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维桢的乐府诗

论杨维桢的乐府诗

冯瑞珍[1]2004年在《论杨维桢的乐府诗》文中研究说明杨维桢是元末文坛大家,在经学、史学、音乐等方面造诣颇深,尤其在诗、赋、散曲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他现存诗近千首,其中绝大多数是乐府诗,就诗歌数量、质量和地位而言,可谓当时诗坛之翘楚。 乐府诗的创作源远流长,历代几乎均有诗作。历经了唐诗、宋词、元曲奇峰迭起的辉煌后,杨维桢主盟的“古乐府运动”从其灯火阑珊处走了出来,并蔚为奇观,影响了诗坛四十多年。作为“古乐府运动”的领袖人物,杨维桢在诗歌内容与形式上力主以诗叁百、汉魏乐府为高格。诗人经历曲折多变,人格卓然独立,诗风多彩而独标一体。在他的诗歌内容中,儒生的忧民伤世情怀与浪子的放浪形骸交织,末世中理想破灭后的颓废与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碰撞。这些是元末时代变化与诗人个性、才情结合的产物,具有新变的特征。在形式方面,他的乐府诗诗题、诗体多与汉魏的相同。受当时元代叙事文学占主流地位的影响,杨维桢乐府诗的叙事意味颇为浓厚。元代在文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性灵、神韵、格调的诗歌理论经过诗人的进一步孕育,正在走向成熟。

王彪[2]2011年在《新世纪以来杨维桢研究现状与前瞻》文中指出杨维桢研究在新世纪10年有了更进一步发展。与20世纪相比,杨维桢的交游研究、文学思想研究、诗文研究、书画及其相关研究数量大增。其中,对杨维桢思想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成就最高,诗文研究成果最多,但总体而言,重复研究居多,创新之点偏少,尤其铁崖古乐府研究出现困境,对杨维桢创作不足之处的研究偏少。

张焕玲[3]2016年在《论杨维桢、李东阳乐府体咏史诗创作及清人的全面接受》文中提出乐府体咏史诗作为一种诗歌体式,从最初单篇零章的创作,到大规模地制作组诗乃至专集,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现存最早以乐府命题的咏史组诗是元人王恽《读〈五代史记〉作古乐府五首》,随后有杨维桢的大力提倡和创作,铁门弟子张宪等吟唱赓和。继而是明人李东阳以如椽大笔写作《拟古乐府》,以乐府体叙古事、论古人、抒己见,纵横捭阖,使乐府新声嗣响诗坛,从者甚众,影响甚大。咏史乐府发展至清代,形成一种集大成的局面,仅是单独成卷的大型组诗和独立成集的专门诗集就多达百余种,在继承杨、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繁盛空前。

赵望秦, 王彪[4]2011年在《论杨维桢乐府体咏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维桢是元季明初的咏史大家,而乐府体是杨维桢最喜欢使用的体式之一。将杨维桢的乐府体咏史按其内容分为吟咏历史事件、品评历史人物、感慨史迹史物叁类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杨维桢乐府体咏史的思想内涵表现为反思历史,品评各类人物;"理""性"结合,褒扬忠孝节义;以古鉴今,倡明世风教化;关注女性,借以表达妇女观。

刘玲玲[5]2011年在《杨维桢咏史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元末明初的一代文坛领袖,杨维桢在诗文辞赋的创作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他的咏史诗创作一直被后人所忽视。现存杨维桢咏史诗合计四百五十二首,再加上因焚毁而未得以保存的早年作品,总数当在千首以上。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艺术上,总体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杨维桢的咏史诗烙印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对后世的咏史诗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元代文学的研究日渐升温,杨维桢的诗歌被全面的加以研究,其中对杨维桢的咏史诗开始有所涉及,但还是较为零散,不成体系。因此,本论文尝试对杨维桢的咏史诗作进一步研究。绪论部分,综述前代学者对杨维桢诗歌的研究概况,就他的咏史作品而言,前人的研究尚缺乏整体的把握和微观的探讨,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对它的研究,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第一部分,对咏史诗的概念加以界定,使之成为后面所研究咏史诗的选取依据,并对咏史诗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通过对历代咏史诗以及元代咏史诗深入了解,能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咏史诗特点。第二部分,对杨维桢的咏史诗进行文本上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从类型方面将杨维桢的咏史诗分为历史人物的评说、历史事件的感慨、历史遗迹的咏叹叁个方面;另一方面,从主题取向方面将其咏史诗分为追慕先贤,抒己之怀;物是人非,前车之鉴;断史讽世,翻案出新叁个部分加以阐释。第叁部分,通过对杨维桢咏史诗的文本研究初步探求其作品中独特的艺术特质,主要从他的独特的语言技巧、诗歌的典故的运用、序的运用以及事信言文与恣意激荡的咏史风格四个方面着手。所有这些,为的是能够对杨维桢的咏史诗有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把握。

顾工[6]2014年在《承古开今一大家——论杨维桢书法的创造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写意性灵:意象美学新境界元代百年书法史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元代前期,以赵孟俯为代表的一批书法家倡导师法晋唐,注重功力法度,力挽南宋以来的书法颓势,雅正书风成为书坛主流。到元代后期,赵氏书风笼罩天下,书坛再度陷入单一僵化的格局。同时,社会贫富分化和局势动荡使得人们的思想和审美趋于复杂和多元,一些书

