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灌注联合脑脊液置换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论文_李毅钊

(邵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目的 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实施尼莫地平灌注联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以7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原则结合患者意愿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尼莫地平灌注联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CA)以及住院时间和头痛缓解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对比对照组而言,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相对高,表现为GOS评分较高,头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MCA流速较低(P<0.05)。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给予尼莫地平灌注联合脑脊液置换术能够快速缓解其症状,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其脑血流,显著促进患者的恢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尼莫地平灌注;脑脊液置换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神经科常见的疾病,患者大多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剧烈、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此疾病发病较急、病情严重,常引起较多的并发症,易出现多种后遗症,且死亡率较高。引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瘤破裂,而引起SAH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并发脑血管痉挛。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率较高,目前,临床上对于此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多不明显。近年来,很多医院对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实施尼莫地平灌注联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均收到了不错的疗效,我院亦针对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实行了此类研究,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78例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原则结合患者意愿将其平均分成两组;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同意此次治疗研究,且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治疗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62.4±1.6)岁,病程2~3个月,平均病程(2.0±0.5)个月;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部疼痛,部分患者可见晕厥等症状;对照组39例,男18例,女21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63.5±1.5)岁,病程2~4个月,平均病程(2.5±0.5)个月,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头晕,部分伴随晕厥等现象;对其资料数据研究显示,数据无差异性,可对比分析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3d实行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术后持续对其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瞳孔及神志进行监测,同时使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及时降低颅内压及适当止血、营养神经、止痛、镇静等处置,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发病后72 h给予0.5mg/h尼莫地平注射液进行治疗,用药后患者血压无明显的下降,并且耐受程度较好,2h则后将其药量增加至1mg/h,坚持治疗2周,同时对患者实行脑脊液置换术,帮助患者取仰卧位,给予局麻,在L 3~4间隙进行穿刺,将脑脊液缓慢释放后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5min后再次进行穿刺,总共置换脑脊液20~50ml,释放 4~6 ml/次脑脊液,同时根据患者脑脊液不同的压力进行脑脊液置换,在进行最后一次置换时,加入5mg的地塞米松[1];并注意在置换过程中及置换之后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及瞳孔、意识是否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进行对症处理。

1.3观察指标

对其治疗效果、GOS评分、MCA以及住院时间和头痛缓解时间进行分析。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消失,MCA血流速度下降>20%;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逐渐消失,MCA血流速度下降>10%;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改变,MCA血流速度下降<10%[2]。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表示,t值检验,为计数资料,以“%”表示, 值检验,以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P<0.05,则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分析

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较高,对比对照组(P<0.05),如表1。

3讨论

SAH后脑血管痉挛主要是由于动脉瘤破裂后形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其代谢产物影响血管所致,血液堆积较多,在进入蛛网膜下腔后会对其痛觉感觉结构造成压迫,从而引发头痛,使得颅内压显著升高,更加加剧头痛。而由于血液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如血栓素、氧活蛋白、组胺等触及脑膜和血管,从而引发CVS,长期的脑血管痉挛则会造成梗死,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3]。因此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应给予合理的方式治疗。

尼莫地平是一种钙离子拮抗物,在给药后其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并且能够对脑血管进行选择性的作用,对血管平滑肌内钙离子的流动进行阻滞,从而改善其微循环,显著降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同时它还具有脑神经保护的功能,对于脑缺血的损害程度有明显的减轻作用,可显著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脑脊液置换术能够减少蛛网膜下腔积血及其代谢产物的量,促使颅内压降低;对于红细胞和其代谢产物能够通过更换脑脊液进行清除,显著减轻对脑膜的刺激,并且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同时,还能够对血管内的活性物质进行清除,积极预防和减轻脑血管的痉挛;术后注入地塞米松进行抗炎治疗,有效减少其渗出,积极预防蛛网膜粘连,显著减轻患者的水肿程度[4]。本文的研究结果与饶克成,吴艺,高飞[5]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尼莫地平灌注联合脑脊液置换术对SAH后脑血管痉挛具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给予尼莫地平灌注联合脑脊液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纪志伟,刘振坤.维拉帕米和尼莫地平灌注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脑血流动力学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05):577-578.

[2]王维峰.脑脊液置换术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1):20-21.

[3]张信芳.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04):62-63.

[4]陈向林,胡扬真,毛振敏.尼莫地平灌注联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06):33-34+45.

[5]饶克成,吴艺,高飞.脑脊液置换与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4):86-87.

论文作者:李毅钊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7

标签:;  ;  ;  ;  ;  ;  ;  ;  

尼莫地平灌注联合脑脊液置换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论文_李毅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