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新探_田园论文

田园诗义界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田园诗论文,新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1)06-0125-08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来说,田园诗的名称几乎耳熟能详;然则何谓田园诗,古代诗论即有许多评说,现当代更是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这既说明了田园诗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曾有学者指出:“概念的实质在于内涵的存在;内涵的完备和术语的出现又往往有一个发展过程;界定则总是最后出现,甚至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① 应当说,目前学界对田园诗这一概念的界定仍在进行中。② 本文也试图参与其列,梳理田园诗作为一个术语逐步出现的过程,汲取古今学人见解中的合理因素,通过辨析田园诗的内涵特质,对其义界做出新的厘定。

一、田园诗名称的出现

考察中国古代诗歌批评史,我们发现田园诗名称发端于人们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初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十五“产业部·田”类“诗”部分收录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园”类“诗”部分收录《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见《艺文类聚》是将陶诗细化归类,“田”诗内容侧重于耕种,“园”诗内容侧重于家园的风物和日常生活,田诗和园诗虽尚未合并成为一个术语,但已被有意识地分别标出了名目。

及至盛唐,李白《早夏于江将军叔宅与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称赞傅八:“五言之作,妙绝当时。陶公愧田园之能,谢客惭山水之美。”李白将“田园之能”与“山水之美”对举,很显然强调陶、谢二人最擅长的两种题材,正如清人王琦所注:“陶渊明诗多言田园之适,谢灵运诗多言山水之趣。”③ 与李白提法相近的还有中唐诗僧皎然,其在《四言讲古文联句》中评论六朝诗人各自擅长的一类题材时,曾指出“陶令田园,匠意真直”④。其后,白居易感慨五言古诗自苏李以来就缺少六义:“晋宋已还,得者盖寡:以康乐之奥博,德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⑤ 也是突出陶渊明致力于田园题材的创作。

因此,虽然田园诗这一名称在唐代尚未真正出现,但是唐人用田园来指称陶渊明所擅长的一类诗作的意识是比较明确了,田园诗这一术语雏形初现。

到了宋代,一些类书开始将陶诗与唐宋时期以田、园、庄、村、农、野等命题的诗作或带有这些字眼的诗句归为一类。如《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二十五“村落”类“诗”部分节录郑谷“草肥朝牧牛,桑绿晚鸣鸠”、滕白“种茶岩接红霞坞,灌稻泉生白石根”、陶渊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等9首;陈景沂《全芳备祖》后集卷二十“农桑部·谷”类“赋咏祖”收录陶渊明《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王维《渭川田家》、李绅《悯农》、元稹《田家词》、杨万里《插秧歌》、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等36首古近体诗。尽管上述类书选录标准不太精准和严谨,亦未明确提出“田园诗”的名称,但是宋人已经觉察到陶诗与后世的某些诗作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表现出了更广泛的题材类分意识,对后人扩大田园诗的内涵和外延颇有启发之功。

直到明清时期,田园诗名称开始被诗评家正式地使用。有些是特指陶渊明的诗作,尤其是风格冲淡、反映诗人高情逸趣的作品。如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所云:“本朝诗余颇有十数名家,惟禾中曹讲学顾庵(尔堪)《南溪词》,冲澹如陶靖节田园诗。”⑥ 清宋大樽《茗香诗论》云:“渊明田园诗之佳,佳于其人之有高趣也。”⑦

另有些诗论使用田园诗的名称,则是从诗歌流派发展的角度,指与陶诗有着相近题材、风格的一类作品。如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诗云:“幽厚之气,有似乐府,储、王田园诗妙处出此。浩然非不近陶,而似不能为此一派,曰清而微逊其朴。”⑧ 明吴宽《亡弟原辉墓志铭》云:“(原辉)稍长,每早作之城东,经理旧业。种树成列,凿池环之,更筑屋田间,为农隐计。题其旁室曰‘拙修’,因号‘拙修居士’。而时举杯,歌晋唐人田园诗以自乐。”⑨ 清宋长白《柳亭诗话》“田园”条云:“方岳《深雪偶谈》曰:‘石湖田园杂诗,验物切近,但太凭力气,于唐人之藩尚窘步焉。’范石湖《四时田园杂兴》诗,于陶、柳、王、储之外,别设樊篱。王载南评曰:‘纤悉毕登,俚俗尽录,曲尽田家况味。’知言哉。”⑩

