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风景区史考_武陵源论文

武陵源风景区史考_武陵源论文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历史考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景名胜论文,历史论文,武陵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湖南张家界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已经开发风景区12处、风景点300多个,其中尤以武陵源风景区最为著名。 武陵源风景区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国家自然保护区、天子山风景区、杨家界风景区组成,总面积达390平方公里。1988年5月,国务院批复设立武陵源区。1988年8月, 国务院批准将“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列入此名录说明此文化自然景观具有特别的和世界性的价值。”拙文首次考证一下武陵源风景区历史文化、宗教景观及名胜古迹。

一、武陵源风景区历史概述

据历史文献考证:武陵源风景区在先秦时期,是土著先民和巴人活动地区,在秦代属黔中郡慈姑县,两汉时期属武陵郡零阳县、充县。三国吴时,析充县置娄中县(县治在今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隶属天门郡。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 废娄中县置崇义县。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省崇义县入慈利县(辖今张家界市两区、 两县),宋代慈利县隶属澧州。“索溪”之名最早出现在北宋。宋代统治者为了控制湘西少数民族,在索溪设了索口寨,在永定设了武口寨,在桑植设了安福寨。民国《慈利县志》曾载:“宋真宗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慈利蛮相仇杀,诏澧州知州刘仁霸宣敕解之,乃筑武口、安福、扬泉、索溪、西牛五寨,以资钤控。”〔1〕

元末明初,全国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慈利安抚使覃垕联合十八峒土家人也举起了起义大旗,明太祖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兴为征南将军,周德兴率兵进讨覃垕王,而且利用添平所土官覃添顺、郑权为先锋,战斗首先在索溪峪石仗峡展开。据清代同治《石门县志》载: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添平所土官千户覃添顺“调取夹攻覃垕、田大于永定百仗峡。”添平后龙溪隘土官百户郑权“蒙总兵官调取,夹攻覃垕、田大于永定百仗峡。”添平所龙溪隘土官百户郑权“蒙总兵官调取,夹攻覃垕、田大于百丈峡”〔2〕。覃垕王在百仗峡受挫后, 退守茅岗寨同明军作殊死斗争。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夏德忠再次率土家人起义,从七星山转战至芦茅界、天火岭一带,后被官兵俘获。清同治《桑植县志》载:“洪武二十二年,石门土蛮夏得忠诱九溪洞蛮复叛,袭破慈、石二县,上命靖宁侯叶升同征南将军、东川侯胡海,率师十万往征,师漫九溪、大庸、天火岭、六古卑洞,擒获蛮酋夏(德忠)、六古虎等,械送京师。得忠既诛,置水定、九溪二卫。”〔3〕从此, 武陵源隶属九溪卫麻寮所。至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时,青岩山隶属永定县,索溪峪改属慈利县。1932年,覃寿祺纠集数人在张家界练神兵,被国民党族长周燮卿歼灭。1933年,地方武装头目熊海卿占据黄狮寨,与占据腰子寨的匪首张斗元互相攻打,国民党陈渠珍白树庭团长围攻黄狮寨,三月未克。1937年,覃吉安占据腰子寨,与保安团龙叔韬部激战,不敌而逃。

武陵源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土家族、苗族和白族生息繁衍之地,又是古代著名的战场。悠久的历史给武陵源留下了内涵丰富、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张家界风景区系明朝初年张姓居住地,古代黄狮寨顶有清平寺,系祭祀祖先的家庙,内供明代土家先民张万冲之母黄氏家婆婆塑像,香火极盛。天子山风景区因土家首领向王天子率众起义而得名。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土家酋长向大坤举起义旗,吹角齐军,称“向王天子”,明太祖朱元璋派湖广平章杨景父女、中山侯汤和率军镇压,在百仗峡、接火桥、止马塌等地激战,向王天子因为寡不敌众,最后跳神堂湾而亡。古代生活在天子洲一带的土家人看到这里风景名胜云雾缭绕、雾气腾腾,遂取名为索溪峪。“索”是土家语“雾”的译者,“溪”是土家语“大”的意思,“峪”是土家语“寨子、山庄”的意思。因此,土家语“索溪峪”汉译为“雾大的山庄”或“雾大的寨子。”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周征松先生考察杨家界风景区后,写下了《杨家将后代何处寻》一文,考证了杨家界古地名的来历,提出居住在杨家界的杨氏宗族是杨家将的后代。北宋名将杨业侄子有四子,其中杨辂被授吉洲太守,因此落籍江西庐陵郡城(今吉安市)。此后,支派繁衍,子孙遍布大江南北。江西泰和大学土杨士奇之曾孙机刚、杨雉于明代成化年间迁往永定卫,杨刚居茅冈,杨雉住施家坪,从此绵延至今,永定区和武陵源杨家后代都认为他们是杨家将的后代。中湖乡杨家台还有《杨氏族谱》和杨家祖宗茔多座,杨家将后代把这里的山峰分别取名为六郎湾、宗保峰、佘太君、天波府和天门阵等。

