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以生为本”成为小语课堂的常态论文_马国翠

让“以生为本”成为小语课堂的常态论文_马国翠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 737200

摘 要:新的课程视角下,小语课堂应该“以生为本”——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活动的权利还给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和学生们在一个平台上互动,参与学生的争论,与学生一起共同活动,以此丰富孩子们的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

关键词:以生为本 品析词句 随文识字

“叮铃铃”,随着铃声,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搭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之中,走进著名乡土诗人刘章的这一篇散文之中。“不约而同摆搭石,忧人之忧调搭石,协调有序走搭石,同到溪边让搭石,背起老人过搭石。”那么,如何读出“外表平凡而内在丰富”的搭石,又如何体会文章朴实而意蕴深长的写法呢?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师:你找得真准,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生:卷起来的意思。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1:脱鞋绾裤。师:人们收工就必须——生2:脱鞋绾裤。生3:人们赶集也必须脱鞋绾裤。生4:人们访友也必须脱鞋绾裤。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绾裤。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生3:还会很麻烦。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直觉告诉我,“早早”“一定会”“总会”“总要”“协调有序”和“理所当然”这几个看似普通又分明不一般的词语,就是本文的研读点,我在上课时要做的就是引领学生涵咏、品析词句,走近搭石,走进画面,感受平凡画面之中的诗情画意,品悟乡亲们默默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生活传统和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美好情感。

一开始,我只是让同学们以不同的方式读,试图让他们深刻了解文本内容。接着我一改往日的教法,让同学们先提出自己的疑惑,再让同学们自由讨论、交流,让他们思考之后自己去判断、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同学一扫往日的沉闷,变得神采奕奕,我也越来越有自信。我巧妙而适时地提出质疑,设置障碍,而同学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课文,挖掘课文,同学们的见解越来越深刻,发言也越来越精彩。

正是在这种自主学习中,学生发现,“早早”“一定会”“总会”“总要”“协调有序”和“理所当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早早摆搭石是理所当然的”,“发现搭石不稳,一定会调整搭石是理所当然的”,“一行人协调有序走搭石是理所当然的”……这一连串的理所当然,用各自的精彩,演绎着这样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短短的四十分钟在下课铃声中结束了,同学们还在三五成群兴奋地交流着这节课的收获,有的在高声争论着课文内容,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在纸上写起了自己的观点,甚至有的同学争论着要老师来决断谁是谁非……眼前的情景令我欣喜万分,我知道这一节语文课已经取得了成功,虽然还有些许不足,但也瑕不掩瑜。

以前上语文课,我总是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心想着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我的所知、所学。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讲,学生坐得端庄周正,恭敬认真地听。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乏味机械,师生都没有活力,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一堂课中,教师究竟要起什么作用?我经常在课后思考这个问题,也常想在课堂上革除陈规陋习,有所创新。但是这个创新必须要“以生为本”。成功的课堂是“学生走进了课文并有所收获,而不是让评委觉得‘耳目一新’”。这意味着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可见,教师把真正课堂还给学生,把活动的权利还给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和学生们在一个平台上互动,参与学生的争论,与学生一起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人的精神、心智、思想、毅力不断地得到哺育,不断地得到成长。”教师应该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控制者。这意味着教师随时要接受学生的挑战,接受学生毫不客气的“点将”,并且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同时也注重学法的渗透引导。如:随文识字,深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孩子边读边圈边画边思考来加深理解的默读课文方法。

新的课改视角下,小语教学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一节以生为本的语文课,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信心倍增。《搭石》已成为我心中的“搭石”,相信也一定会成为我教学生涯中的“搭石”。

参考资料

[1]李镇西 得失寸心知[J].教师月刊,2015,(4):39。

[2]林高明 核心素养:关注个体生命成长历程[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2):47。

论文作者:马国翠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3月总第2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9

标签:;  ;  ;  ;  ;  ;  ;  ;  

让“以生为本”成为小语课堂的常态论文_马国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