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县洋坪镇洋坪中学,44420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改革和优化也一直在持续进行。随着教育教学理论和观念的不断更新、推广和普及,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情况怎么样渐渐成为课堂教学能否收到实效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因此,不管是什么学科,无论是什么模式的课堂,什么是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会存在怎样的误区,如何更好的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互动等问题成为一线教师们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就以上内容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师生互动的含义
课堂教学中的广义的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间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交换、对话甚至对抗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与影响,由此引发的双方在观念上的认同(或不认同),行为上相向与相对的变化。按互动的主体和对象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两种。
二、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1、互动观念的认知误区:只要在对话就是互动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多是以教师的权威占上风,居于控制地位,而学生的观点屈居下风。双方在总体上是一种“控制与服从”的关系,且在这种并非平等的关系中,教师往往有意或者无意地将信息来源的渠道垄断,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将自己认为正确、科学的信息灌输给学生,有意识地或者潜意识地博取甚至是要求获得学生的认同。这种互动,信息的流向多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缺少师生间信息的平等交流和双向流动,实质上,这并不能算是有效互动,甚至连互动都算不上,因为整个过程没有“互”的影子。而合理的正确的应该是,师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可以并且应该在课堂上真正平等地交换观点,这样才能激发有效互动,合理地自然地缩小双方在课堂上的心理距离,学生只有感受到这种真正平等的对待,才能在课堂上无所顾忌地把自己想说的、想表现的、想质疑的展示在全体师生面前。没有平等就没有真互动。也就是说平等的互动才能真正促使师生在课堂上追求的是真理而非权威。
2、互动课堂在实践上的不足:互动的深度还很有限
在许多教师的课堂上表现的师生互动多是基于课本原有知识的一问一答的简单交流,如历史课:朝代建立的时间是哪一年?建立者是谁?都城在何地?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只要照着书本寻找答案,不需要作任何思考便可作答。这样的简单互动既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课堂上的思想共鸣。这种师生间、生生间简单的,粗线条、单薄的互动,时间长了,极易使得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而使以后的课堂陷入一潭死水的状况,课堂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互动课堂在实践上的不足:互动的内容有失偏颇
课堂上的师生或生生互动是活生生的人与人的互动,它的内容应该是多样的,既包含认知领域的互动,也应包括行为互动、情意互动,丰富的互动内容,使得各科课堂在学生眼中不再是冰冷书本知识的一种习得的过程,还是一种有丰富情感和感情的体验过程。例如,对于初中历史这门学科来说,学以致用的功能应该是学科的一大特色,单纯的历史基础知识本身是冰冷的、生硬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通过情景体验式的深度互动,师生在学习历史基本事实的过程中,去认知历史、感受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最终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体会个体存在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启发学生对国家、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个人等方方面面问题的思考,这样才能以达到史学濡养身心,起到历史学科特有的教育感化的作用,当然,这个要求比较高,但却是历史学科的终极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实现有效师生互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定位师与生在互动中的角色
首先对于教师角色,这个已经达成共识:需要明确教师不是发布命令的上司,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同路人。教师不但在教学中要答疑解惑,更要甘愿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引路人,垫脚石。
其次对于学生角色,需要做到教师真正以学生的未来成长为终极目标的培养理念。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还在不断发育成长,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主体。教师在师生互动中不能单方面的生硬地灌输知识、能力与情感,而应促使引导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积极地探索感悟,学生信息的来源变单向为多向,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交流,共同促进,最终共享成果,教学相长。
2、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留足充分的时间
课堂师生、生生互动能够有效、深层次地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教师需要深研教材和文本,查找资料,依据学情充分预设教案学案,学生也需要充裕的时间去预习、查找史料、分析整理整合信息、形成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初步了解和认识。没有课前的这些准备,互动将是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是无根之木。
3、创设兴奋点,有效设问,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知识乃是一个过程, 不是结果。”知识在课堂主体——学生面前应该是有有活力的、动态的,应该是在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过程中生成的。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事实的变化与它的史学功用。为实现这点,教师首先需要处处留心,熟知学生们的喜好和习性,充分预知学情;其次在授课中适时设置疑点、悬念,创设兴奋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与积极性;当学生进入课堂角色后,教师需要以协助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自主认知、主动学习、互助答疑解惑,逐个攻破疑难,以此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与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4、设计有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允许更多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使得互动不单局限在师与生之间,还可以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开展。为此,在设计中就要注意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与认知差异。如,七年级新生他们的自制力偏弱、团结协作的意识还在形成当中,对于他们的互动环节设置,可以尽可能的选取两人间的互助学习活动,比如:互相思考一个问题后,综合两人观点进行语言、图表的叙述、互相质疑、两人角色扮演等。这些学习活动可以逐渐提高新生们的思考、互助、模仿、表达、认同的能力。八、九年级的学生思想开始转为成熟,分析能力、自律能力大为提高,教师可以设计多人小组互助学习活动,扩大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范围,教师从旁注意组与组之间、组内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关系的协调与学习方式的引导,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生生互动。
其次,教师可以多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深层次问题。
浅层互动充斥课堂实际上是无效的互动,教师需要有目的性地去挖掘本课知识,吃透教材,多动脑筋。创设质疑,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使其经过思索能有所启发。这种有所得的课堂教学才是学生乐意参与的课堂。
第三,教师可以多设计具有情境性的、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课堂的互动除了有教师单向发问,学生互助学习寻找答案外,如果可以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情感经历的情境,增加学生交流信息的话题,打开他们的思路,使学生愿意主动去分享自己的想法,思想相互交流、碰撞,形成新认识,将极大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总之,没有互动的课堂不会是成功的课堂,同样,流于形式和表面的、为了互动而互动的无效互动则会扼杀师生的激情和创造性,那更是失败的课堂,这样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课堂互动不要也罢。只有建立在师生真正平等基础上的深度互动,才能使课堂更有实效,才能使课堂充满激情而饱含生命的力量。
论文作者:吴忠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互动论文; 师生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历史论文; 平等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