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要”润物细无声论文_于杉成

“五要”润物细无声论文_于杉成

——浅谈如何做好班主任

山东省莱西市店埠镇庄头完全小学 266607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感触颇深,有几分劳累、几许收获,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深深地体会到班主任要特别做好“五要”,润物细无声。

一要有亲和力。班主任的亲和力,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关键,那班主任的亲和力源自哪里?首先,要语言美。语言是教师传输信息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着亲和力的强弱。学生刚到一个陌生的学校里,班主任是他们唯一的亲人,所以对学生讲话要亲切。一句机智幽默的话语,有时会化干戈为玉帛;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远比冷冰冰的指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取心和荣誉感。优美的语言,使学生感到格外的舒畅、亲近,可谓声声入耳、润心,句句有用、育人。其次,仪态美。巴特尔说:“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所以,仪表、眼神、动作等仪态,虽然无声,作用却非常神奇。鼓励和赞赏的眼神,提醒或刻意制止的目光,真诚的微笑,大方自然又亲切的动作,有时胜过苦口婆心的批评和劝说。学生感到老师就生活在他们中间,从而大大缩短了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再次,人格美。有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对学生来说,班主任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是最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影射力,更是做班主任最难能可贵的。人格美主要指内在的思想美、道德美、知识美等。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形象,必然让学生无限敬仰,进而产生感召力。

二要有一颗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要求自己以一颗仁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爱心的表现形式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小事反映出来。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体会到老师很在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有一个好心情投入到一天的学习中去。作为班主任,除了关心学生的生活,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身心的健康和思想状况,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那些学习退步的、考试发挥不好的、有困难的、缺少母爱父爱的等等,我常常用语言开导、鼓励、教育他们,不断与他们谈心,这样既掌握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又消除了他们的精神压力,还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学习上要不偏袒、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要求自己做到不以家庭出身高低、智力好坏定亲疏,不以成绩好坏分优劣。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准谈话时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三要有一颗平常心。作一名班主任不容易,作一名优秀班主任更不容易。有人可能会抱怨班主任工作的辛苦,也正因为如此,有很多人都不愿意当班主任。我认为不要抱怨,要有一颗平常心,要从苦中寻求快乐。我们要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凡事要换一种角度着想,合理排解自身的消极情绪。要学会自得其乐,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要率先垂范。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对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时间长,在学生面前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我对学生说,我最关心你们的是三个方面:一是每个学生都要注意安全,不注意安全其他的都是空谈。二是品行端正。俗话说“海宽不如心宽,地厚不如德厚”,一个人要成才,必须先成人,你的学问再大,如果没有德,也就是缺德,那他也不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多做积德的事,不做缺德的事。我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让他们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三是学习要认真。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关心自己成长的,告诉他们,父母挣钱不容易,把你们培养长大更不容易,父母在培养你们成材的道路上不但花费了钱财,更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你们要懂得感恩,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

五要处罚有度。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逆反是普遍的心理标志。这就决定了小学生的教育是困难的,也是特殊的,英雄还是恶棍,往往取决于这个阶段的教育。当学生犯错误甚至违法时,处罚也应当不同于成年人,可以考虑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帽子拿在手中,法外施仁,给机会,给时间。过激的处理,可能是为丛驱雀、为渊驱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曾有一位父亲怀疑自己的孩子在家偷了钱,孩子坚决不承认,于是父亲来找老师,请老师调查这件事。调查的结果,老师相信学生的说法,但这位父亲不同意,坚持要继续查证,并想借助司法人员进行。他认为,钱不是大事,但事关道德,决不能放过。老师问他:“你是要事实呢,还是要孩子?一旦这样做了,不管真相如何,你可能从此失去这个孩子!”这位父亲因此放弃了他的想法。他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但他忽略了少年与成年的区别。几年后,这个学生出外留学回来,他问老师:“在当时,没有更多的证据为我证明,你不怕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吗?”老师说:“首先,老师要信任自己的学生,也要信任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其次,即使老师的判断是错误的,起码也保护了学生,当这个学生感到内疚时,他不容易再犯相同的错误。这不同样达到教育的效果了吗?” 俗语道:办法总比困难多。

论文作者:于杉成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5

标签:;  ;  ;  ;  ;  ;  ;  ;  

“五要”润物细无声论文_于杉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