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论文_金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论文_金莹

——“课前演讲”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辅战场

金 莹 浙江省义乌市义亭中学 322005

摘 要:“课前演讲”这种形式被很多语文教师偏爱,但往往没有系统性的思考,也没有实施策略和制度上的安排,因此,经常是刚开始热情甚高,后来渐渐失之乏味,以致该项活动归于沉寂,最终不了了之,很少能一直坚持到高三。因此,要想使之有意义地开展下去,进而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就必须对此有系统性的思考,并且能“一以贯之”地延续下去。

关键词:演讲原则 演讲内容 演讲效果 演讲评价

作为高中的一线教师大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每况愈下,课堂上跟你互动的永远就是那么几个积极分子,而对广大的“听众”而言,不管你用什么激将法让其主动发言,也极难奏效,就是勉强站起来说,要么声音小,要么辞不达意。所以,高中语文课堂更多的时候成为老师的“一言堂”,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说学生的言说欲望不强、表达能力低下、让课堂沉闷是件小事的话,那么学生如此的“讷于言”,恐怕就是一件必须重视的大事。诚如王栋生老师所言:“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他们的生活与工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他们将如何在社会生活中获取各种信息?如何享受交流的乐趣?”因此,无论是从语文的教学规律出发,还是从活跃课堂气氛打算,亦或是为学生的未来考虑,我们都应积极地解决这个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我认为非“课前演讲”莫属。

一、三年一盘棋,贯彻三原则

课前演讲一般三至五分钟, 如果随意请学生演说,效果肯定不佳,因此, 必须做好课前演讲准备。课前准备应该分为老师准备和学生准备。老师准备主要是对整个学期的课前教学活动的整体规划, 这样才能循序渐进、有章可循。

1.演讲的顺序——抽签决定原则

演讲顺序的安排一般是按照座号顺序进行,这样比较简便直观,但不太容易出效果。比如如果座号靠前的演讲能力不高,气氛就很沉闷,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热情。当然,如果都把好的放在前面,也不免虎头蛇尾。所以理想的做法是抽签决定演讲顺序,先由教师抽出第一位同学,再由第一位同学抽出第二位,再由第二位同学抽出第三位,以此类推。如果有些胆小的同学想换一下演讲顺序,那么他们可以请求和胆大的同学交换顺序。这样变换的顺序,完全是按照学生自己的需求而来的,就可以保证在整个演讲期间都会有高潮出现,以便于让演讲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中。

2.准备和实施——技巧指导原则

在开展“课前演讲”前,教师要有演讲技巧的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语气、语速和语调等;指导学生运用重音与停顿等技巧,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告诉学生在演讲时有观众意识,要与观众有必要的眼神交流,在演讲中需要不同的手势来加强论述的力度。当然,眼神的交流要适度,同时手势的运用也要恰当,既不能没有手势,也不能全场“手舞足蹈”,在表达的重点处用手势来加强,在结尾时用手势来收场。

所以我一般用一节课,理论联系实际地讲述语言表现技巧与语音控制技巧,并建议他们课外看看演讲类的刊物如《演讲与口才》,演讲类的电视节目如《开讲啦》、《超级演说家》。对演讲能力不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可以先对着镜子多彩排几次,也可以邀请班内的好友先做一回听众,指出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是一次锻炼的机会。至于那些口才很好的同学,考虑到时间有限,要求演讲内容必须言简意赅,这样就训练了他们言语的浓缩能力。

3.讲听互动——问题答辩原则

在听演讲的过程中,要求其余同学速记有价值的信息,把它作为写作素材的组成部分。这样在丰富听者的写作素材的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听力。演讲结束后还安排一分钟的问题答辩,体现了讲与听之间的良好互动。另外,在第一轮演讲结束后,我们还会安排一节“反思课”。首先要求学生畅谈自己在演讲中的得失,分享经验和教训;其次共同展望未来演讲中的表现;最后由教师再全面地总结,并对下一轮的演讲提出新的要求。

二、万斛泉水汩汩流,妙语人生滔滔出

叶圣陶先生不止一次说过:“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我们要以阅读教材为基本点,以课前演讲为载体,引导学生去阅读、去讲演、去评点更为丰富的其他作品。这样可以拓展他们阅读的广度,加深他们思考的深度。

1.演讲首先要打破心灵的壁垒

高一上学期,学生刚刚进校, 彼此之间都很陌生, 需要进行相互了解, 作自我介绍很有必要。但是如果让学生自己想起什么就讲什么, 效果不一定好。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提示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拆分介绍, 如“姓名详解”、“属相串讲”、“特点杂说”、“志趣阐释”、“性格陈述”、“经历概谈”,并且可以互相交融, 要求形式新颖、 内容丰富、有特点、有个性, 有吸引力, 切忌人云亦云、千篇一律。

譬如, 一个属猴的学生自我介绍说:“我属猴, 对这个属相, 我十二分的满意, 因为我不仅长相精瘦如猴, 而且性格好动如猴,老师一贯的评语是‘活泼顽皮, 聪明可爱’。我从小管不住自己, 嘻嘻哈哈, 没个正经样, 整天和伙伴在外疯玩……”

