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也精彩论文_李慧

“问”也精彩论文_李慧

——关于课堂主问题的若干思考

李 慧

摘要: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或关键问题。因为课标要求,要让学生有大量的课堂实践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在教学中运用主问题,减少课堂提问量。

关键词:主问题;设计;实践;作用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记得刚登上讲台的时候,每上一堂课都把参考书上罗列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细细地讲一遍,却发现学生掌握得并不是很好,甚至是没掌握。后来,有经验的教师听完课,就指正说,一堂课应设计一个主问题,然后其他问题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在转,而不是面面俱到。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问题太多,学生反而记不住。经过这一番提醒,后来在教学设计中就注意这一点,发现学生确实有改变。

一、主问题的设计

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或关键问题,能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的问题。笔者常常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文章的主问题。主问题的选择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品读的“点”设计主问题。让师生围绕主问题对文本进行解读,这种方法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进而品读、赏读,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这个“点”可以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如在执教九年级上册黄蓓佳《心声》这篇文章时,引用作者写作目的中的一句话“儿童成长是由鱼到人的疼痛的过程”,并抓住“成长”“疼痛”这两个词语设问:京京成长了吗?在成长的过程中京京疼痛过吗?你在成长的过程中疼痛过吗?

这个“点”可以是标题的核心字眼。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笔者根据题目“智取”一词设问:梁山好汉是如何智取生辰纲的?智取过程哪个环节让你佩服?又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笔者根据题目“死”一词设问:杨修是怎么死的?杨修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这个“点”也可以是文中的核心词句。如人教版八年级《老王》,中心句是“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笔者设计的主问题是:作者幸运吗?作者为什么感到愧怍?

这个“点”还可以是被删节的上下文。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读原文发现删节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有意思。于是将这句话投影出来,抓住句中“活人”和 “生命的颂歌”设计了两个主问题:文中哪个“活人”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活人”唱出了什么样的“生命的颂歌”?

根据这些“点”设计的问题都不是学生可以随口回答的简单提问,必须进入全文进行细腻的品读赏析。

二、主问题的实践过程

主问题设计好以后,在课堂上出示,往往会出现学生无从下手的情况。如果我们能观察到这一点,当学生解决不了一个难题时,我们可以将其拆散,分成一个个容易的小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学习《曹刿论战》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一个词语评价“曹刿是一个 的人”,学生一时无从下手,于是我提了三个小问题“战前,曹刿为什么去求见庄公?战中,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战后,曹刿是怎样解释获胜原因的?”学生就有了思路,就知道可以分阶段地评价这个人物,细致地寻找相关句子,并深入思考。其实这几个小问题都是主问题的分支。

另外一种情况是学生错误理解问题的指向。因为学生的思维质量是不相同的,从而引起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如在执教《愚公移山》一课时,讨论愚公不畏困难的精神,有学生提出“愚公搬走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移山这么麻烦”。笔者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问了他几个问题“你想去北大读书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又问“那就去北大读,为什么要高考这么麻烦?”。这时,学生笑了。于是趁机把学生引导到主问题上来。后来写课后反思时,笔者想其实这个问题是否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而不是自己急着回答,也同样能解决问题,或者能结合当下更深地探讨这个问题。这样看来,学生的错误理解也并不是坏事。

三、主问题的作用

首先,课堂目标更明确。减少了课堂上的无效提问、无用提问,教学板块更完整。如在《孤独之旅》的教学过程中就从理解标题的含义入手。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让学生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让学生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语句并说说“孤独”的内涵。学生基本上能找到句子比如“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把孤独比成敌人凸显了父子内心的煎熬,但这种孤独也使得杜小康成长。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进行深入探究。这比问学生“杜小康为什么去放鸭”“他愿意去吗”一系列碎问要简洁。整个教学环节以“孤独”一词一线贯之,牵动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学生从“孤独”一词中把握中心。教学程序简单扼要,使学生思路十分清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其次,教学效果能提高。从教学过程来看,主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课文,参与讨论,从而使能力提高和技巧训练合为一体,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羚羊木雕》是一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颇有特色,于是设计“在的眼中,木雕是 ”为主问题。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阅读多个段落,找出关于爸爸、妈妈、奶奶,我对木雕看法的一些语句。如爸爸“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妈妈“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等等句子。找出后学生还要抓住关键性语句进行分析归纳。调动了学生的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效学习,提高了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体会作者的别具匠心。

再次,学生素养的提高。“主问题”使提问精炼,既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主问题教学模式为语文与人的气质培养提供了一片良田沃土。例如《孤独之旅》、《心声》正是通过设置“疼痛”“成长”等主问题深入研读教材并联系现实,引导学生结合当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课堂主问题的设计无论对教师或是学生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泰顺县民族中学 325500)

论文作者:李慧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3

标签:;  ;  ;  ;  ;  ;  ;  ;  

“问”也精彩论文_李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