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李渔掬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李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风月无边》重塑的李渔与实际的笠翁差距甚远,九泉之下的李渔不知会含笑抚髯,还是会“满眼蓬蒿共一丘,贤愚千载知是谁。”
在剧中剔发一段情节,我们看到了笠翁的人生观:痛苦也是过一生,嘻笑也是过一生,何不舍前者而就后者。既然得做顺民,何不诙谐地让大家都好过一些,即使有人喝斥怒骂他的行为,也能转移骂人者的心境,将心中的不满发泄于他的身上。李渔竟是这么一个富有人生智慧,又能忍人所不能忍、有大智慧之人。
可惜如此需浓墨重彩渲染的地方剧作家只让人一句带过,确在不是李渔真性情的地方大加笔墨。剧中承接哭丧活计一段,乍看之下似乎李渔是个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的家伙。他个人是早就几经生死之际而独活,因此将生死看透、看淡,不会为了个人的饮酒食蟹而不顾家人、仆人的感受与颜面。在笠翁绝非苟全性命于乱世之人,而是一肩挑起为众人谋生路的有情有义之士。
剧中描述笠翁喜食蟹饮酒,固然李渔从不否认自己嗜蟹如命,然而笠翁并非贪好美酒脂食之人,事实上他爱茶超过饮酒,虽不喜喝酒却知如何辨认酒客或茶友。在《闲情偶寄》中炊馔部,他极力劝世人少食荤腥而多食蔬果,书中对蔬果的描述远超过对荤腥的描述,甚至有一段提到别人告诉他如何烹制肥嫩鹅掌的做法,因极其残忍,将活鹅分三次用沸油煮掌后再行宰杀,笠翁说听到就已不忍食,又怎会如法炮制以逞口腹之欲。所以真实的李渔是个宅心仁厚、爱惜万物生命的仁人。
剧中对于笠翁戏班部分着墨甚多,过多给人轻薄嬉皮的印象。李渔身无恒逢,不得不“重生计而薄交情,密经营而疏问难,”然而他穷其一生,“究竟送穷不去,徒使吝日增,”已经自叹“良可悔也,”三百年后的今人,又怎好呵责他身为读书人却终日与戏子为伍,自组戏班,而增加对他的鄙吝。一介文人寒士身处鼎革易代之际,不愿事二君,又无山林可退隐,只有靠着诗文打秋风,靠着不被重用的才情编戏来养活众人生计,还要默默承受时人与来者对他的嘲讽、批判,却不多做辩解,他的襟度即使不是海涵也可称得上大度了。
剧中对李渔的才情展现反陷于插科打诨。他虽以戏独步于当时而名闻于后,但是纵观《闲情偶寄》一书,词曲部、声容部等份量远不如颐养部之份量,即可得知笠翁非不能也而是不为也。今日反观三百年前的李渔,纵不能“死后怜才,常有生不同时之恨”,也当体恤他“我不如人原有命,人能恕我为无官”,而将李渔的全貌完整地呈现在今日观众面前,或者笠翁在九泉之下也不会感叹“三缄宁敢期多获”了。
《风月无边》剧中袁姨一角,将心中的落漠哀凄之情跃于舞台、超乎情表,或许这个角色才真能道出李渔一生当中的满腹心思愁绪“携琴野外投知己,走马街前让俊髦。”然而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不论是备茶酒、备炊馔之际,或是人前欢笑、人后独对铁笛子感叹之时,都能道出笠翁内心的一丁点要求,“但使于人前说项时,谓天生笠翁时,不应使其因厄至此,各为叹息数声即我扬眉吐气之日也,他何敢望于一人哉!”但三百年后的《风月无边》仍未能让李渔不再“屈于不知己而能伸于知己”。
铁笛子一角忠实呈现了旧社会中家仆的角色:所有事情看在眼底、明白在胸膛,却不多言语,大部分时间如隐形人一般让观众不觉得他的存在,适时知度的几句话,却让人感到他的重要。或许正因为饰演铁笛子一角的不是正式演员,才能透过声音与对白将这个角色诠释的如此不愠不火,也呈现了李渔的另一番面貌,虽隐身于幕后,却尽知台上之事。舞台是当道权贵的场所,幕后却是李渔的天下。
标签:李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