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革命文学”综论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革命文学”综论

    宋喆[1]2014年在《文学的启蒙与艺术的批判》文中研究说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现代小说的奠基者。《呐喊》《彷徨》的批评与研究体现了五四新文学启蒙批判与艺术审美的最高追求。一百年来,鲁迅研究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最充分的领域,而《呐喊》《彷徨》又是鲁迅研究中开始最早、研究历史最长、成果最多、积...
  • 文学作品中文化信息翻译研究

    文学作品中文化信息翻译研究

    卢巧丹[1]2016年在《跨越文化边界: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把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作为研究对象,指出中国现当代小说的翻译与接受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文化翻译的问题。现当代小说从中国到英语世界,在原文转换成译文的过程中,语言从一个文化空间进入另一个文化空间...
  • 被规训的激情——论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红色小说

    被规训的激情——论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红色小说

    余岱宗[1]2002年在《被规训的激情》文中提出本篇论文以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红色小说为中心,阐释这个阶段红色小说中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英雄形象的审美特征。目的在于,通过红色文本中各类形象的分析,探讨这个时期在审美领域内革命意识形态是如何构筑革命的激情,如何形成适应新的革命理性规则的审美...
  • 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的翻译

    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的翻译

    党莉莉[1]2016年在《近二十年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翻译研究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初的历史特殊性,其时侦探小说翻译的风靡,都曾经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回顾近二十年已有研究成果,反思其不足,以期对未来以全球化进一步推进,翻译学蓬勃发展,尤其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的相关研究有所启示。杜玮[...
  • 中国20世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更迭与语文教育

    中国20世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更迭与语文教育

    张小虎[1]2002年在《中国20世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更迭与语文教育》文中指出20世纪是文艺复兴后全世界思想最活跃的一个世纪,也是世界文化融合最自觉的一个世纪。20世纪是中国打开国门的一个世纪,也是中国受传统的封建的残余思想压迫的一个世纪。20世纪是现代语文教育从无到有的一个世纪,也是语文教育在我国...
  • 当代文学中的底层形象研究

    当代文学中的底层形象研究

    刘旭[1]2007年在《当代文学中底层形象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当前底层研究过于宏观化和理论化,微观作品分析非常缺乏的状况,本课题拟在现代性批判的基础上对作家作品进行细读分析,从其叙述中发现作家本人的主观意向对底层形象的左右,并综合对作品的文学批评,把文学生产看成作家、评论家及国家意识形态共同运作的生产...
  • 新生代电影的文化流变

    新生代电影的文化流变

    景庚[1]2008年在《新生代导演电影创作流变论》文中研究表明新生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是继第五代导演之后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获得众多荣誉的中国电影人。与艺术前辈们相比较,新生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继承了现实主义的纪实传统,他们本着老老实实的艺术态度热情地抒写着客观的世界。在...
  •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

    薛稷[1]2013年在《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伊格尔顿将文化视为人类整体的生活方式,认为文化的核心是意识形态,文化批判就是对文化以及文化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和探究,以促进人们对于文化本质的理解并以此作为寻求人类的革命进程与人类的自由解放的途径。本论文通过对特里·伊格尔顿(...
  • 东西方传统道德的近现代转型特色与启示

    东西方传统道德的近现代转型特色与启示

    朱华东[1]2001年在《东西方传统道德的近现代转型特色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传统道德的近现代转型,是东西方现代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现代化过程相互推动,对东西方现代化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是最基本的社会存在,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其转型最终要从经济发展中获得力量;同...
  • 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

    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

    朱响艳,杨炳钧[1]2007年在《从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纯语言观》文中研究说明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与阐释。文学作品仅仅是一种图式,充满了空白与未确定点,文本意义的实现是译者的前理解与文本和译者之间的视野融合。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阐释,同一源语文本的多个译语文本互相补充,...
  • 解释与解构

    解释与解构

    王彦雨[1]2009年在《科学世界的话语建构》文中认为如何看待科学话语的性质?科学话语与科学世界的关系如何?前者能否作为真正反映后者本质的可靠信息?社会学家的话语能否被视为是对科学世界本质的真实描述?马尔凯的话语分析研究纲领便尝试着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马尔凯的话语分析研究纲领对传统科学分析模式(如默...
  • 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反思与重建

    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反思与重建

    赵黎波[1]2007年在《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研究》文中认为90年代以来,对文学批评的批评成为批评这个日渐冷寂的领域里一个热门话题。笔者认为,目前文学批评困境的主要表征即是文学批评在新的时代语境中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判断能力,无法对文学的现状和走向作出自己的价值评判。文学批评的这种“阐释的焦虑”...
  • 京派文学批评研究

    京派文学批评研究

    孙佳[1]2013年在《京派审美批评与知识分子身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京派知识分子身份的生成有着独特的现代性场域,现代意识的产生使知识分子阶层独立出来,而30年代北平的政治经济环境为京派知识分子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京派知识分子在“象牙塔”内构筑着文学的自由梦想,并且逐渐形成了...
  • 20世纪初期中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提倡与日本自然主义

    20世纪初期中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提倡与日本自然主义

    林佳[1]2010年在《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质》文中指出本文以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为切入点,探寻张资平小说中自然主义艺术特质的生成与意蕴,借以加深对中日文学在“五四”时期交流的深度透视。本论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第一部分侧重于材料的梳理和挖掘,后两部分则侧重在对文本细读基础上的具体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