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浪漫与感伤论文_锁永忠

浅谈浪漫与感伤论文_锁永忠

——从杜丽娘到林黛玉

锁永忠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莲湖小学 746000

摘 要:人即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他的认同和沟通便可以跨越时空。林黛玉和杜丽娘是不同时代的贵族少女,却可以发生人间难得的心灵共振。在中国古典著作的女性形象中林黛玉是顶峰的顶峰,是艺术高空中的一轮明月;杜丽娘则是一颗星星,她没有堪与林黛玉相媲美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性格特征,然而她在人们心中的亮度是不容忽视的。杜丽娘、林黛玉都出身于富贵之家、诗门之族,受过封建礼教的熏陶,她们都处于礼教束缚之下,但她们都站到了反封建的行列中。

关键词:林黛玉 杜丽娘 自我意识 爱情

一、意识的自我觉醒

和林黛玉有些相似,杜丽娘亦出身于一个支庶不盛的“书香之族”、“清贵之家”,没有兄弟姐妹,而父母娇养的她是掌上明珠,且才貌端妍,出落得人中美玉。她从小生活在安逸、恬静的环境中,沉浸在父母慈爱的甜醪里,小庭深院便是她的伊甸园,只是没有富于诱惑力的智慧果。在家庭中,杜丽娘所享受和领略的一方面是脉脉的温情,一方面是至严至酷的拘管,“自我”、“个性”被封建的铁枷锁牢牢地锁禁在囚笼里。然而,杜丽娘不甘做一个心如死灰的贤淑、压抑天性的仕女,在她的内心深处潜藏着一种对正常的合理生活的要求,蕴蓄着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青春的潜流。可贵的是,她没有把一切的一切强压心田,使其萎谢、枯渴,而是让它们自由伸展、自然流泄。自我精神由此得到扩张,自我个性由是觉醒,当然,这种个性的觉醒有一个过程。

荣国府的至亲贵戚林黛玉也不例外地是那一社会统治阶级中人。这个清贵的官僚家庭似乎没有来得及对他们进行更多的阶级教养,也似乎没有来得及把那社会给女人所规定的一切带给她以深刻的感受,而是只给她的终身留下了一个空洞而温暖的回忆,让她向社会人生迈开了第一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减轻父亲的内顾之忧”,她来到了正是“花柳繁华”的荣国府。初到荣国府时,我们看到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迎接着一切。她很快地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原来,她出来时的那种“留心”、“在意”等等,只不过是从这样的一个动机出发:“恐被人笑了去。”毋怪乎她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好感,而只是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有着高度自尊心的少女。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的自尊心太强了,便成为小心眼。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自尊掩饰她内心的自卑。

二、对爱情的不同追求

黛玉向一个封建逆子呈现了一个少女最珍贵的献礼——爱情,是因为宝玉在不断地倾听她的灵魂、不断地轻叩她的心扉;可是当杜丽娘以一个追求自由爱情的女性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我们并没有看到有人为她忧思辗转、有人悯叩她的心扉,我们只感到她身上有一股爽朗明快之气,她不但渴慕爱情,而且主动出击,没有过多的扭扭捏捏、矫揉造作、半推半就、忽嗔忽喜,这样就使她在反封建、追求自由爱情的斗争中能拿出更多的心思和能力来与周围环境作斗争,而不要把少女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消耗在对于自身矛盾的克服。当然,封建社会中每一个青年女性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都是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在艰难行进的。

与林黛玉一样,杜丽娘也是大家闺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弱不禁风的贵族小姐,同样受过长期的封建教育,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在她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严重地拘束她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样,在她追求爱情、性格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条曲折复杂的铺满荆棘的路。就礼教束缚这一点来说,杜丽娘所处的环境比林黛玉的要艰难,如果像黛玉那样几回回的哭哭啼啼,那就很难和周围的环境作斗争,更谈不上取得爱情的胜利,至少其发展进程要缓慢得多。正是主动出击精神,这种爽朗明快之气才使得杜丽娘在追求爱情的斗争道路上步履坚定有力,义无返顾,勇往直前,而不是举步徘徊、瞻前顾后、停停走走、走走停停。当她走到胜利的终点时,她可以骄傲自豪地宣称:我是自己一直朝前过来的。

三、从封建礼教中走出来的女性

杜丽娘、林黛玉都出身于富贵之家、诗门之族,受过封建礼教的熏陶,她们都处于礼教束缚之下,但她们都站到了反封建的行列中。宝黛爱情中有一种接近现代爱情的东西——思想感情的相契、人生意义的共鸣、相互间的长期了解、聪明才智的互相赞赏和倾慕、对生活中的事物的共同看法。杜丽娘的爱情属于旧时代的带有幻想成份的爱情。

在中国古典著作的女性形象中林黛玉是顶峰的顶峰,是艺术高空中的一轮明月;杜丽娘则是一颗星星,她没有堪与黛玉媲美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性格特征,然而她是一颗不容忽视的星星。

参考文献

[1]王宏伟《命运与抗争》.三联书店。

[2]曹雪芹《红楼梦》第22回.中华书局。

[3]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4]杜景华《黛钗性格及其道德评估》.《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4期。

[5]清·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红楼梦》卷第1册。

论文作者:锁永忠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0

标签:;  ;  ;  ;  ;  ;  ;  ;  

浅谈浪漫与感伤论文_锁永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