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新路论文

蒲江新路

文四川省蒲江县交通运输局

近年来,蒲江县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并以“交通+”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1468公里,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2.72公里,居全省丘区县首位,提前4年在全省率先实现通乡、通村、通组硬化路,实现公路列养率等6个“100%”,农村公路建设群众满意率连续3年保持98%以上,2018年被评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电网处于单向供电状态时,电力电子变压器输入级的整流环节可以使用电力二极管构成的不控整流方式,相较于全控型整流模式,控制手段更为简单,损耗和成本大为下降,有很大便利性。

统筹实施规范化美观化

“共绘一张美好蓝图”

按照“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生态绿色、路景交融、融产入路”理念,推动农村公路建设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规划“多规合一”,融入特色产业、历史文化等元素,高品质设计一批景观路、产业路、文化路。十八大以来,已编制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三年计划、“美丽乡村旅游示范路”三年攻坚计划等规划,构建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通乡畅村达组的优质农村公路网络,形成了县城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20分钟交通圈。

“突出公园城市特点”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对成都提出的“突出公园城市特点”重要指示,将农村公路建设融入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和全县产业发展大局,提升农村公路标准,推动建设绿道系统。施行“设计、招标、实施、监理和配套资金”的“五统一”机制,由县交运局统一管理全县农村公路病危桥梁整治,严把建设质量。十八大以来,全县农村道路标准化建设率和一次性交工验收合格率实现“双百”目标,提档农村公路1069公里,改造病危桥62座,打通农村“断头路”14条,畅通了农村道路“微循环”。

突出多方保障措施

突出政策保障,优先支持山丘区乡镇交通项目建设。突出财政投入,将重大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资金列入县级年度投资计划,构建稳定投入增长机制。突出资源整合,构建以财政投入为主,部门争取、企业自筹、集体筹资和群众投劳为辅的多元筹资机制,先后整合交通、农业、旅游等各类补助资金18.2亿元用于全县农村公路建设。

运用“大数据+”,推进智慧交通管理,互通共享天网、防汛防灾监控、“雪亮工程”等平台资源,实时监控道路、桥梁、客运站场、运营车辆等状况,及时处置安全隐患和突发事故。在2018年7月蒲江县特大暴雨洪灾中,通过智慧平台及时发现并排除道路隐患351处,有效保障了抢险救援开展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管理实现网格化、信息化

管理机制网格化

运输服务体系全覆盖。蒲江县将客运站点及相关交安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规划、建设和交付使用,全县建成二级客运中心1个、四级客运站3个、简易客运站7个、客运招呼站若干,实现县城内站点500米覆盖,县城至乡镇干线公路1.5公里覆盖,形成了覆盖全域的城乡运输服务体系。

管理手段信息化

成佳茶乡

猕猴桃丰收

铺设沥青路面

[7]Kevin Michael Rudd, “A New Sinology——Australia Needs to Engage in a More Sophisticated Dialogue with China”,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pril 28, 2010.

部门协调联动化

建立交通、公安、城管、应急管理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路产路权管理保护;强化路政管理和执法能力建设,组建管理和执法两支队伍,常态开展道路执法监督检查和管护,探索出“路联管、路全管、路共管、路常管”的农村公路管理新路子。全县双超车辆数和事故伤亡人数持续下降,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连续两年位列四川全省第一。

养护推进专业化、市场化

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主线干道从城区到重点乡镇开行城乡公交,支线道路从城区到一般乡镇开行便捷灵活的特色“蒲江乡村小巴”,在边远乡镇村社和重要旅游节点开通个性化预约定制、响应式客运服务,让广大群众“出家门、上车门,下车门、进城门”。目前,全县建制村通客车率100%,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水平达部颁5A级标准。

动员社会参与、群众监督。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由基层党员带头参与护路工作。设立公益性岗位,帮助农民创收增收;倡导文明新风尚,多形式开展护路文化宣传,首创公路养护“三字经”,将爱护公路写入村规民约,营造爱路护路良好氛围。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及村民代表参与公路养护监督、考评,极大提升了群众出行满意率,路通、业兴、心顺,更加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了党在基层的民心。

