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字典》“音义未详”字考释(之二)论文

《汉语大字典》“音义未详”字考释(之二)*

何茂活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以下简称《大字典》)中有139例“音义未详”字,我们曾对其中8例做过探讨(何茂活 2018)。现再选数例予以考释。

一、

《大字典·人部》:

音义未详。《武都太守李翕天井道碑》:“过者为大。”[1]

根据上文的表述,目前国内高管薪酬各个部分的比例不当,缺乏长期的激励,这容易引起高管人员的短期行为和利己行为,对于企业长期健康的发展十分不利。而恰当有效的长期激励不仅可以使高管人员注重于企业和个人的双赢发展,也可以使高管人员在风险管控方面更加谨慎、仔细。

又,口部:

(3)《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4]中明确规定:“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是指直接从事植物的种植、收割和动物的饲养、捕捞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注释所列的自产农业产品。

查清光绪本《垫江县志》,有此诗,与明本同。1993年新修《垫江县志》亦与此同。关于李惺及其《邡诗稿》,新修《垫江县志》(1993)载:“李惺(1785—1864),字伯子,号西沤,县城南郊冯家塆人”;作品“由学生辑为《西沤全集》10卷,《西沤外集》8卷刊印行世”;“《邡诗稿》收录他创作的古体诗、近体诗480余首”。李氏诗集以“邡”命名,盖取以家乡古地名自指之意。

按:“”字头系《大字典》第二版所新增;“”字头见于第一版“补遗·口部”,第二版收入正编。二字头下所引为同一文献,但句末之字字形稍有差异(“人”旁或占左边,或占一角)。这个字到底音义如何?

社会发展是教育变革和教育发展的源动力。不久前,我国提出提升中国国力进而繁荣全球的“一带一路”倡议,教育变革无疑要呼应国家这一宏伟战略决策。也就是说,当代教育不可仅满足于对学生的单一专业能力的有限培养,更需要关注学生通晓国际文化、具备国际意识与视野的培养,需要使他们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敏锐洞察、有效沟通、解决国际问题的能力、持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并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总之,当代“人工智能+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是突破专业技能和一般性交际能力界域,国际视野和全球化实战能力兼具的综合人才。

关于《天井道碑》,宋洪适《隶释·隶续》中有所著录。今见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洪氏晦木斋刻本中,此字如图1所示;乾隆四十三年刻本如图2所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如图3所示。

图1 洪氏晦木斋本

图2 乾隆四十三年刻本

图3 四库全书本

在以上三种版本所见字形中,第二种笔划最为清晰。由这三种写法,推想《大字典》所录“”字当为“”或“”字之误。查《大字典·人部》,有字头“”:

qī同“戚”。1. 悲愁。《字汇补·人部》:“,与慼同。”《郎中王正碑》:“爱敬以事生,哀以送终。”2. 亲戚。《字汇补·人部》:“,借为亲戚之戚。”《北军仲侯郭仲奇碑》:“贵肃承,莫不畏惮。”

《天井道碑》“过者为大”之“”,正是“”的异写,句中意义也正是悲愁哀戚。

研读《隶续》所录《天井道碑》,发现著录者在移录的碑文之后加了跋语,其中引述碑文曰“过者战战,以为大慼”,直接以通用字“战战”和“慼”代替了疑难字,给读者解读碑文提供了帮助。《大字典》编者如果注意到这则跋语,应当能辨清“”的字形,并对其音义做出确解。

那么“戚”“慼”作“()”这种写法的成因究竟如何?

