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征善战的方志敏也写诗论文

能征善战的方志敏也写诗论文

能征善战的方志敏也写诗

□王树仁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生于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大革命失败后,领导弋(阳)横(峰)起义,创建了赣东北苏区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曾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红十军政委、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1934年11月率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后在江西省怀玉山区遭国民党反动派阻击被捕。1935年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这位16岁时就写了“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的对联,以高洁的松竹梅兰自励。2009年9月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方志敏能征善战,文武双全。他不但写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等文章,而且还写了一些诗。值此方志敏诞辰120周年之际,把搜集到的方志敏烈士生前写的一些诗实录如下,权当纪念。

证明 用归纳法来证明。首先证明E‖v2(t)‖有界。如果E‖v2(t)‖无界,则存在一个k(1≤k≤d)使得将方程(1)的第2个等式进行积分运算并求期望得这个等式暗含着与事实矛盾,因此可知E‖v2(t)‖有界。

学生时AI写作了两首诗表达对旧社会的愤激

1916年秋,方志敏考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学习。1919年秋,受“实业救国”的思想影响,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预科班。1920年升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应用机械科学习,为该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其间,方志敏曾给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主编邵力子写信,对该刊发表的一篇题为《捉贼》的小说谈了自己的看法,受到邵力子的赏识。

1921年春,方志敏因领导该校学生反对腐败教育、要求教育改革而被校方开除。6月19日经南昌二中学生袁玉冰、黄道介绍,加入“江西改造社”,并成为《新江西》季刊的主要撰稿人。9月21日,方志敏考入教会学校九江同文书院(即南伟烈大学)中学部二年级就读。他学习成绩优异,作文尤其突出,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称其“笔如流水游龙,活跃异致,布局整肃,几如天衣无缝”。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反基督大同盟”的活动,带领同学上街张贴标语,宣传演讲,展开反对美帝国主义运动。不料这时他的肺病复发,常常吐血不止。

1922年5月6日,方志敏在病中写了一首题为《哭声》的白话诗,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对旧社会的愤激心情。诗曰:“仿佛有无量数人在我的周围哭泣呵!他们呜咽的、悲哀的而且时时震颤的声音,越侧耳细心去听,越发凄楚动人了!‘我们血汗换来的稻麦,十分之八被田主榨取去了,剩的些微,哪够供妻养子!……我们牛马一般的在煤烟风尘中做做输运,奔走,每日所得不过小洋几角,疾病一来,只好由死神摆布去了!……跌倒在火坑里,呵!这是如何痛苦呵!看呀,狂暴的恶少,视我们为娱乐机械,又来狎弄我们了!……唔!唔!唔!我们刚七八岁,就给放牛作工去吗?金儿福儿读书,不是……很……快乐吗?痛呀!枪弹入骨肉,真痛呀!青年人,可爱的青年人,你不援救我们还希望谁?’似乎他们联合起来,同声哭诉。这时我的心碎了。热泪涌出眼眶来了。我坚决勇敢的道:‘是的,我应该援救你们,我同着你们去……’”这首诗后来发表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和他参与编辑的《新江西》季刊第一卷第三号上。

方志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家乡从事农民运动,并编印《寸铁》等刊物。从1926年4月8日起,曾先后担任中共江西地方委员会农工部主任、江西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等职。1927年6月上旬他与缪敏在省委秘书处交通机关结婚。1927年9月起担任中共弋阳区委书记、中共弋阳县委书记、中共信江特委代理书记、信江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十军政委等职。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的题目“血肉”,指的是房屋、宴席及箱子里装的财物,这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的血肉创造的。另外,在上海期间,方志敏还写了一篇白话小说《谋事》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而且还找到了党组织和中共领导机关,并结识了一些著名共产党人。方志敏在上海逗留的时间虽然很短,但这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

