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对唐朝现实主义诗风的继承和发展论文_周涵

杜荀鹤对唐朝现实主义诗风的继承和发展论文_周涵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1)

摘要:杜荀鹤是晚唐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一生写了三百多首现实主义诗歌,广阔而生动地反映了唐朝晚年社会生活的图景,真实地再现了唐朝末期各个社会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不仅描写了人民所遭受的黑暗与苦难,也写出了唐末时期官员的黑暗无能,鱼肉人民,横征暴敛,揭示了唐朝末年战争频繁爆发的深层原因与唐王朝必然走向溃败的命运,杜荀鹤的现实主义诗歌不仅比起白居易、杜甫等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有了巨大的进步,和他同时代的罗隐、皮日休、聂夷中相比也是独树一帜。

关键词:杜荀鹤;现实主义;继承;发展

杜荀鹤对现实主义的继承

(一)对《诗经》以及其他优秀现实主义诗人的继承

现实主义诗是一种充分表达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这一类艺术作品,这类诗歌主要具有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以及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等特征。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到了唐代,初唐时期,也有一些诗人开始尝试写作现实主义诗歌,在盛唐和中唐时期,达到现实主义高峰的是杜甫和白居易这两位著名的诗人,到了晚唐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现实主义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如聂夷中、杜荀鹤等。杜荀鹤就在这些优秀诗人的基础上,拓展了现实主义新的天地。

杜荀鹤(846-906)号九华山人,安徽池州人,出身寒微,科考屡屡失意,直到中年,方才得中进士,但并没有能做官,仍然回家闲居。朱温反唐以后,他才出来做官,做了几年小官以后,抑郁而终。

杜荀鹤自诩“诗旨未能忘救物”,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杜荀鹤一生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他对现实主义诗歌的继承上主要表现为他写的现实主义诗歌数量很多,杜荀鹤写有三百多首诗歌,分类也是常规的现实主义分类:讽喻诗,哲理诗,感伤诗,送别诗。其中最主要能体现现实主义风格的讽喻诗在杜荀鹤的诗歌中占据到了很大的篇幅,一共有一百多首。即使是白居易,虽然他的讽喻诗也是影响最大,但是其实占据他所有诗歌的比例也不是很大,杜荀鹤对现实主义诗歌的继承表现在他推举《诗经》风雅的精神和传统,他把雅颂并提,但是他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推崇《诗经》里的国风和雅,因为他极其注重这些诗歌所能带来的讽刺社会内容和加强教化的作用。在他的作品中,杜荀鹤虽然没有直接写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作品对他的影响,但毋庸赘言,他的作品处处可见这些优秀诗人留下的气息,例如《秋日山中寄李处士》中的“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和《维扬逢友张乔》中的“直应吾道在,未觉国风衰”和《经青山吊李翰林》中的“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天地空消骨,诗名不傍身。谁移耒阳冢,来此伴吟魂?”[1]112这些诗句里的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杜荀鹤对现实主义内容与精髓的良好继承。

杜荀鹤对现实主义的继承还表现在他的现实主义内容上,写作手法也是继承了现实主义通用的写作手法,浅白直露,通俗易懂。杜荀鹤从小极富有文名,他以杜甫自标,曾经说过:“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1]223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杜荀鹤坚忍不拔地学习诗歌的写作,他的现实主义诗歌历代都受到人们的称赞,在写作手法和艺术处理上也有特色:一,都是绝句或者七言律诗,用短小的题材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二,采取直叙白描和对比等手法,以精辟的议论直接点题。第三,语言通俗质朴,容易被平民理解。在杜荀鹤以前,现实主义诗人们也大部分采用这样的写作手法写诗歌,所以我说,杜荀鹤在写作手法上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我们仔细看《山中寡妇》这类现实主义诗歌,没有丝毫晦涩难懂,当然杜荀鹤这样的写作手法也给他带来了争议,不少不喜欢现实主义这种风格的文人就借此批判他的诗作太尽太露,缺乏诗的文学性和诗味。方回就曾经批判过“荀鹤诗至此俗甚,而三四格卑语率,最是‘废来,荒后。’”[2]57。然而,非议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杜荀鹤的诗歌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写作手法上,都是很好地继承了现实主义,在晚唐是罕见的文化现象。