地名。在垫江县。宋·范成大诗《驿大雨》。清·李惺《西沤全集》有《邡诗稿》二卷。

从上述字形足以看出,“”“”等写法并非偶见的特例,而是有着深厚历史基础的。《大字典》第二版新增“”字应系字形收集整理时出现的疏误,今后修订时可删除此字头,相关书证可合并至“”字头下。“”字条下书证也应做改订。

二、

《大字典·木部》:

音义未详。唐司马太贞《纪功碑》:“冲梯蹔整,百冰碎,机旝一发,千石云飞。墨翟之拒无施,公输之妙讵比。”

按: 《大字典》初版此字在“补遗·木部”,第二版收入正编。此字当为“橹”字之讹。《大字典》所引书证为司马太贞所作《姜行本纪功碑》。该碑出自新疆巴里坤,现藏新疆历史博物馆,释文见录于《皇舆西域图志》《新疆图志》《西域碑铭录》《新疆百科全书》等多种史志文献,但“百”后之字皆作“橹”;《全唐文新编》卷162作“”。《大字典》所引当据后者。查该碑拓本,文字漫漶,不易辨认,“百”后之字颇不清晰,右下角尤甚。根据文意及前人著录,释为“橹”字较为可信。

《姜行本纪功碑》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所遣左屯卫将军姜行本攻打高昌国的事迹。姜氏派人造攻城器械,“未尽旬月,克成奇功”。“冲梯蹔整,百橹冰碎”,是说冲车和云梯刚一使用,敌方的盾牌便像冰一样破碎;“机旝一发,千石云飞”,是说弹射弹石的器械机关一开,无数的弹石便像乌云一样向敌人压去。旝,指发石器械。《说文·部》:“旝,建大木置石其上,发以机,以追敌也。”《姜行本纪功碑》中此字或释为“桧”(如《新疆图志》)。“桧”有同“栝”(机栝,扣弦处)的用法,也可讲通。但不如“旝”字贴切,故疑碑文实作“旝”。

三、

先看“”字。《大字典·水部》:

一要切实加大库区产业扶持力度,鼓励移民依托资源优势开展每家每户都能受益的产业。加强生产开发项目管理,合理确定移民资金的所有权、管理权和收益权,确保项目效益落实到移民村、移民户。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一村一品、一村一业。

去噪模块的核心在于将噪声分类,通过不同的滤波器进行处理。均值滤波是对数据求均值,中值滤波采用分组排序:首先对列数据进行排序,之后对排序后的每行数据排序得到每行的中值,最后对每行数据的中值排序得到中值[5]。

治疗前两组KPS评分相近,治疗后对照组KPS评分为(62.4±6.2)分;治疗后试验组 KPS 评分为(85.3±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按: 据石鼓文拓本,此字作。对此字形,我们暂时无法找到十分切近的篆籀字形与之互证,但是根据后世字书所录“枼”旁作“”及“世”旁作“廿()”的情况,可以推知“”为“渫”之异写。现将字书所见上述偏旁异写情况约举如下:

按: 据《续修四库全书》所录《刘知远诸宫调》金刻本,“”字作。根据文意,并参考上文关于“枼”常写作“”的讨论,我们推拟此字为“”的异写。

《龙龛手鉴》 :(渫),(堞),(弽),(鰈),(跇),()

《四声篇海》 :(楪),(泄),(谍)

《字汇补》 :(),(绁)

《重订直音篇》 :(牒),(韘),(弽)

《川篇》 :(鞢)《正字通》 :(迣)

《篇海类编》 :()

从以上诸例可察,在历史汉字中,“枼”作“”及“世”作“廿()”已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按此规律推求“”的正字,结论当可信。尤其是《龙龛手鉴》明确列出“”为“渫”的异体,更是直接的证明。

事实上,对石鼓文中的“”字,早就有学者将其释为“渫”。如《古文苑·石鼓文》:“迄滂盄济。”[4]张樵注:“,郑(樵)云: 今作渫,私列反。”[5]明陶滋《石鼓文正误》在“”下注释说:“与渫同,音屑。”清沈梧《石鼓文定本》则径将石鼓正文之“”移录为“渫”。尤应注意的是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中收列字头“”,释之曰:“古渫字。石鼓。”另有多种书法字典也以石鼓文“”作为“渫”的篆书形体。[6]上述情况反映了前贤时彦对这一字形的认识和判断,是值得肯定和吸收的。

小学生处于低龄时期,却具有一定的好胜心。将竞赛元素融入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团结与竞争的双重作用下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而语文学科的竞赛活动有许多种,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来选定竞赛内容和竞赛形式,让学生在小组竞赛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激发自身的潜能,并且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增加对语文学习与知识探索的兴趣。比如在《精彩的马戏》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各自选择一种动物进行马戏的表演,比一比谁的更精彩。学生在亲自表演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领悟马戏这一表演的精粹,与文本真正深入地进行交流,从而高效地理解与掌握文本内容。

那么从“”在石鼓文中所处的语境看,释为“渫”字是否正确?

