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雷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雷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时这样给学生讲解《雷雨》:该剧表现了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和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斗争;周朴园是一个虚伪、冷酷、自私的资本家的形象,他对侍萍的感情是虚假的。这种理解伴随我很多年,当年的那些“被我教过”的学生带着这种理解高中毕业,走上社会。我不知道,他们现在对《雷雨》的理解有无变化?
我是发生了变化的。这个变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有一次,学校邀请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郑榕先生来校作报告,题目是《话剧的魅力》。我问了一句:“郑先生,中学语文‘教参’中说周朴园是一个虚伪、冷酷、自私的资本家的形象,您以为如何?”郑先生笑了,说道:“哪能那么说,哪能那么说。”接着,郑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北京人艺最初排演《雷雨》时,扮演鲁侍萍的青年演员朱琳看过剧本后对曹禺先生说:“万院长,我不想演这个角色。”曹禺问她:“为什么?”朱琳说:“鲁侍萍这个女人没有骨气。”曹禺反问她:“你凭什么说她没有骨气?”朱琳说:“你看,周朴园害得她成了这个样子,三十年之后,他俩见面了,周并没有认出她来,可是鲁侍萍非要一步一步地引着周认出她来,这就是没有骨气。”曹禺问她:“假如换了你,怎么办?”朱琳说:“假如换了我,一扭头,夹起包来就走,我才不理他呢!”曹禺于是耐心地给她说戏,讲人生是怎么一回事,讲人的初恋在其一生中有怎样的影响。在曹禺的启发下,朱琳慢慢进入状态,进入鲁侍萍的情感世界中,演得很成功,后来成为著名的话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中国话剧皇后”。
郑榕先生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后来,我再教《雷雨》,就把朱琳当年的观点作为我的课堂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问学生:“鲁侍萍真的没有骨气吗?她为什么要一步一步地引着周朴园把自己认出来呢?”通过讨论,同学们体会到,鲁侍萍是一个有骨气的女子,令人敬佩。她的骨气表现在:1.三十年前,她宁肯跳河自杀,也不愿意委曲求全,表现出了一个女子对自己人格尊严的捍卫;2.三十年后,她接过周朴园给她的五千元支票,毅然撕掉,充分表现了一个穷人的志气。那么,这样一个刚烈的女子为何要一步一步地引着周朴园把自己认出来呢?这与她的“有骨气”不是矛盾吗?
我认为,这表面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鲁侍萍做梦也没有想到三十年后会来到周朴园家。她来周家是蘩漪的主意,因为蘩漪发现周萍与四凤有恋情,决定辞退四凤并叫侍萍来把女儿领走。侍萍来到周家客厅,在与女儿对话的过程中突然发现这就是周朴园的家,她还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照片竟然摆放在镜台上。这对侍萍来说太意外了,如梦一般。接下来,侍萍与蘩漪有一番对话,在对话中侍萍表示立刻带四凤走。就在这时,周朴园出现了,用严厉的口吻命令蘩漪看病,蘩漪以她特有的方式进行了反抗。这段对话,鲁侍萍都看到了,听到了。她肯定在想两个问题:这对夫妻感情如何?周为什么还保留着我的照片?蘩漪走后,客厅里就剩下了周朴园和鲁侍萍二人,一场重头戏开始了,前面的都是铺垫。在二人对话中,鲁侍萍早已认出了周朴园,但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这样,二人的对话就显得很有戏了。周朴园得知眼前的鲁侍萍从小在无锡长大,于是话题就转到了三十年前的“梅小姐”身上。在对话中,周朴园表现出对梅小姐深情的思念。这对鲁侍萍是一个极大的触动,她断定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思念着自己,女人最柔软的心灵被感动了,于是说出了一句话: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由此看来,鲁侍萍之所以一步一步地引着周朴园把自己认出来,是感情真实自然的流露,这种感情不由自主,是人性的表现。作家对人性本质的把握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遗憾的是,此句选入课文时被删掉了。
