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字字义探析论文

“袭”字字义探析论文

“袭”字字义探析

张智慧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 :文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中国的文字由结绳、八卦、书契长时间的演化,至殷商时期发展为古文及东周的大篆等以刻画、铸造的文字、经过秦朝小篆,汉朝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至魏晋南北朝各书体已广泛使用,自己也由圆化为方,繁化为简。由于“袭”字在结绳记事时期,八卦和书契中都没有出现过,本文就围绕着“袭”字来进行研究,主要研究“袭”字在甲骨文时期之后的字形和字义的变化。

关键词 :袭;字形;字义

一、引言

“袭”字很早就有了,我们对《周礼》《仪礼》《礼记》《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周易》《老子》《庄子》《吕氏春秋》《孙子兵法》《韩非子》《商君书》《墨子》进行了检索,发现不少“袭”字的用例,主要是“衣物的全套”“沿袭”“承袭”“袭击”“侵袭”等义,例如:

(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郑伯克段于鄢》)

(2)“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教战守策》)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不然他可以把她留在身边。“特务不分家”,不是有这句话?况且她不过是个学生。他们那伙人里只有一个重庆特务,给他逃走了,是此役唯一的缺憾。大概是在平安戏院看了一半戏出来,行刺失风后再回戏院,封锁的时候查起来有票根,混过了关。跟他一块等着下手的一个小子看见他掏香烟掏出票根来,仍旧收好。预先讲好了,接应的车子不要管他,想必总是一个人溜回电影院了。那些浑小子经不起讯问,吃了点苦头全都说了。

张觉认为称“袭”为“兄传弟,或者將“袭”叫作“及”,把“袭”与“及”看成了对等关系,也仅仅是在表示“继承”之义时。“或者”则表明张觉认为二字是通假或异体的关系。但是,这种说法似乎有些不妥。首先从古音上来看,“及”字属于群纽缉部,群纽属牙音,“袭”字属于邪纽缉部,邪纽属于齿音,虽然两者都为叠韵,但在读音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两者互相替换的情况在文献中也确实找不到。其次,根据字形上看,“及”“袭”二字造字理据相差很大,“及”象以手抓人之形,而“袭”则从衣取义,从造字本义上很难发现二者是异体的可能。所以,这条注释比较好的注法应该是:“古代父传子叫‘世’,兄传弟叫‘及’。”

(7)“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裙”。(《报刘一丈书》)

(6)“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肴之战》)

《说文解字·衣部》:“袭,左衽袍。从衣,龖省声。”许慎说“袭”是左衽袍,恐怕不妥。他在《说文解字注笺》中说“袍无左衽之制。“衣一称”为“袭”之本义,因加之于外者谓之袭衣。不过,许慎认为“袭”从衣,龖省声,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龖”读若“沓”,“沓”属于透纽叶韵,透纽在端组,“袭”在邪纽緝韵,端组与邪纽存在古音上德联系,从历代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中能证实端组字与邪纽字读音相通。而叶韵又与緝韵旁转,从此可见,“袭”字从龖省声是很有可能的。如果一定要补入“袭”,则可以说是“袭”,也有父子或兄弟相继的意思。

关于第二点,张觉认为“袭”的意思与“及”相同。大概是因为“及”、“袭”都有“继承”之意,读音接近。如《汉书·杨雄传》“袭璇室与倾宫兮,若登高妙远,肃乎临渊。”颜师古注:“袭,继也。”颜师古注引服虔:“袭,继也。”而且“世”与“袭”搭配成词的频率远高于“及”,如世袭、世袭制、世袭罔替。但在传世文献中,不难发现“袭”作为“继承”之义讲时,其“父传子”之义的使用频率远高过“兄传弟”之义。如《院史》元史卷一百二十一“子十人,彻理、国宝最知名。彻理袭职为元帅。”卷一百二十三“不兰奚,袭父职,为水军翼万户招讨使。”“那真殁,子伴撒袭其职。伴撒卒,子火鲁忽台袭。”所以,仅仅把兄传弟叫“袭”的说法是站不脚的,至少是有失严谨的。所以,仅仅把“袭”认为是“兄传弟”之义的说法是有失严谨的。

简单的一个“袭”字尚有如此多的意义,那我们将如何辨别其字义以及寻找其字义之间的联系呢?

二、“袭”字是非辨

S主要是作为集尘面积而存在,而ω则是粉尘在电场中的理论驱进速度,理论驱进速度是能够直接将粉尘在电晕场中运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反映出来。在设计烟气量一定的前提下,集尘面积S是由除尘器的结构所决定的,且与阳极管的长度、电场有效截面积和电场风速相关。因此,在一体式湿电选型设计时,电场有效截面积受到吸收塔截面积的制约,从而影响电场风速的选取。

张觉編的《吴越春秋全译》,是注释丰富具体,清晰明确,为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可,是目前《春秋吴越》较成功的版本,影响甚是久远。《吴越春秋·吴太伯传第一》:“仲雍立,是为吴永及仲雍。”张觉认为:“‘世’为古代父传子,‘袭’为兄传弟,也可称作‘及’”。

张觉注包涵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在古代,“世”为父传子;第二,在古代,“袭”为兄传弟;第三,在古代,“及”为兄传弟。

