烯醚萜各组结肠粘膜固有层及粘膜下层血管周围肥大细胞数量减少。表明蜘蛛香环烯醚萜可能减少结肠中肥大细胞数量。结论:蜘蛛香环烯醚萜可能通过降低肥大细胞渗出,调节免疫系统状态参与IBS的治疗。综上所述,蜘蛛香环烯醚萜可以抑制胃肠功能亢进,降低内脏敏感性,改善精神状态,并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从而改善腹泻型IBS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涉及了蜘蛛香环烯醚萜对外周和中枢的5-HT系统、胃肠激素系统及肥大细胞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课题首次确定了蜘蛛香治疗IBS的有效部位为环烯醚萜类成分,并对其作用机制从神经递质,胃肠激素及免疫系统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发掘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药用资源,深入探讨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郑苹[10]2012年在《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体质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更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疗效不尽人意,造成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巨大消耗。中医体质学说对肠易激综合征无论是理论认识的提高,还是在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改进,都有积极意义,但目前仍没有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体质进行流行调查的研究,值得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探讨IBS的主要体质、体质布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探索辨体用方、治未病的治疗方案的建立提供可靠依据。研究方法通过对2011年4月一2012年4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的201例获得知情同意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将记录的资料输入SPSS数据库,使用卡方分析得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本研究201例患者中,男性67例(33.3%),女性134例(66.7%);最小年龄为23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49.10±12.77岁。最短病程为半年,最长病程为20年,平均病程为4.87±3.98年。(2)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测试表格进行调查,其中平和质9例(4.5%)、气虚质32例(15.9%)、阳虚质57例(28.4%)、阴虚质10例(5.0%)、痰湿质11例(5.5%)、湿热质22例(10.9%)、瘀血质7例(3.5%)、气郁质49例(24.4%)、特禀质4例(2.0%),IBS的主要体质类型为阳虚质、气郁质及气虚质。(3)根据广东省中医院体检中心对广州地区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基础信息调查的结果,广州地区人群的体质以痰湿质和气虚质为主,IBS患者的体质分布与本地区普通人群的体质分布的差异有显著性(x2:584.151,P:0.000,P<0.01)。(4)本研究男女性别的IBS患者的体质分布的差异无显著性(x2:9.485,P:0.303,P>0.05)。不同年龄组的IBS患者(青年18-45岁、中年46-60岁、老年>60岁)的体质分布的差异有显著性(x2:27.275,P:0.039,P<0.05)。(5)不同文化教育(初中及以下、高中及职中、大专及以上)的IBS患者的体质分布的差异有显著性(x2:27.775,P:0.034,P<O.05)。(6)吸烟与否的IBS患者的体质分布的差异有显著性(x2:15.575,P:0.049,P<0.05)。饮酒与否的IBS患者的体质分布的差异有显著性(x2:37.595,P:0.000,P<0.01)。(7)饮食习惯不同的IBS患者的体质分布的差异有显著性(x2:147.015,P1:0.000,P1<0.01;x22:21.04,P2:0.007,P2<0.01)。(8)有焦患的患者占IBS患者的37.3%。焦虑与否的IBS患者的体质分布的差异有显著性(x2:79.658,P:0.000,P<0.01)。抑郁患者占28.9%。抑郁与否的IBS患者的体质分布的差异有显著性(x2:19.102,P:0.014,P<0.05)。结论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体质类型为阳虚质、气郁质和气虚质,年龄、文化教育程度、饮食、烟酒等个人习惯、情志调摄等对体质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疾病认识及养生调理多方面的综合防治,可达到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防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肠道感染、精神因素、应激与肠易激综合征[D]. 王利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

[2]. 易激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部分机理研究[D]. 陈锡强.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5

[3]. 肠安Ⅱ号方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D]. 苏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

[4].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 李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5]. 乳糖、应激性生活事件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丛衍群. 浙江大学. 2009

[6]. 肠易激综合征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相关因素及证型指标相关性分析[D]. 谢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7]. 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D]. 张北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

[8]. 肠易激综合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的研究[D]. 陈杜鹃. 青岛大学. 2016

[9]. 蜘蛛香环烯醚萜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探讨[D]. 闫兴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10].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体质临床研究[D]. 郑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肠道感染、精神因素、应激与肠易激综合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