需要注意的是,明清诗评家在使用田园诗这一概念的同时,也提出田家诗的概念,并经常将二者混同使用。如上文所举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九评陶渊明《归园田居》时指出“储、王田园诗妙处出此”,而清人张潮、卓尔堪、张师孔同阅《曹陶谢三家诗·陶集》卷二在评论此诗时则云:“王、储田家诗,根发由此。”(11) 《古诗归》接下来在评论《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时亦云:“储光羲、王维田家诗,情事真朴,从陶公田园等诗中出。”很显然,在明清这两本诗评中,田家诗与田园诗的概念其实是相同的。这种混同使用概念的现象绝非偶然,再如清贺裳《载酒园诗话》云:“作田园诗,宜于朴直,其曲折顿挫在转落处,用意不穷便佳,不在雕饰字句。常有用雅字则俗,用俗字反雅者,犹服大不可承以锦袜耳。少游《田居》诗,描写情景,亦有佳处,但篇中多杂雅言,不甚肖农夫口角,颇有驴非驴、马非马之恨。如‘鸡号四邻起,结束赴中原’,此游侠少年及《从军行》中语,田叟何烦尔!然如‘寥寥场圃空,跕跕乌鸢下。饮酣争献酬,语阕或悲咤。悠悠灯火暗,剌剌风飙射’,亦深肖田家风景,有储诗之遗。”(12) 贺裳使用田园诗的概念,通过对秦观《田居》诗的具体评价,指出其语言风格宜于朴直浅俗。与其同时并有相近观点的还有沈德潜、乔亿、刘熙载等,但他们使用的均为田家诗的名称。如沈德潜《说诗晬语》云:“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然亦有羌无故实而自高,胪陈卷轴而转卑者。假如作田家诗,只宜称情而言;乞灵古人,便乖本色。”(13) 其《唐诗别裁集》称赞储光羲《田家杂兴》其一云:“此中真朴,王右丞田家诗未能道着。”(14)乔亿《剑溪说诗》卷上云:“储王并称,储自不及,独田家诗,归愚先生(按:即沈德潜)以为储胜,盖此题诗更宜朴质也。”(15) 刘熙载《诗概》云:“五言质,七言文;五言亲,七言尊。几见田家诗而多作七言者乎?”(16) 沈德潜强调的是田家诗的语言风格宜于本色、真朴,刘熙载也指出田家诗适宜采用五言体式,其诗体风格质、亲。这些论析与贺裳的观点如出一辙,所以他们所使用的田家诗的内涵实等同于贺裳所说的田园诗。(17)

由上可以看出,明清诗评家们明确提出了“田园诗”的名称,并以陶渊明《归园田居》、《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王维《田家》、储光羲《田家杂兴》、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等为代表之作。综合来看,明清田园诗名称的使用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情况。在特指陶渊明的一类作品时,强调的是风格冲淡、富有高情逸趣的诗歌,如王士禛、宋大樽等所论;在评论一个流派的诗作时,能用发展的眼光,结合不同时代的作品考察,所指更为宽泛一些,既包括陶、柳、王、储等反映农隐乐趣的诗作,也包括范成大、秦观等刻画田家风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作,风格宜于幽厚、朴质、直白、浅俗,与田家诗异名同质,如宋长白、贺裳等所论。

