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年之旅_天津开发区论文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年之旅_天津开发区论文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年巡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津论文,经济技术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天津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84年,是最早经国家批准的沿海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截至1994年上半年,天津开发区累计开发土地22.5平方公里,吸纳了来自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33.5亿美元,批准外资企业2024家(含台资240家,投资额4亿美元),其中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项目73家,超1亿美元的项目4家。到去年10月11日,天津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1.8亿元;实现利润13.1亿元;实现税收5.41亿元;出口总额3.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13.2%、56%和98.5%。据1993年底国务院特区办的联网统计,在全国14个沿海城市开发区的23项经济指标中,天津开发区外商投资总额、工业总产值、税收总额、财政收入等14项主要经济指标雄踞榜首,七项指标获得第二。美国《幸福》杂志评定的1993年世界百强企业中,已有12家在天津开发区投资。前不久,经国务院批准,丹麦诺和诺德公司在天津开发区投资的2.45亿美元项目已经签字。

“无话可说的投资环境”

1984年,天津开发区创建伊始,面对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荒滩上的第一代开发区人,当时的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直言相告:“中央和市府从组织上、思想上、道义和政策上全力支持你们,但却不能拨给你们一个铜板。”没钱怎么干!最让人担心的是,那个“负债经营”、“负债开发”的路子走得通吗?1亿元贷款扔进了荒滩,如果招不来外商怎么办?引不来外资,甭说还本,连利息也还不上。但是,开发区的人心里有一本帐,算来也很清楚。这里虽是盐碱荒滩,但却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它的东边紧靠着我国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京山铁路从北面穿过,南面距天津机场30多公里,更有整个天津市做为自己的依托。这些优势能否利用好,关键还是要看自己能否营造出一个让再挑剔的外商也无话可说的投资环境。

丹麦雅迪公司董事长摩登先生第一个叩响了天津开发区的大门。他决定与中方合资举办丹华自行车有限公司,但要求开发区必须在两个月内完成2万平方米的厂房,并且对一些技术细节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天津开发区的建设者们决心把这次挑战变为一次展示自己的机遇。厂房验收时,心细如发的摩登先生硬说水泥地面光洁度不够而拒绝签字。“砸掉重铺”!于是100把大锤举起来,把地面砸掉后又细致地铺。当摩登先生偕夫人按约定时间来验收时,看着光洁如镜、纤尘不染的地面,折服了。从此,他成了天津开发区的义务宣传员。1986年邓小平视察丹华公司时,听到了这个颇有兴味的故事,非常高兴地说:“天津开发区很好嘛,已经创出了牌子,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外国人来这里投资就比较放心了。”闻名中外的合资企业──天津丽明化妆品厂,外方提出要扩建新厂,第二天就得到了批准,4月初开发区拿出图纸,4月17日动工,10月即完成了主体工程。外方发来电报称:“万万没想到会这么快!”一位意大利专家说:“我们在国外安装过11条生产线,安装速度最快的是天津开发区。”

天津开发区提出了“为投资者提供方便,让投资者赢得利润”和“投资者是帝王,项目是生命线”的口号并付诸实施。在这里,每投入基础设施1元人民币,可引进2.4美元生产型投资、创2.65美元工业产值。全区的投资密度高达每平方米336美元,大大超出了台湾高雄出口工业区(每平方米220美元)和韩国的马山出口工业区(每平方米200美元),居于亚太地区先进水平。

早在1986年,美国驻华使馆商务参事黎成信先生曾顶着渤海滩头烤人的骄阳对开发区作了为期两天的专门考察,并连夜向白宫发出一份紧急报告,说在中国发现一个对投资环境管理很好的地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开发区给人印象最深的特点是,管理人员懂得开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的目的。他们不想通过提高劳动、土地、建筑、房屋等辅助服务收费来榨取海外投资者的钱财。他希望来中国投资的美国投资者考察一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美国的摩托罗拉(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用了四年时间考察了从南到北的几个沿海开发区,而最终选择了天津。该公司一期投资1.2亿美元,从1992年8月开始组装BP机,产品质量已接近在新加坡工厂生产的水平,产品尽产尽销,开业数月,销售收入即已突破7000万元,进入天津开发区五大企业之列。目前,1.6亿美元的二期投资正在建设之中。其发展速度之快,在摩托罗拉公司堪称一流。摩托罗拉已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

“事业发达的福地”

生产大名鼎鼎的“康师傅方便面”的顶益有限公司也坐落在天津开发区。“康师傅”初来开发区时十分谨慎。因为他们在其它地区做的不好,这次小心翼翼,开始只安装了一条生产线。没想到产品很快就打开了销路,而且供不应求。于是顶益不断追加投资,截至目前已安装了24条生产线,每天从早到晚,提货的汽车络绎不绝。“康师傅”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顶益1993年年销售额为1亿元,而1994年预计将超过十几个亿。

