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误砍柴工论文_于建强

磨刀不误砍柴工论文_于建强

——教学反思

◆ 于建强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 264100

在教学中,我辛辛苦苦给学生精选习题,让学生做,然后再讲错题,结果期中考试中发现,讲过的错题学生还错,这也太打击人了。

经过思考,我觉得在选题、做题环节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了讲题环节。第一,没有给学生讲做题的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二,以前在讲评过程中,我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忽视倾听学生的声音,不去看看学生到底在哪方面存在问题,往往自己包办一切,替学生说出他们在错题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学生分析每个选项,自己既做导演又做主演,学生成了地道的观众。结果如何呢?“观众”用脚投票——继续错。期中考试的事实教育了我,以往的讲评方式不能继续下去,必须改变这一切。

改变一:教学生做选择题,要学会四审

1.审题目的“题眼”。每一道历史选择题都会有一个“题眼”,也就是命题人心目中考查的那个核心问题。一般说来,命题人在命题时会确定这道题要考查学生哪一个知识点,或哪一种能力。我们在做题时审题,首先就是要明确这道题考我什么,要善于提炼出题目的“题眼”。

2.审题目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有些题目在题干中明确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我们在审题时必须将其找出来。

3.要审题目的“指向”。历史选择题题目在题干中除了会有明确的或隐含的“题眼”之外,有时还有时间或空间的限制,命题人会在题干中给你指出思考的方向,这其实也是一种“限制”,做题的人必须按照它的方向去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题目的“指向”。

4.审题目的“干扰项”。为了让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通常会设计用于迷惑学生的“干扰项”。许多学生本来已掌握了相关知识,但由于“干扰项”看上去与正确选项非常相似,导致因审题不仔细而出现错误。我们在审题时如果能有审“干扰项”的意识,注意去挖出命题人故意埋下的“地雷”并将其排除,就能减少因审题而造成的失误。

改变二:在讲评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次作业批改后,错题必须重新再做;找自己错题的原因,是基础知识,还是审题,还是就是搞不明白?并对审题做了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自己依靠课本或和同学讨论,解决不了的,或是在认识上、理解上存在误区的,就让学生主动问我。在我讲评的过程中,要学生敢于展现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讲完后,再让他们自己整理,建立错题积累档案。

效果如何呢?在期末考试中又有一道题平日做过、讲过,结果全班只有一个同学错。

论文作者:于建强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  ;  ;  ;  ;  ;  ;  ;  

磨刀不误砍柴工论文_于建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