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有分寸感论文_高俊银

领导干部要有分寸感论文_高俊银

安徽省凤台县委党校 高俊银

摘要:

党政领导干部在推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分寸感就体现在“烹小鲜”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烹小鲜”,最讲究拿捏分寸、掌握火候。操之过急则夹生,松弛懈怠则煳锅。

关键词:分寸感、“精准”、扶贫

分寸,是一个度量单位,挪至社会人生,就是处事有“度”。大千世界,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分寸”二字。楚国宋玉称赞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诚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说,“美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在唐朝大诗人贾岛有“推敲”的典故,众多“一字师”的趣事,说的都是一字欠妥,顿失色彩;一字传神,则化腐朽为神奇,有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之妙。三毛曾说“朋友之间,分寸不可差失。”大文豪辛弃疾就曾经说过:“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老子也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作为普通人要有分寸感,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周围人相处,不越轨,不逾矩,自己舒心,别人也快乐。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和资源,容易成为被拉拢的对象,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就搞了“一言堂”、“家长制”,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严格把握火候,需要有分寸感。

“治大国,若烹小鲜。”党政领导干部在推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分寸感就体现在“烹小鲜”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烹小鲜”,最讲究拿捏分寸、掌握火候。操之过急则夹生,松弛懈怠则煳锅。真是急不得,也等不得,更是催不得。否则就会出现事与愿违,“好心办错事”的现象。例如扶贫,面临的形势是时间紧,任务重,今年“中考”,明年“高考”,2020年就得毕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产业扶贫中有些产业规划虽然得到了贯彻实施,但却“朝令夕改”,令政府的威信大打折扣。比如媒体报道的临汾蒲县强令农户“限期卖羊”事件,两年前下发的“红头文件”以致富为名,鼓励农民养羊,不到两年,又以环保为名,要求农民“卖羊”。尽管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看,出发点都是一个很正当的理由,但是两个政策之间的落差,还是显得在折腾老百姓。既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也牺牲了政府的公信力。另外还有一种现象,省市主要领导的联系点,许多的项目纷纷“关照”,这样的经验可复制吗?如果不是实权部门的领导扶贫,修路、供水能这么顺利吗?如果不是县里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养猪、养羊、光伏发电、旅游这些项目为什么特别青睐这个村庄呢?精准扶贫在基层为何如此“嫌贫爱富”?扶贫路上,该扶的不扶,不该扶的却扶了,这种政策落实偏差导致的“马太效应”,其实背后还是折射出了我们有些领导没有掌握拿捏好分寸感,统筹工作没有做好,没有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可以说,分寸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既体现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又是对质变临界点的掌控。对于领导干部还真得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知识中不一定在思想中,在科学中不一定在智慧中。扶贫不能走形式、做样子,要了解农民的想法,考虑农民的感受,还要注重政策的长期性稳定性,同时还要考虑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对于治国理政分寸感的智慧在哪里,不在办公室,也不是忽然有了一个奇思妙想。她在党政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投入的真情里。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对老百姓就有多少真情!

从改革的视角看,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今天的改革处在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要动一部分人的“奶酪”,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都难。一个问题背后,往往存在过去多种情况的累积、现实多元利益的交叠、未来多样路径的考量,需要我们深刻洞察事物运动变化,敏锐捕捉矛盾双方动态平衡,练就把握施策方向与分寸的能力,从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啃硬骨、涉险滩。

然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地方工作,缺少分寸的做法还依然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过度养殖、过度捕捞、过度放牧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一些地方扶贫不顾现实超阶段、大跃进、不精准,造成贫困人口陷入“福利陷阱”、非贫困人口遭遇“悬崖效应”。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没有分寸感,究其原因,调查之后你会发现,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党政领导干部没有重视调查研究,不能及时准确了解第一手信息,凭主观想象,靠感觉,根据经验,随意发号施令“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办法多”,只考虑部分,没有考虑整体,只考虑局部没有照顾全局。当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有的地方实施民生工程,在政策上一刀切、执行上急行军,结果推进失度,反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好事办好,就要拿捏好分寸;拿捏好分寸,贵在“精准”二字。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道光,那么有分寸感的人一定是白色的,耀眼而不刺眼,明亮而不张扬,积极而不浮躁。治国理政,学会“十指弹琴”把握分寸感是应有之义。这就要求党政领导干部作决策、抓落实要三思而后行,一思事情是否正当,合法合规;二思做法是否恰当,是不是有理、有利、有节;三思效果是否妥当,群众答应不答应,群众满意不满意。

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分寸感,是检验一切工作成熟的标志。就像庖丁解牛,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认识和掌握规律,做到游刃有余。火候到了,功夫到了,做事情必定事半功倍;火候不到,学艺不精,做事情到最后有可能是山高九仞功亏一篑。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踏上新征程,今天的改革每往前一步都不容易。以“壮士断腕、凤凰涅槃”的勇气去闯关夺隘,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精神去融冰破茧,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稳扎稳打、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分寸感,检验工作成熟的标志(人民论坛) 姜 赟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09日 04 版)

2、从“三种扶贫模式”思考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发挥 太原市党建研究会课题组

2017-05-31 17:02 来源:《太原组工》2017年第2期

3、交好脱贫攻坚历史答卷(声音)杜家毫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12日 05 版)

4、卡住冒充贫困户的利益之手(民生观) 石 羚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26日 15 版) 

论文作者:高俊银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6/7

标签:;  ;  ;  ;  ;  ;  ;  ;  

领导干部要有分寸感论文_高俊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