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帝国大厦--中国电影“水槽”探微_中国电影论文

中国电影的帝国大厦--中国电影“水槽”探微_中国电影论文

中国电影的帝国大厦——低谷中的中国电影管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电影论文,帝国论文,谷中论文,大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电影已然走入低谷,这肯定是个不争的事实。八十年代那红火场面已经被疲软和低迷所替代。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的九个有拍片权的制片厂,几乎无一例外地完不成拍摄指标。因为现在的电影厂,拍一部赔一部!像北影和上影这样的大厂竟然只是靠卖厂标和合拍过日子。卖一个厂标大约是20万到30万之间,就是把十个厂标都卖了也不到300 万!其惨淡经营可见一斑。中国电影的往日辉煌不再!

回想当年,在八十年代时,就像西安电影制片厂这样的中等厂,不仅每年可以拍满自己的九个指标,而且其中三足鼎立,商业片、艺术片、实验片应有尽有。他们既拍出了像《老井》这样在国际上得大奖的艺术片,也有像《西安事变》这样革命历史题材的大片;同时他们还能腾出资金去拍第五代们的实验影片。像《盗马贼》、《红高粱》、《黑炮事件》等等在国际上得奖的影片。然而他们(当然不仅仅是西影一个厂)在商品大潮中败退下来。西影到了九十年代初,已经负债几千万元。每年光是付利息就需几百万。所以他们都不得不忍痛进行体制改革。像上影厂,所有职工都需每年上交厂里一个数目不小的创收,否则停发工资和停止公费医疗。其实这种《红楼梦》式的“革命”对于一个庞大的电影机构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当然,我们的制片厂时至今日仍然活着,仍然在苟延残喘。我们广大的电影工作者们也仍然像是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一样在竭尽全力地维持着电影艺术的存活……每每提及这种现状,常使人产生一种无奈的悲凉之感。

电影艺术家们仍在挣扎着,说挣扎虽然有些刻薄,但也确是实际情况。说挣扎就是濒临险境;挣扎,也是说还没有甘于死亡!

有一度,人们看到国外的大制作影片可以有大回报,于是相继拍起了大制作影片,比如《兰陵王》、《红天鹅》投资都在千万元以上。然而这些影片都没有产生大回报的效果。其实《兰陵王》是艺术上很有追求的片子,它讲了一个追求真诚的古老故事,并内含着人类的大主题:人们在假面具下生活是何等的痛苦!影片有大舞蹈家杨丽萍的加盟,导演又突发奇想,所有角色所讲的话都是人们听不懂的X民族的语言。 观众对剧情的理解是靠了人物的形体动作和视听形象来完成的。如果影片产生在几年前,它很可能成为第五代璀灿项链上的一颗闪光的珠子;可惜的是它生不逢时,再加上外国人对此类片子已失去新鲜感,所以影片出世后没有取得创作者们预期的效果。上千万投资打了水漂,甚至连个国际奖也没得上,应该说这是一次悲壮的实验。《红天鹅》的导演试图以商业炒作来争取观众,他在试映时把观众请进影院,请他们帮助修改影片,一时间炒得热热闹闹,但真的放起来,由于故事说得并不精彩,影片内充斥着大量的舞蹈场面,音乐和画面都还算精到。然而由于这种故事对今天的中国观众隔得比较远,不关他们的痛痒,所以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影片投资收不回来就是必然的了。