伍海勇[7]2016年在《杨维桢书法艺术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大家迭出,星河璀璨。诸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大家要么开宗立派,要么成为集大成者,这些大家皆如书史长河上耀眼的明珠。当然也有一些书家,有着不凡的艺术才情,却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在大浪淘沙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了遗珠,并未被得到后人过多的关注,其历史地位不显,元代杨维桢便是其中之一。本论文运用典籍引证法与作品比对法,对杨维桢书法艺术运用艺术史观与哲学史观予以阐述分析,首先结合历史环境,通过对杨维桢生卒年鉴的陈述展示其人生历程及活动状况,顺势揭示其书风形成的原因:一为自身不凡的艺术才情,二为其人生境遇的影响,他是顺应了书法本体的力量,是为理性反叛,继而又阐述了他的反叛精神的条件,在对前人书法“反叛”的具体表现上,他打破赵孟俯复古主义书风笼罩下的元人因因相陈的书风,完成了从元初书坛众人对技术的表现转而对情感的表达,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并为之后的明晚期“尚姿”书风提供了参照。文中适时引用历代书家对于该人物的评论,作为本论文的论述的佐证与依据,对其艺术作品的分析,横向与同时代的书家比较,纵向与在他之前的书家和在他之后的书家比较,通过书法作品用笔、结字、章法以及作品呈现的艺术美感等要素予以分析比对,肯定了杨氏书风的艺术审美价值,一为其书法艺术的抒情性,一为其书法艺术的韵律美。文章最后,笔者结合当代书法发展的现状,论述了杨维桢书法的反叛精神对于当代书法的启示以及杨维桢书法内在的营养价值。

金圆[8]1995年在《杨维桢《老客妇谣》辩》文中提出元代诗文在仁宗延佑后获得进一步发展与繁荣,着名诗人有虞集、杨载、范(木亨)和揭傒斯,人称“元诗四家”。而活跃在江浙地区的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铁笛道人、抱遗叟)亦甚负盛名。其诗“震荡凌厉駸駸,将逼盛唐,骤阅之,神出鬼没不可察其端倪。”诗名专擅一时,号铁崖体;在诗文内容上,对社会矛盾与黑暗有所揭露,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但对他的研究似嫌不足,尚有待深入。本文从辩《老客妇谣》入手,兼论杨维桢思想,敬请方家指正。

屈培培[9]2016年在《元代后期东南沿海诗人群体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元代后期诗文创作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涌现出这样一群诗人:他们受当时繁荣发展的商业经济和都市文化影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审美风尚均发生了很大改变,且不同程度地反映在诗歌创作当中。在他们笔下,一直以来为文人所不齿的商人群体及经商行为开始走向前台,并一改往日之形象;在他们笔下,充分体现出当时的都市经济及文化对文人创作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在他们笔下,显示出元代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到元代后期发生了一些变化,脱离了一直以来的发展轨迹。种种现象表明,这一诗人群体及其诗歌创作不仅为元代诗歌注入了新鲜元素,亦为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增添了色彩,从而充分证明了该课题的研究价值。但是学术界关于这方面内容却极少涉及。本文以元代后期的都市经济及文化影响为切入点,对东南沿海诗人群体进行界定和论述,主要分五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着重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一章,首先对元代后期东南沿海诗人群体进行界定,并对主要成员的生平经历进行介绍。然后从元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部分群体成员之间的纽带关系几个方面论述了该诗人群体的形成。第叁部分是论文的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该诗人群体在都市经济及文化影响下的诗歌创作所呈现出的题材取向和风格取向。其中,题材取向主要表现为:诗人参与文学活动的记录;商业社会图景的描写与商人形象的塑造;诗人生活方式世俗化的呈现以及女性和爱情入诗的常态化。风格取向主要表现为:气势雄放、语辞浅白和意趣浅淡。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叁章,主要对元代后期东南沿海诗人群体及其诗歌创作的地位和影响进行分析说明。这部分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在元代后期的地位及影响;二是在后世的地位和影响。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结语,对前文所述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并得出结论:元代后期东南沿海诗人群体及其诗歌创作,不仅为元代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为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增添了色彩。并进而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论杨维桢的乐府诗[D]. 冯瑞珍. 河北大学. 2004

[2]. 新世纪以来杨维桢研究现状与前瞻[J]. 王彪.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论杨维桢、李东阳乐府体咏史诗创作及清人的全面接受[J]. 张焕玲.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 论杨维桢乐府体咏史[J]. 赵望秦, 王彪. 商洛学院学报. 2011

[5]. 杨维桢咏史诗研究[D]. 刘玲玲. 辽宁大学. 2011

[6]. 承古开今一大家——论杨维桢书法的创造性[J]. 顾工. 中华书画家. 2014

[7]. 杨维桢书法艺术研究[D]. 伍海勇. 湖南师范大学. 2016

[8]. 杨维桢《老客妇谣》辩[J]. 金圆.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9]. 元代后期东南沿海诗人群体研究[D]. 屈培培. 宁夏大学. 2016

标签:;  ;  ;  ;  ;  

论杨维桢的乐府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