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引处所的介词短语“在NL”

介引处所的介词短语“在NL”

林齐倩[1]2004年在《介引处所的介词短语“在NL”》文中研究指明介词“在”介引处所成分,构成介词短语“在NL”(N代表处所名词,L代表方位词)后,在句中有四个位置,构成4种句式。甲式:NP+VP+在NL(“在NL”在动词后);乙式:NP+在NL+VP(“在NL”在动词前、主语后);丙式:在NL+NP+VP(“在NL”在主语前);丁式:在NL+VP+NP(“在NL”置于句首的存现句)。本文根据进入甲、乙、丙叁式中的动词的语义特征以及“在NL”的语义指向、语义功能分别对甲、乙、丙叁式的句子进行详细的分类研究,并尝试将包含“在NL”的句式放在语篇中进行考察,全面揭示制约“在NL”在叁种不同位置的句法、语义、语用、语篇等因素以及甲式与乙式、乙式与丙式的对应变换关系(注1)。本文还对甲、乙、丙、丁四式中“在”的隐现问题进行探讨,总结出制约介词“在”隐现的多种因素及其隐现规律。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李志贤[2]2014年在《现代汉语介词短语“在+NP”的语序制约因素及其构式义考察》文中认为本文从句法语义分析入手,对介词短语“在+NP”句中叁个位置的句式,在两大语序支配原则下,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运用构式语法理论考察了介词短语“在+NP”句中位于动词前和动词后表达的构式义。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理论及方法等。本章回顾了以往的有关介词和介词短语的研究,分两个部分:一、介词与介词短语的句法语义以及历时演变研究成果;二、介词短语“在+NP”的语序制约因素的各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是介词短语“在+NP”的句法语义特征研究。介词短语的内部结构语序是较为固定的,介词位于前置,方位词位于后置,其中所介引的名词性成分位于中间位置。不过介词短语在句中的位置是较为灵活的。典型的介词是“在”,介词短语“在+NP”有叁种句法位置,即:句首、动词前和动词后。本章基于语料统计分析,考察了“在+NP”句中叁个位置时句法语义功能的特点。首先探讨了不同语体的语料对不同语序的“在+NP”句的情况,其次对NP的意义类型进行分析,发现了进入“在+NP”句后所有的NP都含有处所义的概念。最后详细描写了叁种位置中的“在+NP”句法语义特点,并考察了各式之间的变换条件和限制。叁式的句法上不同点是A式不能直接用动词的光杆形式,而B式可以用。C式中动词以单音节为主,NP为表具体处所义的词语来使用。第叁章是介引处所的介词短语语序的历时研究。从甲骨金文到元明时期,考察介引处所的介词和与它构成的介词短语,在句法和语义方面进行描写,从而探究语序变动的规律和动因。通过历时演变的观察,我们发现介引处所的介词和与它构成的介词短语,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从动词后到动词前的前移变化。第四章是介词短语“在+NP”的语序制约因素。本章从临摹原则和抽象原则两大不同的立足点出发,探究在每个原则的支配下,“在+NP”句法位置受到怎样的影响。我们认为在临摹原则的支配下,“在+NP”遵循时间顺序原则、容器-路径图式、联系项居中原则。在抽象原则的支配下,介词短语“在+NP”遵循承接上下文的作用,其位置受到影响,并且已知信息前于新知信息的信息结构也影响到“在+NP”的语序选择,最后场景先于目的物也起到作用。通过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不同语序机制在介词短语“在+NP”语序选择上,不可能起着绝对性的作用。每个原则随着说话人的表达需要选择性地起着作用,因此每个原则之间有互动的关系。其中联系项居中原则是介词短语“在+NP”的位置作用较大的原则。从历时演变情况的角度观察,方位后置词的产生可以成为结构方面很明显的佐证。其次,时间顺序原则在汉语的介词短语的位置上也起一定的作用,不过它只能部分地解释介词短语“在+NP”的句中语序。某些违背时间顺序的句子通过抽象原则的考察,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第五章主要分析介词短语“在+NP”的构式义。文中主要探讨了B式(在+NP+VP)和C式(V+在+NP)两类下位格式的构式意义。在B、C两个小类中,各自的构件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二者之所以具有不同的构式意义,除了语序的不同之外,主要是在于各自构件性质的不同。B式表达动作的反复性,C式表达单次位移性动作的状态,同时C式表达事物状态的事件。第六章是结语部分。

