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的心声论文_蒋,薇

笔尖的心声论文_蒋,薇

——基于聋童自身发展的作文教学研究

蒋 薇

摘要:当下的聋校作文教学费时多、效果差,聋校并无为聋生量身定制的专业习作教材,作文教学极不符合聋生的认知能力与自身发展。聋生的作文水平流于形式,其语言表达与沟通交往能力很难得到切实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聋生的社会生存能力。聋校作文教学,应从聋生实际出发,基于聋生的认知能力与发展水平,有效引导聋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培养聋生正确的表达习惯,积极开拓其思维视野,激发其内心情感。使聋生能够透过笔尖尽现心声。

关键词:聋校;作文;发展规律;认知能力;语言表达

审视当下的聋校作文教学,耗时多、效果差、不符合聋生发展规律的现状令人堪忧。受听、说能力所限,聋生的语言能力发育迟缓,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要远远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多数聋生在运用文字进行表达时主谓颠倒、语序错乱、词不达意,很难与健听人进行有效沟通。而放眼当下的聋校教学,适合聋生的作文教材少之又少,聋校教师的教法也无定律,评价标准更是没有针对性。多年来,聋校作文教学难度大、耗时长,取得的效果却不甚明显。聋校的作文教学,应着眼于聋生自身的发展规律,走出一条具有聋校特色的作文教学之路。

纪实:语言发展迟滞阻碍有效表达

一、语法混乱,语句不通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符号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它具有很强的线条性。在交际过程中,健听人按照规则对语言要素进行线性的组合,如“吃饭”、“我写作业”。而聋生在表达过程中缺乏对语言规则的敏感度,常常把前者表达为“饭吃”、“作业我写”或“作业写我”。

一篇聋生的作文中,常常伴随着多种语法错误:语序颠倒、前后文缺少承接、句子成分缺失、语义累赘、动名词不分等等。

笔者曾经在学生的日记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上午,我在家作业认认真真完了,妈炒菜,红烧鱼、青菜、猪肉。葡萄真好吃极了,边吃葡萄边田埂热。”乍读这段话,还以为这位学生写的是母亲给自己做的一顿饭:主菜是红烧鱼、青菜、猪肉,葡萄是饭后水果。而实际上,这位学生写的是自己某个星期天的生活:上午在家写作业;中午,妈妈做美味的午餐;下午,妈妈带着自己和弟弟去葡萄园里劳动。这位同学家里经营着一个葡萄园,父母忙于劳作,常常留下她和弟弟独自在家。做完作业后,母亲会带着姐弟俩来到葡萄园,让孩子在一旁玩乐,热爱劳动的姐姐还会帮着父母做农活。正因为如此,这段日记的结尾才会出现“葡萄真好吃极了,边吃葡萄边田埂热”这句话。她想表达的其实是:“(吃过午饭,我和弟弟跟着妈妈来到葡萄园里。天气很)热,(我和弟弟)坐在田埂上吃葡萄,葡萄好吃极了。”

这篇日记中最后一句话和前文缺少了衔接,显得很突兀,并引人误解。“真”和“极了”语义重复,“我和弟弟”这个主语缺失,“作业”被误做动词使用,显然是表达不清的典型案例。而这样的例子,在聋生中却并不少见。

二、流水叙述多,生动描写及内心感悟匮乏

翻阅聋生的作文、日记发现,记叙文是聋生的首选,抒情、状物散文少之又少。而在记叙文中,叙述性语言又远远多于描绘性语言。大部分聋生只是把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几个事件作直白的陈述,几乎没有细节描写及内心活动。

某聋校三年级学生写了一篇题为《包馄饨》的作文:今天早晨,我六点钟起床了。刷牙、洗脸后早饭吃了馒头和粥。上午,王老师叫住宿生到食堂包馄饨。我们先把菜洗好,又切菜,然后拌菜,最后女生围在一起包馄饨。到了中午,我们烧馄饨。我们吃了馄饨,真好吃呀!下午,我们写作业完了,我们自由活动。晚上,我们晚自习、睡觉。

这篇作文题目是包馄饨,而文章却按照时间顺序,把一天的活动都写了下来,通篇流水叙述,且没有详略之分。在描写“包馄饨”时,也没有对人物动作、神态或语言的描写,显得乏味枯燥。

例文中提到一句主人公的内心感叹:真好吃呀!短短的一句感叹生动活泼,立刻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给这篇作文增色不少。然而我们还是不免叹息:文章中作者的感想感悟太少了,令人难以窥察作者的精神世界,难以与作者进行深度交流。