杜荀鹤对现实主义的继承还不仅仅在于此,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在战火中度过的,杜荀鹤也不例外,他继承了以前优秀现实主义的传统,对战争,频繁的战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揭露。杜荀鹤一生经历过五个唐朝皇帝和朱温这个伪皇帝,为了争权夺利,这些皇帝和农民起义军领导者经常有战乱,在他三十岁的那一年,唐末的黄巢起义爆发,这场战乱持续了有十年之久,统治者仓皇逃离,统治基础动摇,大权旁落,各地军阀拥兵自重。他的诗也反映了那个时候的社会面貌:“四海兵戈无静处,人家废业望烽烟。”[1]113“农夫背上题军号,贾客船头插战旗。”[1]273

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大臣们操纵着朝廷大权,各地将军尾大不掉,经常起兵反对朝廷。安徽宣州在公元八八二年发生了兵祸:“握手想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遍搜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瓦城砖。郡侯逐出浑闲事,正是銮舆幸蜀年。”[1]285可以看见,战乱让本来该有纪律的部队完全是一片混乱,他们置人民的性命于不顾,完全就是刽子手和强盗,无法无天。这首诗既不是温柔敦厚,也不含蓄,完全是直抒胸臆,慷慨激昂。

(二)批判晚唐沉重的徭役和赋税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自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江河日下,到了杜荀鹤生活的晚唐,更是不堪一提。频繁的战乱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资源,这些被消耗的东西自然就要从老百姓身上搜刮过来,所以老百姓不仅要提供兵员,还要提供巨额的粮食和钱财,自然不堪重负,那个时候,很多地方的村庄里都已经是没有一个人、田里也没有一颗麦子的荒村了,可见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徭役和赋税对于人民的迫害至深。《题所居村舍》中这么写:“家随兵尽屋空寸,税额宁容减一分?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秋劳军。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1]223战乱后,房屋都空了,正常的耕织生产都已经破坏了,官员们以战争为挡箭牌,加大了赋税的额度不说,还不允许百姓往后拖延,而官员们搜刮的目的不是为了抗敌报国,而只是为了向朝廷报功,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战乱、赋税、徭役、灾害、饥荒,是一个王朝快要灭亡的普遍现象。早在唐末农民战争爆发之前,公元八七三年就发生了大旱灾,千里沃土没有长一颗麦子,《资治通鉴》中说得好:“自虢至海,麦才丰收。秋稼无几,冬菜至少。…朝廷倘不抚存,则百姓实无生计。”[3]1154这说的是在战争爆发之前,战争爆发之后就更严重了。作为一个以救民为宗旨的诗人,一个有着人文关怀的诗人,他关心人世间的苦难,对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老百姓给予满腔同情。尤其是本来就是弱者因为战争更加生计无法保证的老弱妇孺:“白发星星筋力衰,种田犹自伴孙儿。官苗若不平平纳,任是丰年也受饥。”[1]298“无子无孙一病翁,将何筋力事耕农?官家不管蓬蒿地,须勒王租出此中。”[1]298

客观而全面公正地说,杜荀鹤的现实主义诗真实地反映唐朝末年的社会面貌,表现了为民请愿的宗旨,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荀鹤对现实主义的发展

从多个角度亲身体验社会现实

一直以来,现实主义诗歌既不缺乏好的诗人,也不缺乏好的作品。但是仔细读之,都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作者没有亲身体验,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农民的生活,以旁观者的角度批判社会现实和官员的穷奢极欲,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和与杜荀鹤同时期的聂夷中在这上面表现的特别明显。白居易二十七岁中进士,是个真正的青年才俊,得意的仕途也限制了白居易观察事物的角度,例如他的《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4]212通篇以旁观者自居,最后两句的农夫叹也未能增加诗歌的现实力量。聂夷中也是这样,他虽身处晚唐战火中,诗歌却也将自己置身事外,例如他的《咏田家》,与白居易的卖花大同小异。二,作者虽然亲身体验,但是身份过于单一,导致他的生活也过于单一,观察现实的角度也受到了限制,杜甫就是这样的代表,杜甫一生几乎都是在流浪和奔走中度过的,他的诗歌虽然也写到了安史之乱中唐朝的黑暗现实,可视角也是着眼于类似于他的逃亡农民、被迫应征的军人这些社会底层无力改变现实的人。