二、现当代对田园诗内涵的两种理解及其定义

20世纪20至40年代,文学批评家们更为广泛、普遍地使用田园诗或田园诗人的概念。以此期出版的文学史为例,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胡云翼《宋诗研究》、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胡行之《中国文学史讲话》、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等书的章节都使用了“田园诗”或“田园诗人”的标题。(18)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家所理解的田园诗大多是指那些描写田园风物、富有隐逸情调、风格冲淡闲静的作品。如朱自清《陶诗的深度》一文中提出:“朱熹虽评《咏荆轲》诗“豪放”但他总论陶诗,只说‘平淡出于自然’,他所看重的还是‘萧散冲淡之趣’,便是那些田园诗里所表现的。田园诗才是渊明的独创,他到底还是‘隐逸诗人之宗’,钟嵘的评语没有错。”(19)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在论述王维的诗作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王维的作风,是直接承继了东晋的陶渊明的。渊明的诗,淡泊而有深远之致,维诗亦然。像那样的田园诗,若浅实深,若凡庸实峻厚,若平淡实丰腴的”;“《渭川田家》、《山居秋暝》、《春园即事》、《淇上即事田园》、《赠裴十迪》、《田园乐》(一作皇甫曾诗)、《鹿砦》等等,都是富于田园的风趣的”;“维的最好的田园诗是恬静得像夕光朦胧中的小湖,镜面似地躺着,连一丝的波纹儿都不动荡;人与自然合而为一,诗人他自己是融合在他所写的景色中了”(20)。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四章第三节“王孟诗派”中也对“田园诗”有如下论说:“在唐代的浪漫诗歌中,有一些人专注力于自然山水的歌咏,乡村生活的描写;用疏淡的笔法,造成恬静的诗风的,是王维代表的田园诗派。”(21) 这些评论反映出在20世纪上半叶,人们所使用的田园诗概念强化了明清以来狭义上的内涵。以至于鲁迅先生要为田园诗的开山之祖陶渊明鸣不平:“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22),“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我每见近人的称引陶渊明,往往不禁为古人惋惜”(23)。

建国以后,田园诗的名称益发固定下来,为文学研究者更自觉地接受、使用。但与30、40年代的理解有所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至80年代,人们在承认狭义田园诗的同时,更充分肯定广义上的田园诗,尤其强调反映农村社会的封建剥削和压迫是田园诗的重要内涵。如在1958年,学界就围绕着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展开了一次大辩论,贾文昭、曹道衡等学者针对少数人提出的“陶渊明写了许多歪曲了农村现实的、粉饰农村现实的、美化农村现实的、掩盖农村阶级压迫的本质的田园诗”这种观点,指出陶渊明的田园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24)。同年,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出版,书中在评论范成大的贡献时指出:“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才仿佛把《七月》、《怀古田舍》、《田家词》这三条线索打成一个总结,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了境地。”钱钟书先生还尤其强调其增添了“官吏榨逼农民”的新鲜内容,“真是当时一个大胆的创举了”(25)。

稍后,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广泛借鉴并进一步扩展了众人的观点,认为陶诗中就有反映农村困苦生活的端倪:“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这些诗虽然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26) 在论说范成大时更是综合了清人宋长白和钱钟书的观点,使田园诗这一概念的内涵更为全面:“范诗的另一成就是田园诗。他晚年写的《四时田园杂兴》和《腊月村田乐府》,描述了江南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像一长卷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宋代风土人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是他以前的诗人所很少着墨的。尤其可贵的是其中还有不少篇章把农村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封建剥削的揭露结合起来,赋予以闲适为特征的传统的田园诗以更深刻的内容。”(27)

到了20世纪80年代,霍松林先生以白居易的诗作为例,申明自己对田园诗内涵的理解。在《论白居易的田园诗》一文中,霍先生极力肯定白居易《宿紫阁山北村》、《杜陵叟》、《采地黄者》等是“以揭露横征暴敛为中心的田园诗”、“以‘忧黎庶’为中心的田园诗”,指出在贞元、元和之际形成一个重要的田园诗流派,“元稹的《田家词》、李绅的《悯农二首》、张籍的《野老歌》(一作《山农词》)、《牧童词》、《山头鹿》、《江村行》和王建的《田家行》等等,尽管角度不同,风格各异,却都揭露了官府的横暴和赋税的繁重,以同情的笔触勾画出多灾多难的农村图景,与白居易的田园诗同属于新的流派。”并概括了这一流派的余响:“白居易的田园诗对后代的影响也相当深远。晚唐诗人皮日休的《橡媪叹》,杜荀鹤的《山中寡妇》、《题所居村舍》,聂夷中的《咏田家》,唐彦谦的《宿田家》,宋代诗人梅尧臣的《田家语》,李觏的《获稻》,张舜民的《打麦》,刘分文《江南田家》,范成大的《四时田家杂兴》,章甫的《田家苦》等等,都与白居易的田园诗精神相通,前后的传承关系是值得注意的。”论文最后仍一再强调:“在我们看来,反映农村生活而把农民与‘豺狼’的矛盾放到一定地位的作品,才是更真实的田园诗。”(28)