邢相文[3]2016年在《现代汉语“V+介+XP”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汉语中,有几个较为特殊的词,如:“到”“在”“向”“往”“自”“于”“给”等,它们同其他介词相比,表现出极大不同——均可位于动词后。这些词与前项谓词性成分和后项搭配成分组合形成“V+介+XP”结构,具有特殊地位,结构组成更加紧密,动介组合呈词汇化趋势。本文就是专门对这种结构及相关性问题作全面分析和整体把握的。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四章,主题为“语言演变分布位置与词性变化”,主要内容是:运用语法化理论,就留存在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后介词性成分作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探寻动后介词性成分的演化趋势,理清位于动词前与后的相同介词性成分的发展脉络以及探寻造成这种不同演化趋势的主要原因。从历时角度对“动介”线性序列进行全面考察,发现动介组合数量随时代发展而呈上升趋势,但是相应词汇化成词的动介式构词数量并不在多数。重点强调一个语言成分的变化,其分布位置的重要性。谓词后介词性成分演化趋势的原因主要是其分布位置所致。第四章对“从…到…”格式进行考察,发现该格式所处的位置不同,“到”的词性就会有所差异。第五章旨在强调句法位置对“到X”类副词生成的重要性。下编为四章,主题为“‘V+介+XP’结构个案考察与分析”,主要内容是:全面考察《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1321个动词与相关介词的组配情况,并分别对“自”“向”“往”“到”和“在”作个案专题研究。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以往的相关研究结论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单从能够进入到结构中的动词来说,数量是在递增的。通过对个案专题的充分描写,分析结构内部构件的整合层级和制约因素,对不同结构中“向”“往”“到”“在”等词的词性进行重新界定,并且对各自所在结构表达的事件给以定位。

丁氏青娥(DINH, THI, THANH, NGA)[4]2014年在《汉越空间介词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和越语都属于分析型语言,都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在很多方面有着相同的特点,但也存在不同之处。表示空间的起点、终点、处所和方向的汉语空间介词“从、在、到、向”与越语对应词的使用频率都非常高。本文重点选择汉语四个普遍的、常用的空间介词“从、在、到、向”与越语对应词作为研究对象,在语义与语法功能上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结合越南学生在使用中所造成的偏误,从多角度分析找出干扰越南学生使用和掌握空间介词“从、在、到、向”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对策与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翻译的教学与实践。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部分,这一部分简要阐述了本论文中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汉越介词各自的研究现状及汉越空间介词对比研究现状,在获得的理论基础上说明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范围及语料来源。第二、叁、四、五章分别指出汉语空间介词“从、在、到、向”与越语对应词在语义与语法上的异同。通过语义对比后发现,汉语空间介词“从、在、到、向”与越语的对应词并不是一一的对应关系而是一对多的对应关系。由于介词“从、在、到、向”在越语中可用好几个介词来表达它们的语义,因此,这无疑给越南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这些空间介词的意义时遇到困难。从语义功能上看,它们之间对应的语义关系有交叉,也有差异。通过语法对比后发现,由“从、在、到、向”组成的介词短语与越语的对应词组成的介词短语出现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并不完全相同,所充当的语法功能以及对后面宾语的选择限制也是同中有异的。第六章,讨论汉越空间介词的教学与翻译,首先介绍越南学生在习得汉语空间介词“从、在、到、向”所遇到的偏误,然后从母语的负迁移、初学阶段学生所学的有限目的语的知识的干扰来探讨越南学生在学习与翻译这些介词时出现偏误的原因并对教学提出教学对策与建议。第七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结论,并提出本文所获得的研究成果、不足之处与今后展望的研究。本文希望通过汉越空间介词对比分析,使学生对汉越语空间介词的语义与语法特点有更为深入地了解。

安娜施[5]2012年在《印尼学生习得汉语介词短语“在+NP”时常见的偏误分析》文中指出二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汉语介词“在”的使用频率颇高,中国语法学界对汉语介词“在”的本体研究成果相当多,但针对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习得“在”及其短语的研究还较少,涉及到母语为印尼语者的相关研究更显欠缺。基于此,本文对汉语的介词短语“在+NP”和印尼语的介词短语"di/pada+NP"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的异同点,以期能对印尼的汉语学习者有所帮助。本文首先对汉语的介词短语“在+NP”和印尼语的介词短语"di/pada+NP"进行对比,然后考察了高级汉语水平的印尼学生对介词“在”的习得情况,能否分区介词“在”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与作补语的区别以及介词短语“在+NP”与其他语法形式的区别。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印尼学生习得汉语介词短语“在+NP”常见的偏误进行探讨和分析,找出偏误的类型及成因,并提出了针对印尼汉语学习者介词“在+NP”的教学对策,可供汉语教师和印尼汉语学习者参考。

