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之静美论文_苏使如

辋川之静美论文_苏使如

——浅谈王维诗歌中的孤独感

苏使如

河源市广播电视大学 广东 河源 517000

内容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诗人遭遇仕途不顺后,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在隐居期间创作的诗作,在客观描绘自然万物静美的同时,也透露出诗人一颗孤独的心,而正是这种客观上的孤独,成就了心怀灵性的诗人。

关键词:王维 静美 孤独感

一、从追求仕途走向半官半隐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在其少年时期,文学才华就展露无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青年时期的王维积极走上仕途之路。他考取进士后,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而在其空有一身报复,想有所作为时,却屡屡受挫。

据《新唐书 王维传》记载:“开元初,濯进士,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离京之时,他以一首《被出济州》表达当时忧愤不满的心情。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阎闾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从诗中可以看出,王维心中有着相当的不平之气。他以屈原自比,想到自己忠心耿耿,一心为国,却因得罪人而被贬谪,心里的不平和忧愤之情更是难以言说。再想想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被重用,忧愤之情更深一层,一句“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似乎在说,归隐吧,归隐吧,哪里还有归来的日子,可就在这样的一种言说中,诗人对未来还是充满着美好的期望。

此后,诗人也就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曾先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隐居。但命运之神还是眷顾了诗人。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因为张九龄的赏识,当年,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

此时的王维虽然已经有些寄情于山水,过着闲适的生活,可是听闻被提拔的消息,一直希望有所作为的他,心里也禁不住地豪情满怀,希望自己能在党羽争斗厉害的当时,能够独善其身,为天下苍生谋福祉。这在其诗作《献始兴公》有所表露。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

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张九龄的提拔,让王维看到了人生的美好前景,在此诗中,诗人不但表达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正直与纯洁,同时也对张九龄的提拔表现极大的感激之情,大有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意思。

在王维看来,张九龄有着“任人唯贤”的高尚品格,诗人心中是由衷地赞赏,并没有向对方阿谀奉承、乞求利禄的感情,这是一个因冤情长期囚禁的人,看到了伸冤的可能,更看到了自己能够洗冤的激动心情,是一种遇到知己的兴奋之情。

但好景不长,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次年被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朝廷由清明逐渐转变为黑暗,王维顿时感到非常地失望。虽然,在动荡的年代,王维的官职不断的升迁,但诗人已经对官场感到厌倦,无心做官,另一方面,诗人又感到担心与害怕,如果没有了官职,隐居山林,如何解决生计问题,诗人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在世俗与现实之间徘徊,犹豫不决,犹如一叶扁舟漂浮在大海中,于是,矛盾的诗人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是这样一位追求仕途而官居高位,后被排挤、贬谪的朝廷命官,在郁郁不得志中走向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也正是在其隐居期间,诗人一颗充满灵性的诗人,被自我发现,进而写出了一系列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作。这些作品大多以描写自然之静美,同时又含着深远的意味,近乎参禅。之所以能写出这些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作,是因为诗人有一颗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以自然为友的充满灵性的诗心。

二、心有灵性,参乎自然,终成静美

晋人刘勰在其《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有云,“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无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刘勰在其《原道》篇中的这段话,从天文到人文,想说明的不仅仅是人文与天文之间的复杂关系,而要提出自己的观点,人之所以为人,是人可以参天地,是人有参天地的性灵。因而有足够的性灵,就能够参透天地,与天地对话。在这里,人与天地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具有自然禀赋,性情气质,同时又能够与自然沟通,并从中体味到自然妙处的人,在人文上必将有所作为。

而王维在半官半隐的生活中,真正体味到了自然的美,诗人身上所独具的灵性,在自然美中得到彰显,自然的美被发现,被描绘,被呈现。最终实现了人文与天文的高度统一,成就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这在其众多诗篇中都有所体现,一如《辛夷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首诗描绘了一副静美的落花图,在幽静的深谷中,诗人栖居其间,坐看青云白云随风舒卷,听阵阵松涛与虫鸣。也就在这样的一个幽谷中,诗人无意间的一次外出,或者在山间的一次行走,意外发现了辛夷花,并且被它的美丽吸引,且关注着这种看上去很像芙蓉的花开花谢。如果没有诗人的出现,辛夷花也就在幽谷中独自盛开,正是诗人的出现,他以审美的目光发现了这样一种小花的存在。

辛夷花的开且落也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但是它在幽谷中盛开,被诗人发现,并被诗人诗意地描绘出来,在之后的岁月长河中,便永久地开在了世人的心头。