2.演讲主题与教材内容接轨

苏教版必修一有一篇课文,是扬子的《十八岁及其他》。我发现其中“两代人的矛盾”这一话题对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来说很有现实意义,而且学生对此也很有表达的欲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一位学生主动谈及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种种隔阂乃至冲突,结果引发了更多同学倾吐自己的“苦水”。我们由此确定了一个演讲主题——“两代人”,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选择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文章来朗读、讲演、评点。

有学生朗读了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使大家体悟到“打”这种暴力之后深藏着父母的无奈、歉疚与深情;有学生推荐了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向大家呈现了两代人眼中的家国天下、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交融;有学生介绍了沈石溪的《狼王梦》,通过紫岚这一形象,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了为人父母者的内心情感、良苦用心。

又如教学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那一周,我们确定的课前演讲主题是“红楼之梦”,意在让更多的学生来谈谈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红楼中人、红楼中事”及对“红楼一梦”的种种思考,也引导学生阅读红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以此深刻地解读《红楼梦》。在教学《〈论语〉选读》期间,我们确定的演讲主题是“孔子的故事”、“名家说孔子”、“我心目中的孔子”、“我印象最深的孔门弟子”等。这样,孔子及其弟子就能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更鲜活本真的印象,而不是一群迂腐乏味的说教者;这样,也更利于学生们解读《论语》中蕴涵的思想精髓,从而引领自己的精神成长。

3.演讲主题与社会时代接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是死读书的人,是读死书的人,是不能担当起社会责任的人。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高中生去关注我们生存的时代、生存的世界,了解其中反响比较大的一些事件和人物,关注公众对之的反应与看法,并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例如当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我和学生共同确定了一个演讲主题——“拒绝冷漠”。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中有两位学生的讲演给人印象特别深刻。一位学生介绍了《抱抱团的哀悼》的相关活动,活动主体是280名来自佛山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以“拒绝冷漠,传递温暖”的抱抱团的名义,在悼念小悦悦之际,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还有一位学生,为我们推荐了一篇题为《见死不救的交通事故在美国发生后》的文章,文章介绍了在美国发生的一起同“小悦悦事件”极其相似的事件,所引发的“寻找灵魂”的大讨论活动。这一主题的课前演讲,引发了学生对小悦悦这一社会事件本身和广大民众的反响的高度关注,引发了他们深层次的思考。这对学生养成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演讲主题与学校生活接轨

跨入高三,大部分同学已经十八岁了。十八岁是一个神圣的年龄,是“长大成人”的代名词,标志着又要迎接人生的一场大挑战,从此开始,学生告别青涩与幼稚,怀揣梦想与希望,承载起更多的责任与使命。所以我们确定了高三阶段贯穿始终的演讲主题——“今年我十八岁”,让学生借此机会更好地去思考青春的蜕变与张扬,思考人生的理想、追求与责任。学生们热情高涨,有的推荐朗读了一些伟人名人们曾经的青春感悟,有的朗读了饱蘸情感汁液的自己的成长心声,有的还朗诵了父母写给自己的“十八岁殷殷寄语”。

三、静待春华成秋实,最终玉树成琼花

学生演讲的兴趣被激发,写作的动力也随之增强。在演讲稿中,我看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看到了社会的道德呼唤,看到了非主流的思想见地,看到了流畅优美的文笔,无不为演讲的震撼人心锦上添花。

1.主动思考,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由于课前演讲要求学生个体单独上台展示自己,学生必然精心准备,言之有物。学生会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吐露发自肺腑的心声。所以课前演讲容易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主见,不再人云亦云随大流。他们或批判时事,或标新立异,或奋勉励志,或借题发挥,或独辟蹊径,或醍醐灌顶,或豁然开朗……在构思演讲稿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学生在期待目光之下登台演讲,更利于自我认识的提高。

2.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高中的学习生活单调而枯燥,课前演讲给他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由于上台演讲是一次自我的公开展示,对于个体具有增强自信、实现自我的非比寻常的意义。学生课下形成了讨论交流的热烈风气,无论在选材、撰文、立意、文风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切磋琢磨,真正地把语文作为一种兴趣活动。当学生走向讲台展示自我的时刻,听众容易感受到演讲者真实的心声和活跃的情感,这种活动极易培养同学之间的友谊、增进生生之间的信任,使学生更加团结奋进、携手互助。

四、莫嫌演讲枯叶淡,却能终久不凋零

每次演讲,学生要认真准备好几天,对学生而言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测验。教师和全班学生一起,认真聆听,及时做出正确而中肯的点评,遵循“表扬为主,鼓励为主”的原则,并且深层次挖掘拓展学生演讲的话题,从更高层面、更广视野引导学生,让学生满足于教师给予肯定的同时,也真正提高自己,而我们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

借用曹永军老师的话说:“这种快乐来自于我亲眼目睹学生一天天长高长大,我真正品尝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创造的激情和满足!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快乐,我才能克服困难,善始善终,乃克厥功。从平凡的点滴达致不平凡的境界,这不就是教育给我们的最大馈赠吗?”

诚哉斯言,我们这些后辈们更要沿着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王栋生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

[2]徐林祥 张悦群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曹勇军 高三(10)班在六楼——一个理科班的“时事讲坛”故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论文作者:金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5月总第2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  ;  ;  ;  ;  ;  ;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论文_金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