接下来的对话更加精彩。首先是周朴园误解了鲁侍萍,以为她是来敲诈他的,所以严厉地问道:“你来干什么?”并且冷冷地说:“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些话刺激了鲁侍萍,她内心翻江倒海一般,话突然变得多起来,开始了大段大段的倾诉,“闷了三十年”的苦水顷刻间奔泻而出!作为读者,我们完全理解鲁侍萍的感情。三十年来,她心中苦水能向谁倾诉呢?只能闷在心中。今天,她总算有了倾诉对象。鲁侍萍首先表明:“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周朴园听后应该是相信的,他了解这个女人的性格,要是来敲诈的话,大概早就来了。但是当他得知鲁大海就是自己的儿子后,误解重新产生。他怀疑这母子二人合伙来敲诈他,于是说:“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鲁侍萍“苦笑”道:“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注意这句话中的“还”字,表现了鲁侍萍的单纯与无奈。她明白了周的担心后,说道:“你不要怕,你以为我会用这种关系来敲诈你么?你放心,我不会的。”至此,周的疑虑和误解才彻底消除。读至此处,作为读者或许要问:“鲁侍萍为何不趁机敲诈他一把?”这是准确把握鲁侍萍性格的关键之处。三十年来,她没有被社会上的污泥浊水所腐蚀,一直自食其力。为什么?她拥有自尊,她拥有过真爱。当今社会上,有些“聪明女人”专门利用男女关系进行敲诈。相比之下,鲁侍萍多么善良、单纯,多么令人尊敬啊!陈思和教授说:“梅侍萍的品行是非常高贵的……是一个很清高的人,绝对不肯跟人家苟合的人。”
在两人的对话中,周朴园两次表达“弥补罪过”的心情,这令鲁侍萍颇为感动。我在教《雷雨》时借助这句话设计了一个课堂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周朴园和鲁侍萍相爱是一种罪过吗?”学生的回答有两种:一种认为是罪过,因为他俩没有正式结婚就生了两个孩子,这很不道德;另一种意见认为,不是罪过,如果一定要说罪过的话,那么,毁坏他们美好爱情的等级制度和门第观念才是真正的罪过。后者的回答很好。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婚姻悲剧源于门第观念。三十年前,周朴园作为资本家的少爷,要娶一个女仆为妻,这是他的家庭所不允许的。就像三十年后蘩漪说周萍的那句话一样:“你受过这样高等教育的人现在同这么一个底下的女人,这是一个下等的女人——”这不就再现了三十年前周朴园的父母说的话吗?用三十年后的事情暗示和填补三十年前的故事,这是《雷雨》构思上的巧妙之处。至于未婚先孕,固然不宜提倡,但从人性的角度看,它是真实的。鲁侍萍有一句台词:“我就是恨人性太弱。”这话很深刻。曹禺写《雷雨》,不是表现道德问题,而是表现人性。人性是超越道德的。这是过去人们读《雷雨》时遇到的一个坎儿,也是青年学生最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雷雨》表现了人性与命运的矛盾,十分深刻,有些问题一直到今天也解说不清楚。
我在教学中还设计了一个提问:“有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让周朴园娶了阔家小姐为妻又让侍萍留在周家?”这个提问似乎很有意思,学生争相回答:“让侍萍做妾。”假如这个设想成立的话,那么周朴园的父母是何态度?大概默许。阔家小姐的态度呢?虽然不高兴,但能接受。周朴园呢?觉得虽然委屈了侍萍,但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既然都能接受,那为什么侍萍仍然被赶出了周家呢?答案只有一个:侍萍本人不答应。她为周家生了两个儿子,绝不能做妾!表面看似乎是名分问题,其实是人格尊严问题。这就是侍萍的性格。那么,这种猜测在文本中有无依据呢?仅在课文节选的部分就有两处。第一处,周朴园说:“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是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这段话中的“一切都是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很重要,这是侍萍最想听到的话,所以侍萍接下来说:“(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课本删掉了“傻”字)。”由此可以看出周的话在侍萍心中的作用。第二处,侍萍说:“哦,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么?我不会那样傻的。我难道不知道这样的母亲只给自己的儿子丢人么(此句选入课文时被删掉了)?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你不要怕,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自己也不愿认我的。”
我读这段台词,感到无限辛酸。台词的内涵太丰富了,太让人伤感了。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侍萍终于向门第观念低头了!她认识到自己当年是“不乖的”。三十年前,相爱的两个人地位悬殊,难成眷属;三十年后,母子地位悬殊,不相认。人生,是多么残酷啊!