杜荀鹤则截然不同,他一生经历了唐末所有的重大事件,从甘露事变到黄巢起义直至朱温灭唐。他仕途失意,直到四十六岁才中进士,而中了进士以后,很长时间没有做官,直到朱温篡唐以后,他的生活才安定下来,他的足迹最远到过甘肃,青海等地方,而在这几十年的漂泊生活中,他做过官员,做过隐士,做过农民,做过军人,甚至还因为政治意见的原因做过逃犯。所以说,杜荀鹤的诗里所写的每一种生活,都不是简单的描写评论,而是以亲历者的身份参与,写出他们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遭遇中的所见所想所思所感,所以他的现实主义虽然影响不如白居易杜甫,力量上却比白居易以及与他同时期的聂夷中、秦韬玉大上许多,从宏观来说,杜荀鹤的诗集就是一部晚唐时期的史书,从微观来说,他的诗集还是在那个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的心语合集。比如说他的《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1]229这首诗写于杜荀鹤在唐代的一座行宫工作的时候,表面上这首诗与唐朝前时期流行的宫怨诗相同,都是写宫女在深宫中寂寞孤寂的生活,但就从杜荀鹤的生活年代以及他写诗的思想深度来看,杜荀鹤的这首诗绝不仅仅是抒发宫女的无聊寂寞而写的,他这首诗有更深层的含义,联系到杜荀鹤的经历,杜荀鹤是表面写宫女,其实是写自己的怀才不遇,因为杜荀鹤生活在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的黑暗的晚唐,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不过也是在早已破败的行宫里做着无足轻重的事情,他内心的愤懑和压抑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这首诗表面写宫女,其实是写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它比一般的表现怀才不遇的现实主义诗歌进步的地方在于它通篇没有出现类似于怀才不遇的字样,也没有托物言志,仍然是用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宫女,通过宫女的生活和心理委婉地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愤与孤僻,整首诗写得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因为杜荀鹤自己在行宫中,他能深刻地体会到,宫女们无人关心的心理和自己的怀才不遇的心理是一样的。俞云陛也有类似的见解:“此诗虽未宫人写怨,哀窈窕而感贤才,作者亦以自况。失意文人望君门如同万里,与寂寞宫花同其哀怨而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5]125

公元八八五年,杜荀鹤闲居家乡九华山,按理说隐士的生活是轻松惬意的,可是不是这样,唐末战争频繁,公元八七五年,黄巢起义,一直到十年后,黄巢兵败被杀,这次起义历时十年,战火遍及大半个中国,自然隐居在山中的杜荀鹤也不可能真正的享受到闲云野鹤的生活,他写了一系列诗歌,都是写自己在战乱时期在山中的生活,代表性的是这两首《乱后山中作》和《乱后逢村叟》。《乱后山中作》的内容是:“自从天下乱,日晚别庭闱。兄弟团园乐,羁孤远近归。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直待中兴后,方应出隐扉。”[1]114此时的他,虽然有落第的不甘,然而对于家乡和亲人团聚的温馨,还是很高兴的,甚至期盼自己有朝一日能实现功名,然而,当他与同村的一位农民交谈之后,他才发现在战火之中,底层的农民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乱后逢村叟》:“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周线略安存。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1]117另有一首耳熟能详的《山中寡妇》与《乱后逢村叟》表现的是同样的主题,都是在战争中孤独无依的老人,看起来这是外人,其实也是杜荀鹤自己的遭遇,长年的战争使得剥削与压榨不仅仅是金钱赋税,甚至老百姓的子孙,房屋都不能保存,可见战争的罪恶与官员的凶残。刘永济对此有过这般一针见血的评论:“如此诗篇,剥削者见之,按得不欲杀之耶?”[6]221