反之,以“文革”为题材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就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这是著名演员姜文执导的第一部影片,他选择了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群孩子作为故事的主角,与以往写“文革”的“伤痕文学”不同的是,影片没有做那些在伤疤上撒盐水的事情,在影片的主人公马小军、米兰、于北蓓等人看来,“文化大革命”似乎真的像革命导师说的那样:“革命是人民的盛大节日。”他们在那“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可以不上学,可以自由自在,像马小军,他更可以每日溜门撬锁,当然他这样并不是为了偷盗,而是一种游戏,他溜到米兰家,在她床上看着她的照片,想入非非,用望远镜偷窥老师们的劣迹,自得其乐;他在自己的家里将父亲的避孕套弄破,从而为自己添了个小妹妹,其恶作剧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那偶像崇拜的岁月,这些孩子们却把所有的正经和尊严都撕得粉碎!这部影片的问世,虽然使得老一辈人感到有些窘迫,发出一些责难,但毕竟时代不同了,文艺政策的开明,使其得以出笼。它的公映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共鸣。因为他的故事和观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文化大革命”,是给整个民族打上深刻烙印的运动,十多亿人民对这场运动有着切肤之痛!所以人们纷纷涌进影院,给予它高度的关注也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取得的成功,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艺术一定要反映人民的生活,那些不关观众痛痒的东西,被观众冷遇是毫不奇怪的事。由此还得出一个启示:“文化大革命”的题材是不是可以继续开掘呢,它是不是能够成为将观众引到影院里来的一个新的领域呢?在前苏联,二战题材的影片,已经发掘了四、五代了,仍然是常写常新,而且其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我们人为地放弃这一题材领域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诚然,我说的文艺要联系现实,并不是单单指《阳光灿烂的日子》这种反映“文革”题材的影片,作为一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反映人民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也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年,也出现了一些反映这个大时代的电影,比如《孔繁森》、《蒋筑英》、《世纪之梦》、《良心》、《中国人》等等,甚至还包括像《男妇女主任》这一类的喜剧片……所有这些影片无疑都倾注了电影艺术家们的心血,有些还获得了代表政府意愿的华表奖。然而凭心而论,在这些影片里,在观众心中能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红樱桃》等大片相匹敌的片子却少得可怜。当然,由李保田领衔主演的反映特区建设题材的影片《中国人》应是个例外。我以为这部影片是历年来反映当代建设生活的“主旋律”影片中非常值得称道的艺术作品。这部影片以其博大的建设场面、饱满的革命激情、激烈的矛盾冲突、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打动和感染着不同层次的观众。

《中国人》写的是一个新开发的特区城市(通过故事背景可以看到珠海的影子),一位年轻的新上任的市长面临着断水的危机,他冒着风险发动人民群众,开凿涵洞将白龙河水引到特区的故事。其实这是当代题材影片中常见的故事。当年“样板戏”里的《龙江颂》就是此类故事。然而《中国人》仍然是激动人心的,因为在影片中注入了饱满的革命激情,正是靠了这股浩然正气,钟市长在大风大浪之中傲然挺立,这不由使人想起了“样板戏”的创作经验“三突出”。钟市长这个形象,无疑是有着“三突出”痕迹的。但他又绝不是!首先钟市长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并不是“高大全”,他的工作作风在老一代人看来,甚至有点“冒失”,处理问题还有些武断、生硬,不稳重。但他是个有血肉有感情的共产党高级干部。这表现在影片的许多情节之中。比如,白龙河的引水工程要通过赵大爷承包的果树林时,而此时的果林经过赵大爷几年的心血正挂满了青青的果子。按承包合同,人们没有理由砍林子,可是城市几十万人面临断水的危机,为了挽救新兴的特区,又必须牺牲个人的利益。当钟市长把赵大爷说服之后,赵举起了斧头向自己心爱的果树砍去!钟此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他只是默默地捡起地上青青的果子,咬了一口,那果子的味道是何等的酸涩,他低沉地对赵大爷说:“……等白龙河水通了,那时候,我一定给你个公道!”作为一个有着理想和信念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他绝不是“样板戏”时代舞台上的冷血动物,而是和人民大众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真正的人民公仆!我们的电影又何尝不是如此?你搔不着观众的痛痒,你不关心他们的情感,他们怎么可能对你的作品产生共鸣呢?这使人想起了美国七十年代末的《克莱默夫妇》,这是一部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投资也并不高的普通影片,然而这部电影却一炮打响。收到了巨额的票房回报。并获当年奥斯卡五项大奖。这部影片也引起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深思,那时就有人提出了“问题电影”的创作思路。遗憾的是时过境迁,这思路并没有真正引起我国影人的注意。当然也不能绝对,年轻导演黄建新就是在这条路上执著追求的实验者。他从八十年代的《黑炮事件》一直到九十年代的《站直了,别趴下》、《脸对脸,背靠背》以及《打左灯向右转》都是试图以社会问题为主要表现题材的影片。而且他在社会问题影片的路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唯一遗憾的是黄建新他对自己的影片的“包装”做得还不够,因而还没取得丰厚的票房回收。黄建新没有走错路,只要他在故事讲述上再稍稍向世俗靠近一些,在商业炒作上再加大些力度,我相信他的影片一定会在艺术和票房两方面都会丰收!