台湾统一集团在天津开办了三个企业,即“统一电池”、“统泰食品”、“统一面粉”。其中“统一电池”曾先后考察过武汉、上海等地而最终选择了天津。该公司的林丰泽副总经理讲:“搞工业,创办企业,生产一种产品,没有一企业能够从小到螺丝钉、乃至许多标准零部件都要自己生产的,这就需要有一个企业间的相互配套问题,而天津市在这方面工业门类齐全,可以满足我们的各种配套需要。”林副总还讲:“生产电池要受好多客观条件影响,在天津生产能达到什么质量水平,心里也没数。待我们的产品生产出来并且经日本测试以后(因为我们引进的是日本技术),产品质量已经达到日本同等产品的水平,且高于在台湾生产的同类产品水平。我们十分兴奋,因此在第一期投资还没有受益的情况下,我们又进行了二期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说心里话,我们对天津开发区的投资环境是满意的,对开发区官员的工作也感到满意,天津开发区是我们事业发达的福地。”

至善至诚的服务

天津开发区何以会受到外商、台商、港商的交口称赞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他们的观念中,政府的职能就是“服务”,他们深知,唯有靠至善至诚的服务,才能抢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1993年4月的一天,加拿大一家工程机械公司的代表急匆匆地赶到开发区工商局,要求尽快办妥注册手续。投资500万美元的项目,需要经过三级严格认真的审查,可居然在4天之内就得到了批准。在天津开发区,对项目审批时间有着严格要求:一般情况下,外资不得超过8天,内资则不得超过4天。如有特殊情况当天即办妥。去年夏季的一天,天津埃迪亚都公司的王虹小姐走进开发区工商局,她要为该公司在开发区注册一家服务型合资企业。前一天,她在开发区劳动人事局只用了不到30分钟就办好了一个调人手续,今天来登记一家企业。20分钟后,一位年轻人走过来和蔼的告诉她,她的营业执照已在打印中,3分钟后即可。以后,她逢人便说:“天津开发区不同于一般的政府部门,它不像是机关,倒像是星级宾馆的服务。”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内部有一条铁的纪律:政企分开,绝不允许干预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他们奉行的守则是:企业不违法不管,出现问题依法来管;企业不找不管,找到快管。法国梅兰日兰公司屡次发现假冒的梅兰日兰产品,严重损害了公司的信誉和效益。天津开发区有关部门立即和天津有关区政府“打假办公室”联得联系,一举捣毁了几个外地人制售和批发假冒产品的老窝,依法保护了该公司的合法权益。

一次,天降暴雨,供电线路出现故障,造成临时断电。一家中外合资的羊毛衫厂正在染整,由于供热不足而导致染色不合标准。能源公司的领导赶到现场排险供电。尽管这类事故属于不可抗力所造成,但能源公司仍然颇为大度地作了赔偿。外商感动地说:“开发区办事心诚,让投资者放心。”正是这样一种肝胆相照的合作诚意,才感动了像美国的摩托罗拉、丹麦的诺和诺德、日本的雅马哈、台湾的统一、韩国的三星、泰国的正大等大型跨国公司的决策者们决定落户津门。他们看中了天津开发区这些古道热肠、真诚合作的人。

利用外资、外商开发土地

早在开发区的建设刚刚起步的时候,富有远见的天津开发区人就敏锐地预见到:靠自身的财力搞负债经营、滚动开发,速度毕竟有限。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开发区吸纳外资的能力,加速开发区的发展,一个明智之举就是有偿转让开发区土地使用权,利用外资、外商开发土地。在国家尚无此项法规,各省市又无此先例的情况下,开发区先后于1984年11月、1986年8月两次向国务院提出改革土地制度和建立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的建议。1988年,这项建议被国家采纳,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某些条文作了修改,把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作为一项重大改革在全国实行。

有了法律的保障,开发区加紧运作,先是促成了中、港、泰三方合资的泰丰集团的成立,一个面积为3.45平方公里的泰丰工业园区应运而生。紧接着1.2平方公里的韩国工业园区成立,将有100-150家韩国企业在这里落户,投资规模可望达到4亿美元。

此外,还有瑞典工业园区、德国工业示范区、美欧工业区、台商投资区等正在积极商谈之中。到1994年底,天津开发区划片融资开发的土地已达8.95平方公里,大大增强了天津开发区吸纳外资的能力。1994年天津开发区对外招商达15亿美元,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达2500家之多。

天津开发区的下一个目标是,争取到本世纪末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为天津的经济腾飞,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标签:;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年之旅_天津开发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