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ford论文_刘武军,李焕祥

Stanford论文_刘武军,李焕祥

青海省人民医院

【摘 要】目的:探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多型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5例Stanford B型AD患者的临床资料,行介入性EVR治疗,合理选择覆膜支架,观察术后临床治疗情况。结果:本组25例患者,应用一体式主动脉覆膜支架21例,分体式主动脉支架4例,均一次性释放成功,未见错放、移位等并发症发生,Ⅰ型内漏9例(占36.0%),均得到治愈,所有患者生存质量良好。结论:Stanford B型AD多型支架介入治疗,个体化选择合适覆膜支架,可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腹膜支架;腔内修复;临床效果

主动脉夹层(AD)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动脉扩张性疾病,多见于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近年来,AD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Stanford B型AD的急性病死率和常规开胸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相对较高,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1]。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血管腔内修复术(EVR)在临床上得到推广,本研究收集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5例Stanford B型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对多型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月收治的Stanford B型AD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范围为41~73岁,平均年龄为(56.8±4.5)岁,起病到入院时间为6h~3个月,平均病程为(22.8±10.2)d,其中急性期18例,慢性期7例;基础疾病:高血压17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2例。

1.2方法

1.2.1影像学检查

以胸背部疼痛为主诉,行CTA检查,确定扫描范围,从第2胸椎开始,至股动脉结束,检测LSA、开口部位主动脉弓直径、夹层破口位置、近端破口方向、长度等,以及夹层远端破口与胸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之间的位置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多型支架介入

腹膜支架包括一体式主动脉覆膜支架和分体式主动脉支架两种,应用前一种支架患者21例,直径为30~38mm,长度为10~15cm,均在全麻和DSA监视下进行,分别采用EVR和Seldinger技术修复夹层近端破口、穿刺左侧肱动脉,升主动脉内造影显示夹层破口位置,并将猪尾导管置入,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合适的覆膜支架,常规EVS治疗,全身肝素化后,解剖暴露未被夹层累及且无明显扭曲的一侧股动脉后直视下穿刺,插入0.04英寸超滑导丝并依次插入导管,沿导丝送入支架释放系统;应用后一种支架患者4例,直径和长度分别为为34mm、10cm,在局麻和DSA监视下进行,通过EVR技术修复夹层近端破口,先导入外层支架-移植物输送系统,稳妥释放后退出输送系统,沿原导丝插入内层裸支架输送系统并释放内层裸支架[2]。

1.2.3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均行ICU监护,持续检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继续用硝普钠控制血压,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做好肢体伤口护理、疼痛护理等基础护理;定期行CTA,检测移植物位置、夹层假腔直径、血栓形成情况、血压控制情况等。

2结果

本组25例患者,有8例患者近端破口距LSA远端距离<15mm,2例解剖变异后近端破口紧贴右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主动脉壁间血肿和溃疡各3例。覆膜支架均一次性释放成功,未见错放、移位等并发症发生,其中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行EVR隔绝斑块小破口,主动脉壁溃疡患者,行EVR后造影下龛影消失;LSA封堵和不全封堵患者4例,均未见椎基底动脉和上肢缺血症状;术后即行主动脉造影,可见Ⅰ型内漏9例,行球囊扩张后基本好转,其中有2例患者术后3个月接受CTA复查仍见内漏,再次行支架介入治疗,将主动脉支架置于原支架近端,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最终治愈。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生存质量良好,未见死亡病例。

3讨论

EVT治疗AD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目前正处于推广阶段,通过采取多型支架可延长近端锚定区的距离,适用于治疗Stanford B型AD,但是对其适应证的把握以及近端锚定区扩展问题却存在很大争议,如何获得更长的近端锚定区距离、扩大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成为临床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3]。近端锚定区扩展研究主要围绕一期封堵或不完全封堵LSA、血管旁路手术、分支型支架等几大问题,常规覆膜支架的应用以一体式支架为主,韦永金等[4]对21例行腔内带膜支架介入治疗的Stanford B型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性分析,带膜支架均置入成功,且全部好转出院,证实该治疗方式是有效、可行的。但是,对于不能耐受全麻的患者,并不适宜采用一体式支架,在这种情况下,分体式主动脉支架受到关注。本次研究中,25例Stanford B型AD患者均行介入性EVR治疗,其中应用一体式主动脉覆膜支架21例,均一次性释放成功,未见错放、移位等并发症发生,分体式主动脉支架可扩大该治疗方式的适应证,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即刻Ⅰ型内漏发生率为36.0%,除1例再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外,随访观察逐步消失,患者生存质量良好。

综上所述,Stanford B型AD多型支架介入治疗,个体化选择合适覆膜支架,能够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建议在临床上加以推广,至于该治疗方式的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罗剑渊,王家平,杨达宽,等.腔内修复术治疗113例主动脉夹层瘤的临床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13(4):269-272.

[2]鲁婷婷,王雪梅,茅春霞.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支架介入术的观察与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2,11(2):1990-1991.

[3]徐磊,孙岩,袁海,等.无疼痛症状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八例误诊分析并治疗总结[J].临床误诊误治,2012,11(2):9-11.

[4]韦永金,郑宝石,莫丽勤,等.腔内带膜支架介入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护理体会[J].微创医学,2015,13(4):511-512.

论文作者:刘武军,李焕祥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  ;  ;  ;  ;  ;  ;  ;  

Stanford论文_刘武军,李焕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