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对高一新生实施因材施教论文_李军 黄娟

浅谈如何对高一新生实施因材施教论文_李军 黄娟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中学 237400

摘 要:因材施教是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也就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

关键词:高一新生 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对于高一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它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基础、兴趣和爱好,作为一线的教师需要对它们的情况摸底排队,建立学生分类档案,制定目标,然后因材施教,进行差异教学。

一、对高一新生的“材料分析”

1.环境和心理特征。首先,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一大部分学生对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充满激情和向往,可现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可能第一次的测试就会一个跟头栽在数学上,以至于少数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一定的被动局面;还有些学生在假期提前补课,学得半生不熟似会似不会,减少了对数学的新鲜感、好奇感等。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学法特征。当然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同学们也在摸索、改变,但总显得有些迷茫,学不得法。例如部分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以至于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还有些新生还像初中那样,有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如课前没预习,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有的甚至是上课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另有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二、课外工作乃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前提

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最根本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成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尽量满足人的教育需求,高一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们的情感、能力等各不相同,作为它们的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而是要“区别对待”。主要表现在,学校搞特色班,把成绩相当的学生编在一个班,便于教学和管理,施行横向的因材施教。另外,成绩只是外在的差异,个体内在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不可忽视的,也就是每个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情绪、状态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对待不同章节的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也是不同的,所以还要施行纵向的因材施教。

对于教师来说,课下辅导环节也不可忽视。课下辅导不是简单地教学生做题,其实最主要的是进行心理辅导和情感教育与沟通。其实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有着无限潜能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出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其个性特征,对症下药,也就是因材施教。这种不受课堂限制的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地针对不同个体展开,或者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情境下实施不同的辅导和教学。

三、差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灵魂

1.课堂互动分层次。高中阶段,数学每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授课时间也会相应地延长。如果在此过程中一直采用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对于数学课堂而言,间断性的课堂互动是必需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收集学生的听课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授课策略。那么,在准备教案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水平贮备不同难度的题目。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就要以这些题目为基础,结合当堂课学生的听课反馈和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堂互动。例如,针对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就要选择最为基础、简单的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回答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对于数学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上的挑战性,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好胜心。

2.随堂练习分主次。高中数学课堂一般会留下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来巩固当堂所学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主次分明。在课堂互动的基础上,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听课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随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有所取舍,即对于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放任其自主练习,遇到问题时再进行讲解。而对于当堂知识掌握不牢固,或者数学本身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随堂练习时间适当地给学生加餐,利用练习题进行巩固性讲解,这样对于转化班级中的数学“学困生”起到的作用尤其大。另外对于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尽量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学方法,从而给学生前进的动力。

总之,差异教学只是因材施教里一种较为高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秉承着不断创新的教学态度,才能实现教学模式下不断创新,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东炜 《高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与对策》.《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年第5期。

[2]周宁 《浅谈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8期。

论文作者:李军 黄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  ;  ;  ;  ;  ;  ;  ;  

浅谈如何对高一新生实施因材施教论文_李军 黄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