在上海曾写一首诗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关注

1922年7月初,方志敏等积极追求进步的革命青年,很快就被反动当局和校方视为难以管束的“不安分”学生,欲将其除名。方志敏未等校方除名,便自动退学了。他在给同学的信中写道:“读书不成,只因家贫”,“我也不愿再读那些毫无意义的书,我要实际的去做革命工作了”。然后方志敏离开九江只身前往上海。来到上海后,方志敏曾投宿江西会馆,后又寄住在甲种工业学校同学罗漫的住处,并随罗漫走访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主编邵力子。因为方志敏不但曾在《觉悟》副刊上发表过诗,而且早在南昌甲种工业学校读书时就曾经与邵力子通过信,所以邵力子不但通过恽代英安排他白天到上海大学旁听,而且晚上还让他在该报馆做校对。另外真是天遂人愿,方志敏还在上海《先驱》报社遇到了赣籍青年赵醒侬。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8月,赵醒侬就介绍方志敏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8月29日,根据组织决定,方志敏返回江西南昌,结束了他的第一次上海之行。离开上海时,方志敏写了一首题为《血肉》的白话诗,诗曰:“伟大壮丽的房屋,用什么建筑成功的呢?血呵肉呵!铺了白布的餐桌上,摆着的大盆子小碟子里,是些什么呢?血呵肉呵!装得重压压地铁箱皮箱,里面是些什么呢?血呵肉呵!”该诗后来发表在《新江西》季刊第一卷第三号上。

Knowing that the initial angles of joints J1,J3?J7areand the desired joint anglesarethe changing curves for the angles of joints J1,are shown in Fig.5.

1922年6月21日,在病中呕血不停的方志敏又以《呕血》为题写下了一首诗,诗曰:“呵,什么?鲜红的是什么?血吗?血呀!我为谁呕?我这般轻轻年纪,就应该呕血吗?呵!是的!我是个无产的青年!我为家庭虑,我为求学虑,我又为无产而可怜的兄弟们虑。万虑丛集在这小小的心儿里,哪能不把鲜红的血挤出来呢?呵!是的,无产的人都应该呕血的,都会呕血的——何止我这个羸弱的青年;无产的人不呕血,难道那面团团的还会呕血吗?这可令我不解!我为什么无产呢?我为什么呕血呢?”在诗中,方志敏借吐血表达自己忿世不平,也借吐血吟出了压抑在心头的积恨。后来,方志敏把该诗寄给了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主编邵力子,并于1922年6月29日发表在《觉悟》副刊上,反响极大。

在南京曾写两首诗揭露旧社会的罪恶

(2)拦沙堤。本工程须在波浪破碎区范围内航道两侧建立拦沙堤,避免被泥沙在航道内落淤。拦沙堤口门位置要在破碎区外一定距离。由于拦沙堤长度和堤顶高程是航道泥沙回淤的主要控制因素,同时也是工程造价的控制因素。因此,本工程设计了2个拦沙堤方案,并通过计算这2个方案的年回淤量,结合造价,推出最优方案。,拦沙堤的长度和堤顶高程各异,现分述如下:

1931年4月下旬,闽北形势恶化,党组织派人请求红十军援助。为了扩大苏区,打开赣东北与闽北的通路,巩固闽北根据地,红十军抽调骨干力量,组成红十军第三团,由军政委方志敏任团长、军政治部主任李新汉任团政委,进军闽北。李新汉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率红军取石塘镇,攻下赤石街,连续11仗,仗仗皆捷。在包围崇安城后,几次猛攻,都因为城高壕深,情况不明,均未成功。日近黄昏,红军停止攻击,方志敏和李新汉等在崇安西门外草地上研究下一步作战计划。这时,一股残敌突然从城东山上冲下来,向红军发起突然袭击。李新汉率领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截住敌人,展开激战,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9岁。5月上旬,红十军在闽北坑口休整,方志敏召集全军开追悼大会,追悼李新汉等阵亡将士,并在追悼会上作了一首题为《追悼歌》的新诗以示悼念,诗曰:“可恨!一切反动派,天天打主意,屠杀工农兵。我们工农兵,痛苦到万分,宁为革命死,不愿苟生存。红军诸先烈,都是这等人!开会来追悼,大家齐痛心,誓把反动派,坚决消灭尽。报得先烈仇,完成大革命。”

《我的心》全诗为:“挖出我的心来看吧!我相信有鲜血淋漓,从彼的许多伤痕中流出!生我的父母呵!同时代的人们呵!不敢爱又不能离的妻子呵!请怜悯我;请宽恕我;不要再用那锐利的刀儿去划着刺着,我只有这一个心啊!”