”字所在文句,历来在文字句读方面争议较大。相比较而言,《大字典》“”字头下所引“流迄滂滂,盈济济”较为可取。“(渫)”与“盈”相对,前者指水的充盈满涨,后者则指其减退散失,二者反义连文,怡然理顺。“盈(渫)济济”盖指水流从容涨落,依时而行。

根据以上讨论,“”释为“渫”,在形义方面均可成立。建议今后修订时径注“同‘渫’”,或者至少引入有关“同‘渫’”之说,以供读者参酌。

讲述了一个简单却又温馨的故事,还带有一点点冒险和奇幻的色彩。贝娅特丽丝·阿勒玛尼娅通过非常独特的光与影的结合,营造了一个朦胧而直抵人心的孩童世界,光与影的结合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奇幻的冒险,无所事事的一天也变成了收获惊喜的存在。

下面来看本节讨论的第二个字“”。《大字典·食部》:

音义未详。《刘知远诸宫调·知远走慕家庄沙佗村入舍》:“善能饮醉酒充蓆,整顿吃餻,在村第一。”

人事档案是事业单位各项人事信息的真实客观记录,是事业单位人才储备与发展的基础。优化人事档案管理水平和质量,对于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配置意义重大。当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下方面:

,也作“”。《集韵·叶韵》作,释曰“饼属”。而“餻(今作糕)”亦为饼。《玉篇·食部》:“餻,餻糜,餻饼也。”“餻”连文,虽然没有找到直接的文献证明,但从词义和语境方面来看均无问题,因此“”释为“”应当是成立的。事实上有的辞书已经做了这样的释读,《中华字海·食部》“”字条释义即作:“‘’的讹字。《刘知远诸宫调》:‘整顿吃餻。’”《大字典》对上述意见应予吸收。

本节讨论的最后一个字是“”。[7]《大字典·刀部》:

以上对五组八个难字做了考释,其中“”字音注明确但释义不清,通过考释指明了正字,并对其意义做了解释。其他各例均为“音义未详”字。在这八个疑难字中,“”等字是在碑刻文献整理释读过程中,因识辨不清或辗转移录造成的错字。此类字如经确认,可不予立目。如考虑到已见于正式出版物,在社会上已有传布,则可适当立目,但须指明正字。“”等是偏旁讹混造成的异写,此类字可以立目,但也应尽量考明正字,以解疑惑。“”字属于添加形旁的区别字;“”则是音形相近的声旁替换所形成的异构字。这两类字也应通过考释,指明正字,以便相关文献的阅读利用。

草刀。《改并四声篇海·刀部》引《川篇》:“草刀。”

石鼓音义未详。《石鼓文·霝雨》:“流迄滂滂,盈济济。”郭沫若《石鼓文研究》:“,疑‘涘’之异文,从水,某声。”[3]

这一释义,照录故训,以“草刀”释“”,读者读之依然不解。今据以上“”“”二字的讨论可知,“枼”常写作“”等,因此推想“”为“”之异写。经考察验证,这一推想是正确的。试比较以下三部字书、韵书中的音注及释义:

士鎋切,草刀。(《改并四声篇海·刀部》引《川篇》)

仕鎋切,草刀也。(《玉篇·刀部》)

槎辖切,断草刀也。(《集韵·舝韵》)

