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乾坤论文_李铭轩

中国艺术研究院

古人常说“人如其画,画如其人”,即是画是人的心灵体系的展现,饱含着作者对人生和世间万物的体验,感悟和思考,而且这其中还往往蕴藏着作者对自身品质和人格的理解,齐白石的画即如此。

初看齐老的《松鹰图》,便给我一种嶙峋瘦削之感,已不觉心惊,鹰的眼睛直钩一处,极为传神,似乎想要洞彻霜天。傲然屹立于遒劲的松枝之上,更加给人挺拔峭立之感,鹰的力量感跃然纸上,侧颈而立,飘忽欲飞,极富艺术张力。再看松枝,或斜溢,或洞穿,纷杂又不失条理,在我眼里仿若有了韵律。柔弱,刚劲转换自如,更见白石老人功力之深厚。

齐白石曾作多幅《松鹰图》,其中松,鹰形态各异,均栩栩如生。本画由题识可知作于乙丑年即1925年8月,此时齐白石已经61岁,正处于衰年变法期间,画技愈发成熟,花鸟画也愈发臻于极致,笔酣墨饱,力健有锋,将入化境。齐白石善于通过笔墨,运用笔锋进行勾勒,有虚有实,简略的当,直中有曲,乱中有序,可称大家。在这种饱满的艺术状态下,其笔下的松鹰,张弛有度,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其中更为珍贵的是齐老在画中展现的风骨,这大大增强了画品的生命力,使之得以流传至今。

大家可能都知道齐白石擅长画虾,笔下的虾轻盈灵动,极富动感。除此之外,画鹰是齐老的又一绝活,这幅《松鹰图》就很好的展现了齐老画鹰的风格和品位。实际上,齐老对鹰是极其推崇的,曾作诗言:“连年看汝立,嘴爪世应稀。杀气层霄上,飞搏众岭低。”对鹰做了极其中肯的评价,展现了鹰孤高自傲的精神品质,这也是齐老所一直追求的态度。齐老笔下的鹰不一味强悍,在强悍中含着清峻,飒爽,形象内敛博大,淡定从容,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有力的流露出齐老的毕生追求。

齐老的画,是处处透着生机的,原因就在于齐老在作画时会把笔下的一草一木当成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来画,并且融入自己对其的感悟和思考,画作透露出来的和煦和峭拔无一不体现出这一特点。在这幅画中,齐老通过墨线勾勒鹰喙和眼睛,喙尖锐而弯曲,带有利钩的趾爪苍劲有力,运用没骨法描绘身体和羽翼,再配以尖豪画出的细密松针和用淡墨写成的树干,篆书题跋也更衬托出苍鹰的霸气,不仅体现着力量,同时还洋溢着对英雄的渴望赞颂之情,雄鹰仰望苍穹,不正如英雄一般强悍而孤独吗?

齐白石早年的作品主要学习八大冷逸一路,其初至北平时,并不为世所重,后接受陈师曾的建议,进入十年的衰年变法,这幅画正作于衰年变法期间,画中构图有趣,笔法厚实,墨色清润,造型生动,显示出白石之大写意花鸟画的变化,但仍能看出冷逸风格,使之仍透露出齐白石的英气和雅致。

古时文人对鹰的描写,大多采用比兴,象征和借喻的手法,借鹰来表达桀骜不驯的性格,借松来表现长寿或者高洁品质。但是在齐白石笔下,这两者的组合却展现出天真质朴的世俗性情感,两者有机结合,较好的表达出齐白石心中的乡愁之意和对鹰刚健的赞美之情,为画作本身又增添了多重意味,适于把玩和品味。

作为中国近现代画史上的一代宗师,齐白石一直坚持尚法自然,画风纯朴刚劲,能够展现出近现代以来中国画的转变,包括形态和形式方面。齐白石作画的功力在80余岁时达到下笔如有神的炉火纯青的状态,而60余岁时的画作则刚好展现出其进步过程中的不断完善与臻于成熟的状态,对研究齐白石的画作转变与进步具有极高的价值,这幅《松鹰图》,就极好地展现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整幅作品的构图,画法还是用笔,无一不体现出齐白石在这一时期的状态和心理,冷峻但又不是失饱满,凌乱但又不失法度,自然但又不失淳朴,可以较好地看出衰年变法的痕迹。

艺术都带有时代的印记,用清代画家石涛的话说就是:“笔墨当随时代”。齐白石的画作在我看来已经超凡脱俗,但如果仅仅如此,那么只是对前人的高级模仿与重复,也无可称道。但齐白石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能将时代印记巧妙地融入画作当中,显示出特殊的智慧和才学。画家无不心性高妙,志在远方,但多数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力有余而意不达,但这些在齐白石的绘画中都难有踪迹。齐白石总是善于捕捉平凡中的不同,并对它巧加勾勒,使之饱满自然,完全看不出矫揉造作的痕迹,这正是齐白石的高妙之处。反映在这幅《松鹰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齐白石在松树枝条上面透露出的匠心以及对鹰眼神和羽毛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完美结合,繁复而不拖沓。齐白石作画,看似随意,其实均有章法可寻,精心至极,从他的画也可推知他的人品:自然,刚劲,简单但不随意,含蓄但又不失奔放,

其实,在我看来,齐白石之所以能成为齐白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齐白石对于人格(或者升华为国格)的坚守。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最多灾多难的时代,作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他身上所蕴藏的力量是巨大的,所谓知人论世,或许就是如此。齐白石凭借“诗,书,画,印”四绝著称于世,但从更深层次来看,齐白石本身的气节才是他可以享誉百年的真正原因。人品,画品,齐白石无一不精,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促进,融合成齐白石独一无二的画风画骨,展现在方寸之间,生宣之上。

或许,对于齐白石而言,方寸之间,自有乾坤。

论文作者:李铭轩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2

标签:;  ;  ;  ;  ;  ;  ;  ;  

方寸·乾坤论文_李铭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