武陵山脉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及湖北、贵州两省边境,“武陵佳致迹多幽,每风图径恨白头;溪浪碧通何处去,桃花江都郡前过”(唐代释齐已《怀武陵》),这些充满激情的诗句描绘了武陵优美的山水。古代文人骚客把武陵一带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世界称为桃花源、武陵洞或者武陵源。“武陵源”一词始见于唐代诗人王维的长诗《桃源行》:“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以物外起田园”。从此,“武陵源”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成为美好境界的代称。李白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中,表白自己要“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王安石《即事》诗亦有“归来向人说,凝是武陵源”句。1984年,著名画家黄永玉把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这一片风景区命名为“武陵源”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欣然题写了“武陵源”。

二、古代赞誉武陵源风景区的诗文考辨

到武陵源旅游的游客普遍认为:武陵源是一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绝代佳境。笔者通过查阅方志和实地考察,发现武陵源是“养在深闺人早识”的风水宝地。明清时期,封建王朝在这一带设立了卫所机构,许多土家将士在这一带征战,无数文人墨客在这一带游览,写下了极为珍贵的诗文,为开发武陵源作出了历史贡献,为武陵源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朝初年,朝廷为了防止军队长官冒领饷银,增设通判,专管钱粮。夏子云就任九永通判后,往来于百仗峡一线。他文武兼备,工诗善文,写下了第一首赞美索溪峪的古诗:据明代《隆庆岳州府志》记载:“百丈峡乃天下奇观,(慈利)县西百六十里,石崖对峙,中有小峡,夏子云诗:‘远山疑碧洽幽襟,小径牵罗度积阴;峰似劈成侵紫昊,磴当悬绝夹青林。独冲飞雪轻轩过,谁当寻之古洞深;不为忧时勤使节,结庐何惜买山金。’”〔4 〕明代土家诗人吴肇端曾对武陵源风景区整体作过形象的吟咏:“人游山峡里,宛在画图中;壁爱双屏列,天看一线通。猿啼声处处,古木叶丛丛。日夕归来晚,泉声两岸风。”〔5 〕明代夏子云《咏百丈峡》诗:“寻常山里数青峰,玉笋成形插楚封;涧道冻云沉白日,寺门长坂度疏钟。古苔一望迷幽壑,峭壁千年挂老松。玉垒匡庐曾浪迹,巨灵移岳此重逢。”〔6〕明代嘉靖年间, 分守上荆南道兼九永兵备右参的胡桂芳率军路过百丈峡时,正值大雪纷纷,绿丛素裹,洞云翻飞,他触景生情,赋诗一首:“峡高百丈洞云深,要识桃源此处寻。戎旅徐行风雪紧,谁将兴尽类山阴。”这首古诗在明代(公元1599年)由永定卫指挥张国将督工镌刻在百丈峡石壁上,至今清晰可见。凡是游览百仗峡景区的旅客都可见到这首古诗。明代土家诗人田荣超在张家界天桥也留下了一首古诗:“两山凿穿一门空,一门劈开两山通;多少神仙关不得,长年只许白云封”。

清代嘉庆年间,慈利县孝廉褚延泰写过《百丈峡冥幽》一诗:“削掌峥嵘不可阶,牢笼万状迥无埃;群峰岿屴森春笋,一壑奔流吼夏雷。径辟羊肠多白石,岩悬鸟迹半苍苔;云烟绕处仙迹杳,丈尺何人细数来。”清代光绪年间,慈利土家诗人黎昌韩写过《咏沙坪》古诗:“侵晨过山原,飘萧临秋色;一石一天地,凛凛嵌微雪。寒水远不流,林火倏明灭;几时之林皋,放歌破愁绝。”清代慈利土家诗人吴愈材在《过溪》一诗中赞美过索溪峪山水风光:“路似羊肠水似弦,夕阳斜照半山烟;遥遥谷口横去处,怪石嵯峨乱插天。”清代浙江上虞监生马燧任永定县令时,在张家界风景区修建了“清风亭”,又名马公亭。后来河南信阳县举人郭六宰两上张家界,参谒马公亭,留有《重到马公亭》一诗:“五年暇日此凭栏,山寺楼台又改观;峰拥翠蓝江月晓,天开屏障画图看。花深高阁三清远,林带泉声一径寒;独有游人苦草思,不堪回首望长安。”清代永定县令金德荣曾作夜眺《朝天观》古诗:“朝天观占最早层,远远林梢见一灯;拟向禅房暂栖止,山中可有解吟僧?”