读至此,我们感受到了曹禺对剧中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和悲悯。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期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曹禺大概预感到读者或观众可能误解《雷雨》,所以才表达了这样的愿望。作家的这个担心不是多余的。当时就有读者批评说,《雷雨》写的都是乱搞男女关系的事情。不仅一般的读者有误解,就连演员也产生了误解。《记忆深处的老人艺》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全国解放不久,大家学了一点马列主义的皮毛,就想用阶级斗争的学说来分析剧中的人物。蘩漪的扮演者吕恩认为,蘩漪过着不劳而获的剥削生活,还与前妻之子周萍乱伦,不应该批判吗?于是她进入不了状态,哭着要打退堂鼓。总导演焦菊隐说,你不要去想什么阶级,按剧中作者的指示去行动,去努力,完成角色塑造,不能打退堂鼓。邓颖超看过吕恩的演出后,托人转告吕恩说,对蘩漪要同情!同情!再同情!吕恩很震惊,邓大姐的话反反复复在她耳边回响。曹禺也曾说过:“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该书中还记载,当年朱琳演鲁侍萍,偏重于对周朴园的恨。曹禺先生对朱琳说:周朴园是鲁妈一生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爱过的人,也是害了她一生的人。她来到周家感到最奇怪的也是最不可理解的是为什么这一辈子唯一的一张照片放在周家大厅里?一个人对一生中一个也是唯一一次爱过的人是永远忘不了的,尤其还生了两个孩子。“文革”之后,朱琳的年龄与鲁妈接近了,对角色的理解更深刻了,她演的鲁妈也就更有了沧桑感。
导致人们误解《雷雨》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外,还有一个版本的问题。《雷雨》最初发表在1934年7月的《文学季刊》上,可称为“文季版”。193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雷雨》单行本,可称为“文化版”。1951年,开明书店出版了《曹禺选集》,收入《雷雨》,可称为“开明版”。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曹禺剧本选》,收入《雷雨》,可称为“人文版”。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雷雨》单行本,可称为“戏剧版”。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再版《雷雨》单行本,可称为“戏剧二版”。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曹禺选集》,可称为“人文二版”,中学语文课本即用此版本。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世界文学名著文库珍藏本”《曹禺戏剧选》,收入《雷雨》,可称为“人文三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版本,不一一列举。以上各种版本都不完全相同。其中,以“开明版”的改动最大,甚至可以说是“另写”了,这是最不好的一个版本。作家改写的原因颇为复杂,有的改写是违心的。读者阅读《雷雨》,最好的版本当然是“文季版”和“文化版”了,但这两个版本很不易得到。退而求其次的话。“人文三版”也是不错的,这个版本与“文化版”很接近。人教社编的中学语文课本使用的是“人文二版”,并不理想,改动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文本的准确理解。
《雷雨》写了三十年间人物的命运,我从1982年参加工作,到现在教《雷雨》也有三十个年头了。我教《雷雨》,《雷雨》也在教我。一部《雷雨》,影射一部现当代文学解释史。我相信,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够从《雷雨》的解读史中悟得人生道理,悟出教学真谛。
注解:
①曹禺《曹禺戏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世界文学名著文库珍藏本”1997年。
②辛夷楣、张桐《记忆深处的老人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③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④刘勇、李春雨编《曹禺评说七十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⑤田本相《曹禺传》,东方出版社2009年。
⑥曹禺《曹禺自述》,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