开辟“社会问题影片”的思路,在当前大制作道路一时还走不通的时候,这可能是中国电影的一条走出低谷的捷径。

近一两年来,电影界出现了一位怪才,他就是冯小刚。

他早期是在电视圈里的,《编辑部的故事》使他小有名气;后来又拍了《北京人在纽约》,展现了他的出众才华。至于拍电影,只是近两年的事。

在中国电影走入低谷之际,他第一个拍出了所谓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一炮走红!《甲方乙方》讲的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几个无业年轻人突发奇想,创意了“好梦一日游”服务项目。这就引发了几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无能的人想当巴顿;富人想受苦;名人想过寂寞日子;其间笑料百出,噱头不绝。但是影片最后还是让年轻人们做了一件好事,他们为一对工程师夫妇完成了有一个“家”的心愿。所谓“贺岁片”就是在岁尾年初,集中众多明星,在一个喜庆的故事里,给观众带来许多欢乐的影片。冯小刚靠了他的聪明才智,靠了葛优、刘蓓、徐帆等明星的加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随之,在第二年,他又拍了《不见不散》仍然取得了成功。《不见不散》是由葛优和徐帆搭档,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美国的爱情故事。由于故事的有趣,商业操作得机智,所以票房不菲。为此影片的制作单位“紫禁城影业公司”和创作人员们也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这不,接下来,他又完成了《没完没了》,至于能否看作继续得手,还有待众人评说。

冯小刚的成功,我个人觉得,是靠了他的机智,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在当今的时代,当今的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影片。他了解他的上帝们,他适应他的上帝们,所以他成功了!他的成功,给走入低谷的中国电影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得众多影人纷纷效颦,于是《没事偷着乐》、《好汉三条半》、《男妇女主任》等等影片鱼贯而出,给九九年的影坛凭添了几分喜庆。

我以为在众多“贺岁片”中,以《没事偷着乐》尤应引起影人们的注意。这是一部多植株稼接的优良品种。《没事偷着乐》首先是一部社会问题剧:它以天津下层人民的住房问题引发出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影片中的故事、人物和观众贴得非常近,引起共鸣是必然的;同时他又确实是“贺岁片”,他由著名笑星冯巩等明星主演,极具票房吸引力;而且这部影片还具有乡土风味艺术的品位。所以我说,这是中国电影中一部难得的雅俗共赏、艺术和票房双丰收,既保持电影艺术的尊严,又向当代观众表示敬意的影片。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成功比之《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片子,有着更重要的电影发展方向上的意义!

还有一位值得注意的导演是叶大鹰,他的“红色经典”《红樱桃》、《红色恋人》在电影行当里引起了相当的波动,尤其是前者。《红樱桃》由于是第一部以我国革命领袖的后代们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命运为题材的影片,而且也属于大制作,导演叶大鹰的电影视听语言运用得相当熟练,所以这部影片取得了好的回报,他自己也一时名声鹊起。接着他又拍了《红色恋人》,从这部影片可以看出,叶大鹰是深得电影商业操作要领的。首先这片子的故事写的是“红色恋人”,是写老一代革命家的恋情的,这一领域在过去极少涉及。即使是涉及了,也不过是点到为止,如《永不消逝的电波》,而现今则以恋情为主要叙事内容。其二,是叶大鹰在叙述这故事时引进了香港的大牌明星张国荣来演共产党的高层革命家。几乎是在拍摄同时就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宣传攻势,广告宣传在电视节目里频频出现,招贴画满大街都是,然而在第一轮的热情观众走出影院之后,上帝们开始质问了,因为他们实在是不能接受张国荣这位操着一口港式普通话的革命家。看来炒作也是要经受观众们的考验的。

