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让残障儿童融入语文学习生活-基于融合教育理论指导下语文教学略谈论文

以人为本,让残障儿童融入语文学习生活-基于融合教育理论指导下语文教学略谈论文

以人为本,让残障儿童融入语文学习生活
——基于融合教育理论指导下语文教学略谈

李娟(江苏省海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海安 226600)

教育部于2016年9月公布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将学生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融合教育也应该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儿童,促进残障孩子融入班级主流人群,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融合教育就是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融入普通班,让他们和正常的孩子一起学习,消除心理上的不适感,进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融合教育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特质的孩子,精心预设学习目标,创设学习环境,改进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完全包含的目的,最终让特殊儿童充分融合于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主流内。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融合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有教无类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从所有学生的需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制定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目标和计划,确保儿童能够获得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教学思想,而把目光投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关注弱势儿童,蹲下身子,倾听诉求,尽可能全面了解儿童的心理诉求,行为特点和家庭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建立儿童发展档案,尤其对于残障儿童更要细致入微,以便对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建立近景和远景发展目标,从而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改善学生心理和行为状况,以此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立德树人的效果。其次要重视儿童在语文课上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要求,更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全体学生包括残障儿童未来能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的长远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为他们搭建合作探究的平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就大家热点关注的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让残障儿童也兴趣盎然地主动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规范自身行为,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创设富有人文的育人环境

环境能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以语文为媒介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充分借助环境的布置去对儿童施加积极地影响。例如,开学时,我精心设计了《好学生》《好吃的水果》《我的学校》等墙饰,彰显班级的温馨和谐。学习了《秋天的校园》之后,在教室里面布置关于秋天的图片,带领大家走进校园观察花草树木变化。除了物化的情境外,我还力求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人际环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于儿童包括残障儿童的无私关心,另一个是之儿童之间友好相处。教师用爱心去关爱孩子,尤其是残障孩子,与他们建立深厚的感情,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品格,以便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例如学习了《好吃的水果》之后,我们要求孩子们带来秋天的水果,彼此分享;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水果的模型并陈列,配以娱乐节目,在欢声笑语中增进了解,增进感情,让残障儿童更好地融入正常生活。

那一刻,红琴忘记了一切,忘记了自己与风影的前尘往事,忘记了竹笛与红腰带,也忘记了她自己,忘记了她的过去和现在,她全神贯注地在享受肉欲的快乐,好像把五脏六腑、把灵魂都抛进了欢乐的汪洋大海,把自己的生命从虚无缥缈的幻境重新拉回到了红尘世界。那一刻,她飘飘欲仙,居然没有一丝罪恶感,相反,仿佛升华出了一种什么东西打动了自己,从而使梦境得以再现,幻觉得以认证,这真是一种天大的幽默。

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残障儿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往往缺乏兴趣,无法保证学习效果。语文教学内容题材多样,有的富有兴趣,有的则枯燥无味。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充分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多媒体技术在运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呈现图片,还需要配以音乐,最好是视频,向儿童生动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调动残障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获得新奇的体验,让课堂变得高效。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完整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化抽象为具体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中国人》教学时,单纯靠教师描述“祖国”则比较抽象,学生无法理解。此刻,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祖国的概念具象化,通过播放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祖国风景美好,经济发展下城市农村巨大的变化,最后通过动画将地方风俗民情片,国庆庆典活动等动态呈现在孩子面前,流动的文字、图像、声音的繁多,让孩子们对祖国就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感,对于文字的描述就更容易理解,教学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四、开展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

融合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与特殊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也要重视他们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实践证明,残障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品德就容易融入社会,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塑造有机结合。在教学环节中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确保语文学习的效果。首先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用残障学生神话中熟悉的事例来协助理解。比如学习二年级下册《身体好》一课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二年级上册内容《不挑食》,建立新旧知识链接,更好地理解“按时吃饭”的意义。在交流过程中,让儿童充分认识到运动的好处,两者更真切了解彼此生活,互相融入,消除心理障碍,达到真正的融合教育。其次,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了《秋天的校园》后,带领孩子走进田野,走进小公园,走进树林观察秋天的各种变化;学习了《儿子女儿》之后,引导孩子们给父母写一封信、做一张贺卡……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残障儿童融入正常儿童的生活,将所学语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④基础工作薄弱,难以满足防汛抗洪需求。嫩江、松花江、黑龙江流域防汛基础工作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影响防汛抗洪工作。仍有重点城市缺乏超标准洪水防御方案,近年制定的一些调度方案、防洪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防汛物资储备普遍不足,抗洪抢险专业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流域性大洪水抗洪抢险需求。

总之,融合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教无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分层教学,分类提升,但又要让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一起充分享受教师的关爱,使他们从心理上觉得自己是正常人。这就要求教师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需求出发,制定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教学预案,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标签:;  ;  ;  ;  ;  ;  ;  ;  ;  

以人为本,让残障儿童融入语文学习生活-基于融合教育理论指导下语文教学略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