在历史上,虽然正史很少提到武陵源风景区,但在地方史志中却有关于这一带山水风光的记载。明代弘治元年《湖广岳州府志》最早描写过百仗峡景观:“百丈崖,一名百丈峡,在(慈利)县西一百六十里,九溪卫西南七十里。山崖对峙,高逾百丈,中有小峡,长三十里。流泉峻急,古木槎牙。峡畔有路,永定最险。”民国《慈利县志》对百丈峡以北的山水称道:“万石笋立,高秀入天,石并赭赤,连峰高卑,闯眼突兀,寄甲天下。中为闸口关,明代旧戍也,是为九溪四关之一。”清嘉庆《慈利县志》又载:“闸口关在九溪卫西南,两崖壁立,本系一山,中劈一径,两旁如削,通茅岗、桑植二司及西南二十四司。”〔7 〕今查明闸口关在索溪峪土家族乡军地坪村,与原朝阳寺仅一水相隔。民国《慈利县志》又载:“(百丈)峡,袤三十里,两岸岈合,县界中分。西崖飞壁有‘百丈峡’三字,字径丈许,悬崖万仞,大书深刻,疑为鬼工。”清代乾隆举人庄以宽编纂《永定县志》时,把金鞭岩、百丈峡概括为“层岩涌塔”和“危峡啼猿”,列入永定八景,并写道:“青岩山,其前五山并立,层峙如浮图。中一峰最峻拔,睛辉雪积,最擅奇观。”《直隶澧州志》对张家界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永定峰之聚,涧之源,高人之所居,真杰士之所宣力。灵踪胜概,皆以缱幽出险得之。若黄丝寨之平衍,只通一往……虽蜀都天险,武夷入胜,未夸独唱。”光绪年间,侯昌铭在《永定县乡土志》中写道:“黄丝之寨,周阿如削,东俯西昂,上无居民,避世者,时隐其间……三姊妹之山,左抱琵琶,右抱香炉,卓立云表,远望欲仙。”民国初年,土家学者吴恭亨在《慈利县志》中对武陵源风景区的山水给予了总体性评述:“青岩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崇峦大谷,连接数县……阳澧阴溇,横亘南北,峰截溪盘,随分异号,盖亦所谓赤之奥区焉。”

从许多古代赞誉武陵源的诗文来看,武陵源风景区在古代已有旅游价值,已为历代文人所赏识。后因交通不便,兵匪割据,使这一带行旅断绝。建国以来,武陵源才逐步恢复生机。

三、武陵源风景区与宗教的关系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它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人文景观是指历史、文化的古迹,如文物古迹、宗教胜地、民族风情和古建筑等。武陵源风景区自古以来就是土家先民聚居之地,他们信仰佛教、道教,祭祀土王,崇拜祖先,信奉土老师,因此,在武陵源风景区也留下了宗教名胜,合理开发并规范管理这些宗教名胜,对于开辟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1.道教胜地: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金大定年间,道教分为全真、正一两大流派。武陵源一带土家道教人员既有全真派,又有正一派。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马鬃岭上的古刹朝天观建于绝壁之顶,前临万丈悬崖。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清代乾隆年间。康熙年间,有和尚醒作登朝天观苦修。乾隆年间,土家人李国玉、李国玺在山顶耕地,获真武铜像,供于观中。道光《永定县志》载:“真武像,在朝天观山下,李姓掘土出之,疑为金铸,截指甲试之,因梦神,即供观中,像不盈尺,祷雨辄验。”从此,“钟声悠远,香火不绝”。后经修缮,规模大至三进两殿,成为武陵名刹之一。目前古刹仍存祖师殿等断墙残壁及大小门洞17个、历代碑刻42块,朝天观山门犹存对联一幅:“境似蓬莱霞晖回挂,界连霄汉瑞霭常旋。”

2.佛教名胜: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了许多宗派。明代万历《慈利县志》记载:“自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县设僧正司以领诸山衲子观。”清代乾隆年间,天门山寺置僧会司管理全县佛教。明清时期,武陵源一带建有宝峰禅寺、朝阳寺、龙凤庵、接风庙、清平寺等佛教寺庙。今宝峰湖景区里建有宝峰禅寺,该寺建于宋末元初,明初李必贵在此修行,称铁禅祖师。山门两边刻有“庙貌更留昭下士,神灵长显护众生”的对联,门顶刻有“灵贞观”三字,里为正殿。朝阳寺在军邸坪索溪南岸的饭甑山,寺门有联曰:“百丈称雄,对门兀立;九溪派别,抱寺曲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化香坡上有龙凤庵,该庵建于明代,清代曾经修缮,规模大至二进三殿,面积达1100多平方米。庵内尚存前殿、左右龙门及凤池等,另有九块碑刻保存完好。在腰子寨顶有“接风庙”,共有两进一殿。明清时期常住行僧,现在只剩断墙遗址。