学术界对于第一和第三点没有任何异议。《汉书贾谊传》:贾嘉最好学,世其家。颜师古注:“言继其家业。”《荀子·儒校》:“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杨琼注“及,继也。”《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礼。”孔颖达疏:“世及,诸侯传位与自家也,父子曰“世”,兄弟曰“及”。谓父传与子,无子则兄传与弟也。”谭嗣同《仁学》卷下:“天下大宗也,诸侯卿大夫皆世及,复各为其宗。”

其中两电平VSC的接地需求包括2个方面:(1)交流侧滤波器的接地需求;(2)直流侧电容的接地需求。由于VSC电平数少,采用高频脉宽调试方式,开关频率高,换流器出口将含有较大的高次谐波,需在变压器阀侧加装较小容量的高频谐波滤波器。VSC在直流线路上有集中电容,可采取电容中点直接接地或通过组件接地的方式,如图1所示。

(4)“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少年中国说》)(5)“太子胡亥袭位。”(《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袭”字字义新辨

在物理实验的操作中,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出现数据偏差,实验现象与教材不符的几率非常的高,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教师不应该“讳疾忌医”,而应该正视这些“意外”,在课堂上巧妙的应对实验误差和失败。当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与课本不符的内容时,教师要改变既定方案,利用差错,生成更高价值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袭击”确为“袭”字之义項。《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轻曰袭”。”如《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古文四声韵》中引古本《老子》中“袭”字作、二形。与周代金文、《说文》籀文相同,而从戈、习声的,则很有可能即是表示“击”之义的。《玉篇·戈部》说:“袭 ,古袭字,轻师不备也。”依《玉篇》所言则“袭”字很有可能有两个来源,与衣服相关的“袭”字来源于,而与袭击有关的“袭”则很有可能来源于“辵”。

《说文·衣部》:“袭,左衽袍,从衣,龖省声。”龖读若沓,上古音“沓”属透紐叶韵,“袭”属邪纽緝韵,透纽在端组,邪纽与端组古音相近可通假,这一点在出土文献中可以得到证实。而叶韵又与緝韵旁转,由此可证“袭”是从龖省声的。 但是《说文》将“袭”解释为“左衽袍”恐怕是不妥当的。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说“袍无左衽之制。“袭”之本义为衣一义,因加之于外者谓之袭衣”是没有道理的。

金文中有“追”一词(簋、敔簋),裘锡圭认为袭击之“袭”当读为“袭”,读“袭击”之“袭” 时,羌钟有“ 敓(夺)”一词,李家浩则指出当读“袭”讲时,“敓”字从譶(《说文》“读若沓”)得声,这些说法无疑都是正确的,是一个从辵,从卩的形声字,存在意义上的有联系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当“袭击”之意讲时,来源很多,最开始的来源是哪个,目前还无法确定。可以肯定的是,最初的“袭”字有“重衣”之意。上文已明确“袭”从龖省声,龖读若“沓”,有重叠之意,字形上,龖写作两龙,有“重复”之义,加之“袭”字本身可能就有“重”的意思,所以“袭”有“重衣”之义。如“复沓”、“重沓”等词语。《庄子·田子方》“适矢复沓,方矢譶寓”,成玄英疏:“沓,重也。”“袭”与“沓”有相似读音,借用了“沓”字有“重叠”之意也是很有可能的。“袭”从龖声,龖既可表音,又可表义,如此看来在造字之初,“袭”很可能就是重衣的专门用字。如《礼记·内则》:“寒不敢袭,痒不能搔。”郑玄注:“袭,重衣也。”

重衣不仅可以引申为加衣,也可以引申为因袭、重叠、承袭、重合、掩藏等。如《尔雅·释山》:“山三袭,陟。”郭璞注:“袭,亦重。”《小尔雅·广诂》:“袭,因也。”从“袭”的“重衣”这一义项引申出来的表示沿袭、加覆、荫佑等一类的意思,大概也是出于此吧。

四、结语

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的文字,其意义也会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我们不要一味的相信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需要在前人研究成果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的假设各种可能性,小心求证。“袭”字的字义辨析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解释,将其不正确的字义解释舍弃,对“袭”字字义进行新辩,赋予其新的意义。

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要任务。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将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三大任务之一。该计划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建设、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工智能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

[1](汉)赵晔,著.张觉,译注.吴越春秋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2]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夏淥.论古文字的兼并与消亡[J].武汉大学学报,1991(2):85-91.

[5]黄德宽,陈秉新,著.汉语文字学史(增订本)[M].合肥: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A Probe into the Meaning of the Character "Xi"

Zhang Zhi-hui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 China)

Abstract :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s is a complex and long process. Chinese characters evolved from knotted ropes, eight diagrams and Book deeds for a long time to ancient Chinese and Eastern Zhou Dynasty seal scripts in Yin and Shang Dynasty. After the small seal scripts of Qin Dynasty, the official scripts, cursive scripts, regular scripts, running scripts, and the scripts of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hey themselves have been rounded into square scripts and simplified. Since the word "Xi" did not appear in the Eight Diagrams and Book deeds during the period of knotting not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word "Xi", mainly studying the change of the shape and meaning of the word "Xi" after the period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Key words : Xi; Glyph; Word meaning

中图分类号 :H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052(2019)0002-000203-02

作者简介 :张智慧(1992-),女,山东聊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责任编辑:鲍 雨]

标签:;  ;  ;  ;  

“袭”字字义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