由上可见,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学界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反映农村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作品是不是田园诗,这一观点最终得到以霍松林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充分肯定。这与古代类书的分类编纂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我们看宋代的《锦绣万花谷》、《古今事文类聚》等,就是把李绅《悯农》、张籍《野老歌》、聂夷中《田家》等与宋之问《陆浑山庄》、王维《秋雨辋川庄作》、储光羲《田家杂兴》等都归入“农家”一类。因此在对田园诗这一概念更广泛意义的认定上,古今文学批评家实现了遥相呼应。

应当说,田园诗这一概念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沿用日久,到了现当代虽有人用描述性的语言阐述部分内涵,但较少科学意义上的具体而详密的定义。而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辞书出版热和诗词类选、鉴赏热的兴起,学界开始逐渐多地进行这项工作。如喻朝刚主编《中国古代诗歌辞典》,俞汝捷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实用辞典》,钱仲联、傅璇琮、王运熙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等均列有“田园诗”辞条,对之进行释义。此外,谭蔚《中国古代田园诗赏析》,汤华泉、刘学忠《古代田园诗选》,王步高《历代田园诗词选》等书的前言也对田园诗做了相应界定。一些单篇论文也尝试对田园诗定义,如上文提到的周锡《中国田园诗之研究》等。

综合观之,这些定义不外乎两类。一类是依照传统的狭义的理解对田园诗进行界定,如唐满先、崔雄赫《陶渊明以前田园诗之审美方式——兼论田园诗之定义》一文中所说:“陶渊明之田园诗,是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体验为基础,在田园这一空间里取材,而直接描写田园风物和田园生活,含有隐逸情趣的诗歌。这就是陶渊明田园诗之定义,也是中国古代田园诗之狭义的定义。”(29) 另一类是综合前人广义上的理解,对田园诗进行界定。如王洪、田军主编《唐诗百科大辞典》的定义:“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诗经》中的《七月》是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田园诗。晋陶渊明是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它是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影响下产生的。以表现诗人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情感为主要倾向,如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至白居易,始于田园诗中反映阶级矛盾与阶级对立,为田园诗注入了新的内容。”(30)

以上这些定义能将田园诗作为一类创作或一个流派看待,总结其特有的内容和风格,兼顾到狭义与广义的区别,已经比较全面和完备。不过,细致辨析后,我们发现其中仍有语焉不详之处,需要进一步阐释,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田园诗的特质及内涵,更准确地确定其外延。

三、田园诗内涵辨析及其义界厘定

无独有偶,几乎所有的定义都会在首句对田园诗进行一个总论,如《中国文学大辞典》定义为:“指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的诗歌。”《中国诗学大辞典》定义为:“描写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诗歌。”这些总论实际上均指出了描写田园这个特殊空间场景中的风光和生活的诗就是田园诗。但何谓“田园”,却没有人做具体解释,因而又使这个概念有失笼统,甚至产生歧义。