在近年来的影片中,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许多影片,继承了新时期以来我国电影艺术的成果,拍出了不少艺术质量上乘的好片子,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导演和创作人员。比如影片《红河谷》、《红樱桃》、《鸦片战争》、《大决战》、《大转折》、《悲情布鲁克》、《荆轲刺秦王》等影片,其中《荆轲刺秦王》和《鸦片战争》这类片子,无论是从电影的综合艺术品质还是从制作规模上说,都是可以和世界电影相媲美的!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一说《荆轲刺秦王》。

陈凯歌是一个在艺术上非常执著的导演。他从《黄土地》始,开“第五代”先河,后来的《大阅兵》、《边走边唱》等,多次在国际上获奖,直至《霸王别姬》获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完成了我国电影工作者几代人的梦想!由于陈凯歌和他的同学们以及无数中国电影工作者们几代人的努力,使得世界知道了中国电影,使得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在获得如此至高荣耀之后,陈凯歌的脚步并没有停住,他数年磨一剑,按照自己的艺术个性呕心沥血地创作着《荆轲刺秦王》。

我想,陈凯歌《刺秦》的创作,也许是一次矛盾和痛苦的历程,因为他面临着两个截然对立的境界。一是艺术的巅峰;一是票房的深渊。就《刺秦》而言,由于它的恢宏的题材;庞大的演员阵容和创作阵容,再加上难得的投资规模,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十多年拍片生涯中的摸爬滚打所砺练出的实力,都使得这部影片有可能攀上艺术的巅峰!然而巅峰常常和深渊比邻,陈凯歌面对的是九十年代的观众,那是一片被“上帝”的称谓惯坏了的市井群体,一切高雅的或是前卫的艺术都将在这冷漠的海洋里窒息!九十年代的观众宁愿花二百元去拥挤着看港台二流歌手的演唱,也不肯从自己腰包里掏出20元钱看一部有着艺术品位和饱满深情的影片。有一次我自己买票到影院里去看谢飞的《黑骏马》,当我抹去激动的泪水,环顾四周时,在偌大的影院里,只有不到二十人在看片子。我真想为中国电影痛哭!

同样,在人大会堂首映时,我被《刺秦》震撼了。

这是一部无比辉煌的影片,在中国电影走入低谷的今天出现这样的片子简直是个奇迹!这样的片子,无论是从内容到艺术形式,以及它的规模都可以毫无逊色地和好莱坞大片相媲美!然而次日的媒体却众口一词地对《刺秦》非议。几天后陈凯歌也不自信了,他说要进行大的改动。然而改动后的《刺秦》并没有质的变动。但毕竟争取了部分媒体的谅解。有人开始说好。

其实,这部影片无论是外界说是道非,它仍然是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影的高峰!首先让我们分析被记者们贬得很厉害的故事情节。我以为,《刺秦》的故事应该说是非常具有艺术个性的,其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设置都从常规的编剧模式中突破出来。首先说嬴政这个人物,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始皇帝,影片将他本质上的雄才大略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这些表现完全是视觉的。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张巨大的“四海归一图”,秦王对绘制这图的赵国人说:“我要建一个最大的国家,所有这个国家的百姓都是我的臣民……”编剧所设置的赵女也正是在嬴政的这种博大胸怀中被感动了,她天真地以为嬴政发动统一之战是为了解救天下的百姓。正是这样她才向秦王献策:放掉燕国人质太子丹,让他派刺客来行刺,这样秦就可以有灭燕的借口。

