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的诗情画意论文_李敏

语文课堂上的诗情画意论文_李敏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素质教育学校 110000

新课改之前,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是静态的、缺乏变化的,是以教师活动取代学生活动的教学。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知识与能力并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思考与表达共进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这也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语文教学的诗意化。

我做了25年的语文老师,倾听过许多节语文课,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语文教师和课堂教学,见证了语文教师的感叹、困惑、迷惘、惊喜、顿悟。我说不清一个语文教师从不懂语文到懂语文、从不会教到会教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滋味。语文教学是以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基础的,这些文学作品或者不事雕琢、浅白质朴,却真切自然;或者清丽娟秀、温和煦暖,犹如春风徐来;或者词藻丰赡、灿若锦绣、文采斐然,或者细针密缕、井然有序、浑然成章;或者慷慨悲歌、苍凉厚重,有撼人心魄之感;或者低沉哀婉、回环往复,有催人泪下之情;或者炽烈如焚、激昂高亢,有气吞宇内之势;或者冷静如冰、若即若离,彰睿智沉稳之质。也就是说,情感之美与形式之美构成了这一篇篇课文的骨肉,构成了一个个摸不着、触不动,似乎远在天边却又近在咫尺的诗意之境,构成了一亩亩需要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去开垦的精神田园。

其次,语文教学活动的双方,也就是教师和学生,都不可避免地从生活中获取一定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这些零碎的意识和认识成了某些特定情绪和思想萌发的基础,成了诗意的温床。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相当的文学、文化修养,也应该在文学作品的渐染和熏陶中形成诗意化的内心,并能够依据自身的人生体验去引导学生逐渐开掘、丰富自我,使诗意之流愈行愈远而不干涸。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我们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这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

诗歌讲究流动美,流动美是指诗歌艺术中飘逸舒展、流转自如的一种美感效应。所谓流动,实际上即为“意脉贯通”之意,即诗的内在与外在世界要意脉相连,构成一个生命的有机整体。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就忽略了这种流动美,忽略了语文教学是作为整个流程系统而存在的这一特点,片面、静止地看待教学,强调目标的预设性、过程的计划性、结果的规定性。也就是教师固守他的目标,拘泥于静态教案,无视学生的反应,无视课堂上的变化因素,把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结果就像马屈从于缰绳、水流顺从于河堤一样,整个教学过程成了不蔓不枝的树木。这样虽然有结构紧凑、易于操作的优点,但是直接服务于知识的硬性灌输使整过个过程僵硬死板、内外割裂。老师和学生也就疲于应付,整个课堂便毫无诗意可言。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教师素质各有高低。

如果一个教师整天的骂骂咧咧,说话冷嘲热讽,土话、粗话口无遮拦,学生几乎是在驯养中成长的,那么,谁还能喜欢老师,谁还能喜欢语文?如果一个教师言谈严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日常的用语中就能透出他的文学素养,他引用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都成为我们课下效仿的经典,学生确实受益很多,他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最大的乐趣。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

上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有诗意的语文课不容易。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不容易。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诗意的语文教师,充满着自信与关爱;诗意的语文教师,才华横溢,运筹帷幄;诗意的语文教师,语言优美,风趣幽默。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因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强调它的重要性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语文老师或者吐词不准,发音不清,方言混杂,不知所云;或者词汇不丰,语言缺乏形象性和感染力,学生听了味同嚼蜡;或者平铺直叙,绝无起伏,如同死水一潭;或者罗嗦重复,毫无逻辑,虽然滔滔不绝,却混沌不堪;或者毫无生气,冷淡无聊。

这样的课堂语言又怎么能够引导学生解读一篇篇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又怎么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形成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共鸣呢?所以,经常在语文课堂上出现这样的一幕:教师独弹古调,讲得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学生漠然置之,甚至昏然而睡。而优秀的语文教师,会积极地利用语言艺术和语言信息,使课堂变成诗意的课堂,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使学生听起课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使学生心情舒畅,进而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困惑。

论文作者:李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0月总第1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3

标签:;  ;  ;  ;  ;  ;  ;  ;  

语文课堂上的诗情画意论文_李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