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的辨证施护论文_孙艳,牟建珍

肺心病的辨证施护论文_孙艳,牟建珍

孙艳 牟建珍

利川市民族中医院 湖北利川 445400

肺心病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由肺部、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高,导致心脏病,本病属于中医学“心悸”、“喘咳”、“痰饮”、“水肿”等范围,临床表现主要以咳、痰、喘多见,就本病在中医护理及观察上如何辨证施护,在此作一简述。

1 心理护理及劳逸结合

1.1避免七情过激,心主神志,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脉中周流不息的动力,老年人多见心气虚,常因焦虑过度耗损心血使心失所养,神不守舍导致心悸怔忡、失眠等症。因此,对于肺心病患者应多鼓励安慰,使之心情舒畅,安心休养,并应保持有一个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适当进行体力活动,防止因各种不良因素而加重病情。

1.2运动适度,气与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和相互影响的,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有“气为血之神”,“久卧伤气”气伤则导致血脉瘀阻不通,因而肺心病患者在开并发感染及明显心衰期间,应适应进行功能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作气功等均有积极作用。

2 病情观察及护理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观察可反映出心脏气血的盛衰,正确辩证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及其转归。

2.1卫气虚,实防止外邪侵入,肺心病患者多为虚寒之体,肺气虚则不能固表、外邪易乘虚而入,护理上应保暖,避免患者受寒,并应经常观察痰色、质、量、气味及知苔的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发现痰量多而有腥臭味,白苔,脉浮,咳嗽加重,应及时与医生联系,酌情给与通宣理肺,发表散寒类药物,如白苔转黄,舌质变红,痰由稀白转为稠黄并有臭味,为表症未解有转里化热之势,更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此外,汗为心之液,如患者此为气短自汗,表虚不固,心液外泄,症见此时腠里已开,外邪更易侵入,可常以热毛巾试干汗液,并涂擦牡蛎粉以固表,止汗。

2.2观察舌苔与脉象,以定病情转归 观察舌质的颜色变化,可了解病情发展情况,如舌质青紫知加深,舌下筋变粗,舌边有瘀点,说明血脉瘀阻较重,可运用背部肺愈穴处拔火罐及吸氧等改善瘀血状况,若舌质由青紫转为暗红,舌下筋脉变细,舌边瘀斑减少,可说明血脉瘀阻情况有所改善。观察脉象,可以掌握心脑功能的变化,要注意脉的形态和规律,观察其迟数、强弱、洪细、浮沉等,并及时记录报告。如脉细弱而涩,为心阳不振,气血不畅,脉结代,迟或细数,为心气不足,心阴血虚,为缓解症状可适当配合针灸疗法,常用穴位有:内关、神门、心俞、肺愈、三阴交等穴。

2.3来中医院求医的患者多数比较相信中药,他们认为中药大多数是由天然植物制成,其副作用较小,但中药的疗效也比较慢,中药很讲究煎法,煎药前应用凉水浸泡1-2小时,煎时药物沸腾后文火煎15分钟左右,煎药的器皿以砂锅为最佳,不宜用铁锅,中药宜温服。

2.4辩证施护 有些肺心病患者口干而不欲饮,中医认为是由于肺、脾、肾俱虚,水湿内停,不能上达润泽之故,同时患者因气短,张口呼吸,易导致口干舌燥,诱发感染,可嘱患者用银花、甘草水漱口,还可嚼麦冬数粒,有养阴、生津、止渴作用,患者食欲不振,甚者有恶心时,可在饭前半小时针刺足三里穴,以减轻恶心、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心病患者因肺气虚而致气虚便秘,便秘又致肺气壅塞,气喘、气促加剧,故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用油类润肠剂,但禁用泻药通便,以免发生虚脱。

如患者有烦燥、头痛、失眠等肺性脑病前驱症状时,除给低流量吸氧外,还可以针刺安眠穴等作为辅助治疗,如有面白、冷汗、四肢厥冷现象,此为心阳虚脱,针刺人中、合谷,灸百会、关元,以回阳救逆,并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

3 饮食护理

肺心病患者宜进低盐易消化食物,少食生冷果瓜及油腻之物。赤小豆、冬瓜、鲤鱼汤有补气、利尿、消肿作用,可多食。如舌质红、苔剥而光,脉细数者,为心阴虚,应禁食辛辣动火伤阴食物,可服莲子、桂园、大枣以补脾益气养阴,并可适当进食些新鲜水果。如见舌质淡,胖嫩或苔腻,脉沉缓者,为阳气不振,脾虚湿聚,可少量服用些葱、蒜、姜、酒等,有通阳、健胃作用。心气虚患者服人参类补药时,应忌食萝卜等破气食物,体质虚弱患者可多食动物心脏及血肉有情之品。

作者简介:孙艳,女,本科、主管护师,心血管科护士长,长期从事护理工作.

论文作者:孙艳,牟建珍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3

标签:;  ;  ;  ;  ;  ;  ;  ;  

肺心病的辨证施护论文_孙艳,牟建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