物流运输服务便捷化。以改进和提升农村物流服务供给为主线,推动“交通运输+产业”“互联网+物流”“交通+电商”,完善县乡村三级流通体系,打通物流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一站式”服务。目前,全县物流配送服务网点实现建制村全覆盖,引进物流企业20余家,带动发展电商4500余家,助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成功创建。

施肥应坚持“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看苗补施追肥[5]。制种田施肥水平控制在每公顷纯氮187.5 kg左右。

客运实现城乡一体化、公司化

围绕“畅、安、舒、美”目标,建立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全覆盖。健全“三三制”专群结合管理机制,推行巡查、反馈、协调、处置、督查“五步工作法”,整合基层护路队、网格员、志愿者“三支队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格局。

探索事企分开、管养分离。改变传统养护生产“大包干”模式,在成都市率先推行“事企分开、管养分离”改革,以政府购买服务,由专业公司进行道路养护,实现“公管所专职管、公司专业养、路段专人护”。

推进市场化、专业化养护。深化资金供给模式改革,日常养护定额保障、养护工程按需保障、机构人员全额预算,并设立3000万元且动态补充的县级养护“蓄水池”。出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监管养护质量。十八大以来,全县道路路面使用性能指数保持在全省前列。

水处理综合实验是上海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是获得学士学位的必修课。其先修课程是环境工程原理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每学年开设一次,安排在第5个短学期。在2014年下半学期之前,水处理综合实验基本采用演示性(“传统”)实验,即提供实验理论和程序的讲义给学生;实验小组进行实验,每人根据每次实验的结果,单独写一份实验报告并提交。整个学期至少进行5次实验。传统实验主要集中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为基础的各处理单元(例如,混凝/絮凝、沉淀、吸附、氧化、生物处理)。通常第一次课安排的是实验室安全讨论课,而且在学期内有专业认识实习,安排两次污水处理厂的现场考察。

路为媒引领乡村发展振兴

路产融合,路通业兴。将农村公路作为全县产业发展的基础“骨架”,围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高质量建设园区产业路330公里,连片发展柑橘、猕猴桃、茶叶三大优势产业45万亩,年产值35亿元以上,三大区域品牌价值达374.5亿元。依托农村公路网络,推动冷链物流及电商行业发展壮大,全县冷链物流企业达93家,气调保鲜库容量10万吨以上,2018年全县电商交易额达107.15亿元,增长44.8%。

蒲江县实施旅游环线和精品观光带建设,打造了成佳镇茶文化、甘溪镇明月窑、三湖旅游环线、樱桃山旅游环线等旅游观光道路120公里,形成了茶叶采摘游、民宿体验等乡村特色旅游,拓展了乡村公路骑游、徒步健身等活动。

路景交融,路通村美。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将农村公路与山水田林湖、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实施公路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打造“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风景线。已打造县域精品旅游环线公路128公里、绿道150公里,串联旅游景点20余个、美丽新村106个,保利·石象湖、成佳茶乡、明月国际陶艺村等景区景点实现闭环,每年举行采茶节、樱桃节、车迷健身节等节会活动10余场次。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520万人次、旅游收入16.6亿元,分别增长17.4%、18.6%。

“通过此次身体检查,我知道了自己身体存在哪些问题,也知道了以后在饮食上要注意些什么,要感谢公司的这个好政策。”近日,一师电力公司职工许卫军告诉笔者。

城乡融合,路通“才”聚。扩大交通连接城乡、服务“三农”优势,通过交通补助、人才津贴、专班接送等方式,吸引城市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截至目前,已吸引乡建、文创、返乡大学生和农业、社工等各类人才1400余人,带动发展家庭农场330家、专业合作社300余家,促进了城乡形态转型升级、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蒲江在成都市率先实现幸福美丽新村县域全覆盖。2018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26元,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8%、62%,城乡收入比仅为1.56:1,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正在蒲江加速绘就。

标签:;  ;  ;  ;  ;  ;  ;  ;  

蒲江新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