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论文_张波

唯物史观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论文_张波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茶坝中学 636079

——唯物史观再认识

摘 要:唯物史观“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即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主体价值活动的考察分析,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规律性,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人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唯物史观 以人为本 历史观

一、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来看,它是以人而且是“现实中的个人”为出发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和回声的发展。”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近代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不是在于是不是从人出发,而在于从什么样的人出发。近代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错误也不在于它们是从人出发解释历史,而在于它们是从“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解释,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解释,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谈到的是‘人自身’,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因而它们没有看到人的本质体现在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特别是体现在人们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现实社会关系之中,从而把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也就是把“人对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由此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结论。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扬弃和超越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完成了从抽象的人到历史的现实的人的转变。因此,他们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正是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观的出发点,才使他们既秉承了欧洲近代人道主义思潮中的积极成果,同时又完成了历史观领域中的“哲学革命”。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的很清楚:“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的状态,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搜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由此可见,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不仅被确立为唯物史观的研究对象,而且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即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甚至被恩格斯作为唯物史观的同义语来使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明确地把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表述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指出:“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方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也就是说,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和从现实的生产活动出发是完全一致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以说,只有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才有可能真正确立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来解释历史的唯物主义观念,而只有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才能真正做到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如果我们把“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和“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这两个实质上完全一致的表述对立起来,甚至用后者来否认前者,必然导致对唯物史观的片面理解。

二、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来看

如上述,正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当作客观存在的现实来研究,所以发现人为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他们从事的第一件事就是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为此,人必须运用大脑和四肢作用于自然,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由此形成了关于生产力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同时还发现,现实的人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才能从事生产劳动,因而形成了生产关系的概念。唯物史观中一系列概念、范畴,以及这些概念、范畴所反映的矛盾运动及其逻辑体系,都不是先验地存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大脑之中的,而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的人、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的人作为客体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科学抽象和概括,这表明唯物史观“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因此从根本上说,历史过程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都是由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构成的,决不是什么离开人而运转的独立的客观物质过程。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把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简单地归结为一种经济的和技术的过程,而是同时把这个矛盾运动理解为人的自主活动与这种自主活动的条件之间的矛盾运动,理解为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性不断深化和扩大的过程。生产力不过是个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各种工具和生产手段不过是现实的个人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而“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行动或活动的关系”;交往形式(生产关系)只不过“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而且是由这种活动创造出来的”,因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是一致的,“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这样,社会基本矛盾的现实的运动过程,同时就是现实的个人的主体价值活动过程;而且也只有通过现实的个人的主体价值活动的考察,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因为,社会基本矛盾有规律的运动及其推动下的社会进步,都是以现实的个人的价值追求为实现环节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价值底蕴是现实的个人“自主活动”的主体价值追求。生产关系的积极调整和改革,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作用的结果。但这种作用是通过现实的个人主体价值追求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唯物史观正是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主体价值活动的考察,通过对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内在矛盾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观趋势,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最终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丝毫未有见物不见人的成分和因素。

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来看

唯物史观认为,决定社会历史进程与方向的力量不在于人之外,也不是来自什么抽象的结构运动,它就来自于“你我他”这样的普通人,即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对人类社会历史,马克思就非常强调要从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出发。人是通过实践劳动,在遵循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前提下,按照人的方式能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界人化,从而造成人的正常生存条件,创造出人的世界、人的社会。人由此摆脱纯粹自然状态,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成为作为人的人。这就表明,人是唯一由人的劳动而摆脱纯粹动物状态的生物。同时人的社会,人的历史、人的世界也不是任何超人的创造,而是人的创造。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创造着社会历史的进程,历史就是一个有规律的人的创造性实践过程。即是说,人本身,或者说,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本身,是推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矛盾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就是一种“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理论,这就使得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从始至终贯彻着彻底的“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决不是什么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史观或经济决定论。十六大确立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正是以唯物史观为深刻的理论依据的,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延续和发展。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进一步升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宗旨。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人与物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没有先进的生产力,就没有先进的社会制度,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同样没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就失去了内在的价值。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最高目的和终极价值,克服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原则,全面、准确地贯彻到我们的一切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80,2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8。

论文作者:张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7

标签:;  ;  ;  ;  ;  ;  ;  ;  

唯物史观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论文_张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