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183;克拉维斯:华尔街的“收购之王”_华尔街论文

亨利183;克拉维斯:华尔街的“收购之王”_华尔街论文

亨利#183;克拉维斯:华尔街“收购之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尔街论文,亨利论文,之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位于曼哈顿大厦第42层的KKR公司总部(Koh lberg Kravis Roberts & Co.L.P.)给每一位来访记者都留下了深刻记忆。作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克拉维斯每次都会带来访者进入一个名为图书馆但十分考究和典雅的房间。在这个不到20平米空间的正面墙上镶嵌着一幅玻璃挂图:挂图中间是一张发黄的存款凭证——1976年KKR成立时在化学银行开立的一个1万美元支票账户的凭证,周围则密密麻麻地印着KKR参与交易的许多公司的徽标——西芙韦、金霸王、RJR纳贝斯克……对于这些宛如发生在昨天的一个个故事,克拉维斯都会向来访者讲述得眉飞色舞和神采飞扬。

回顾当初,出生于石油工程勘探和开发世家的克拉维斯并未“子承父业”,而是在大学毕业后与表弟乔治.罗伯茨一起进入到了华尔街著名的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也就是在这里,他们邂逅了罗姆·科尔伯格——一个在业务上对他们进行专门辅导的老师。

20世纪70年代初期华尔街股市的坍塌为克拉维斯开启了书写传奇商业人生的大门。面对着那些被股灾折磨得奄奄一息而又不得不出卖身家的上市公司,当时只有29岁的克拉维斯领着罗伯茨找到科尔伯格,动员老师一起成立一个金融公司,专门收购那些濒临危机但资产仍优良的目标企业。几天后,一家名为KKR的公司在距离贝尔斯登公司不到500米的地方开业,公司名称源于师徒三人的姓氏——科尔博格(Jerome Kohlberg)、克拉维斯(Henry Kravis)和罗伯茨(Roberts)的首字母,而且各自拥有13%股份。

在开业的最初几年,公司不见任何收益,但到了第6个年头,KKR一举完成了对3家企业的收购。然而,也正在此时,科尔伯格突感头痛难忍,因患脑瘤不得不于两年后退出KKR。但这并未动摇克拉维斯的决心。在接下来不到一年时间中,KKR不仅在收购有线电视公司过程中大赚2300万美元管理费,而且还通过成功收购Beatrice交易获得高达4500万美元的提成。克拉维斯凭借这种方式实现了KKR原始资本的快速发酵,并最终挤进全球私募股权的强势阵营,与黑石、凯雷和德洲太平洋集团一起荣登世界“四大PE天王”宝座。

“野蛮人”到“收购王”

作为创始人的科尔伯格虽然只在KKR呆了不到6年,但其所创立的杠杆收购(LBO)及其极力推崇的管理层收购(MBO)模式却对克拉维斯产生了非同凡响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由于克拉维斯对于LBO近乎极致的运用使KKR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资本跳跃。

LBO的做法是:由众多有限合伙人出资成立、主导收购企业管理集合资金,并采取“现金+承债”等方式对目标企业进行收购,然后对被收购企业进行重组和整合,削减成本、降低债务,待经营业绩有实质性改观时再将目标公司IPO或其他退出机制出售股份,为基金的有限合伙人提供流动资金和投资回报。显然,由于LBO是通过增加公司的财务杠杆来完成收购交易,因此可以一举解决并购业务因资金投入而一直局限于小型私有企业的问题,同时为巨额融资打开方便之门。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科尔伯格创立杠杆并购时,华尔街著名的投资银行如高盛、第一波士顿、美林等尚没有注意到这一业务领域。除了证券承销等传统业务外,它们在并购方面主要是为并购交易中的一方扮演独立的财务顾问角色,自己并不投入资本,也不参与被并购企业股权结构和治理模式的重组,这种市场品种结构无疑为克拉维斯在LBO领域大展拳脚提供了十分宽阔而又收放自如的空间。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KKR在最初6年时间中仅仅通过收购两家企业而收获高达6800多万美元的进账,却并没有人站出来对其收费方式予以质疑的真正原因。

作为一种标志性事件,KKR对于烟草巨头纳贝斯克的收购可以看成是克拉维斯将杠杆并购推向巅峰的最经典记录。1989年,在纳贝斯克控制权的争夺战中,KKR动用了高达314亿美元的巨资,击退了包括美国运通、摩根士丹利以及第一波士顿等华尔街巨头。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在此次收购中,克拉维斯发行了大量的垃圾债进行融资,因此,KKR用于收购纳贝斯克所实际使用的现金还不到20亿美元。这场世纪并购大战被称为“20世纪最著名的恶意收购”,当年即被《华尔街日报》记者写成了纪实畅销书《门口的野蛮人》。4年后,纳贝斯克收购案被拍成同名电影。自此克拉维斯也被冠以“野蛮人”称号。