1923年1月20日,赵醒侬与方志敏等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后改称南昌地方团)。这年春季,由于南昌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引起北洋军阀江西督军蔡成勋的恐慌。在这样的情况下,方志敏于4月中旬被迫离开南昌去南京。到达南京后住在成贤街旁的文昌宫,后入东南大学旁听。4月23日,方志敏在南京写了《我的心》和《同情心》这两首白话诗,以揭露旧社会的罪恶。这两首诗同时发表在1923年5月15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

《同情心》全诗为:“在无数的人心中摸索,只摸到冰一般的冷的,铁一般的硬的,烂果一般的烂的。它,怎样也摸不着了——把快要饿死的孩子的口中的粮食挖出来喂自己的狗和马;把雪天里立着的贫人底一件单衣剥下,抛在地上践踏;他人的生命当馒餐,他人的血肉当羹汤,啮着,喝着,还觉得平平坦坦。哦,假若还有它,何至于这样?爱的上帝呀!你既造了人,如何不给个它!”诗中的“它”,指“同情心”。这首诗揭露了剥削阶级对于劳动人民只有残酷压榨,丝毫无“同情心”可言。这是剥削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的。只有劳动人民中间,才有真正的阶级友爱。

1923年9月,方志敏离开南京返回南昌,继续从事团的工作。10月中旬,赵醒侬由上海回到南昌后,方志敏协助赵醒侬开展工作,整顿江西团的组织。12月1日,方志敏与赵醒侬等人在《新江西》半月刊第五号刊载发起组织江西学会的提议书,以团结青年,广泛宣传进步思想和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4年3月,方志敏由赵醒侬介绍在南昌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方志敏说的是这样一句话:“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5月,中共南昌支部成立,由赵醒侬、邓鹤鸣、方志敏等组成。

战斗中写诗悼念战友誓将革命进行到底

《重生》三部曲与英国军人的男性气质危机 ……………………………………………… 王 岚 周 娜(5.80)

返校的时候,妈妈塞给我一个饭盒,我推辞道: “你吃吧,学校有食堂。”结果,她还是悄悄地把饭盒塞进我包里。就在那天,下班很晚,外面街市上人山人海,食堂里又只剩下残汤剩饭,我失落地回到宿舍,突然想起包里还有一盒饭,顿时打起精神来!

1922年9月初,回到南昌的方志敏在南昌百花洲席公祠附近开办了南昌文化书社,并任经理。书社专售马克思主义的和革命的书报,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江西第一个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据点。

此后,方志敏曾任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等职。1934年1月15日至18日,中共临时中央在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方志敏被补选为中央委员。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方志敏临危受命,于11月下旬担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率部北上抗日。12月10日,方志敏率领红军部队冲破德兴封锁线,经开化、婺源、休宁、抵达黄山山麓的汤口,与先期出发的红十九师会合,正式打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

口译释意中的解释表明译员做口译时并不拘泥于源语的语言形式,而是充分考虑到源语发布的情境并融入自己的相关知识,透彻理解源语的信息意义,摈弃字词对应的翻译方式,集中精力搜觅合适的词语在规定时间内传达语境中的特定信息意义[3]。例如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吴国宝教授在中国减贫工作经验讲座中谈道:“越来越多农村青壮年选择去城里打工来提高收入,给城市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却也造成了空心村现象。”在处理“空心村”一词时,笔者为促进外宾的现场理解,采取了解释的方式,将其译为Without young people living in their hometown,villagesbecomeempty.

为激励战友们突出重围写了一首五言绝句

1935年1月10日,方志敏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皖南,向通往赣东北苏区的怀玉山脉进发,并随先头部队行动。1月15日,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德兴港首时遭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四个营进攻,被截成两段。方志敏与政治部主任刘英、参谋长粟裕所率领的先头部队800余人进入德兴县陈家湾村。1月16日,先头部队在陈家湾等待一天,未见主力到来,方志敏就令已负伤的粟裕同刘英等率部队先走。粟、刘奉命率部于当天晚上冲破封锁,进入德兴苏区大小坪、黄石田。1月17日,方志敏率十几个警卫战士回头找到主力部队后,多次组织突围,这时敌人兵力已集中,并缩小包围圈,因而未能冲破敌人的金竹坑封锁线。

此后,方志敏率北上抗日先遣队余部辗转于怀玉山区,与敌军展开血战。在怀玉山突围战斗中,部队经过大雪纷飞的南华山时,部分将士因突围失败情绪有些低落。有一天,方志敏看见附近山坡上被大雪覆盖的竹子迎风摇曳,触景生情,随即用竹枝在雪地上写下了一首充满革命豪情、用以激励战友们的题为《咏竹》的五言绝句:“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这首绝句是套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咏雪竹》而写成的。朱元璋的诗是:“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明朝红日出,依旧与云齐。”从中可以看出方志敏对古典诗词颇有研究并有超强的记忆力。