在这三组注音、释义中,士鎋、仕鎋、槎辖三切,折合今音均为zhá;草刀、草刀、断草刀,以今语言之,均为“铡草刀”(《大字典》“”字头下即作此解)。《中华字海》径释“”曰:“同‘铡’。字见《玉篇》。”

,除可写作外,还可写作。“铡”字晚起,应是“”的省写。

总之,《大字典》以“草刀”释“”没有达到释义的目的。其原因大概在于未能厘清“”的本字及其意义。建议今后修订时,指明“同‘’”,并释为“铡草刀”。

四、

《大字典·邑部》:

音义未详。《鸦片战争文学集》有李惺《邡诗稿》。

按: 此字原在《大字典》第一版“补遗·邑部”,第二版收入正编。《中华字海》释义与此全同。今参其他辞书及相关文献可知,“”为地名“可邡”之“可”的加旁区别字。可()邡在今重庆市垫江县。

对2015年8至10月出生于巴西的35例小头畸形儿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母亲妊娠期均有寨卡病毒疫区接触史,其中25例(71%)患儿有严重的小头畸形,17例(49%)患儿存在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参加影像学检查的27例患儿均有异常的影像学表现。头颅CT及超声显示广泛的颅内钙化,主要分布在脑室周围、脑实质、丘脑及基底神经节。11例(31%)患儿存在多余的头皮,提示急性宫内脑损伤导致大脑发育障碍,但并不影响头皮的生长发育。其中4例(11%)患儿存在关节屈曲症状(先天性挛缩),提示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受累。该35例患儿均排除了引起小头畸形的梅毒、弓形虫病、风疹、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可能[10]。

先看两部辞书对“”的释义。《汉语大词典·邑部》:

[kě] 地名用字。邡,在今四川省垫江县境。清李惺有《邡诗稿》二卷,见《西沤全集》。

这一释义已基本解决了这个字的音义问题,但其书证仍嫌滞后。新出《康熙字典》增订版有宋诗例:

据《隶辨》,“戚”有以下异体:。著录者在“”下解释说:“即戚字。《说文》从戉从尗,碑变从伐从卅。”(顾蔼吉 1982)除上述诸字形以外,还有一些异写形式,如: (《金石文字辨异》);(《汉隶字源》);(《正字通》)、(《字汇》)等。[2]

这一释义将书证提前到了宋代,按理说问题已圆满解决了,但是范成大诗题中的“”其实有误,应为“邡”。范氏诗题与李氏诗集中的“邡”为同一地名。

范成大本为江苏苏州人,“淳熙元年(1174),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三年,以病乞归”[8]。晚年号石湖居士。在四川任上时,有大量诗作存世。明弘治活字印本《石湖居士集》卷十七有诗《邡驿大雨》:“暮雨连朝雨,长亭又短亭。今朝骑马怕,平日系船听。竹叶垂头碧,秧苗满意青。……”《宋诗钞》中诗题与此同,唯“怕”字作“怯”。但清人顾嗣立刻本《范石湖集》中诗题讹作了“邡驿大雨”,“怕”字作“怯”。中华书局整理校点本从此。万有文库本《石湖居士诗集》则更将诗题误为“驿大雨”,上引《康熙字典》增订版所引盖据此。近出《全宋诗》中,此诗题作“驿大雨”,但在“”下注:“明本作邡。”

zhàn〔〕战慄恐惧。《武都太守李翕天井道碑》:“过者为大。”

综上所述,宋范成大诗题与清李惺诗集中的“邡”为同一地名,二者可以互证。“邡”“”为“邡”之讹。上举《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及《康熙字典》增订本中的释义,均可据此改订。