影片中秦始皇的塑造,本质上是忠于历史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雄伟霸气,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处事的果决、独断、狡诈,在这方面影片表现得极为充分。而另一方面影片又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他内心的残忍、变态、孤独和情感上的懦弱。而这一点是陈凯歌赋予他的,影片中却给予了充分的依据。首先,他是个私生子,他是相父吕不韦和皇后私通的结果。另外他幼年时就被送到赵国做人质,在赵国他受到了非人的遭遇和不幸。在他最孤独无助的时候是赵女给了他感情上的慰藉。所以在影片里嬴政对赵女的依恋虽说有些过,但于情于理还是说得过去。另外,嬴政其残忍也是一步步发展的,他从建立一个庞大统一中华帝国的理想出发,一个个地灭掉六国,然而当他遇到了最为顽强的抵抗时,他那残暴的一面渐渐滋生了,最后发展到坑杀四十万赵军的惨剧。在这里,影片中的秦始皇,既是历史的,又是陈凯歌式的。说他是历史的,是所有有文字记载的对秦始皇的评价影片都继承下来;说他是陈凯歌式的,就是在骨子里,他还是一个人,所有人性的弱点,他都具有。陈凯歌按照他自己对于艺术形象的理解来塑造秦始皇这个人物。在刻画这个人物的时候,陈凯歌达到了莎士比亚的高度。我以为莎士比亚和雨果不同,雨果善于在渺小的人物身上挖掘出伟大,比如:《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巴黎圣母院》里的加西莫多;而莎翁则正相反,他更有兴趣在看似伟大的人物身上揪出那个“小”来。比如《李尔王》里的李尔;《奥赛罗》里的奥赛罗等等。嬴政这个形象和莎翁笔下的人物比起来一点也不逊色。在他的身上,人的双重性格的对立表现得非常到位。到秦王嬴政身上,既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又是一个心胸狭隘、言而无信的小人;既是一个有情感,爱母亲、爱情人的男人,又是一个杀害母亲孩子、杀害情人国家里的人民的凶手。当他得知吕不韦就是他的亲生父亲时,他曾被父亲那博大的父爱所感动,但为了得到天下他又不得不绝然地处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他为了表现自己的胆识和气度,他在荆轲朝拜时将剑还给他,让他带剑上殿,但又暗地做了手脚,将剑弄断。总之他是个性格复杂的怪胎。

《刺秦》剧本最值得称道的是它“非常规”的剧情处理:综观全剧,支撑整个剧情大厦的是两个字:“阴谋”!在历史上,荆轲刺秦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燕太子丹为了使国家不为秦灭,处心积虑地请来刺客荆轲,同时又“借”来樊於期的人头作为进见之礼;然后又设计了“图穷匕首见”这一看起来万无一失的方案。从理论上讲,这一刺秦的阴谋可说是非常周密。而史书上也正是这样记载的。但是陈凯歌一反常规,他匠心独具地将这一阴谋变成了由赵女和嬴政共同安排的计中计。在他们看来,放回人质太子丹,丹必然派刺客前来刺杀秦王,而这边严阵以待,可轻而易举地擒杀刺客,同时以刺秦为借口,灭六国出师有名。这是一条起伏跌宕的故事线;而另一条情感线则是赵女和嬴政的爱情:赵女和嬴政相爱于患难之中,在秦王质于赵时两人青梅竹马,后来嬴政登上王位,将赵女接到秦国,并对她说:“等我一统天下,就封你为皇后!”赵女爱他的雄才大略,被他统一中国的大理想折服,她甚至甘愿自受黥刑为嬴政去构置这个阴谋。然而任何一代开国的帝王,在他宏大理想的背后,总是伴随着残忍和血腥。当他征服六国遇到了空前的抵抗时,他的镇压就变得无比的疯狂起来。赵女的情感在这血的现实面前被粉碎了。影片在表现她这一思想转变时,让赵女亲睹了秦对赵的血腥屠杀。赵人举国殉难,连孩子们也都跳城赴死,异常惨烈!赵女在这血的事实面前,由爱转为恨,是非常自然而合情合理的。当秦嬴政灭掉了燕国,最后一统天下,而赵女则带着荆轲的尸体回到燕国去了,于是本片的故事和情感线都得以完成。一个统一中国的始皇帝,在感情的争战中成为可怜的失败者。这也预示着秦的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必然结局。