“田园”本身就是一个多义的词汇。在先秦时期,“田”和“园”是两个单音词,“田”指耕种粮食的土地,“园”指种植花、果、瓜、菜的园圃,二者虽有联系,但尚未组合成词。到了西汉中期,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和园圃,来营造属于自己的田庄,“田园”一词开始出现,用来特指他们所据有的耕地和园圃,或泛指田庄。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武安侯田蚡)由此滋骄,治宅用诸第,田园极膏腴。”即特指耕地和园圃。而《晋书》卷四十三记载王衍:“数年之间家资罄尽,出就洛城西田园而居焉。”则泛指田庄。因此有学者指出,若从语源学的角度考察,“田园”一词是伴随地主田庄的出现而出现的。(31)辞海》释田庄曰:“属贵族、官僚、地主的为私庄,有义庄、别墅、别庄等。”可见田庄又有许多同义词或近义词,常见的如别墅、庄等。《辞海》又释别墅曰:“亦称别业。指本宅外另置的园林建筑游息处所。参见田庄。”释庄曰:“亦指建筑在山林田野间的住宅。”所以田园诗就是以作为私有财产的田庄、别墅、别业、林野间的住宅等为空间场景的。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等,就是以他的田庄宅第为空间场景,虽然其规模不大,“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初唐王绩在河汾之间拥有其“六代冠冕”的家族留下的百年基业,“东陂余业,悠哉自宁。酒瓮多于步兵,黍田广于彭泽”(32),“有奴婢数人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33);他的《田家三首》:“家住箕山下,门枕颍川滨。”《秋夜喜遇王处士》:“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正是以其田庄为空间场景。盛唐孟浩然也继承了丰厚的家资——襄阳涧南园,其《涧南即事贻皎上人》:“弊庐在郭外,素产惟田园。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田园作》诗云:“弊庐隔尘喧,唯先养恬素。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正是以涧南园为空间场景。其著名的《过故人庄》也是以故人的田庄为空间场景的。王维则是在长安任职给事中期间,购置了辋川别业,其《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归辋川作》、《积雨辋川庄作》等均是以此别业为空间场景的。以此类推,卢照邻《初夏日幽庄》、祖咏《汝坟别业》、岑参《寻巩县南李处士别业》、高适《淇上别业》、韩愈《题于宾客庄》、韦庄《和元秀才别业书事》、崔道融《村墅》、王十朋《题郭庄路》、方回《始晴至城东别墅二首》、李梦阳《城南别业夏集》、吴伟业《西田诗》、赵执信《田庄赠十一弟》等以田、园、庄或别业为空间场景的诗,均属于田园诗的范畴。

因为别业多在农村,有些诗人继承祖业或自己营造后,短期甚至长期居住其中,他们的诗中又常常称其为村舍、村居,如《四库全书总目》称许浑“润州有丁卯桥,浑别墅在焉,因以名集。集中有《夜归丁卯桥村舍》诗是也”。陆游《村居初夏》、《春晚村居》、《村居书事》等大量以村居命题的诗,均是以其山阴三山别业为空间场景的。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别业还有山庄、湖庄以及郊庄等不同的类型,所以田园诗还可以诗人的山居、湖居、郊居等为空间场景。如宋曹勋《山居杂诗》:“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晚禾亦云竟,冬菜碧相连。”就是山居类田园诗。宋曹彦约《湖庄杂诗》:“雨后人家菜麦香,旋涡流水乱横塘。”就是湖居类田园诗。唐温庭筠《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稻田凫雁满晴沙,钓渚归来一径斜。”就是郊居类田园诗。

由于耕田和园圃是农村的标志性事物,所以田园还引申出“农村”的词义,与“城市”相对而言。如隋真观《与徐仆射领军述役僧言》:“俛首僧尼,若已离法衣,无过道业,或常居邸肆,恒处田园,并依民例。”(34) 朱熹《劝农文》:“久在田园,遂知农事。”(35) 他们所说的田园实即农村。那么田园诗的空间场景就不仅局限于士人的别业田庄,还可以是更为广泛的农村。如宋人华镇的《田园四时》:“土脉膏疏日舒缓,锄犁但觉塍畦短”、“万顷秋来云叶黄,瓜田起尽筑新场”、“田家岁事霜飞后,五种收成十分有”等,描写农村四季的农事活动,诗题以田园命名,其空间场景实为农村。再如范成大的《田园四时杂兴》,其小序言:“淳熙丙午,沉疴少纾,复至石湖旧隐。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篇,号四时田园杂兴。”这组诗并不以范成大自己的别业——石湖旧隐为局限,空间场景扩展到周边的“野外”,亦即更广泛的农村,深入渲染了农村的风物、田家的日常生活和农事劳作等内容。以此类推,王维的《新晴野望》、戴叔伦《女耕田行》、刘禹锡《插田歌》、韦应物《观田家》、柳宗元《田家三首》、张籍《江村行》、王建《雨过山村》、王驾《社日》、陆游《游山西村》等,皆是以更宽广的农村为其空间场景,亦均属于田园诗的范畴。

因此可以说,田园诗是以狭义的田园——田庄、别业为空间场景,或以广义的田园——农村为空间场景的诗歌。但是以田园为空间场景的诗并不一定都是田园诗,它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特质。