下面主要讨论“”为“可”的加旁分化字问题。首先看一则关于“可邡”的文献: 在垫江封门铺石壁,有一处石刻为南宋宁宗赵扩庆元二年(1196年)的修路碑记,内有“忠州垫江县巡尉司修本路……东自梁山军接本县可邡界,西至南子山接梁州邻山县界关十二里”等句。[9]碑记中的“可邡”正是后来所写的“邡”。川蜀之地,山水名称及地名中多有“可”字,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相关地名有可峰山、可象山、可蒙山、可暮山、可允山、可卢山、可波水、可县(可泉县)、可昙县、可封镇,等等。限于相关知识,我们无法确知“可邡”与上述地名之间的确切关系,但其间有联系应当是可以肯定的。至于地名用字添加形旁“阝(邑)”,这在汉字中不乏其例,如: 丘—邱、耒—、费—鄪、豐—酆,等等。加之地名“可邡”中“可”受“邡”的影响,添加“阝”旁更是顺乎情理。

在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也在冲击着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们,他们越来越冷漠,越来越不懂得感恩,甚至连一句“谢谢”也很吝啬。

综上,建议《大字典》在“”字头下补充书证,并指明“邡”之“”本作“可”。

洋桔梗适合肥沃、疏松且排水性良好的土壤,pH值6.0~7.5为宜,最佳为6.5~7.0[2]。土壤pH过低会导致叶片枯焦,生长不良,甚至不长花蕾,可通过生石灰调整。不宜连作。

五、

《大字典·金部》:

音义未详。《云笈七签》卷六十五:“先以釜置铁上。”

按: 此字见于《云笈七签》卷六十五《太清金液神丹经·合丹法》:

取水银九斤,铅一斤,置土釜中,猛其火。从旦至日下晡,水银铅精俱出如黄金,名曰玄黄……先以釜置铁上令安,便以马烧釜,四边去五寸,然之九日九夜。无马,稻米糠可用。又以火附釜九日九夜,又当釜下九日九夜,又以火拥釜半腹九日九夜,凡三十六日药成也。[10]

王翔介绍,为了更好地满足种植户的需求,巴斯夫未来将推出一体化农业解决方案,同时也对迫在眉睫的问题进行持续的应对。所谓一体化的农业解决方案,就是从农药到种子,再到性状产品以及数字方案的应用,从而全方位地帮助农户构建解决方案。真正能够在全球层面上解决种植户面临的挑战,最终帮助种植户解决三大问题,即帮助种植户提高种植效率,提高作物单产,最终提高种植户的利润率以及他们的收益。

以上所说的炼丹法,简单地说就是将水银、铅等放在土釜(犹今所谓坩埚)中,然后放在“铁”上,用马粪或米糠等燃火烤炙。那么“铁”是怎样的形制呢?《云笈七签》卷六十八《金丹部》对其描述:

屋中央作灶。灶令四方,四面开口,以大铁施四脚,以著灶之中央。上下相远高下之法,以意裁量安隐之。所盛药土釜好安著上,以好糠火于下烧之,令去釜一尺许,调适视火,勿令暴猛,足十八日讫。[11]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铁”是一种近似鏊或火盆的器具,有四足。

”字不见于历代字书,盖为“鎣”之异体。

鎣,《说文·金部》:“鎣,器也。从金,熒省声。”段玉裁认为“谓摩锃之器”。《集韵·迥韵》畎迥切:“治器,从金为之。”方成珪校:“案: ‘冶’讹‘治’,‘以’讹‘从’。据宋本及《类篇》正。”查《类篇·金部》,确作“鎣,畎迥切,冶器,以金为之。”如此则《集韵》等所谓“冶器”与《说文》所谓“器”的释义是一致的,段注所释与之不合。《大字典》释“鎣”为“锻冶器”,基本是正确的,但所表示的意义有欠明晰。如果“”“鎣”二字的异体关系得以确认,那么上引《云笈七签》所见“”的材料便是关于“鎣”的形制的极好证明。

从字理上看,“鎣”从金,熒(今简作荧)省声;而“”则是从金,焭(同煢,今简作茕)声。以上古音而论,“鎣、茕、荧”三字叠韵,皆属耕部;“鎣、茕”二字属见群旁纽。因此“、鎣”二字当属同字之异构。

《云笈七签》所见“”字,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均作“铹”,杨宝忠(2011)《疑难字续考》认为“‘’字疑即‘铹’字之变。‘铹’之形制未详”。本文材料获益于杨先生,但结论与之不同,谨此呈示,以供商榷。