在狱中视死如归写诗抒发信仰

1935年1月29日,由于方志敏的贴身卫士魏长发被捕后的出卖,方志敏在皖浙赣交界处的怀玉山陇首村附近的密林中被捕。1月30日,被敌押至玉山县城的国民党军旅部。2月1日,被押至上饶城的赣浙闽皖边区警备司令部。2月2日,在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书记长俞伯庆“陪送”下,被用铁甲车押往南昌,囚于蒋介石的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3月至7月,在狱中撰写了《狱中纪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十多篇文稿,共13万多字。

1935年5月25日,方志敏在狱中写成了最后一首诗,诗的题目是《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诗曰:“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这是一位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面对着死亡,用浩然正气抒发的崇高信仰!

1935年6月7日深夜,方志敏的妻子缪敏产后第四天,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捕。缪敏被捕后坚强不屈,劝降无效,被敌人囚禁在南昌女子监狱。与囚禁在军法处看守所的方志敏相隔咫尺,但始终未能相见。在狱中,一个狡猾的家伙阴阳怪气地问方志敏:“你是不是愿意看见你的夫人,你与她的感情不是很好吗?”方志敏庄严地回答敌人:“我与我妻的感情很好,因为我们是长期共患难的人。我已到了这个地步,我顾不了妻子儿女了,我只有抛下他们了,我唯一欣慰的是我维护了我的信仰!”在狱中,方志敏每当想到缪敏的音容笑貌,心头便立刻涌现出“又是悲痛,又是钦敬,又是快慰的情绪”,“几乎要感动得流出泪来”。为了光辉的共产主义事业,方志敏把对妻子的爱,化为对敌人的恨,可谓志坚如钢。

鉴于研究采用问卷法可能会导致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因此在收集数据时通过设定问卷项目的顺序,强调数据的保密性、匿名性等进行程序控制。在数据分析时,本研究进行了Harman 单因素检验。结果表明,在数据未旋转的情况下共13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均大于1,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仅为24.16%,小于临界值40%。因此,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并不严重。

1935年7月至8月,方志敏先后委托高家骏、程全昭、胡逸民、向影心等人,分别将文稿和信件从狱中秘密带至上海。后通过宋庆龄、冯雪峰和潘汉年等转交党中央。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年仅36岁,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豪迈誓言。

最后需要说明的两件事情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党被迫与共产党再次合作,中共代表向国民党江西地方当局提出释放缪敏。出狱后的缪敏革命意志更加坚定,带病担任中共闽北省委秘书兼省妇委主任。1938年6月,党中央电令缪敏带着两个儿子去延安学习治病。缪敏到达延安的第二天,就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1949年8月,缪敏回到弋阳湖塘村,跪在方志敏母亲金香莲面前说:“娘,志敏不在,有我在,我是您儿媳,也是您的女儿……我临走时,毛主席要我代他向您老人家问好!”此后缪敏一直陪伴方母度过80岁的晚年。1949年9月,根据省委的安排,缪敏先后担任中共上饶地委组织部部长、省卫生厅副厅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称赞方志敏英勇就义的行为,并教导其子女及身边工作同志说:“方志敏同志是位有勇气、有志气而且很有才华的共产党员,他死的伟大,我很怀念他。”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烈士,当时却连一座坟墓都没有,只因谁也不知道他的忠骨究竟在哪儿。1955年,党中央作出寻找方志敏烈士遗骨的决定。在刘少奇的直接指示下,江西省成立了方志敏遗骨调查小组,并于1958年5月26日,经法医鉴定确认此前在南昌下沙窝找到的带有铁脚镣的人骨就是方志敏的遗骨。1960年,在江西省南昌市郊梅岭修建方志敏烈士墓。1964年12月,毛泽东为正在兴建中的方志敏烈士墓亲笔题写了“方志敏烈士之墓”七个大字,以抒发对烈士的缅怀之情。1977年8月6日,“方志敏烈士遗骨安葬仪式”隆重举行。★

责任编辑/陈 洪

标签:;  ;  ;  ;  ;  ;  

能征善战的方志敏也写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