第一,以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和日常生活为主要题材。

以田园风光为题材,亦即描摹田野、园圃或村庄里的风物景色。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一:“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即是以田园风光为题材。这里需要辨析的是:田园风光不是园林建筑等人工营造的景致。有些诗歌虽然也是以官僚地主的别业庄园为空间场景,但它们描写的是其中的园林建筑,如唐李适《侍宴安乐公主山庄应制》:“前池锦石莲花艳,后岭香炉桂蕊香。”宋刘应时《史魏公东湖别墅二首》:“徜徉绿野春波上,徙倚石楼烟霭间。”这样的诗就不属于田园诗范畴,李浩先生称之为“园林诗”(36)。而田园风光亦非纯粹的自然山水,有些诗歌描写山河湖海或自然界无人迹处的风露花草、鸟兽虫鱼,如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等,应属山水诗范畴而非田园诗。当然,田园诗中也有山水,如王维《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但诗中所写的山水是田野、村庄景色的组成部分,整首诗富有人类农业生产、生活的明显痕迹,这种诗当属田园诗。

以农事劳作为题材,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士人的农事劳作为题材,表现他们躬耕、擘划、指导、监督生产等劳动行为和心理感受,如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陆游《督下麦雨中夜归》等。由于封建社会里真正参加生产劳动的诗人较少,所以这类题材的田园诗也为数不多。而另一类以农民的农事劳作为题材,表现他们一年四季耕种收获等劳动。如张籍《江村行》:“南塘水深芦笋齐,下田种稻不作畦。耕场磷磷在水底,短衣半染芦中泥。”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其八:“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这是唐以后田园诗重点表现的题材类型。

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具体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士人日常的村居生活为题材,描写他们赋诗、读书、临帖、饮酒、弹琴、赏花、出游等种种活动,如陶渊明《移居》、《读〈山海经〉》其一,王维《田园乐七首》、陆游《饮村店夜归》、《村居日饮酒对梅花醉则拥纸衾熟睡甚自适也》等。另一类是以农民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表现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游艺娱乐等状况。如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华岳《田家十绝》其八:“脔鱼炊糁作荷包,宿饭无汤暖酒浇。放碗出门行一匝,小溪新涨已平桥。”等。

第二,以士人和农民为主要人物形象。

田园诗中一般都会出现人物形象,通篇纯粹描摹田园风物的作品并不是很多。这些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类。其一是以士人为主要人物形象,表现他们置身田园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这里的士人既包括隐士或布衣之士,如陶渊明、王绩、孟浩然等,他们是田园诗中比较经典的人物形象;也包括仕宦之人,他们在休沐、丁忧、贬谪、奉祠、致仕等期间回到田园中生活,或因劝农、观稼、谢雨、行旅而途经田园,应该说在中唐以后的田园诗中这类士人的形象占据很大比重。

其二是以农民为主要人物形象,表现他们的劳动生活以及心理感受。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农民是个宽泛的概念,不仅指耕田的农夫,渔、樵、牧、织等亦涵盖在内。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甲编即云:“农圃家风,渔樵乐事,唐人绝句模写精矣。”并列举韩偓诗“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渔翁醉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天”等十例。(37) 稍后不久,吴沆又在其选录基础上有所增补,《环溪诗话》卷下云:“且如农桑樵牧之诗,当以《毛诗·豳风》及石湖《田园杂兴》比熟看,梦中亦解得诗,方有意思长益。其次《鹤林玉露》中所拈出《渔樵农圃》十绝句,亦不可不读。”(38) 这些所谓的农桑樵牧之诗,也经常被今天各类田园诗选所摘录,成为田园诗的代表篇目。当然,从比重上来看,农夫是田园诗的绝对主角,渔、樵、牧、织等仅处于配角位置。

第三,以乐和苦为基本主题。

统观之,田园诗的主题不外乎两类。一类是以“乐”为基本主题,具体又可分两类:一是表现士人田园生活的种种乐趣。如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评价陶渊明的田园诗:“非以咏田园,写郊居闲适之乐。”(39) 王维《田园乐七首》则在诗题中明确了“田园乐”的说法,遂成为经典主题,被后世田园诗人反复吟唱。二是表现农民生活的种种乐趣,常被概括为田家乐或农家乐等词汇,不断出现在诗题或诗句中。如吕本中、杨万里、方岳等均有题为《田家乐》的田园诗,陆游《岳池农家》:“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等亦是以此乐为主题。