(一) zhá《改并四声篇海》引《川篇》士鎋切。

总之,《大字典》收字应当加强对疑难字的考释,一些偶见的、流传不广的讹字,可不必收录。本文讨论的“”字,为《大字典》第二版所新立的字头。对此类疑难字的立目,应尽量慎重,收录与考释并举。当然学界同行也可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附 注

[1] 以下引述均引自《大字典》。该字典引用古代文献使用繁体字,本文为排印及阅读方便,改为简化字,仅在必要时保留繁体。

[2] 从字形演变关系看,“”应为“”的讹写。《字汇》《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等以前者为字头。《正字通》《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以后者为字头;GBK字符集中有“”而无“”。

[3] 郭氏之论,“某声”之“某”,据文意当为“”,但查郭著《石鼓文研究》(1982),确作“某”,疑系笔误。

[4] 或本滂作湧,。此依《汉语大字典》所引。

[5]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四部丛刊本等“渫”作“潗”。“潗”为子入切,疑为误字。《汉语大字典》“”字头下引作“渫”,是。但不知所据何本。

[6] 如吴澄渊主编《新编中国书法大字典》,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920;《正草隶篆四体字典》(编著者不详),香港: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6: 194。

[7] 这个字本不属于“音义未详”字,但《大字典》释义照录故训,语焉不详。因其偏旁“”实亦同“(枼)”,所以与“”“”二字一起讨论。

[8] 参范成大《范石湖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周汝昌所作“前言”第1页。

[9] 此据廖谟高(2007)主编《牡丹垫江》;又见宋久成(2013)主编《千年古县概览》。惜乎该碑图版暂未得见。

[10] 此据张君房编、李永晟(2003)点校《云笈七签》,但点校者注:“‘’,当作‘铹’。”

[11] 此段仍据李永晟点校本。安隐,一本作安稳;安著上,原作“安著上”,点校者据他本改,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作“安著铁上”。

作者附识: 本文在2017年8月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及被《辞书研究》录用后,获见梁春胜先生发表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的论文《〈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疑难字考释》,已将“”字释为“慼”。本文所论与其结论相同,但材料互有参差,故本文相关讨论仍予保留,敬希梁春胜先生谅之。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41册).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5900.

2. 范成大(宋).范石湖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 顾蔼吉(清).隶辨.北京: 中国书店,1982: 740-741.

4.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九卷).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2: 73.

5.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10卷).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6.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 崇文书局,2010.

7. 何茂活.《汉语大字典》“音义未详”字考释(之一),辞书研究,2018(3).

8. 洪适(宋).隶释·隶续.北京: 中华书局,1985: 396.

9. 冷玉龙,韦一心.中华字海.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

10. 廖谟高主编.牡丹垫江.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7: 66.

11. 沈梧(清).石鼓文定本(清古华山馆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0辑第5册).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7: 618.

12. 四川省垫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垫江县志.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702-703.

13. 宋久成主编.千年古县概览.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83.

14. 陶滋(明).石鼓文正误(明嘉靖十二年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89册).济南: 齐鲁书社,1997: 484.

15. 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金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738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

16. 吴大澂(清).说文古籀补.北京: 中华书局,1988: 45.

17. 杨宝忠.疑难字续考.北京: 中华书局,2011: 312.

18. 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北京: 中华书局,2003: 1439.

19. 张玉书(清)等编,王宏源增订.康熙字典(增订版).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717.

20. 周绍良.全唐文新编.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1894.

*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规划基金西部项目“河西汉简文字形义考论”(项目编号13XYY010);河西学院汉语言文字研究所2016年度自立项目“《汉语大字典》疑难字考释”(项目编号ZL2016003)。

(河西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字研究所甘肃 734000)

(责任编辑 郎晶晶)

标签:;  ;  ;  ;  ;  ;  

《汉语大字典》“音义未详”字考释(之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