而大多数聋生的作文,就连这个水准都达不到。

三、内容重复,缺乏创新和思考

南宋的大思想家朱熹早有名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聋生由于生理的特殊性,活动范围狭隘,接触到的人和事比较少。加上许多家长保护过度,很多聋生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学校和家庭,主要活动就是学习。因此,聋生的作文在内容上常常相似,并且经常重复,缺乏创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剖析:特别的关怀给特别的你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基于两个心理基础:个人自身的需要和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而聋生在这两点上缺乏动机。由于听力的残疾,聋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通过视觉来实现。他们常处在一个观察者的状态,静静地居于自己的世界中。许多聋童存在孤僻、自卑、个人主义等心理,他们交流和表达的欲望受到自觉或不自觉的压制。

而另一方面,由于听觉系统的障碍,聋生的语言基础薄弱,遣词造句存在困难。比起艰涩难懂的文字,他们更倾向于用手语交流。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简单直观,不利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他们对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因此作文显得清淡平庸。

目前,聋校并没有专业的习作教本。部分学校受普校的影响,所采用的苏教版或人教版语文教材上,有习作专题,但普遍内容繁杂,脱离聋生生活实际。相应地,其教学方式、评价机制也都流于形式。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疲于应付的状况:要么干脆不写,考试时也不考作文;要么死记硬背,或是胡乱凑数。这样一来,聋生的交际能力还是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聋生交际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长久陪伴和特别关怀。

余文森教授提出的“教学三铁律”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聋校的作文教学应尊重聋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求不宜过高,可以选择发生在聋生身边的、他们熟知且感兴趣的话题作为作文的素材,多一些生活情境,少一些抽象观念。教师应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有效引导聋生进行文字语言的表达,激发聋生表达的欲望。在评价标准上,切忌站在成人立场或以健听人的解构为主导,漠视聋童的需求。

聋校的小班模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份特别的关怀,比技巧和方法更难能可贵!

策略:放慢脚步,倾听聋生

1.重强化,养成正确的表达习惯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健听人通过听接受外界语言信息进行模仿,以提升语言能力;聋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则受到很大的限制,往往需要通过反复的刺激、不断的强化获得语感。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放慢脚步,尊重聋生的认知能力。

在二、三年级段,教师主要通过仿句训练使聋生掌握基本句式的表达方法,体会语言规律。语言要素的组合虽然是任意的,但具有一定的规则。如:陈述句一般由主语、谓语、宾语排列构成,动词一般在名词前面,定语一般在修饰语之前,状语的位置则不固定。此阶段的例句应尽可能简单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如:讲台上有粉笔和作业本;今天我们班举行了一场生动的拔河比赛。让聋生对这些例句的仿写训练,意在培养聋生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

在小学低年级段,对词语的强化也很重要。调查发现,把“吃饭”写成“饭吃”的学生往往是从低年级就养成了错误表达的习惯,在他们之中也更容易出现语句颠三倒四、词不达意的情况。

而在中高年级段,教师则可加强语段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操作化、具体化的语言技巧,也就是“语言的图示”。当然,这种技巧是根据聋生的实际认知能力而言的。同样一个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秋游》中出现过,在第六册《槐乡五月》中又出现了。在低年级段,侧重的是对这个句式的训练,而在中高年级,语句的品质需要得到提高。“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让学生对这段话进行摹写时,不能忽略其中的比喻要素。

从个体来看,同一个年级阶段的学生之间差异也是相当大的。有的学生写作时常常忽略动词或主语,有的学生不能准确地运用标点符号,大部分学生不习惯适用修饰成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进行强化训练。

2.常运用,情境之中显见心声

虽然聋生在语言表达上优势不强,且表现出了对作文的厌恶,但我们可以看出聋生对认知世界的渴望。如果教师能抓住时机、合理引导,就能使点亮学生的真情实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生长。”语言是全人类与生俱来的认知世界的能力,聋生也同样可以通过教育得到生长。

在聋校,技巧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乐于表达,学会生活。

3.多阅读,积极开拓思维视野

阅读是聋生精神世界的窗口。聋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单一有限,多阅读可以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这里所说阅读的媒介包括文本和影视媒体。聋生自主选择的读物以漫画、动画、小说为主。这些作品直观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聋生的感知能力,帮助聋生认识抽象的道德概念。然而,要深入地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聋生阅读经典。

追求:自由的诉说,笔尖的舞者

上帝对聋生按下了静音键,却丝毫没影响到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和健听的学生一样,聋生对事物充满了探索、认知的欲望。他们通过观察形成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内心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并有着自由倾诉的强烈渴望。

聋校作文教学不应该流于形式,而应站在聋生的视角,带着亲切的善意去点燃他们情感的火花,激荡他们情感的涟漪,使聋生倾于表达、乐于表达,最终善于表达。透过笔尖,可以把内心任意地呈现,发出自己最美的声音,做一个优雅、绚丽的笔尖舞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聋哑学校 213000)

论文作者:蒋,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3

标签:;  ;  ;  ;  ;  ;  ;  ;  

笔尖的心声论文_蒋,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