另一类是以“苦”为基本主题,具体也可分为两类:一是表现士人人生失意闲居田园时的苦闷情怀,如清人梁清远评价陆游的田园诗:“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山林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40) 这种抑郁不平正是古代田园诗的一种基调。王维《归辋川作》、柳宗元《郊居岁首》、王禹偁《村行》等也带有一些苦闷的情绪。另一类是表现封建制度下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痛苦,反映了诗人的正义感、社会良知以及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唐以后田园诗常见的一类主题。代表作如李绅《悯农》、张籍《野老歌》、梅尧臣《田家语》、苏轼《吴中田妇叹》等。宋初姚铉《唐文粹》卷十六将其列入“伤叹”类,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批评者更是视之为田园诗的一个重要分支。

综上所论,我们认为田园诗是以田园为空间场景,以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和日常生活为主要题材,以士人和农民为主要人物形象,以乐和苦为基本主题的诗歌,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田园诗是以田园(主要指田庄别业)为空间场景,描写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和日常生活,以士人为主要人物形象,以田园隐逸之乐为基本主题,风格冲淡闲静的诗歌,陶渊明为代表性诗人;广义田园诗是以田园(包括田庄别业和农村两种含义)为空间场景,描写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和日常生活,以士人和农民为主要人物形象,以田园(田家)乐和田园(田家)苦为基本主题,风格冲淡闲静、直白浅俗的诗歌,范成大为代表性诗人。

收稿日期:2011-02-12

注释:

① 屈光:《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② 近年来即有唐满先、崔雄赫《陶渊明以前田园诗之审美方式——兼论田园诗之定义》(《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周锡《中国田园诗之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李晓红《试论田园诗与山水诗的区别》(《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周秀荣《田园诗辨义》(《长江学术》2008年第1期)等论文集中探讨田园诗的定义。

③ 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177页。

④ 皎然:《杼山集》卷十,《四库全书》本。

⑤ 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61页。

⑥ 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卷四,赵伯陶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90页。

⑦ 宋大樽:《茗香诗论》,《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6页。

⑧ 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九,南图藏明刻本。

⑨ 吴宽:《匏翁家藏集》卷六十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⑩ 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二十二,《丛书集成续编》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157册,第476页。

(11) 《陶渊明资料汇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6页。

(12) 贺裳:《载酒园诗话》,《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31页。

(13) 沈德潜:《说诗晬语》,《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49页。

(14) 沈德潜:《唐诗别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7页。

(15) 乔亿:《剑溪说诗》,《清诗话续编》,第1082页。

(16) 刘熙载:《诗概》,《清诗话续编》,第2434页。

(17) 孟祥光《试析唐代田家诗研究范畴的“独立”》(《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一文中也称清代诗文评将田家诗当作田园诗的同义词或者近义词来使用。

(18) 参见陈玉堂:《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

(19) 《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第290页。

(20)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317、318、320页。

(21)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70页。

(22)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三卷《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15页。

(23) 鲁迅:《题未定草(六)》,《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二集》,第422页。

(24) 池万兴、张新科:《建国以来陶渊明田园诗之争论》,载王洪、田军、马奕主编《古诗百科大辞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第332—337页。

(25) 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94-195页。

(26)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85页。

(27)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册,第105页。

(28) 霍松林:《论白居易的田园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29) 唐满先、崔雄赫:《陶渊明以前田园诗之审美方式——兼论田园诗之定义》,《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30) 王洪、田军主编:《唐诗百科大辞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第1299-1300页。

(31) 李伯齐:《田园诗琐议》,《山东师大学报》1988年第5期,第57页。

(32) 王绩:《游北山赋》,《王无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页。

(33) 《新唐书》卷一九六《王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594页。

(34) 严可均:《全上古三国秦汉六朝文·全隋文》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4226页。

(35) 朱熹:《劝农文》,《晦庵集》卷九十九,《四库全书》本。

(36) 李浩、王书艳:《被遮蔽的幽境:唐代的园林诗初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37) 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5页。

(38) 湛之编:《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47页。

(39) 张戒:《岁寒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52页。

(40) 梁清远:《雕丘杂录一则》,《陆游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43页。

标签:;  ;  ;  ;  ;  ;  ;  ;  

田园诗新探_田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