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论文_史晶

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论文_史晶

太原理工大学校医院 030024

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是著名医家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传统古经方,主方是由七味药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主要功效是和解少阳。本方以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疏利肝胆,促进肝胆疏泄而增强新陈代谢。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助柴胡透达邪气,人参、炙甘草、大枣、温补脾气、扶正固表,由此可以看出此方治在肝胆,旁顾脾胃既清解邪气,又培顾正气,不通过汗吐下,而能 达到祛邪的目的,所以称作和解之法。现代中医临床更将它的功效经过加减方的应用扩大到了和肝胆病有关的很多疾病治疗当中。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分享给大家。

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目赤、耳聋、苔白、脉弦等。既适用伤寒,又适用于杂病。尤其加减方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有上述主证再有兼证者均可使用此方加减。仲景曾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就是指的这个意思,现举数例说明。

治疗感冒之外感风热:患者,男,39岁,外感后发热不退3天,体温在37.5~38℃之间,感冒后曾给与解热、抗炎、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外感症状已基本消失,但热不退。伴寒热往来、食欲不振,时有恶心,欲吐,大便秘结,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数。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分类正常。诊为发热,证属外感邪郁少阳。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0g,桂枝10g,黄芩15g,半夏10g,双花10g,连翘10g,薄荷5g,莱菔子15g,甘草6g,生姜4片。每日一剂,水煎早晚温服,每次服150ml。服用2剂后体温降至37.5℃以下,其他症状明显减轻。继服3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亦已消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治疗胆结石: 患者,女,42岁,右上腹因进食油腻食物后右上腹疼痛不适、恶心呕吐,伴胸胁胀满,口苦纳差,大便干,小便黄,睡眠欠佳,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略数。经查白细胞12.0010/L,中性粒细胞73.2%,CRP:18.3mg/L,血清淀粉酶:701/L,B超显示胆囊肿大胆囊内低回声占位,诊断为胆囊结石。证属肝气郁结,胆胃失和。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0g,党参15g,半夏10g,黄芩15g,栀子10g,甘草6g,枳壳10g,陈皮10g,白术10g,香附15g,白芍15g,金钱草30g,鸡内金15g,莱菔子15g,煅瓦楞子30g,生姜3片,大枣3枚。每日一剂水煎,早晚温服每次150ml。共14剂,每日一剂,每次约服150ml。服用4剂后脘腹胀满、疼痛均明显减轻,大便好转,食欲增加。继服6剂,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复投原方加减继进并嘱饮食清淡,忌生冷油腻和海鲜。两月后复查B超显示肝胆脾胰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慢性胃炎呕吐:李某女33岁,初诊恶心呕吐10天伴有上腹部灼热,患者素有慢性病史此次因10天前感受风寒遂发热恶寒,头痛、 身痛,经西药退热头身痛症状消失 ,但呕吐反增,继续治疗 呕吐有增无减,遂来就诊,症见:面白神疲,少气懒言呕吐少量痰涎胃酸干呕为主胸闷心烦不思饮食口苦口渴不欲饮,小便黄,大便软,舌红苔黄腻脉弦细。病乃外感继发胃炎呕吐未能及时治疗,证属胆火犯胃,治以清胆和胃。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0 g,党参12g,,黄芩10 g,半夏10 g,赭石30 g,煅瓦楞子、茯苓各12 g,白豆蔻4 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个,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每次150ml。服3剂后呕恶减,能进少量糜粥;再剂呕恶止,腹仍有灼痛,酌加白芍10g,又服5剂后,面色红润,思食,遂以四君子汤调理而愈。 

体会:小柴胡汤为和解之剂,主治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少阳包括足少阳胆和手少阳三焦,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喜疏泄而恶凝滞,为表里阴阳顺接之枢纽,掌内外出入之途,司上下升降之机。,少阳经腑同治,又旁顾脾胃,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自利。,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小柴胡汤采用和解方法,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取其使病邪向外转输的作用。必须注意临床辨证论治必须在辩明主证主脉的基础上,灵活加减,有的放矢。正如张仲景所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论文作者:史晶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8

标签:;  ;  ;  ;  ;  ;  ;  ;  

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论文_史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