为了捍卫自己对公司的控股权,被收购企业对于杠杆收购采取的反击举措就是大量而快速地回购公司股票,在这种情况下,LBO遭遇的最大阻力往往来源于目标企业的管理层和股东。对此,克拉维斯将科尔伯格提倡的MBO派上了用场,而且表现出了其他收购者所没有的慷慨。如在收购劲霸电池的过程中,该企业35位经理共投入630万美元购买股份,但克拉维斯给每一股份配5份股票期权,以让他们拥有公司9.85%的股权,大大出乎管理层的意料,最终KKR击败所有竞购对手将劲霸揽入怀抱。在各种利益比较中,KKR无疑是最大赢家。如在劲霸成功IPO的5年之后,KKR就将劲霸卖给了吉列公司,从中获得了高达72亿美元的股权收益,且在交易结束时,KKR仍拥有劲霸34%的股权。

作为支撑杠杆并购的重要力量,克拉维斯策动着KKR在过去30多年时间内共发起和管理了14只私募基金,资金总额高达593亿美元,其对投资者的复合年均回报率达到27%。而从成立至今,KKR累计完成了近160项私募投资,交易总额达到2850多亿美元。不仅如此,有人做过统计,作为国际上最著名的杠杆收购公司,近30年来,在全球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10大杠杆收购活动中,由克拉维斯直接主持或推动的就有6项。同时,《商业周刊》的最新数据表明,KKR目前持有51家企业股票,这些企业年销售额总计达2180亿美元,至少是竞争对手黑石集团等企业的2倍以上。而伴随着KKR登上《财富》杂志前50名的排行榜,如今克拉维斯身家也膨胀到了38亿美元。当然,令克拉维斯最为开心的是,戴在自己头上20多年的“野蛮人”帽子也被《财富》杂志摘掉,并且《财富》还将“新华尔街之王”美誉慷慨地加封给了克拉维斯。

危机中的变革者

吃进纳贝斯克尽管让克拉维斯感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但也造就了他投资生涯中最大的单笔亏损。收购纳贝斯克之后,由于烟草业务遭遇了投资者的法律诉讼,再加上KKR引进的错误的管理层,克拉维斯不得不将自己手中的纳贝斯克全部股权无奈地剥离出去,最终KKR在此次投资中不仅颗粒无收,而且还承受了共计9.58亿美元的可怕损失。无独有偶,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KKR成功募集了60亿美元的“1996年基金”,而且还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基金,但这只基金投资了34家公司,其中有15家产生亏损。更加倒霉的是,就在这时,克拉维斯19岁的儿子哈里森在一场车祸中丧生,此后不久,他与第二任妻子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被反复击伤的克拉维斯不得不开始深刻地自省,并最终下定决心对KKR实施深度变革手术。改革首先从自己开刀。以前,克拉维斯可以做任何决策,改革后,KKR设立了一个由几个资深合伙人组成的投资委员会。为了取得目标公司的信任,克拉维斯还在KKR设立了16个产业小组——美国9个,欧洲7个,为此,克拉维斯责令各个行业的投资专家去跟销售经理和生产经理接触。与此同时,克拉维斯在公司内部设立了一个内部咨询部门Capstone,这个部门有18名咨询顾问,分散在纽约和伦敦等地,他们专注于具体的运营问题。

在注重公司组织变革和增强集体决策程度的同时,克拉维斯并没有忽略变革之后的组织效率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KKR推出的百天计划。这是一项在取得某个公司的控制权之后立即付诸实施的计划(之后是一个接一个地推行这种百天计划),这类计划可能提出一套新标准。例如,在准备收购加拿大的黄页集团时,KKR发现该公司的许多销售人员一般每天只打两个销售电话,于是,在收购该公司后,KKR立即实施了要求打更多电话的新标准,结果,黄页集团非常成功,经营业绩扶摇直上,为KKR创下146%的内部收益率记录。

按照克拉维斯计划,以上变革应该到2007年基本画上一个句号,然而,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让克拉维斯不得不对公司的发展战略作出新的调整。因为,在私募市场已经浸淫30多年的克拉维斯敏感地发现,私人股权投资企业曾经可以轻松从市场融资的幸福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与此相对应,昔日引以为傲的“杠杆收购”业务也出现困境,其中仅2008-2009年间全美有543家私人股权投资公司破产,其中也包括KKR旗下的2家企业,身处压力之中的克拉维斯决定主动出击寻求变革。