3.土土庙:张家界市土家族人崇拜祖先、祭祀土王,在许多地方建有土王庙,供奉向王天子、覃垕五、彭公爵主和田好汉等土家祖先、土王。如武陵源风景区就存在向王天子庙和公王庙等。天子山的三座向王天子庙分别叫“上天子庙”、“中天子庙”和“下天子庙”。上天子庙位于天子山东侧向天湾,如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内有正殿三间,供奉向王夫妇木塑神像。庙门上端竖写“向王宫”三字,左右对联为:“除祸免灾在在被向王之泽;感恩戴德人人近天子之光”,内含“向王天子”四字。中天子庙位于天子山中部丁心溶,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庙的上端竖写“天子殿”三字,两帝对联为:“向已称王声名赫濯三千界;天其有子俎豆馨香亿万年。”下天子庙位于天子山西端烽火台。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三间正殿除供向王夫妇神像外,还供八部大王神像,并设观音、祖师牌位。门两侧对联为“若向真王者威灵山川,吴天其子之德彼社稷”。公王庙位于老屋场风景区,现庙宇犹存,为祭祀土家头目七里公王所建。庙门上书“公王庙”三字,两侧对联为:“公正扶人心威昭七里,王灵显神化庆衍三多。”

四、武陵源风景区名胜古迹考证

武陵源民间故事以土家首领向王天子为主线,许多名胜古迹都与向王天子有关。吉首大学彭秀枢教授在《向王天子何许人也》一文中指出:“历史上可被称为向王天子的有廪君、相单程、向思永、向大坤等。这些人在历史上或世为土司酋长,或反对外族入侵,可能成为土家人心中的向王天子,所以,毋宁说向王天子是群体英雄形象。”〔8 〕根据民族古籍来看,向王天子有四说:一是先秦巴务相说。清代《咸长乐县志》载:“向王庙在高尖子下,庙供廪君神像。按廪君世为巴人主者,特务相为闤阓之主,有功于民,故今施南、归、巴、长阳等处户而祀之,世俗相沿,但呼为向王天子。”二是汉代相单程说。清光绪《湖南通志》载:“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武陵蛮相单程等据险隘,大寇郡县。”三是宋代向氏兄弟说。民国《慈利县志》载:“山有神堂寨,传南宋有向某兄弟负险称兵,败死为厉,里氓立祠禳解,今上、下三天子庙岿然犹存。”〔9〕四是明代向大坤说。 据清光绪《永定县乡土志》载:“明时土司有向王者,曾梗化,大兵征之,被困于神堂湾,人马皆饿死。至今风雨阴阴,犹闻山谷中马嘶人吼,若有神灵。土人因立庙安之,乃不为厉。”该志还说:“慈利土酋向天王煽惑诸蛮,时出攻掠,(覃)文聪独恪守臣节,保境息民。”〔10〕向大坤战败以后,土家人在龙尾巴和老木峪建了两座向王天子庙。可见,向王天子已经融合了先秦巴务相、汉代相单程、宋代向氏兄弟和明代向大坤等土家首领形象,所以,向王天子是被民间加工了的“群体领袖”化身。

据考,土家首领向王在索溪峪天子洲扯旗起兵,把旗扦插在插旗峰。朝廷派官兵前来征剿,双方在百仗峡接火桥接火,打了一百仗,向王天子因寡不敌众,率兵撤至神堂湾,后来跳神堂湾而亡。因此,武陵源风景区留下了许多与向王天子有关的名胜古迹。以历史人物命名的地名有:天子山、天子洲、天子洞、天子院、天子堰、天子座、天子峰、天子溪、天子井。以古代战争而演变的地名有:军邸坪、百仗峡、接火桥、栓马桩、插旗峰、止马塌、乱窜坡、落马峪、锣鼓塌、卸甲峪、神兵聚会。由特型岩石而附会的古地名有:签筒、笔架、万岁牌、龙椅岩、点将台、四十八大将军岩、御笔峰、转阁楼、仙女桥、老人岩、马蹄岩等。

收稿日期:1997—06—25

注释:

〔1〕民国《慈利县志》卷十八。

〔2〕慈利《龙溪郑氏族谱》。

〔3〕清代同治《桑植县志》卷八《杂识》。

〔4〕明代隆庆《岳州府志》卷七《职方考》。

〔5〕民国《慈利县志》卷四。

〔6〕清代同治《慈利县志》。

〔7〕清代嘉庆《慈利县志》卷一《关隘》。

〔8〕《湖南日报》1987年2月28日。

〔9〕民国吴恭亨纂《慈利县志》。

〔10〕清代光绪侯昌铭纂《永定县乡土志》。

标签:;  ;  ;  ;  ;  ;  ;  

武陵源风景区史考_武陵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