何丽香[6]2012年在《基于高等HSK作文语料库的韩国学生“在+处所”偏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由于韩语和汉语的语言类型不同,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语法偏误。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横断研究的方法,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提取韩国留学生“在+处所”结构的偏误语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搜集到的语料根据不同句式进行分类描写,通过汉韩对比分析进一步概括其偏误成因和偏误规律,目的是较为全面地整理高级水平阶段的韩国学生习得“在+处所”结构的特点,提高对韩高级汉语教学的针对性。介引处所的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用结构,其句中语序、“在”字的使用与省略等问题一直以来受到了从事现代汉语语法本体研究的众多学者的关注,在对外汉语教学界,这一结构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不少学者从二语习得、偏误分析等角度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相结合,基本研究思路是基于汉韩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对韩国留学生的中介语语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偏误描写。本文根据“在+处所”在句中的位置以及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总结归纳了“在+处所”所形成的6个句式,通过汉韩共时比较描述这些句式在汉韩语言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预测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学习难点,从而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性措施,提高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有效性。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按照对外汉语教学界偏误分类的一般方法,对上述6个句式中的误加、遗漏、错序、误代四种类型的偏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描写,并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等角度对韩国留学生“在+处所”结构的偏误成因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归纳,对对韩汉语语法教学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教学对策。本文基于汉韩语言对比分析的中介语偏误考察可以较为深入、细致地分析特定母语的留学生所产生的语法偏误,相关研究成果对于加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针对性、编写完善国别化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指出,在高级阶段,韩国学生“在+处所”结构偏误的产生仍然受到母语负迁移的较大影响,在对韩汉语教学中不应忽视汉韩语法项目的语际对比。

曹晴雯[7]2013年在《介词短语“在+X”的类型、功能及偏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介词短语“在+X”中“X”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都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形式,“在+X”本身在句中也具备多种不同的句法功能,且其句法分布具有一定倾向性,各句法功能之间也具备一定的转换可能。除了句法功能,“在+X”还具有表义功能,其在表义上通常与句中某个或某些成分有直接相关的联系。此外,留学生在使用介词短语“在+X”的过程中经常发生偏误,这些偏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基于此,我们将本文分为以下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介绍并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X”要突破“在+处所”的专项研究,全面考察“X”的类型及功能,完善“在+X”相关的偏误分析,尝试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第二部分为正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为“介词短语‘在+X’中‘X’的类型分析”。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得出“X”的形式类型主要是词和短语,“X”的意义类型则包括处所和非处所两类,“在+X”的形式类型和意义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第二章为“介词短语‘在+X’的句法功能考察”。通过语料数据统计得出,“在+X”可以在句中充当状语、补语、宾语和定语的句法位置,且不同的句法功能之间可以进行相关的转换,此外,“X”的类型与“在+X”的句法功能之间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言。第叁章为“介词短语‘在+X’的表义功能考察”。这一章主要讨论“在+X”本身的表义功能及其在句中的表义指向。我们将“在+X”的表义功能归纳为表时空和非时空两大类,前者包括空间和时间,后者包括范围、关涉和状态。同时,“在+X”在句中既可以指向句子,也可以指向句法成分。第四章为“留学生习得介词短语‘在+X’的偏误分析”。我们从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相关的偏误句出发,总结留学生习得“在+X”的偏误类型主要包括错词偏误、缺词偏误和多词偏误,认为偏误的产生主要涉及用法区分、句意表达、词义理解等问题,并由此提出几点相关的教学建议。第叁部分为结语,也即第五章。这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我们在总结结论的过程中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吴越苏[8]2013年在《母语为英语的外国留学生“在+处所”结构偏误分析研究》文中认为介词是汉语虚词中数量不多但比较重要的一类词,其中在是留学生较早接触的介词之一。然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达到汉语中级水平的留学生在使用介词在时仍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偏误。本文从在+处所的偏误入手,以叁个平面语法理论、中介语理论、偏误分析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语料库语料数据统计分析两种方式,统计分析在+处所偏误的种类和特点。通过数据分析,形成在+处所偏误的主要原因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过度泛化、文化因素干扰、回避策略影响、教材及工具书中语法语用知识的编写过少等。通过对语料偏误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句子偏误的原因是多样的,造成同一条语料中同一个偏误的原因也是多样的,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针对在+处所的教学建议,学习建议以及对教材和工具书编写的建议。首先,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以系统性教学和语感教学为基础,注重交际功能和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辅导;其次,学生应当有意识克服母语负迁移影响,主动运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加强介词以及学习策略的学习;最后,教材应当在注重交际功能的同时,加强语法点的系统性编排。