辛夷花仅仅是一种非常平凡的小花吗?答案并非如此。在屈原的《楚辞》就有对这种花的描写,“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诗人在看到辛夷花的时候,心内定有所想,也许,他就想到了屈原,又想到了自己的隐居生活,在看似不着一点感情色彩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听得到一丝隐隐的叹息。自然之物与作者的内心之间,有了不可言说的契合,诗人在描绘自然之静美的同时,也是在借花诉说着自己的心事。

《老子》中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老子这段话,王弼是这样注解的,“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地。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这给人与自然的关系,早早地做了一个诠释,人在与地的关联中,法自然,也就不违万物的本然状态。

在王维的笔下,辛夷花的纷纷开且落,正是这种自然万物的本然状态,同时,也是诗人灵性的体现。正如美学大家李泽厚所说“就在这对自然的片刻直观中你却感到了不朽者的存在。”这种不朽,是人的灵性的体现,是人在时空中体会到了自身的存在。当王维写下这首《辛夷坞》的时候,他万万没有想到,在时光的穿越中,他的静美的世界,花的静美的世界,被无数的后人所吟叹,所感知。

描绘自然的景物的静美,同时也呈现出人的灵性之美。这种描绘除了在《辛夷坞》这首小诗中完美的呈现,王维的诗中多处有所呈现。如《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曾是厌蒙密,旷然消人忧”、《戏题盘石》“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过沈居士山居哭之》“野花愁对客,泉水咽迎人”等。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王维在其归隐后所做的山水田园诗,处处反映出的是将自然山水比作知己的描写,看似静美的自然之物,实则在和作者进行着灵魂深处的对话,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隐居的诗人也是孤独的。

三、在静美中体味孤独

在经历了党派斗争,仕途的坎坷之后,王维已经厌倦了官场,他归隐,但为了生计,他只能过一种半官半隐的归隐生活。在大部分归隐的时间里,除去世间的纷繁复杂,诗人过着一种闲适的生活,但生活中却又不无孤独与寂寞,而这些在其看似客观描绘的山水田园诗作中,表露无疑。

王维在辋川隐居时期创作的一组小诗,既充满诗情画意,又表现了生活的情趣,同时又夹杂着佛性和禅意。这些以描写诗人在辋川别业景物的诗作,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了诗人当时的孤寂感,诗人虽然以作诗为乐,却难掩官场失意的孤寂。

在《华子岗》这首小诗中,诗人写道: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篇中,有一段王维写夜登华子岗的文字,“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从诗中描写的景象与诗人的自述来看,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登上华子岗极目远望,倦鸟已入林,看不见一只鸟儿的影子,连绵不断的山峦浸染在秋色中,暮色即将来临,一切将被笼罩到暮色包围,在这短暂的远眺中,诗人感觉到极大的惆怅。

试想,诗人仅仅是因为眼前的景色而惆怅吗?不是的,诗人因何惆怅,我们不得而知,但此时的诗人是孤寂的。看不见灵动的飞鸟,听不到自然界的声音,群山在一片秋色之中,这一切都显示出秋意浓浓的静美,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内心是孤独的。

台湾学人龚鹏程在其《多情怀酒伴》《论孤独》①一文中,将孤独的类型分为四种,王维的孤独是由人群中自我超离的孤独。仕途不顺,遭人排挤,只能远离人群,隐居山中,但是由于本身独特的灵性,又希望有所超越,从而成就自我。于是,诗人吟唱于山水间,参禅,研究佛法,自我修炼,在超越自我的同时,独居山中的诗人,感到孤寂。

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隐居,给诗人创造了一个独居的环境,诗人自身的灵性显现出来,有了超越自我的追求,在这个时候,孤独成就了诗人。此时的孤独是伟大的,成为诗人自由创作不可缺少的条件。试想在尔虞我诈的官场,还有在喧闹的人群里,怎么能产生出伟大的诗作。

由此可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独居幽谷的诗人创造出了一个静美的诗意世界。一方面在表现隐居山林的种种诗情画意和乐趣,而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内心,也正是这种客观的孤独处境,诗人的灵性才得以完美展现,创作出静美的山水田园诗作。

参考文献:

[1]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2007.10重印).

[2]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美的历程[M]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3]钟婷婷.美若辛夷——谈王维的自然观[J] .语文学刊,2011(4).

[4]钱钟书.管锥编[M].中华书局,1979.

[5]龚鹏程.多情怀酒杯[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罗宗强.读文心雕龙手记[M] .三联书店,2007

论文作者:苏使如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辋川之静美论文_苏使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