与影片的内容相匹配的是影片的综合艺术处理。故事是个大故事,制作同样是异常恢宏,赵非的摄影非常出色,音乐也相当得好。许多画面和音响组合都让人似乎是亲自置身于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之中去。当嬴政将那保龄球样的东西投来投去的一刹间,雷鸣般的攻城的巨响,血与火的战争在残忍地进行着,这平行的蒙太奇组合,在观众的感官印象中肯定会产生出感染力极强的巨大视觉冲击。

十多年前,在观看当时的所谓“参考片”时,有一部影片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罗马大战》,在当时它那宏大的场面和制作的精良都使我有叹为观止的感觉,当时想,中国电影什么时候才能拍出这样的影片呢?恐怕是个遥远的梦吧?然而现在我们看《刺秦》,我以为比之《罗马大战》更胜一筹!

《荆轲刺秦王》的意义决不仅局限在一部影片中。它喻示着中国电影已经走向前所未有的成熟。中国人已经可以拍出和世界任何电影大国相抗衡的影片了。我们不必再面对好莱坞所谓大片望洋兴叹,也不必在诸多外国大腕导演面前顾影自怜。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大片和自己的大腕导演!《刺秦》告诉国人,我们已经有可能成为自立于世界电影之林的巨人!《刺秦》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产生于我国电影走入低谷的特殊时期,当中国电影面临危机的时刻,《刺秦》出现了,它无疑应当成为一支强心剂,激活中国影坛,振奋起中国观众的爱国热情。

然而,面对这样的作品,我们的媒体和观众并没表现出应有的热情。他们只是在陈凯歌的电影是否具有通俗性上大作文章,他们往往习惯于在一部常规影片中寻找常规的瑕疵。而面对这样一部影片他们缺少心理上和审美上的文化准备和对这种影片意义的敏感和热情!我们的影坛,这些年已被“观众就是上帝”的错误观念给蒙蔽了,其实在有些时候,观众是需要再教育的,比如法国电影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法国和世界各地的观众;好莱坞在适应观众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代愿意掏钱进影院的美国中产阶级观众。

在“观众是上帝”的口号下,我们就只配看《甲方乙方》、《不见不散》这样的片子(当然我决不是说这些片子不好,我们的影坛也确实需要这样的片子)。但是作为一个民族电影的标志,我们总不能拿《甲方乙方》去和好莱坞抗衡吧?我们也总不能把《好汉三条半》作为民族电影的名牌吧。当然我们不应该拿这两类片子做比较,因为实在没有可比性,也不应该否认那些在中国电影走入低谷时,为了把观众引回影院而付出了艰苦努力的电影艺术家们。然而我不得不指出他们间的区别,他们是两种艺术家,前者是靠了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与中国观众周旋,做着猫和老鼠的游戏;而陈凯歌是一种把电影做为“宗教”当成“图腾”来信仰、来膜拜的电影信徒!这种信念和这种精神是电影祭坛上的高贵牺牲!而由于它出现在低谷中的中国电影特定时期,就更显得非常的难得和珍贵!

我想起了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处于绝望和苍凉之中,可那时,美国人建造起了“帝国大厦”(就是那摩天大楼),每当绝望的人们抬头仰望那入云的楼顶,他们就会产生活下去的希望和信心。

在我们电影“大萧条”时期,《刺秦》真的就像一座大厦立在那里,他让人们看到中国电影并没有绝望,一定会迎来中国电影辉煌的明天!当然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电影人和电影观众怀一颗真挚和热情的心来支持那些为中国电影的振兴含辛茹苦的电影艺术家们!

中国的电影需要得到中国观众的支持,中国电影丰碑应当得到全民族的再造!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电影的帝国大厦--中国电影“水槽”探微_中国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