李雪梅[9]2017年在《汉语介词“在”与印尼语相应介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介词是汉语和印尼语中一个重要的语法手段。汉语和印尼语的介词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对印尼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是个难点。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印尼语言学界对“di”和“pada”这两个介词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发现,印尼语言学界对“di”和“pada”的研究只限制于这两个词语的语义和所在的句式。尽管“di”和“pada”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但至今,还没有印尼语学者针对“di”和“pada”的语用功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印尼语中相当于汉语介词“在”的词有两个,即“di”和“pada”。汉语中的介词一般不单用,后边要搭配上名词性短语,印尼语也是这样的句式结构。汉语介词“在”对应的印尼语介词有哪些,它们的语义功能和语法功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都很值得探讨。笔者认为将汉语介词“在”与印尼语相应的介词来进行对比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论文分为以下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汉语介词“在”与印尼语“di”和“pada”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这叁个方面对汉语介词“在”进行描述。在语义方面,介词“在”可以分为五个义项:表示时间的介词“在”、表示处所的介词“在”、表示范围的介词“在”、表示条件的介词“在”及表示行为主体的介词“在”。在印尼语里,与汉语介词“在”相对应的有两个,即“di”和“pada”。但能够表示时间的介词是“pada”。第二章,首先分析汉语表示时间的介词“在”与印尼语“pada”在相同语义下的使用情况,然后对两者的语法功能和语法位置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第叁章,首先分析汉语表示处所的介词“在”与印尼语“di”在相同语义下的使用情况,然后对两者的语法功能和语法位置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第四章,首先分析汉语表示范围的介词“在”与印尼语“di”和“pada”在相同语义下的使用情况,然后对两者的语法功能和语法位置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五章,首先分析汉语表示条件的介词“在”与印尼语“di”在相同语义下的使用情况,然后对两者的语法功能和语法位置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第六章,首先分析汉语表示行为主体的介词“在”与印尼语“pada”在相同语义下的使用情况,然后对两者的语法功能和语法位置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七章,对本文进行概括。

钢楚伦[10]2008年在《汉语空间介词与蒙语相应表达方式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型的汉语和粘着型的蒙古语的一大区别表现为介词。现代汉语缺乏严格的形态变化,表现语法意义和句法结构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这两个手段。尤其是介词,一方面弥补了“格”表示句子中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的作用,另一方面,蒙语中的时位词在汉语中也用介词结构加以表达。因此,我们对汉语基本空间介词和蒙语格助词、时位词做对比研究,便可揭示不同语言在空间关系表达上的共性和特性。由于汉语是典型的分析型语言,各种句法成分在句子中缺乏必要的格形态标记,介词就成了部分句法意义成分在句子中的必要外在标志。本文从类型学角度,得出了汉蒙两种语言在空间关系表达手段上的差异。本文拟以“汉语空间介词与蒙语相应表达方式对比研究”为题,旨在探求两种语言在空间关系表达上的基本特点,分析汉语基本空间介词在表达上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它们与现代蒙古语对应形式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我们重点选择“在、到、从、自、由、离、向、往、朝、”这九个基本空间介词的语义和用法与蒙古语相应的表达方式进行考察。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分析语料,对汉语介词同蒙语相应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归纳。我们以微观研究为主,描写了上述介词的相应蒙语对应形式的语义、功能及语用特点,解释了不同语言中空间关系表达形式上的“同”和“异”,并概括总结了双语语法应用上的特点。我们还在此基础上概括了人类空间关系系统中汉、蒙语空间关系表达的形式和方法。同时考察了现代汉语基本空间介词在现代蒙语中相应表达形式的出现频率。我们认为,汉语虽然严重缺乏形态格标记,但介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格的缺失。本文希望借助汉蒙对比分析,使学生对汉语介词的特点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试图通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同义介词教学法,为针对蒙古学生的介词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介引处所的介词短语“在NL”[D]. 林齐倩. 苏州大学. 2004

[2]. 现代汉语介词短语“在+NP”的语序制约因素及其构式义考察[D]. 李志贤.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3]. 现代汉语“V+介+XP”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D]. 邢相文.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4]. 汉越空间介词对比研究[D]. 丁氏青娥(DINH, THI, THANH, NGA).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5]. 印尼学生习得汉语介词短语“在+NP”时常见的偏误分析[D]. 安娜施.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基于高等HSK作文语料库的韩国学生“在+处所”偏误分析[D]. 何丽香. 南京大学. 2012

[7]. 介词短语“在+X”的类型、功能及偏误分析[D]. 曹晴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8]. 母语为英语的外国留学生“在+处所”结构偏误分析研究[D]. 吴越苏. 湖南大学. 2013

[9]. 汉语介词“在”与印尼语相应介词的对比研究[D]. 李雪梅.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10]. 汉语空间介词与蒙语相应表达方式对比研究[D]. 钢楚伦. 北京语言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介引处所的介词短语“在NL”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