不久之后,杜荀鹤到了边关,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从士兵的角度来体会战争与边塞,与盛唐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不同,杜荀鹤的边塞诗也是充满现实主义的边塞诗。例如他在吐蕃边境写的《塞上》和《塞上伤战士》。《塞上》写的是“草白河冰合,蕃戎出掠频。戍楼三急号,探马一条尘。战士风霜苦,将军雨露新。封侯不由此,何以慰征人?”《塞上伤战士》写的是:“战士说辛勤,书生不忍闻。三边为天子,一命信将军。野火烧人骨,阴风卷阵云。其如禁城里,何以重要勋?”[1]217两诗的内容类似,不同于盛唐边塞诗的豪情壮志,杜荀鹤的边塞诗充满着晚唐冷峻的现实色调,作战环境艰苦还在其次,而更让作者寒心的是他们这种下层军士为国浴血奋战,而将军们的待遇却是非常好,苦乐不均、将军不能和军士们同甘共苦,甚至死后都无人问津,朝廷的冷漠无视跃然笔端,这样的军队又怎么能不打败仗?隐隐约约,唐王朝必然走向衰败,在农民战争中一退再退的现实根源得到了强有力的揭示。

公元八九五年,长安城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风雪,当时长安城外饿殍满地,朝廷权贵自然对这些灾民是不闻不问,杜荀鹤也是灾民之一,在当时,他当然会对贫富悬殊极大的社会现实和灾民的朝不保夕的处境感到担忧,罗隐对此表现了愤慨:“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7]136对瑞雪兆丰年的传统文化观念做了强烈的抨击,指出造成丰年不瑞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大雪,而是比大雪更残酷更无情的黑暗现实。杜荀鹤身为灾民之一,对雪中苦难的人民的生活描写更进一步,他在《雪》诗中这么写:“风搅长空寒骨生,先于晓色报窗明。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惟闻折竹声。巢穴几多相似处,路歧兼得一般平。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1]332大雪纷飞,竹子都被冻坏了,路都崎岖不平。公子穿着袍子坐在炉火旁,而农民却得在天寒地冻中光脚劳动。“这绝对不只是长安地区的个例,而是在那个年代悲惨农民的代表,这又是杜荀鹤对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这首诗里整首诗都是描写,没有一句议论,而在这直接的描写中隐含着对现实的批判,对农民的同情,而思想上比其他现实主义诗歌更进一步的地方是这首诗已经不单单是农民哀叹自身的命运,已经隐含着简单的反抗意识了,这在之前的现实主义诗歌中也是鲜有提起的。”

(二)揭露了贪官污吏的罪恶

写贪官污吏的罪恶,一直是现实主义的诗歌常见的主题,在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相对尖锐对立,贪官污吏鱼肉乡里是常有的事情,这为现实主义诗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但是写多了也成为了一种俗套,而杜荀鹤不同,他写贪官污吏的腐朽堕落也别具一格,这从两个方面可以体现:一是正面写贪官污吏,却从不同的角度写,写得比较含蓄,以小见大,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再经胡城县》。胡城县,是安徽的一个县,杜荀鹤上京赶考的时候经过这个县,时隔一年,杜荀鹤落榜回家,再次经过这个县,对于县里所发生的一切深有感触,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1]413杜荀鹤没有写过什么《初经胡城县》,可我们从这首诗歌里仍然能看到胡城县的百姓们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县民无口不冤声”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老百姓的生活简直是暗无天日,一年过去了,百姓的生活有没有改变,杜荀鹤没有明说,而是通过县里的关键人物县令来从侧面给出了答案,“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红色的官服在唐代是只有五品以上的封疆大吏才有资格穿的,也就是说本来的芝麻官县令升官了,他怎么升官的,用什么方式升的,杜荀鹤也是只字未提,不过最后一句小中见大的话给出了所有的答案,“便是生灵血染成。”他用老百姓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官服,也说明了在这一年中胡城县的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以小见大,耐人寻味。而杜荀鹤在诗歌的结尾还留下了一个伏笔:这位残民以肥的县令升官走了,是不是这里的百姓从此能安居乐业呢?杜荀鹤仍没有明说,但是答案已经是不言而喻了,这个县令的升迁之路已经给他的后面的官员提供了范例:升迁不需要靠政绩,靠取悦上级和草菅人命就可以,也就是说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老百姓过不上好日子,永远是被官吏压榨的对象。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中也指出来:“三四句所以斥责之意严矣,非止于讽刺也。如此县官,实乃民贼!盖唐末兵祸频繁,因而剥削加剧,县令乃直接人民之官,剥削人民即由其经手,剥削愈甚,则愈得上级之欢心,于是有朱绂之赐。荀鹤另有《乱后逢村叟》七律一首,反映更为具体。”[6]57