向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学习是克拉维斯为KKR布局的最新棋局。在他看来,巴氏的伯克希尔之所以能在他喜欢的各个领域内驰骋,且无需从外部筹集资金,是因为公司拥有大量现金和价值极高的上市公司股票。其收购企业模式完全不亚于完美的私人股权投资模式。因此,克拉维斯希望KKR在未来也能成为一家资产管理集团而不是一个纯粹的PE。于是,从两年前开始,克拉维斯就一直致力于推动KKR上市,希望以新发行的股份来做并购业务。2010年7月,KKR终于实现了在纽交所上市的目标,一举融资22亿美元。除了上市融资外,克拉维斯还积极拓展杠杆收购业务以外的领域,其得力之举就是创建KKR内部投资银行。在克拉维斯看来,KKR并不希望自己的内部投资银行跻身为世界上完备的投资银行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之列,他的目标仅仅是服务于KKR投资的公司。果不其然,在KKR进行IPO时,他的内部投资银行作为主承销商获得了高达1000万美元的承销服务费。

作为克拉维斯对投资方式的一种全新安排,KKR如今改变了原来单打独斗的经营策略,而是更多地选择与其他公司在更广泛行业上进行合资经营,如即将对澳大利亚福斯特集团的葡萄酒业务发起的收购,KKR选择的合作伙伴是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TPC)。同样,在准备承接摩根斯丹利所转手的中国中金公司约34%股权的项目中,KKR同样计划与TPG联手出场。

想效仿巴菲特并不容易

IPO的完成只是带给了克拉维斯短暂的刺激和兴奋,但接下来股价的表现却令人倒吸凉气。资料显示,自登陆纽交所至今,KKR股价已下跌近6%,目前股价徘徊在每股10美元左右,由于市况不佳,克拉维斯也不得不取消了原定的增发筹资5亿美元的计划。更让克拉维斯不安的是,公司上市后发布的第一个季报显示,KKR在2010年第二季度的净收入由上年同期的6.135亿美元下滑至4.331亿美元,降幅为29%,同时投资收入同比下降34%至3.7亿美元。

在股票市场表现并不十分好看的同时,目前KKR筹集新资金的能力正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资料显示,KKR于2006年设立的规模为176亿美元的旗舰收购基金中,目前已支出近四分之三用于收购,这迫使KKR必须在未来数月筹集新的资本,特别是在当前充满挑战的筹资环境中。而值得庆幸的是,时下KKR所得到的信用评级还不错,其中惠誉国际和标准普尔分别给出了“A”和“A-”的评级,且两家机构均维持了对KKR“前景稳定”的评价。因此,KKR能否抓住自身优良资质尚存的机会就成为了其融资成功与否的关键。

事实上不光是筹集新资本的问题稍显棘手,KKR此前的一些收购投资也面临缩水挑战。在信贷市场泡沫的高峰期,KKR曾联合贝恩资本及其他三家私募大手笔投资了恩智浦半导体公司,而在不久前终于完成IPO的恩智浦并未给KKR带来好运,上市筹资仅为4,76亿美元,相当于KKR等私募巨头投资额的一半。另外,克拉维斯不得不承认,自己想成功效仿巴菲特并不是那么容易。KKR与伯克希尔的最大差异是,后者具有经营了32年的保险业作为实力源泉,它让后者形成了1100亿美元的资产,这是KKR无论如何也难以在短期内做到的。此外,巴菲特数十年来并购企业,发展公司完全靠资本金而不是债务,而KKR现在刚起步朝此方向努力。

还需要克拉维斯正视的事实是,在如今的私人股权行业中,独霸一方的专制时代已经过去,金戈铁马的叛逆王子不断增多,特别像黑石这些“新生代”们在全球发起的威猛攻势更让KKR不可小觑。在许多私募公司眼中,KKR虽然算得上是行业里的元老,但它顶多也是一个“草根”出身。一些名气远不如KKR的私人股权公司,在欧美政界都有很深的背景。如有“总统俱乐部”之称的凯雷集团中,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任其亚洲顾问委员会主席,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担任凯雷欧洲分公司主席,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美国证交会前主席阿瑟·列维特担任其顾问。而凯雷投资集团的创始人之一戴维·鲁宾斯坦则担任过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助理。在老布什任美国总统期间,担任国务卿的詹姆斯·贝克曾担任凯雷高级顾问并为其大股东之一,美国前国防部长弗兰克·卡路奇曾任其董事长,前白宫预算主任迪克·达尔曼也曾担任其顾问。这些政界高官云集的公司不仅获得了在华尔街的充分话语权,而且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大笔投资。面对竞争对手所拥有的丰厚政治资源,克拉维斯除了超长发挥自己的公关技能外似乎别无选择。

难能可贵的是,现年66岁的克拉维斯并没有选择知难而退,在回答《财富》记者提问时,克拉维斯非常坚定地表示绝不会简单放弃KKR的指挥权杖,他说,“我喜欢变革,我喜欢迎接挑战。如果可能的话,我还会比以前干得更好!”

标签:;  ;  ;  ;  ;  ;  ;  ;  ;  

亨利183;克拉维斯:华尔街的“收购之王”_华尔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