杜荀鹤对贪官污吏的鞭挞的进步之处在于他不仅仅写贪官污吏,还开始写贤官贤吏,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中写到的清官的事情也确实都是真实的,例如他写的《献池州牧》:“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悬还乡。”[1]229还有《献新安于尚书》:“九土雄狮竟若何?未如良牧与天和。月留清俸资家少,岁计阴功及物多。四野绿云笼稼穑,千山明月静干戈。行人耳满新安事,尽是无愁父老歌。回舟却惆怅,数宿钓鱼湾。”[1]220这些歌颂清廉正直的官员的诗歌内容都是差不多:写贤良的官员们如何治理所辖区域,区域里的人们如何安居乐业,以及作者对这些官员的赞美,按理说,有出名的清官是百姓的福音,但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晚唐政治的黑暗与人民生活的困苦,我们想一想,“如果说生活在尧舜时代的太平盛世,清廉的官员很多,也不是太需要被歌颂的吧,这些官员辖区里的百姓的生活好,也只能说明大部分晚唐人民的生活都是非常困难的,也是部分隐含着下层百姓对于圣君贤吏的渴盼与追求。虽然这样的理想,在那样的年代,几乎是乌托邦。”[9]221

(三)在虚实中写现实的黑暗

在杜荀鹤之前,描写现实主义的手法有两种:以实写实,就是整首诗都是写实景,例如在杜荀鹤之前不远的聂夷中,写过两首《咏田家》,其一是:“父耕原上田,子锄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其二是:“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10]1123实景的描绘,而第二种写法就是以虚写实,例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10]878是以虚写实,虚实相对,然而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局限性,就是无论是虚是实,诗中都明明白白地写出了这就是写实的诗。

杜荀鹤晚年的写实诗不仅达到了他自己,也是晚唐写实的诗歌的高峰,这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杜荀鹤的诗歌中虚实结合,实和虚在他的诗歌中并不是对立分割的,而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难分虚实。二是杜荀鹤可以通过写与现实生活不相关的实景来从侧面反映现实,这是什么意思?我来举例说明,杜荀鹤有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歌,《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川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1]374这首诗的解读一直存在着误区,我认为它的解答很肤浅,这首诗的内容看似简单,描绘了苏州的水乡风貌风土人情和少许作者的想象,只是作者的想象也部分加入了现实:“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充满着淡淡的惆怅。其实杜荀鹤的这首诗与韦庄的《菩萨蛮》的最后两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11]277联系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不难联想到杜荀鹤写作这首诗的真正目的了,末尾的“乡思”“渔歌”两个词语已经明白地揭示了,苏州再好,不比家乡,而家乡在此刻早已经被战火蹂躏,写苏州的美好实际上是写自己不得归乡的无奈伤感与落寞,而联系杜荀鹤此诗的背景和写作诗歌的年代,“游”这个字不太像是这个人到江南去的真实目的,更有可能是为了躲避无休止的兵祸之乱才到相对稳定的江南去的。这首诗其实也是现实主义诗歌,不过对现实已经不再是批判,而是比批判的力度更深一层,通过描写现实中存在的少量美好来反衬出大部分现实的黑暗,通过写梦中的想象以及对美好的期望来反衬出现实中对美好和光明的追求完全不可能,来达到不批一下而批判之意尽显的现实效果。

结语

杜荀鹤是晚唐现实主义的一座高峰,他一生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诗,以继承《诗经》中的现实主义力量为自己的写诗的目的和宗旨,他不仅仅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对现实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内容、手法上都不仅仅是承袭前人,而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杜荀鹤心系民生,关心和爱护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十分痛苦而无奈的老百姓,可以说,杜荀鹤是晚唐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现实主义力量将继续影响后来的人并且让更多的人向他学习。

参考文献

[1]罗琴.杜荀鹤及其《唐风集》研究[M].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

[2]方回.瀛奎律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白居易.白居易集[M].吉林:吉林出版社,2010.

[5]俞云陛.诗境浅说[M].北京:中华书局,2015.

[6]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7]罗隐.罗隐诗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8]闻一多.唐诗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9]马博.唐诗鉴赏[M].北京:线装书局,2014.

[10]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1]韦庄.韦庄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周涵(1994-),男,江苏省盐城市人,硕士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论文作者:周涵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  ;  ;  ;  ;  ;  ;  ;  

杜荀鹤对唐朝现实主义诗风的继承和发展论文_周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